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一个镖师、一把大刀,竟然能在数百名清军中杀个七进七出,行云流水的招式毫不拖泥带水,手起刀落、干净利索!
这个人就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的王正谊,因为他自幼拜入六合拳大师李凤岚门下、排行老五,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小五子”的诨名。经过多年磨练,王正谊的拳法了得,刀法更是精湛,尤其是一把三尺大刀使得出神入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江湖上立下了赫赫威名。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大刀王五只不过是个绿林草莽,但殊不知他在江湖上的威望足够和霍元甲、黄飞鸿、燕子李三等人平起平坐,所以人们便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穷小子想要出人头地,最终成为名震京津的大侠客。1844年,王五出身在河北沧州一个贫苦家庭,母亲体弱多病,一家老小全靠父亲卖苦力维持生计,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他深有体会。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王五出生不到两年的时间,父亲就因为常年积劳成疾倒下了。眼看一家人都要饿死,虚弱的母亲最终扛起了重担,卖苦力的活干不了,缝缝补补的杂活倒也能凑活做一做。
在母亲的庇护下,王五的童年倒也没受多少苦难,十几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原本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也变成了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力气比成年人都要大。邻居们闲来无事便找到王五母亲唠家常,都说这个孩子是个练武的好材料,出师之后随便找个镖局,每个月都能赚好几两银子,可比你一天到晚给人打杂强得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母亲心中便萌生了让儿子拜师学武艺的念头。
当时整个沧州地界,名声最大的武师当属李凤岚。他生在沧州土生土长的武术世家,从小就跟在叔叔李冠铭身边学习六合拳,各种拳法、招数、器械无不精通,年纪虽小却靠拳头在河北地界打出了一片名声。虽然李凤岚的拳法了得,但最擅长的却是两把弯刀,曾经三名少林武僧手持棍棒与他切磋,李凤岚手起刀落、仅仅使出三招就把他们打翻在地,所以江湖上称其为“双刀李凤岚”。
王五一心想要学习武艺,而身边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武术大师,他怎肯放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刚刚年满20岁的王五带着母亲省吃俭用凑够的一吊钱来到李凤岚家中,希望能够投入到他的门下。
现实却给了王五一记当头棒喝。
见到李凤岚的那一刻,王五噗通一声便跪在地上,诚惶诚恐地恳求收自己为弟子。
李凤岚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嘴里只是淡淡说道:“你现在二十多岁,想要从头学起简直是事倍功半,根本没有希望”。
这句话的确属实,幼童因为身体骨骼还未发育完全,柔韧性要比成年人好得多,是最适合练武的年纪,而王五早已成年,筋骨也基本发育完全,已经错过了练武的黄金时期。如果说武艺长进得慢也就罢了,最危险的是如果强行拉伸骨骼,恐怕会给身体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容易落下终身残疾。
可是王五并不打算放弃,他在门外一跪就是三天,期间滴水未进,终于在第三天晚上身体不支、昏厥了过去。
或许是可怜他凄惨的身世、也或许是被他惊人的毅力感动,李凤岚最终打破了偏见,破例收王五为自己的第五个徒弟,将毕生绝学传授给了他。而王五也不负师父的谆谆教诲,慢慢在京津一带崭露头角,各大镖局争相请他担任镖师。
戊戌变法期间,王五护在谭嗣同左右,却不料一次疏忽让好兄弟身陷牢狱。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腐朽懦弱的清政府和洋人签订了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国破家亡近在眼前。王五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心中有一颗报国的心,他一边押镖、一边结交了不少绿林好汉,共同商讨反清灭洋的大计。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曾与他一同学艺的师兄贪图荣华富贵,便将王五预谋造反的事情秘密报告给了官府,大批官兵查封了王五所在镖局,为了保命他只能四处逃窜。
