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1944年的夏天,一场影响人类进程的大会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处森林里召开。
虽然到场的人员都是二战同盟国代表,是曾经联手对抗法西斯的“兄弟”,但此时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那样难以捉摸,其中最扎眼的就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
美国代表可谓春风得意,毕竟这场会议结束之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就要与美国(确切地说是美元息息相关)。因为根据协议,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把美元和黄金绑定在了一起,35美元就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而其他国家想要进行国际贸易,就必须先把自己的钞票兑换成美元。
英国代表的表情就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曾经叱诧风云、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竟然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被美国这个跳梁小丑赶超,时至今日居然拿着一摞废纸在全世界掠夺黄金,这不是土匪又是什么?
虽然心里有诸多不满,但英国代表却不敢随意发泄,二战已经把他们折腾得千疮百孔,要不是美国答应给予经济援助,恐怕政府马上就要宣布破产,面对眼前这个耀武扬威的金主,代表们只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想想还真是可笑。
从14世纪开始,英国就在为称霸世界而努力着,靠着强大的造船工艺和导航技术,他们在进行海洋贸易的同时疯狂搜刮殖民地,为此还不惜和西班牙、荷兰这样的老牌帝国大打出手,好在几次交锋他们都获得了完胜,真正坐稳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到19世纪初期,英国终于实现了目标。他们的殖民地遍布所有大洲,名下的领土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5%,人口更是突破了4亿。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跳出来叫嚣,他们获得了来自世界的尊重。
可是转眼之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英国残存的余晖已经消耗殆尽,美国和苏联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他只能在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彻彻底底沦为一个配角。
相信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大英帝国曾经如此辉煌,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呢?究竟是自身发展的后劲不足,还是有心怀叵测的人暗中捣鬼呢?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们细细品读那段历史,看看英国因何衰败。
连续两次大战,将国力消磨亏空。在两次世界大战里,英国都是主力。
1882年,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将矛头对准了英法这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世界格局已经固化,英法这些老牌帝国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殖民地,而后起之秀却只有喝汤的份,所以德意奥不甘心久居人下,要求重新分配世界资源。
可英法怎么甘心把到手的利益吐出来,于是组成了协约国联盟共同应对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零4个月,不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损失惨重,其中英国的军费开支高达60亿英镑,而且还从美国手里借了50亿英镑救急,再加上海外殖民地的财产损失,这场大战烧光了英国150亿英镑。
1918年同盟国宣告投降的那一刻,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长舒了一口气,他开始积极进行战后重建,妄图从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财富弥补战争亏空。
经过十几年的养精蓄锐,英国的元气虽然还没恢复到战前状态,但好歹算是保住了“世界霸主”的虚名。可是令谁都没想到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竟然卷土重来。这次战争比上一次更加惨烈,希特勒是抱着一雪前耻的意志来的,他们在英国境内狂轰乱炸,城市、工厂、铁路瞬间化为废墟。
两次世界大战间隔太短,英国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而且他们作为参战主力、又是主战场,遭到的破坏最大。而身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远离战火,趁着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发战争财,从那个时候开始,英美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
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痛失摇钱树。英国是当时殖民地最多的国家,他们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逐渐丧失了对殖民地的统治力。
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已经自顾不暇,为了节约成本,政客们决定赋予殖民地自主权。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直接导致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的爆发。
1945年,印度尼西亚率先爆发革命,于8月17日建立共和国,英国虽然多次武力干预,但早已无力回天。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越南、缅甸、印度等亚洲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在亚洲的势力彻底被清除。
