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为何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
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后之尊,打了自己当皇帝的老公一耳光,并因此引发严重后果,不但使自己后位被废。并最连性命也丢了,以此而青史留名的,大概只有宋仁宗的郭皇后了。这事要说明白,还真不太容易。因为皇家的婚姻关系是与政治牵扯在一起的。政治任何时间都是复杂的。
我们先看《宋史》对此事的记载:
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与帝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起而救之,误批上颊,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宋仁宗曾经喜欢两个美人,他们仗着皇帝的宠爱,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说话没大没小的。有一次尚美人在皇帝面前惹得郭皇后不高兴了,便伸手去抽她的耳光。宋仁宗当然不能看着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打。连忙起身阻拦,一不小心,这一耳光就打在了皇帝的脸上。而且打的还不轻,留下了明显的“爪痕”。这让宋仁宗大怒。就把此事告诉了太监总管阎文应。阎文应大概对皇后也有意见,便窜掇皇帝把皇后废掉。古代废皇后,决不仅仅解除夫妻关系这么简单,它是国家政治中的大事。皇后是要母仪天下的,如果失德,不足以母仪天下,就会被废。而废后的程序是要经过朝廷讨论研究的。吕夷简是宰相,他要是同意了,这事就成了,如果他不同意,这事就很难办。所以,阎文应让皇帝给吕夷简看被皇后殴打的“爪痕”,恰恰吕夷简也对郭皇后不满。皇帝一提出来,他坚决支持说“古亦有之”,这事就成了。郭皇后因此被废。
吕夷简与郭皇后有什么恩怨呢?因为吕夷简在这一年里曾给被罢过相,刚刚重新回朝任相。他的罢相,是与郭皇后有直接关系的。也与当时的历史有关系。
宋仁宗登基当皇帝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孩子,十二岁。朝廷的大权掌握在刘太后手中。明道二年,也就是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才真正自己掌握了政权。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亲政之后,当然要用一点自己的人。于是,宋仁宗就和宰相吕夷简商量,要把刘太后任用的人换掉。这些人换的人中有张耆、夏竦等。
宋仁宗和吕夷简商量好了之后,回到宫中与郭皇后说了此事。郭皇后说:“夷简独不附太后耶?但多机巧,善应变耳。”因为郭皇后说了这句话,宋仁宗把吕夷简的宰相也罢免了,改任为武胜军节度使。
吕夷简本来以为,自己没事了,等到朝廷宣布命令的时候,听到自己也被免了。大惊。好长时间以后,才弄明白,自己被贬是因为郭皇后的原因。因此,对郭皇后有意见,也就很自然的了。但是,吕夷简毕竟不是简单人物。被贬之后没过半年,就又被召回任宰相了。就在这时,遇到郭皇后抓伤皇帝的事。吕夷简趁此机会报仇,也就理所当然了。凭心而论,吕夷简虽然工于心计。但辅助宋仁宗,还算是一代贤相。