在亡命天涯的途中,王五遇到了赫赫有名的谭嗣同。谭嗣同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十分仰慕那些除强济弱的草莽英雄,见到王五的第一面便结拜为兄弟。
那个时候,谭嗣同已经得到了光绪皇帝的信任,正忙着为即将展开的变法做准备,于是劝说王五留在身边共商大计。
变法这件事虽然利国利民,但却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为了消灭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维新派,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软禁光绪帝、并逮捕了包括谭嗣同在内的六名维新派主谋。
得知自己的好兄弟被捕,王五心急如焚,于是和几名有志之士一起准备夜闯紫禁城,把谭嗣同等人从狱中救出来。为此他买通宫内太监,得到了一份详细的皇宫地图。
一切准备妥当后,王五带领一行人潜入皇宫。但是宫内守卫森严,几人的行踪很快被禁军发现,一场殊死拼杀在所难免,虽然王五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但随身携带的地图却不知何时遗落,找不到监牢的位置,他们只能暂且撤退。
得知好兄弟一心赴死,王五冒险劫法场。1898年9月28日凌晨,虽然天刚蒙蒙亮,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却十分热闹,聚集在这里的大批老百姓纷纷议论,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变法的第一人是如何被砍头的。
是的,今天是谭嗣同被处死的日子。
原本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为了唤醒万千老百姓的爱国良知选择赴死,并且留下了千古名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攒动的人群中,王五和义和团不少成员藏匿于此,他们准备劫法场!
可是不久之前皇宫内刚刚发生了一场激战,慈禧料定那些变法派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法场中布下了层层防卫,只等他们自投罗网。
见时间差不多了,监斩官正襟危坐,嘴中高呼一声:“午时三刻已到,即刻行刑”。
早已准备好的刽子含住一口烈酒,朝寒光逼人的大刀上“噗呲”一口,顺势就要砍下去。
只听一声“刀下留人”,几十名蒙面人从人群中杀出,径直朝人犯奔去。见鱼已上钩,埋伏好的官兵倾巢出动,将王五等几十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慢慢缩小包围圈,短兵相见之下就算有再高强的武功,也双拳难敌四手。
王五在包围圈中心急如焚,可是刽子手仍旧继续行刑,手起刀落、几颗流淌着热血的头颅滚下,谭嗣同几人就这样英勇就义。
王五虽然武艺高强,但也躲不过身首异处的结局。谭嗣同的死对王五来说是个莫大的刺激,心中对清政府的恨意越发浓烈,为了帮兄弟报仇,他开始与义和团合作,多次参加攻打教堂、诛杀洋人的行动。
可惜的是,1900年开始,清政府为了讨好列强,开始对京津一带的义和团成员进行大肆屠杀,而王五所在的镖局作为他们的重要根据地也未能幸免遇难。
10月25日,数百名清军围攻顺源镖局,身为总镖头的王五被擒获,难逃一死。最令人气愤的是,官府为了炫耀这次“战果”,竟然将王五的头颅割下,吊在城门上足足一个多月。
直到大侠霍元甲听说之后,连夜赶到北京将头颅取下,交给了他的家人入殓。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1900年,在谭嗣同英勇就义两年后,“大刀王五”也死了,那一年他56岁。
“大刀王五”死于八国联军中的德军之手,死后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之上示众,后来还是“津门大侠”霍元甲冒着危险取回他的头颅。
“大刀王五”的大刀
“大刀王五”代表的是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的草莽英雄,他们不像“戊戌六君子”那样,活得意气风发、死的轰轰烈烈,但“大刀王五”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这才是广大的中国群众的形象。
“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抓入大牢后,写下了著名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其中的“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就是“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之间,亦师亦友。
谭嗣同
谭嗣同是知识分子、是改革派的官僚,“大刀王五”是武林人士,两人本来素不相识。但“大刀王五”一生正气、关心国事,对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行为非常愤慨,因此对谭嗣同等改革派非常欣赏和支持。