亚洲殖民地的独立,瞬间刺激了同是难兄难弟的非洲,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使殖民地独立运动进入高潮,非洲国家也开始追求自主权力、摆脱英国的控制。
没有了殖民地,无论是原料产地还是商品市场都被拦腰截断,想要发展只能靠本土的资源,可是那时的英国的领土瞬间缩水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也锐减到5000万人,根本不足以实现经济复苏。没了摇钱树,他们只能坐吃山空。
美国落井下石,竭尽脑汁肢解英国。曾经美国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受尽宗主国的压迫,所以有一段时间美国对他十分仇视。
1956年,英国纠结法国、以色列向埃及发起进攻,目的就是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苏伊士运河虽然在埃及境内,但却是法国在19世纪开凿的、并成立了所谓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后来法国又将公司股份卖给了英国。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埃及是从英国夺回的运河控制权。
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埃及肯定不敌英法和以色列的联军,正当埃及部队被打得丢盔弃甲时,美国站了出来,利用正义者的口吻强力谴责英国。
光是谴责还远远不够,美国又把手中持有的英镑大肆抛售,直接导致英镑价值缩水、汇率贬值了15%。为了得到资金支持,英国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而美国又开始暗箱操作,一票否决了贷款申请,并且以停止经济援助为要挟逼迫英国撤兵。
最终,英国被迫宣布撤军,他的威信和国际地位在这场战争中彻底沦丧,再也无法恢复往日庞大帝国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无法扭转局面,那就干脆选择顺从,于是从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英国便心安理得地做起了配角。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没有经营好北美大陆是他最大的失误。
大英帝国本土英伦三岛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比我们东亚日本列岛还要小,所以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英伦三岛的主人从来没有在欧洲地区取得过主导权,直到明朝末年随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大英帝国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取代西班牙逐渐成长为海上霸主,这才改变了他的命运。
英伦三岛这个时候人口增长非常快速,贫瘠的土地无法承载众多的人口,好在辽阔的北美大陆成为他疏解人口的重要目的地,不过一开始并不顺利。
16世纪后期,英国人沃尔特·罗利在切萨皮克湾建立的第1个据点,很快就遭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反抗,再加上水土不服,每年损失的人口几乎达到了移民总人口的1/3。人口损失大、开发成本高成为当时大英帝国面对的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也直接导致英国本土开始内卷,老百姓宁可饥一顿饱一顿,也不愿意冒险横跨大西洋前往北美大陆。
(切萨皮克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决定给开发北美大陆的公司(以弗吉尼亚公司为代表)更大的权力,每一家前往北美大陆开拓的公司都相当于一个分封在外的诸侯国,招揽人口分配土地的工作由他们来主导,同时英国政府还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只要愿意前往北美大陆,开发出来的土地几乎不用交税。
所以,一开始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控制能力就特别弱,类似于周朝对边远地区诸侯国的控制力度,这也是后来北美建国十三州殖民地独立的根源。
经过上百年的开发,五大湖以南到佛罗里达以北,紧靠大西洋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片欣欣向荣,这里聚集了将近200万人口,绝大多数都是英国人的后裔。
(18世纪英国移民在美洲的主要分布)
这个时候,英国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来自法国的挑战。
17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和英国人一道对抗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随着这两大海上霸主逐渐衰落,英法之间的矛盾就变得尖锐起来。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渐增强,也有了染指欧洲大陆的想法。当时作为欧洲大陆人口第一大国的法国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双方爆发了著名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第0.5次世界大战,其战场覆盖的范围要超过一战,不仅欧洲大陆、大西洋、印度洋、南亚,甚至刚刚被开发出来的北美地区也成为重要战场。
法国人的殖民地主要在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从战略上法国殖民地正在对英国的北美十三洲形成环形包抄,限制了英国人向密西西比河一带的发展,但同时法国虽然是欧洲第一大国,人口远远超过英国,但是法国土地肥沃面积广大,老百姓没有英伦三岛那么强烈的生存压力,所以对海外的移民非常少,7年战争爆发的时候加拿大地区的法国移民只有北美十三洲的1/10,密西西比河一带的法国移民还不到北美十三洲英国移民数量的1/20。而法国当时主战场在欧洲大陆,所以只能依靠当地的几十万百姓抵御英军。
战争期间,英国不仅牢牢掌握了海上航线,可以从本土向北美地区调兵,英国在北美地区的13块殖民地也提供了数以10万计的民兵,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
所以,在北美大陆英国人具有绝对的优势,很快就打败当地法军占领了加拿大,法国就只剩下密西西比河流域,这里被称为新法国,又名路易斯安娜。