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宋仁宗被郭皇后打脸,以至被废这件事了。我们说起皇帝皇后,可能觉得是非常高大上的一对夫妻,他们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天下夫妻们做表率,这就是母仪天下。但是,具体到宋仁宗这儿,就有点好笑了。宋仁宗是十二岁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大婚。结婚的时候,虚岁十五,实际十四。我在《宋史》中没有查到郭皇后的确切年龄,《百度百科》上说她比宋仁宗小两岁,大概是主观推断的结果。但无论如何,她的年龄与宋仁宗应该差不多。因此,他们结婚的时候,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到母仪天下呢?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罢了。另外,从史书的记载也可以看出,郭皇后的一个性格真率,不会工于心计的人。所以,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也就很正常了。
当初刘太后为宋仁宗娶郭皇后的时候,宋仁宗是不同意的。因为他当时已经喜欢张美人。有人或许会拿刘太后干涉婚姻自由说事,但宋仁宗喜欢张美人是在结婚之前,十二三岁,小儿心性,能做的准吗?郭皇后进宫后,受到了宋仁宗的冷落,心里自然不高兴。可是,当打皇帝的事件出现的时候,张美人早不知道那里去了,皇帝这时喜欢的是尚美人和杨美人。可见,皇帝的喜好,是可以经常变化的,皇后却不能随意变动。
郭皇后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郭崇,是后周时期的名将,曾任平卢军节度使。这就是刘太后为仁宗选皇后的根本原因。郭皇后被废之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御史范仲淹、段少连等人都上书反对,认为皇后没有过错,不应被废。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郭皇后被废的命运。
郭皇后虽然被废了,但造成这一事件的责任人尚美人也没有得到好,她也被废入洞真宫入道,杨美人入别宅安置。因此,郭皇后的被废,是政治斗争结果,不是宫斗的结果。
当宋仁宗把那些曾经爱过的美人们都处置了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想,大概发现郭皇后并没有那么讨厌。两个人毕竟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出头,也是七八年的夫妻,想想还是有夫妻情分的。于是,宋仁宗便派有问候一下,并密令郭皇后入宫。郭皇后说,如果让我进宫,必须要恢得皇后的名份。史书原话是:“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郭皇后身体有点小病。宋仁宗派阎文应带医官去为之诊治。看过之后,郭皇后“暴薨”。史书说:“中外疑阎文应进毒,而不得其实。上深悼之,追复皇后。”
郭皇后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结局,是自己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看来是有道理的。在郭皇后被废之时,另一个名将曹彬的孙女被选进宫,不久被立有皇后,这就是宋仁宗曹皇后。我们可以从她们二位的处事的不同中看出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结局。
《宋史》记载了曹皇后的一件事:张妃怙宠上谮,欲假后盖出游。帝使自来请,后与之,无靳色。妃喜,还以告。帝曰:“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妃不怿而辍。
这件事与上述郭皇后打耳光之事有相似之处。这个张妃,是宋仁宗比较喜欢的。仗着宋仁宗的喜爱,恃宠而骄。想要借皇后的仪仗出游。于是,就和宋仁宗说了,仁宗大概也不愿意自己惹得爱妃不高兴,就把皮球踢给了皇后,对张妃说:“你自己跟皇后借去吧。”于是,张妃高高兴兴的去皇后了。