谭嗣同和“大刀王五”结缘,是通过“大刀王五”的兄弟“通臂猿”胡七介绍认识的,谭嗣同向“大刀王五”习武强身。
时间久了,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戊戌六君子
由于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阻挠,“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也于1898年9月28日被斩首示众。
在行刑前,“大刀王五”得到消息,想组织绿林中的一众英雄好汉去劫法场救谭嗣同等人,但未能如愿。
谭嗣同被斩首后,“大刀王五”奔赴刑场,冒着危险把谭嗣同的尸体收尸装殓,、“大刀王五面对谭嗣同的尸体,暗暗发誓:
“今日不能救你回去,我一定让你全尸返故里。”
“大刀王五”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在自己的居所为谭嗣同秘密设置灵堂,祭奠七日,还为谭嗣同购置了棺木,亲自护送着谭嗣同的尸体回到老家湖南浏阳安葬。
回到北京后,“大刀王五”时刻想为谭嗣同报仇,一开始想刺杀清廷中的荣禄等人,无奈戒备森严,计划没有成功。
“大刀王五”奋勇杀敌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大肆烧杀抢掠,激起草莽英雄的民愤,“大刀王五”作为其中的领军人物,带领自己镖局的镖师参加了义和团,一起反抗“八国联军”,还参加了著名的攻打“西郊民巷”外国使馆以及教堂的战斗,杀死了不少外国人,鼓舞了国人的信心和志气。
“八国联军”对“大刀王五”恨之入骨,三番五次想抓住他,但一直没有得逞,于是他们要求清政府交出“大刀王五”,否则就要对清政府进行发动更大的战争。
欺软怕硬的腐败清政府为了讨好西方列强,就派人去镖局里抓“大刀王五”。
得到消息后,义和团的首领劝“大刀王五”先躲一躲,其他人也都劝他暂时避避风头,但“大刀王五”说:
“大丈夫宁可站着死,绝不苟且偷生”。
1900年,清政府官兵在源顺镖局将大刀王五抓捕,并交给德国人。
“大刀王五”在受到德国人的严刑酷打,忠贞不屈,最终被德国人枪杀,并把他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之上示众。
“津门大侠”霍元甲
清末著名作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和“津门大侠”霍元甲得知后,二人商量一定要让“大刀王五”入殓,于是霍元甲趁着一天晚上,冒险登上城墙,取下“大刀王五”的头颅,送给他的家人,按照回族风俗安葬。
“大刀王五”作为草莽英雄,一直没有也注定不可能在历史上,如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一样千古留名,但是他所代表的普通民众,不正是你、我这些普通人吗;普通人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同样参与了历史,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草莽英雄“大刀王五”
就像当前的疫情期间,国家的种种政策制定了大方向,各级组织都在积极防御,作为普通人的千千万万个你和我,也是社会、国家和历史的英雄。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历史上,大刀王五名叫王正谊(1844年—1900年),字子斌,祖籍在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双刀李凤岗是他的师傅,他在师傅的众弟子中排行第五,大家都叫他“小五子”,他手持一把重约100斤的“青龙偃月大刀”,刀法出众武功高强,他一生行侠仗义武德高尚被老百姓称颂为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的前列: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 。
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王五很有爱国情怀,他支持戊戌变法,和谭嗣同是好哥们,他倾心教给谭嗣同各种武艺和刀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王五多次劝告谭嗣同逃命但被拒绝。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为了激励更多的爱国者的救国之心和自己变法的决心,他决定舍生求死,放弃逃跑的机会,甘愿被捕。王五焦急万分,又四处奔走买通狱中人员,联系武林豪杰去救狱中的谭嗣同,但谭嗣同一心求死拒绝了王五的营救。当谭嗣同被砍头那天王五手持大刀去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准备劫法场,因刑场有重兵层层把守,戒备森严,他根本无法下手只好放弃。那么营救失败后的大刀王五后来去了哪里了呢?