七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已经在北美大陆居于主导地位,十三州殖民地初具规模。
对英国来说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已经迫在眉睫,早在17世纪初期,英国著名探险家史密斯就将北美称为:“天地之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好地为人类建造一个居住地。”
此时英国应该改变思维,不要把北美地区作为殖民地,而是作为本土来经营,小小的英伦三岛已经满足不了大英帝国未来的发展。
所以,最起码从7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就应该加大对北美地区的移民力度,同时将北美13个殖民地充分管理起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放羊式经营。当然这势必会遭到当地人的反抗,也许北美独立战争会提前打响,这个时候英国就应该集中全力打击北美大陆的反政府力量。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当地有部分人反抗坚决,法国人支援力度大,最关键的因素是英国人的决心小。整个北美独立战争期间英军阵亡数只有不到4.5万人,每年六七千人而已,而在后来发生的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军损失却达到了30万人,每年2-3万人。如果英国为了保住北美13个殖民地拿出反对拿破仑的这种决心,相信华盛顿等人的独立梦想会被完全浇灭。
因为,200多万北美十三州百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独立,大英帝国在当地有至少50万铁杆支持者,美国独立之后他们不愿意和这些反抗者在一起,举家搬迁到了加拿大。后来,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成为1812年美加战争抵抗美军入侵的主力,甚至和英军一道杀到华盛顿火烧白宫。除了铁杆亲英者还有大量中间派,这些人是谁赢了帮谁,如果英国在当地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这些中间派也是可以被团结的对象,人口估计有上百万。正在坚决反对英国人的是华盛顿等人为代表的独立派,估计也就100多万,最多占到当地人口的一半。
正是因为英国人的决心不够,中间派才最终倒向了独立派,让英国在当地的民意基础急剧缩小,失去了对北美13块殖民地的控制能力。
(英军向美军投降)
而且,如果英国人能够下定决心镇压华盛顿率领的北美大陆军,法国人已经决定在1781年放弃对华盛顿等人的支持,因为这个时候法国的财政已经面临崩溃,无力在北美地区继续作战,所以哪怕英国人的决心再大一点儿,就会让形式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一旦法国人不再支持华盛顿,那么华盛顿连最起码的军饷武器弹药都无处获得了。
其实,在1781年约克镇围城战之前,北美大陆军士兵已经有半年没发工资了,他们在前往约客镇的路上还因为军饷问题拒绝继续行军,好在当时法国人帮了忙,垫付了军费才有了约克镇围城战的胜利!
没有法国人的支持,美国人也没有能力继续抵抗下去,那么北美十三洲将会继续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存在,英国再将本土民众大量迁往北美地区巩固在当地的统治,然后以此为基地向西向南入侵,就可以完全占领北美地区。甚至可以留少量人镇守英伦三岛,举国搬迁到北美地区。估计到1900年北美地区估计人口将会达到1.5亿,国民生产总值约等于整个欧洲之和,大西洋则成为英国的内海。
一战爆发之后,大英帝国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北美地区派出远征军赴欧洲作战,不用到1918年德国人就会被打败。而英国主体位于北美地区,不仅不会遭受战火的波及,还会因为战争的刺激使这里的工业得到再一次的爆发式发展,让英国的国力相对于其他各国有更大的优势。
第2次世界大战英国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此时英国的人口至少会达到2亿,加上英属印度、马来西亚、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控制的人口数量在6亿左右。还搞什么绥靖政策,动员几千万大军直接平推过去就可以消灭希特勒了。
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会因为战争的刺激使他的工业产值达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7成左右,也就是说,以英国一国之力就能达到除英国之外所有国家至少两倍的工业产能。
同时,英国还会是世界上第1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唯一一个拥有百艘航空母舰的国家,继续保持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二站结束之后,英国领导人还可以制定一个帮助西欧国家对抗苏联的马歇尔计划(因为这个时候马歇尔是英国人),继续和法国一道控制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地区,继续对亚洲保持强大的影响力。
此时,北美是他们家,拉美和非洲是他的后花园,大洋洲也许不会独立依然是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算是苏联形成了一极,也无法撼动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以上的事情没有发生,是因为北美十三洲成功独立之后,以这片富饶的大陆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并且趁一战二战的机会蚕食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取而代之。
所以,回顾大英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当初对13块殖民地反抗者的软弱导致了大英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二战以后,英国却很快就衰败了,现在几乎成为了美国最忠实的小弟弟,他们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要仰仗美国,自身的独立性严重缺乏。那么,曾经的世界老大,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之后,就很快衰落呢?英国还能再次崛起吗?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的依凭点是什么?