这时我们想,皇后借不借呢?按规矩,当然不能借,因为是违礼法的。但曹皇后比较聪明。不但没有不喜兴,反而痛痛快快的借了。各位想一下,曹皇后为什么会借呢?因为张妃是请示了皇帝,皇帝让她来找皇后借的。皇后借了,违礼,错在皇帝。若不借,岂不得罪了皇帝?假如,张妃没有请示过皇帝,皇后借出了仪仗,是皇后的责任。
果然,张妃借出了皇后的仪仗之后,很高兴的去给皇帝汇报。这下,球又踢回到皇帝脚下,宋仁宗只好说。皇后的仪仗你是不能用的,国家有制度,就算你出去了,外廷也不会接待你,因为国家有规矩。张妃虽然不高兴,也没办法。曹皇后在谈笑之间,化解了矛盾。没有给自己结仇。所以,他直到宋神宗年间,还有影响力。苏东坡乌台诗案发的时候,她老人家还给苏轼讲过情,可谓苏东坡的救命恩人。
我们再看郭皇后,在她率真的处事风格下,把人都得罪了。内宫总管不喜欢她,外廷宰相不喜欢她。而她的死,与内宫朝廷都有关系。在曹皇后已经上位的情况下,她自己还梦想回宫复位。除了被整死,不可能有其它的结局。
宋仁宗为何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
谢谢邀请:
当时的皇后姓郭,宋仁宗是被郭皇后误打了一巴掌,不是什么打了一顿,没那么夸张,在这先更正一下。
自从刘太后死后,宋仁宗赵祯就开始有意慢慢疏远郭皇后,皇帝为什么要疏远自己?郭皇后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总是认为是尚美人迷惑了皇帝,于是把予头对准了新得宠的尚美人。一日,郭皇后看到两人又在一起,就冷嘲热讽,出言不逊,尚美人仗着新欢得宠,也反唇相讥,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就扭打在了一起,赵祯赶忙跑过来劝架,没想到郭皇后打向尚美人的这一巴掌,偏巧打在了赵祯的脖子上。
这事本来是可大可小,往小里说,无非是皇后为了争风吃醋,误打了皇帝,但皇后毕竟是自己的老婆,属于家事,再说,一个养尊处优的女人,一巴掌能有多少力量?按照赵祯平时的性格,一般最多笑着训斥几句,把这场纠纷化解就完事了,可这一次,赵祯好像是逮着了机会,偏偏往大里来,先装出一副大怒的样子,然后喝令旁边的宦官,“傻楞着干么?还不把宰相叫来,让他看看有人竟敢打皇帝,这种人怎么配当皇后?”,没想到宰相吕夷简和郭皇后也有矛盾,正愁着没机会对付皇后呢?于是皇帝同宰相一商量,立即下诏,称郭皇后因为无子,愿意当道姑,别居长宁宫而将她皇后之位废了,郭皇后就因为这一手误,而失去了皇后之位。
表面上郭皇后是手误丢掉了皇后之位,实际上是赵祯对死去的刘太后的报复,刘太后其实不是赵祯的亲娘,13岁赵祯当皇帝后,刘太后处处独断,赵祯看中的女人,刘太后自作主张许配给别人,没看中的,硬是让她当皇后,这让赵祯心里十分不爽,11年后,刘太后终于死了,可郭皇后还没学乖,仍然骄横自恣,不知收敛,这能怪谁呢?
其实历史上的赵祯是著名的守成贤主,性格是仁慈宽厚的,估计最出格的也就是这件事了,平时对下人都非常照顾,有一次吃饭,“咯噔”吃到一粒沙子,吐出沙粒后,马上对陪侍的宦官说“这事谁都不许声张,声张出去,烧饭的人会受到重罚的”,还有一次游花园,口喝了,怎么也看不到伺候茶水的人,但他就是不说,忍着口渴匆匆回宫喝水去了,皇后不解地说“你让侍卫去找一下不就行了”,赵祯说“我一让侍卫去找,不就说明管茶水的善离岗住了,这可是有杀头之罪的”,这种小事他都考虑的很周到,可想而知,他对废皇后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即使废了后,赵祯还是时时念着旧情的,宽厚重情的性格一览无余。
谢谢阅读
宋仁宗为何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极为卑微,做妻子的必须对丈夫言听计从,贵为天子的宋仁宗,为何却被皇后打了呢?