营救失败后的王五做了许多大事谭嗣同被杀后,王五悲痛欲绝,失声痛哭。他一方面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另一方面决定给谭嗣同报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去杀清朝那些卖国求荣的官员载漪、荣禄等,但最终失败。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越来越强烈。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王五参加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慈禧老太太向11国宣战后,接着八国侵华,慈禧西逃,她逃跑前选择和义和团合作,让义和团当炮灰去抗击外国列强。王五为了保卫国家率众积极参战,他挥起大刀砍死无数的侵略者,攻打教堂。
慈禧老太后在西逃路上迫于外界压力变了挂,她命令清兵去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受到清政府和洋人的两面夹击,举步维艰,王五成为清廷的追杀对象。
王五被害面对朝廷的四处追杀,王五悄悄来到北京居住,并寻找机会出关。众人听说后纷纷找到王五寻求庇护,王五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开的顺源镖局,共有100多人。为了保护这百十口人,使他们免遭迫害,王五放弃了逃跑的机会,继续居住在这里。不久被汉奸小人告密,1900年10月25日,顺源镖局被清兵团团围住,大刀王五为了保护这些人,放弃抵抗,并告诫清军不要株连这一百多男女老少。当时那个捕头说:“够条汉子,你放心吧。”
王五被交给德国军营。凶恶的德军把王五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时年56岁。德军还残忍地割下了王五大英雄的头颅,挂在朝阳门外的城楼上示众,不让王五的家人入殓,他们还设置重兵层层把守,企图震慑各路反抗人士。看到身首异处的大英雄不能入土为安,大家捶胸顿足,悲愤异常,但又对凶残的侵略者无能为力。(霍元甲)
身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义愤填膺,只身赶来,当天夜里他便飞身上城墙,将恩师王五的头颅取下送给王五的家人,王五才被安葬在武家营村南。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燕赵大侠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回族,道光二十四年生于河北沧州。
晚清的沧州,几乎人人习武,王正谊幼年就拜进了当地武术名家李凤岗的门下,因在师兄弟中排行老五,又善使一口刀头二尺,刀杆二尺五寸的大刀,便得了一个“大刀王五”的江湖绰号。
晚清的习武之人,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是考武举,进衙门或者进军营;二是当镖师或者给大户当保镖,看家护院;三就是刀口上舔血,落草为寇。
学得一身武艺后,大刀王五走的是中间路线,先带着寡母卖了一段时间的武艺,光绪元年,经朋友推荐,到北京在“聚茂魁”落下了脚。
当年的“聚茂魁”,是开在宣武门大街西侧上斜街东口的一家大商行,早年间卖蜡,后来改卖粮食。
“聚茂魁”东家张广聚是直隶宁津人,跟邻近的南皮县张家是故交。熟悉晚清史的应该都知道,南皮张家在晚清官场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道光二十七年的状元郎张之万,一个是同治二年的探花郎张之洞。
“聚茂魁”的牌匾和楹联,便是张之万亲笔题写的,张之洞也经常来捧场,因有张氏兄弟这层关系,“聚茂魁”在当时的京城不仅名声响,生意也是异常的火。
大刀王五能在这里落脚,当镖师,是他的运气,五年间,他不仅靠着胆大心细,艺义双全,趟出了许多路,交了不少朋友,而且还积攒下了一笔单干的银子。
光绪五年,大刀王五在江湖朋友的帮助下,买下前门外西半壁街的一处房产,开了一家“源顺镖局”。
晚清,京城有八大镖局,其中会友镖局,负责给李鸿章看家护院,江湖声威最大。“源顺镖局”虽然属于小字辈,但凭借大刀王五“重义解骖”、“德容感化”的金字招牌,生意做的也是顺风顺水,鼎盛时,其镖局的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
大刀王五虽是习武之人,却不是一介武夫,衣食富足后,他颇懂得知荣辱。
他认识维新派的忠义君子谭嗣同就是在这阶段。
上述讲到的“聚茂魁”,因东家是宁津人,跟沧州挨着,许多沧州人进京后都喜欢投奔在这里,久而久之,“聚茂魁”就成了一些热血武林人士的聚会之地。
大刀王五单干之后,也时常来这里喝茶会友,谭嗣同便是在这里,经由师兄胡一七介绍认识的。虽然大刀王五大谭嗣同二十一岁,但两人一见如故,不但有了师徒情,还成了忘年交。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浏阳(谭嗣同)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运动,大刀王五积极支持,“源顺镖局”渐渐也就成了维新派的开会谋事之地。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惊闻维新派想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志士。
