《百家姓》中的“钱”姓为什么排第二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这头一句,我想每个学过汉字的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至于后面,我就不看好你们了哈哈!
这个百家姓里面的排序是有门道的,不是谁数量多谁就是第一大姓,如果这么算的话,那得王姓排第一。之所以把“赵”姓排第一,那是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而当朝皇帝就姓“赵”,那自然得排第一,除非作者不要命了。
至于“钱”姓排第二,也是有原因的。《百家姓》最初是从江浙一带传出来的,而在当时,北宋还未一统全国,统治江浙的乃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
吴越国是钱镠子啊唐末所建,其国不好争斗,更不称帝,钱氏王族从来以汉臣自居,遥向北称臣。其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正是因为其与世无争,吴越国一直比较安定,加上钱氏君主,颇为爱民,好施仁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吴越国很少打仗,钱家有祖训:“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所以国家一直很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钱家颇受民众爱戴。
后来,赵宋一统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阻挡。吴越国主钱俶审时度势,遵循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未动一兵一卒,主动放弃王位,举国归顺,史称“纳土归宋”。这样“重民轻土”的举动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钱氏一族更是声望倍增。于是乎,被列入《百家姓》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皇姓“赵”!
如此说来,也是理所应当。至于“孙”排第三,乃是是吴越国王钱俶的正妃姓孙,李排第四,乃是因为当时的南唐国主姓李。就是那个李煜,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位。
后面,我就不知道了,实在抱歉。
还是说回“钱”姓,在最新《2018年全国姓名报告》中,钱姓人口数量排名第93位,约有300万,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传说“钱”姓追溯到西周时期,彭祖(就是那位传说活了八百岁的老寿星)之子篯孚被封钱府上士(官名),他便以“钱”为姓。所以,“钱”也算是中国一个非常古来的姓氏了。
数千年来,“钱”姓除了不少的名人,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吴越国钱氏一脉了。而到了近代,钱氏一族,那更是人才辈出。最为著名的就是“三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那都是中国脊梁般的人物!
钱学森!
《百家姓》中的“钱”姓为什么排第二位?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我们祖先的姓都是随母亲的,所以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都为女字旁: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根本没“赵钱孙李”什么事。那么《百家姓》为什么把“赵钱孙李”排在前面,“钱”又为什么排第二呢?今天小编我就给大家讲讲姓氏里的几个小趣闻。
姓氏的起源“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通志·氏族略》里说:在夏商周之前,姓和氏是分而为二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氏是用来区分身份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通婚的,在古代,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以通婚。
比如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百家姓》的排序规则《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赵钱孙李”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在北宋初年的吴越钱塘地区形成,所以就用当时最尊贵的姓氏开头。
赵是宋代皇帝的姓。当时吴越国已经纳宋称臣。谁也没黄帝大,当然要排第一。要不然书能不能传播先不提,头肯定是要砍的。
钱是吴越国王的姓。孙是吴越国王钱俶正妃的姓。而接下来的“周吴郑王”都是吴越开国国王钱镠的妻子的姓。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作者自己的国王也是条龙。别人再尊贵也没用,还是先把自己的老大捧好再说。
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钱镠)而下后妃。”。钱姓的起源及辉煌历史钱姓的起源来自西周,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百家姓》里的“钱”是指吴越国的钱姓
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Liú)可谓一代明君,钱镠奉行“ 保境安民”的国策,修建杭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奖励开荒等,为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杭州、苏州成为“人间天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仲淹称颂他为“东南重望,吴越福星”!
不但如此,钱镠还礼贤下士,专门建立了一个“握发殿”,用来招待当时的文人名士。
皮日休、罗隐、胡岳等人都投奔过他。当时的著名画僧贯休曾写过“满堂花醉三千客”的句子,来称颂了钱镠。
经常和文人墨客来往的钱镠,自己也是文采风流。据说钱镠有位夫人,经常回老家教人种桑养蚕。有一次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便命手下带了一封信给夫人,信上只写了短短几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意思是老婆,我想你了,道路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慢慢回来了。夫人接书后不觉恻然,道:“王爷迈,既有信来,命我归去,安可有违?”。
这位夫人就是“周吴郑王”里的“吴”。
总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姓氏就是一个传承,每一个姓氏都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史。所以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起源,看看自己的祖先都有哪些光辉的事迹。
《百家姓》中的“钱”姓为什么排第二位?
我认为是这样的:当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遵循祖训,以苍生为念,归于宋朝,实现中华一统,受到史家的赞颂。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缅怀江南文化的奠基人,五代十国吴越国创建者武肃王钱镠。
钱鏐在内政建设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
钱王陵中的钱镠坐像
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动员大批劳力,修筑钱塘江沿岸海石塘,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石笼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并且由于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边农田得获灌溉之利。
钱镠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名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内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称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筑塘以石,自吴越始”。这条捍海古塘,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内筑石堤,费时两个多月,耗资十万九千四百四十缗,近一亿一千钱。
此外,钱镠设撩湖军,开浚钱塘湖,得其游览、灌溉两利,又引湖水为涌金池,与运河相通。钱镠还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由于钱镠的战功显赫,曾获得唐王朝颁发的铁券金书,俗称免死牌。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的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俶,孙是 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成为了开头的一句。 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 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中的“钱”姓为什么排第二位?