这件事被记录在《宋史》中,打宋仁宗的皇后姓郭,是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
(郭皇后剧照)
郭氏出身武将世家,她是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她之所以能成为皇后,都是宋仁宗养母刘太后的主意,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宋仁宗虽然13岁就继承了皇位,但刘太后却以他年幼为由,垂帘听政代理国政。
宋仁宗到了大婚的年纪后,刘太后认真帮他挑选了几名皇后候选人,其中就有门第高贵的郭氏。
不过,宋仁宗并未看上郭氏,反而觉得大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漂亮,想立她为皇后。
刘太后凭着多年的政治眼光,认为郭崇守卫边境,若是将他的女儿立为皇后,必定让他更加用心捍卫国家的安定。所以由她作主,郭氏成了大宋母仪天下的皇后,而张氏只是被封了一个才人的品阶。
郭氏善妒,又有刘太后撑腰,在后宫颇为跋扈。不仅对宋仁宗的行踪多有监视,不许他亲近别的嫔妃;还对得到恩宠的嫔妃们大加责罚。
宋仁宗很是恼怒,也只能强忍,不过和刘娥的关系却日益冷淡。
(宋仁宗剧照)
景德四年,刘太后病逝,宋仁宗得以亲政。
失去了靠山的郭氏,遭到宋仁宗冷落。而才入宫不久的杨氏和尚氏,却因为年轻貌美,获得了宋仁宗的欢心,并被封为美人。其中尚氏的父亲由于尚氏受宠,一再加官进爵,成为开封城中轰动一时的新贵。
醋意十足的郭氏,自然对尚氏多有为难。尚氏偏仗着宋仁宗宠爱,与郭氏经常发生口舌之争。事后,又常在宋仁宗面前哭诉郭氏的不是。
有一次,尚氏又在宋仁宗面前讥讽郭氏,正好被站在门外的郭氏听了个正着。怒不可遏的郭氏,冲进去便指责尚氏。说到冲动处,竟挥手抽她耳光。宋仁宗立刻冲到尚氏前面保护。结果郭氏这一巴掌,狠狠地打到了宋仁宗脸上,并且还把宋仁宗的脸上,划了两道血痕。
宋仁宗心里恼怒,但他是个极有修为的人,并未当即责难郭皇后,只是捂着脸带着尚氏拂袖而去。
事后,尚氏不断煽风点火,希望宋仁宗能废掉郭氏。
宦官阎文应也趁机说,普通老百姓家,做妻子都不敢打丈夫,皇上贵为天子,却被皇后打,这怎么能行呢!
宋仁宗听了深觉有理,再加上一直对跋扈的郭氏非常不满,因此越想越气,便起了废后的念头。
(吕夷简剧照)
宋仁宗召来宰相吕夷简,打算听听他的意见。
吕夷简一直对郭氏怀恨在心。早年,吕夷简曾依附于刘太后。宋仁宗亲政后,为了摆脱刘太后势力,罢免了不少依附刘太后的朝臣。吕夷简审时度势,赶紧对宋仁宗示好,在众臣反对宋仁宗以皇后之礼下葬生母李氏时,他却极力支持,因此得到了宋仁宗的信任。
有次,宋仁宗在郭氏面前夸赞吕夷简忠诚。郭氏却认为吕夷简早年对刘太后多有阿谀奉承,并非忠诚,不过善于投机罢了。宋仁宗认为郭氏说得有理,于是罢去了吕夷简的宰相之位。后来由于得到谏官刘涣的帮助,吕夷简又恢复了宰相的职位,但吕夷简却从此对郭氏怀恨在心。
所以,吕夷简坚称郭氏品德不淑,不配贵为国母,应该被废黜后,再册封有德的后宫妃子为后。
宋仁宗虽说对郭氏不满,但他一向谨慎,因此废后之事犹豫不决。吕夷简为了坚定宋仁宗的决定,又举出汉朝郭皇后,不过只是因为对汉武帝不满,但被汉武帝废黜的例子来。还添油加醋地说,如今您可是被皇后打伤了,这可是犯上的罪。
阎文应也在一旁附和说,皇后不仅打伤了皇上,九年来还一直没有子嗣,这理应被废黜。
在吕夷简等人的鼓动下,宋仁宗终于下定决心,要废掉郭氏的皇后之位。
废后的消息让朝廷一片哗然,以范仲淹为首的朝臣,联名上书,坚称“皇后无过,不可废”。
(杨太后剧照)
吕夷简一心想要达到废后的目的,一方面命令台谏部门不许接受范仲淹等人的谏疏,一方面又催促宋仁宗以郭氏没有子嗣为由下废后诏书。
很快,郭氏便因为一个耳光失去了皇后之位,并被封为净妃。还在宋仁宗的安排下,成为道姑。
就在范仲淹等人指责吕夷简,并打算与宋仁宗据理力争时,却收到贬黜他们的圣旨。由此,朝臣们的议论,才得已安静下来。
此事惊动了杨太后,她认为此事尚氏有责,于是将尚氏打发到洞真宫做了道姑,并把有贤德,但不受宋仁宗宠爱的妃子曹氏立为皇后。