英国和咱们中国不一样。咱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尤其是人口众多,在我们还比较贫困的时候,这是一个严重问题。要想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显然是非常棘手的。但是,当咱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把吃饭问题解决了以后,我们就发现,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不但不是麻烦,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优势。它们都是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量,为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人口红利,让中国能够依凭自身,快速地发展起来。
但是英国不一样,英国只是个很小的岛国,国内的资源相当缺乏,同时人口也不多。因此,如果英国仅仅依靠国内自身进行发展,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英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英国大力发展他们的航海事业,大力发展他们的武器装备,通过这些,他们在世界上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
有了殖民地以后,殖民地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英国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也就是说,虽然英国自身国力并不太雄厚,资源并不太丰富,人口也不多,但是因为他们在海外有大片的补充,所以他们的发展是不用愁的。同时,英国作为殖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的利润肯定是最多的,因此他们能够快速富裕强大起来。
而且,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够维持这种状况。这是因为英国获取殖民地的过程中,他们的手段和之前欧洲称霸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之前的欧洲,曾出现过多个帝国,曾有多次称霸,但都是采用征服的方式。为了实现长久的征服,他们甚至采用种族灭绝的办法。所以,被征服的国家是绝不屈服的。
不过,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显然要温和得多,英国更多地通过价值观的输入,让被征服国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他们也能够帮助殖民地国家发展国内的经济,至少经济状况,比最初要好得多。所以,这些殖民国家反抗得并不多,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比如印度。在英国入侵之前,印度是无数个小邦国,英国入侵才把他们捏合起来,而且也使得印度发展了起来。因此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显然不会太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但是二战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作为一个全世界性质的战争,在反抗德国、日本等轴心国入侵的过程中,英国的那些殖民地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建立了斗争哲学,他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当他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意识也跟着觉醒了。所以,虽然二战以后,英国属于是战胜国,但是他们所统治的殖民国家,却纷纷寻求独立和解放。这在当时,几乎成为了普遍的潮流。
英国在二战中,其实已经削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再加上他们在这些殖民地国家中,有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就算他们不满殖民地国家要求独立的呼声,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打也打不赢,只能任凭独立发生。
虽然英国的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他们和英国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英国已经不可能像之前的殖民统治那样了。想从这些殖民国家获得多少资源和劳动力都能如愿以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前面我们说了,英国本身是一个比较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当他们无法非常自如地获得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容易而快捷,其综合实力,也就下降了。
英国还能崛起,复兴过去的辉煌吗?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再发展之前的殖民地了。
二战之后,美国崛起了。美国崛起的方式,与英国是不一样的。美国是利用意识形态的幌子,通过与苏联为老大哥的阵营的对抗,牢牢地控制了世界上一些具有共同意识形态的小国,并且在这些国家驻军。而他们的军队,又具有强大的核威慑。因此,他们实现了称霸。美国走了一条与英国不同的路。如果他们当年采用与英国一样的方式,他们肯定是不能称霸的。
不过,当美国进入21世纪的时候,随着国内问题变多,以及中国等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世界多极化的明显,因此,属于美国的时代,也应该要结束了。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实际上,建立在战争基础上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其衰落的原因也是战争。
·大家都知道,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其靠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这些被英国奴役的殖民地几乎占据半个地球。