姓钱的是怎么在“百家姓"里排第二?
以前对百家姓,觉得又近又远,近是可以張口来几个姓,像是背诵三字经和背诵古诗词一样,摇着头闭着眼睛。…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今天看到题目为啥姓钱排在了百家姓第二呢。
学习!不耻下问不会就会,翻阅细读历,原来是这样,今天把学习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当时江浙一代为吴越国,国王‘钱缪"内修政务勤勉理国,改造西湖筑杭州城,吳越国乱世中会銭塘富庶,昌盛于当时之世,富庶思教文化亦然。
“百家姓"成书与北宋初年,此时五代结束,十国沒有成为历史,而吴越国在北宋建国,又残存十几年。
“百家姓”的岀现,是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要素,诞生的地理住置,亦是人员所作而已,吴越国读书人才济济,推送了钱姓读书人作为。
宋朝皇帝“姓赵",当仁不让为天下第一姓,吳越国王“钱俶"为第二姓,也是理智的选择,而后排几位置就是,“钱俶"历史上待遇最好的国之君,他的正“妃"姓孙,排序在为第三,‘南唐"是吴越王近邻,南唐姓氏为李,李姓即排为第四,而之后的姓氏排列,是按韵律来排列的。
学而知之,学以致用,五千年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古文化。
“百家姓…"背后的故事,就是历史课上老师沒有给我们讲的“故事",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这个丰厚的历史记录,读书吧,耐下心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书一茶读世界![玫瑰][玫瑰][呲牙][呲牙]
《百家姓》中的“钱”姓为什么排第二位?
百家姓只有前面几个姓是刻意排的:赵排第一是因为赵是当时中国的国姓;钱排第二是因为当时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孙排第三是因为当时吴越国国王的正妃姓孙;李排第四是因为南唐的国王姓李.
而之后的姓氏则是按韵律来排列的,大家可以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依次是"王,杨,张,姜,章,郎,方,唐,汤,常,康,黄,汪,臧,庞,粱,强".
《百家姓》中的“钱”姓为什么排第二位?
谢邀。
钱姓能排在第二位是因为《百家姓》的作者是吴越国人,而吴越国主就姓钱。
《百家姓》的产生及其作者《百家姓》产生于北宋初年,关于它的作者,历史上没能记载出他的姓名,宋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说:“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这个说法可信度很高。
百家姓的前四位是“赵钱孙李”,赵是国姓,排第一理所当然。钱则是吴越国主的姓,吴越国由钱镠创立,谥号武肃王,江浙百姓称他为“海龙王”。吴越国的几代国主都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使江浙地区得到迅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钱镠给子孙留下了十条著名的祖训:
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余理政钱唐,五十馀年如一日,孜孜兀兀,视万姓三军并是一家之体。 戒听妇言而伤骨肉。古云: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犹可新,手足断难再续。 婚姻须择阀阅之家,不可图色美而与下贱人结褵,以致污辱门风。 多设养济院收养无告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 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人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 吾家世代居衣锦之城郭,守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家为国,子孙后代莫轻弃吾祖先。 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宣明礼教,此长享富贵之法也。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呜鼓而攻。
后来的最后一任吴越国主钱俶谨遵祖训,不仅出兵帮助赵匡胤灭南唐,后来更是纳土归宋,使得吴越国免遭战火。
苏轼评价说:“其民(指吴越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吴越国主的大义之举堪称佳话,吴越国百姓自然对其感激涕零,所以吴越国主的功劳如此大,排在第二也无可厚非。钱氏一族的结局算比较好的,钱俶第七子钱惟演官至工部尚书,他也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诗人。
排第三的是孙姓, 原因是“孙”是钱俶正室王妃之姓。由此可见作者是吴越国民的可能性很大。相传雷峰塔就是钱俶为王妃所建,所以雷峰塔又称“皇妃塔”。
排在第四位的李姓则是除北宋外国力最强的南唐国主的姓氏,南唐二主的诗歌成就很高,李煜更是被誉为“词帝”。
《百家姓》的内容百家姓四字一小句,八字一整句,句句押韵,中间有换韵,很像一首四言诗。除了后面的复姓,前面的第四个姓氏都是仄声,第八个字都是平声。试看例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薛”虽然现在读着是平声,但在古代,“薛”是入声字,属于仄声。随之可知百家姓除了前面四个姓氏有其背后含义,后面都是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做到押韵,与人口数量什么的没有关系。
《百家姓》的后续版本到了明代,还出现了《皇明千家姓》,收单姓一千七百六十八,复姓二百,共一千九百六十八姓,二千一百六十八字。改用皇室的“朱”字居首,与《百家姓》一样的四言押韵格式。
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间,还出现了《御制百家姓》,它的起首为“孔师阙党,孟席齐梁”。“圣人”孔子的姓排在首位,“亚圣”孟子的姓排位第二,后面依次是孔门弟子。
结论“钱”姓之所以能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是由于历代吴越国主深受吴越国民的爱戴,最后一任吴越国主钱俶为了使吴越国免遭战火,更是纳土归宋。后来一位原吴越国民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赵”是国姓,必须排在第一位,钱氏家族治理吴越国深受国民爱戴,因此“钱”姓排在“赵”姓后面,居第二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