宋仁宗本不喜爱曹氏,再加上心里一直对废黜郭氏皇后之位颇为愧疚,于是暗中召郭氏回宫。
然而,郭氏拒绝了宋仁宗的好意。声称,要她回宫也不难,一是要百官列班相迎;二是依旧被立为皇后。
郭氏的要求,让宋仁宗颇为为难,毕竟曹皇后没有失德的行为,不可废黜,于是此事就耽搁了下来,只是常遣使前往问候。
郭氏身体有恙。由于病情无大碍,宋仁宗便派阎文应带御医去给郭氏诊治。阎文应由于在废后一事上出力颇多,因而担心郭氏会对他不利,于是暗中贿赂御医。不久,郭氏暴病身亡。
噩耗传来后,宋仁宗悔恨不已,想到她曾经的条件,便追封她为皇后,并厚葬之。以此缓解内心的愧疚和不安。
(参考史料:《宋史》)
宋仁宗为何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
这事缘起后宫争宠,仁宗宠爱尚充仪,郭皇后嫉妒,发生多次不快。这尚充仪仗着仁宗的宠爱,也敢顶嘴。有一次,仁宗皇帝在尚氏宫中休息,尚充仪趁机向仁宗说起了皇后的坏话。郭后听到后,怒不可遏,欲扇打尚氏耳光,尚氏躲避,这一耳光落到皇帝脖子上了。
仁宗借此事搞出了废后风波。仁宗赵桢原是宫人李氏的儿子,从小被真宗的皇后刘娥(她没有儿子)抱养。仁宗上位时年幼,刘娥执政。她有贤才,治国理政是把好手,政务弄得井井有条。赵桢选美时,看中了王蒙正的女儿王氏。刘娥认为她出身低微拒绝了。为他选择了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并册封为皇后。又把王蒙正的女儿王氏许给自己的前夫之子为妻。仁宗是很憋屈的。郭皇后肚子不争气,入宫多年没有生育。又不懂温良恭谦让,还依仗着太后刘娥的支持,在后宫横行霸道。仁宗早窝了一肚子火。赵桢待刘娥薨逝后,才知道她并不是自己的生母,又引发了愤怒之情。疑心促使他查验生母李氏死亡原因,结果没有发现疑点,所以,不便发作。这次郭皇后在龙脖子上拍了一掌,他开始借题发挥出火了。他马上召宰相吕夷简进宫验伤,先把事情搞大。 吕夷简聪明过人:刘娥当朝时,曾为赵桢生母下葬一事犯颜直谏刘娥。这是讨好仁宗之举。郭后心知肚明,她当面点破,自此吕夷简有了心结。此时得到旨意,他心领神会,自然附和皇帝废后。范仲淹等言官苦谏,但仁宗有宰相的支持,寸步不让,他宣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这样,郭皇后小不忍,只一巴掌就把自己变成了郭道姑。让人不服,谏官孔道辅进谏:“后无过,不可废”,仁宗不仁了,他一怒之下,把孔道辅等人都废黜了。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有因必有果,郭后不会审时度势,得到这样的结果令人惋惜,却不值得同情。
宋仁宗为何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
在古代,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天下之主。因此除了刺客很少有人敢跟皇帝动手,毕竟皇帝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一个不慎,皇帝就可能下令要了你的命。但是在古代,有一位皇帝却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在现在看来,妻子对丈夫发火,而丈夫是个妻管严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足为奇。但是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古代,这样的事就是一件稀奇事了。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得到了繁荣稳定的发展。乾兴元年(1022)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位,此后一直由皇太后刘氏掌握着朝中的大权,天性仁厚敦实的赵祯不争不夺,一直到刘太后死后才开始亲政。