血气方刚的谭嗣同不甘心失败,请大刀王五出山,设法潜入禁地,救出光绪,以扭转时局。
据说,大刀王五在守卫瀛台的六名太监策应下,曾率十几名武林高手潜入光绪囚禁地,但因行事不密,被禁地护军发现,营救计划没能成功。
眼看形势变得异常凶险,大刀王五一心救小友,苦劝谭嗣同赶紧撤离,但谭嗣同一心杀身成仁,终至被抓。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刑场问斩。
大刀王五听说谭嗣同即将受刑,曾埋伏在宣武门,试图劫法场,营救谭嗣同。怎奈监斩官刚毅,老奸巨猾,临时改走崇文门一路,等到大刀王五反应过来,戊戌六君子已喋血菜市口。
谭嗣同被斩杀后,无人敢来收尸,是大刀王五不顾凶险,带着几个兄弟冒险将小友尸体扛回浏阳会馆,之后全程护送回湖南浏阳老家,安葬了小友。
按照梁启超的解释,谭嗣同在监牢中写下的名句——“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中的两昆仑说的就是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康有为是他在政治信仰上的导师,大刀王五是他在剑术和道德上的导师。
这大概是对大刀王五侠之大义的最高评价了。
大刀王五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对不起谭嗣同这种评价的。
光绪二十六年,维新派领袖之一唐才常在武昌发动兵变,想一举推翻慈禧,重新拥立光绪,史称“自立军起义”。
大刀王五即参加了这场起义,并在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杀后,潜回了京城。
之后不久,京城便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入了京城。
据说,大刀王五率领镖局兄弟参加了京城保卫战,并最终死在了这场变乱中。
关于大刀王五到底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刀王五为营救被八国联军强奸的妇女,被洋人枪杀了。
第二种说法,八国联军围攻一所宅院时,大刀王五刚好路过,他拔刀相助,跟洋人打了起来,杀了几十人后,中弹被俘杀,因为不知道他是大刀王五,最后被弃尸了。
第三种说法,京城沦陷后,德军要求清廷抓捕大刀王五。当官军闯进他家时,他镇定自若地坐在椅子上,束手就擒。
之后清廷将大刀王五交给德军,德军在位于正阳门火车站旁的德军司令部枪杀了他,并砍下他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
无人收尸时,津门大侠霍元甲,趁夜登上城楼,取下挚交头颅,唱了一出侠之悲歌。
第四种说法,大刀王五跟一伙土匪有仇,京城沦陷后,这伙土匪到德国军营告密,说大刀王五屠杀了不少洋人传教士。德军闻讯,派兵到镖局抓捕。德军行至前门打磨厂附近,双方爆发遭遇战,大刀王五中枪而死。
除了死于变乱,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大刀王五在京城沦陷时,侥幸逃出,后前往东南亚,不知所踪了。
这种说法恐怕只是民间的一种美好期望。
乱世大侠,有血气忠义,是很难善终的——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在晚清十大高手中,王五排名第二。
因为他惯使青龙偃月刀,刀法出神入化,江湖人称“大刀王五”。
1879年,王五创办了源顺镖局。由于德艺双馨,所以,源顺镖局生意火爆、声名远播。
义救嗣同,彰显王五德与义
谭嗣同曾经拜王五为师,学习刀与剑,由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光绪帝任命谭嗣同为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谭嗣同的安保工作由王五负责。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大肆逮捕维新人士。
出于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出于爱国情怀的牵挂,大刀王五多次劝谏谭嗣同远走高飞,避开抓捕。
但是,谭嗣同不愿躲避,宁愿面对现实,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唤起民众的觉醒。
谭嗣同被捕后,王五坐卧不安、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并买通狱吏,与武林志士一起,密谋营救谭嗣同,被谭嗣同拒绝了。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押往宣武门外菜市口时,王五等一批武林义士准备瞅准时机法场救人,可是,清军监管、守卫太严,始终无法下手,劫法场的计划最后流产。
谭嗣同被斩首后,王五悲痛欲绝。
王五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徒弟们为谭嗣同收尸,并将其运回谭嗣同家乡妥善安葬。
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大刀王五去了哪儿?干了什么呢?