然而,就是这么不可一世的国家,英国却在二战之后彻底衰落了,其衰落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独舌视界认为,英国衰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原因是,殖民地阻碍了工业革命,守旧资本家不愿投资新设备、新技术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大英帝国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大获益者。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英国率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而整个欧洲大陆依旧处于战乱中,拿破仑将欧洲交了个天翻地覆,但英伦三岛却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快速发展,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英国资本家并没有持续投资发展新设备、新技术,他们宁愿将更多资金和精力放在开发殖民地上。在英国资本家看来,与其将大量资金放在发展新设备和新技术上,还不如好好经营广大的殖民地上,东西卖不掉就去殖民地搞倾销,这样既不用升级设备,又能将产能过剩的商品卖出去赚钱,何乐而不为,也就不会有人愿意花这笔“冤枉钱” 搞科研了。英国的这种小心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就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落后,而新兴的德国和美国则与英国正好相反,他们将更多的资金投进发展本国新设备和新技术上,这也是美国和德国能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完成对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弯道超车。
最典型的国家就是德国,该国技术水平高,崛起的却太晚,等有了向世界扩张的实力时,全世界的殖民地早已经瓜分完了。没有殖民地的支撑,早期的德国只能在技术上追求比别人强,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站住脚。
然而,德国又是军国主义体制,虽说军国主义不民主,但也有着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可以在纳粹党的思想洗脑下,集全国力量发展本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德国在实力上很快就超过了英国。而德国的快速崛起,也从反面证明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列强依靠殖民地获取快速发展的优势不仅没有持续发挥,反而阻碍了本国的技术进步。
偏偏德国又是个军国主义体制,虽说军国主义不民主,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集全国之力搞工业,技术上很快就超过了英国。德国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在殖民地上的优势反而会阻碍技术进步。
第二个原因,就是英国僵化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具体就是在欧洲大路上联合老三痛打老二。 通过这种方法英国始终保持自己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优势。这个政策长期以来都能让英国尝到甜头。但这种外交政策有个问题,就是要全靠政府对欧洲局势的判断,一旦判断错了,补救就没机会了。果然,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看走了眼,眼睁睁看着一个强大的德国,从自己眼皮子底下崛起了。
崛起的德国对当时的世界殖民体系表现的越来越不满。众所周知,德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崛起的,而当时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而越来越强大的德国并没有多少殖民地,这让德国与英法等国的矛盾越发的不可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倾尽国力终于将德国打趴下,但自身损失惨重,实为两败俱伤。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日不落帝国衰落的颓势已经不可避免。
二战中的英国战机
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国力的削弱幅度更大,甚至直接从世界第一梯队跌落成二流国家,不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幅削弱,无论时军事、科技还是经济实力,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都不如美苏等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日本等国的崛起和发展,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减,甚至有"取而代之“撤掉英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呼声,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说明英国国力的衰落仍在持续,且短期内无法扭转这种继续衰落的事实。
以上就是日不落帝国衰落的2个原因:殖民地太多,阻碍了工业革命;外交政策失误,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国力的严重削弱。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大唐死于藩镇的过度强大,大英帝国死于殖民地的过度强大。
大唐的安禄山在自己的地盘上,合算了自己的钱粮和兵马后。就认为自己没必要继续在皇帝面前装孙子,觉得皇帝的位子自己可以去坐一下,然后就起兵造反了。
人性都是一样的,英国殖民地的人也是和安禄山一样的想法。
起初,殖民地人口不多,工商业不够发达,论实力比英国本土差得太多。所以各殖民地就咬紧牙关,忍受英国本土对殖民地的各种剥削,交更多的税。殖民地的人口、工业制造、商业税收发展起来后,就不愿意继续被英国本土剥削下去了。
首先不服英国的是美国人。美国人计算后,发现土地、矿产资源比英国多许多倍,人口也比英国人多,工商业总量也不比英国本土逊色,而美国却处处受英国本土的压迫。
实力与地位不搭配,让美国人很烦恼。美国人的精英们在一起合计以后,就决定跟英国摊牌,不行就来硬的。美国独立战争,就这样打起来了。(下图,美国的独立战争场景。)
英国人发现,从美国获得的经济收益,比在美国投入的军费少了很多。英国本土权衡利弊后当然不愿做赔本买卖,只好同意让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的事情发生后,英国人减缓了对殖民地的压迫与剥削。甚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还能从英国本土主导的贸易体系中获利。
但是一个偌大的国家,头上顶着殖民地的帽子,事事遵从于宗主国,面子上着实过不去。慢慢的,就离开英国独自立国了。
花无百日红,月无百日圆,天下再好的宴席,都有散掉的时候。英国从17世纪崛起后,一直都称雄全球,直到20世纪才被美国取代了霸主的地位。做了近300年的世界霸主,才归于平淡,也真没有什么遗憾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导致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全救掠夺了,没有了殖民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