赵祯不仅善于约束自己,还对下属宽容温和,名臣包拯就处于宋仁宗时代。包拯屡屡直言劝谏,毫不掩饰,在激动时,唾沫都飞溅到了宋仁宗脸上。但赵祯不仅不生气,反而还一边用衣袖擦着唾沫,一边听着包拯的建议。历史学家将赵祯称为“守成贤主”,“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这句话说的就是宋仁宗的时代。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大批勤政爱民的官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出于这个时代。政治上卓有建树的赵祯,还精通书法,史称其“天纵多能,尤精书学”。王安石评价这位宽厚的皇帝说:“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那么这样一位皇帝又为何会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呢?打宋仁宗的这位皇后据史料记载,名叫郭清悟,是北宋平卢军节度使、赠尚书令兼中书令郭崇的孙女。当时宋仁宗本想娶已故晓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为妻,但是在当时把握朝政的刘太后的干涉下,被迫娶了郭氏为妻。郭氏仗着有太后撑腰,在宫中肆意妄为,竟然胆敢派人监视宋仁宗的一举一动,让他无法宠幸其他妃子。太后驾崩后,宋仁宗再也不用忍耐了,他不再理会郭皇后,这让郭皇后对宋仁宗宠爱的尚充仪、杨氏嫉妒不已。郭氏常常跑到两人的宫中,对两人破口大骂。
一次,尚氏向宋仁宗诉苦,恰逢郭皇后赶来,两人当即就争论起来,恼羞成怒的郭皇后举起手就要扇向尚氏。宋仁宗哪里能容忍自己心爱的宠妃当着自己的面被打,于是赶紧上前,想要救尚氏。郭皇后的巴掌已经打了出来,一时竟然收不住,便打到了宋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顿时火冒三丈,想要废后。在吕夷简的游说下,宋仁宗下令废后:“皇后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以养。”
这件事本应当是家事,当在后宫处理,但是宋仁宗却为了政治上的考虑,将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来讨论,其中当然有想要消除刘太后残余势力的想法。可怜郭氏,恰好撞在了枪口上,被宋仁宗当做了清除刘氏势力的一个棋子。但宋仁宗还是对郭氏有着一定的感情,景祐二年(1035)郭氏生病,宋仁宗立即派太医前去治疗。但不幸的是,郭皇后竟然暴病而死,年仅二十四岁。死后,宋仁宗深悼郭氏,追封她为皇后。
宋仁宗为何被自己的皇后打了一顿?
宋仁宗,初名受益,后改祯。赵祯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生母李宸妃,他出生后被没有子嗣的刘皇后用“狸猫换太子”之计掉包,说是自己所生。刘皇后还骗李宸妃说其子一生下来就病死了。李宸妃地位地下,惧怕刘皇后的权势,不敢过问。
刘皇后把李宸妃的儿子赵祯(原名赵受益)立为皇子,后来又扶植他即位,是为宋仁宗。
史载,宋仁宗起初不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对刘太后异常恭敬与孝顺, 即位后刘太后垂帘干政,他也能百般容忍。李宸妃死后,刘太后居然要以一般妃子的丧葬规格去埋葬她,宰相吕夷简实在看不过去,就出面干预了。吕夷简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仁宗迟早会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此时站出来替宸妃说话,将来仁宗亲政后一定会感激自己的。吕夷简问太后:“听说宫中有妃子病故了,怎么不见有治丧的内旨发出呢”?刘太后满脸不快说:“宰相也干预后宫之事吗”?吕夷简并不退让, 反是态度坚决的说:“臣待罪宰相,事无巨细,都得闻知并参预”!刘太后不愿多说,便拉着宋仁宗退朝,拂袖而去了。事后,刘太后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单独召吕夷简入宫问话道:“李宸妃不过是个地位微贱的嫔妃,你为何如此上心,非得要用更高的礼仪规格去厚葬她呢”?吕夷简意味深长地说:“她可不是一般的妃子啊”!刘太后本就心虚,一听此话心里直发毛,遂命人按吕夷简所奏议,用贵妃待遇厚葬了李宸妃。