参团灭洋,昭示大刀王五情与义
营救失败后,大刀王五决心替维新人士报仇雪恨。
针对大清权臣载漪、荣禄、刚毅、袁世凯等人,大刀王五多次组织暗杀活动。由于防备很严,暗杀活动没有成功。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大刀王五率领弟子积极参加。大刀王五率领义和团战士打杀洋人、围攻教堂,沉重打击了外国侵华势力。
西逃路上的慈禧太后,顺应洋人,命令清兵镇压义和团。义和团遭受洋人与清兵双重攻击,生存异常艰难,大刀王五成为清兵和洋鬼子共同追杀对象。
大刀王五悄悄返回北京的源顺镖局,寻找机会出关躲避。
100多名义和团战士,来到源顺镖局,请求大刀王五保护。大刀王五把义和团战士安置在镖局中,自己留下来保护他们。
由于奸细告密,1900年10月25日,顺源镖局被清兵层层包围,大刀王五没有任何抵抗。
大刀王五主动承认自己组织义和团拳匪、多次刀劈洋鬼子,并告诫清军不要株连源顺镖局其他任何人。在场的清兵捕头说:“够条汉子,你放心吧。”
清军把大刀王五交给德国洋鬼子,凶残的德军在前门外东河沿把王五枪杀了,殁年56岁。
毫无人性的德军割下大刀王五的头颅,悬挂在朝阳门外的城楼上,并且不让亲属朋友收尸入殓,以此威慑中国人民。
具有民族正义感和担当责任感的中华民众,悲愤交加,但在残忍的侵略者面前无力回天。
远在天津的霍元甲获悉后,悲痛难忍、义愤填膺,带上两个爱徒,赶到北京,乘着夜色掩护,施展轻功飞身上墙,从城楼上取下大刀王五的头颅、并安葬入土。
那天晚上,师徒三人就睡在大刀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卧室中。
英雄相惜,情意深重,感人至深,世代传扬。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谢谢小秘书邀请。大刀王五 (1844年—1900年),本名王正谊,字子斌,河北沧州人,3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有一技之长,混口饭吃,长跪在当时沧州名气最大的拳脚师李凤岗的门前,要求收他为徒,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李凤岗,收他为徒。因他在徒弟中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李凤岗将武艺悉数传给了他,并推荐他到一家镖局干活,几年之后有了点积蓄,于是在京城半壁街自己开了“源顺镖局”。因为业务范围广,价格公道,所以宾客盈门,有了知名度。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
1898年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谭嗣同奉诏入京,担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为了保障谭嗣同的人身安全,王五主动要求担任谭嗣同的护卫,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1898年9月,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
谭嗣同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而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慈禧。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谭嗣同并不惊慌,置自身安危于不顾,筹谋营救光绪帝,但告失败,决心以死来维护变法事业,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到国外,谭嗣同为了唤醒国人却不肯走,最终在浏阳会馆被捕。
谭嗣同入狱后,王五曾买通狱卒,联络武林豪杰,冒着生命危险劫狱,而谭嗣同却拒绝了他们的营救。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后,王五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多次组织对清廷议和派的暗杀行动。因为行动失败次数过多,导致王五对清廷的反抗更加激烈。他刺杀慈禧太后,又遭到失败。
王五率众加入义和团,并与拳民并肩作战。清政府为了镇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展开了合作。
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王五的“源顺镖局”被查抄,八国联军追杀王五,将他和其他人士堵在教堂里,王五为拯救他人性命而主动站出来担当,被枪杀于教堂外,时年56岁。
清政府为了震慑义和团的残余分子,割下王五的头挂在在城门上示众,的霍元甲闻讯,连夜从天津赶往北京,趁夜取回王五的首级好生安葬。
大刀王五一生行侠仗义,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齐名,被民间列入晚清10大高手。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