刘太后死后,燕王告诉了仁宗的真实身世,仁宗这才知道自己的亲妈是李宸妃,不禁泪如雨下,接连几日拒不上朝。后来,他追谥李宸妃为庄懿皇太后,对偷梁换柱的刘皇后深恨不已。
他将对刘皇后的仇恨迁怒到她所重用的大臣身上来,《宋史》记载,某日他一次就罢黜了张煮 、夏竦、陈尧佐、范雍、晏殊(几道)、赵稹、钱惟演七位大臣的官职,散朝回宫后,还恨恨不已,对郭皇后说:“这些人谄媚巴结刘太后,我同宰相吕夷简商量后,一下子就罢了他们的官,总算狠狠出了口鸟气”。孰料郭皇后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对于朝政之事,她也颇感兴趣并有所了解,她对仁宗说:“难道吕夷简就没有阿附过刘太后吗”?仁宗一听,怒火再起,立刻下旨,罢免了吕夷简的宰相之职。
吕夷简本以为这场带有报复性质的罢官风潮已经过去,仁宗消了气,自己安然躲过了这一劫,但没想到罢相的诏书竟直接送到了自己府上,他左思右想仍不得其解,不知症结出在哪里,就托宫中的太监阎文应帮忙打听。
阎文应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此时已经升至内副都知。经过详细了解,阎文应终于得知吕夷简被罢相是郭皇后使坏所致,于是,吕、阎合谋,想寻机撺掇仁宗废掉郭皇后。
吕夷简事先未雨绸缪所做的铺垫工作果然显出成效,经阎文应的一番活动,仁宗很快就知道吕夷简为自己母亲争取到贵妃的资格,为厚葬母亲出了大力,也为自己争了几分面子,于是又下旨恢复了他的宰相尊位。吕夷简官复原职,大权在握后,便进一步勾结阎文应,准备设谋将郭皇后废黜掉。
恰在此时,宋仁宗的嫔妃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被阎文应及时利用了。史载,彼时宋仁宗有两个宠妃,一位叫杨美人,一位叫尚美人,两人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都想获仁宗独宠,但又抱团对付郭皇后,生怕仁宗专宠郭后,冷落了她二人。一番争宠,杨、尚二美人和郭皇后的矛盾愈发尖锐,难以调和。郭皇后性格跋扈,是个争强好胜之人,不甘于被两个妃子夺爱分宠,就经常故意当众训斥她俩。一次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责骂尚美人,尚美人见仁宗在场,遂有恃无恐地顶撞了几句。郭皇后大怒,上前狠狠抽了尚美人一巴掌,尚美人不敢还手,哭叫着跑到宋仁宗背后寻求庇护,郭皇后不依不饶,紧追不舍,又挥手一耳光扇过去,尚美人偏头躲过,这一巴掌竟打在了仁宗的脖子上,因力道颇大,脖子上留下了几道血印。仁宗确实名副其实,生性“仁”厚,以好脾气出名,无缘无故挨了老婆一巴掌,倒也隐忍不发。被吓坏了的郭皇后赶紧赔罪,仁宗掀帘而去。
阎文应目睹了这件事,觉得若能以此事为突破口废掉郭皇后,再立一位新后,自己因之得宠、飞黄腾达就不远了。他乘机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说了郭后的许多坏话,仁宗越听越气,决定废掉郭皇后。但仁宗生性胆小怕事,做事异常谨慎,担心随便废立皇后会引发大臣不满,遂召吕夷简入宫商榷。吕夷简见仁宗脖子上的血痕,假装痛心疾首,而且他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道,竭力主张废掉郭皇后,大臣们若不同意就是不遵君臣大义,谁反对就罢免谁。在宰相吕夷简的大力支持下,宋仁宗顺利地废黜掉了郭皇后。
《宋史》载,景佑元年(1034年)九月,宋仁宗册封曹氏为皇后,曹氏为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