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估计很多人不相信刘备会干这样的事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视曹操为汉贼的人,怎么可能联合曹丕去对付孙权呢?

事实有些残酷,刘备确实有这种想法,只是被曹丕无情拒绝了,因此只好单独讨伐孙权,而曹丕居然真的也没有出兵。

我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弯弯曲曲吧。

01.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

刘备即位后不久,就给当时的曹魏皇帝曹丕写了一份信。这封信并没有出现在陈寿写的《三国志》当中,至于陈寿为何没有将这封信录入其中,大概他也没有听说,或者没有找到吧。

当时的蜀汉没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历史,因此刘备写这封信的事情也就没有记录下来。

在200年后,当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时候,将这个事情加入其中。刘备的信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只有一个大概的经过而已。

“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意思就是刘备听说曹操去世了,就派麾下韩冉带着书信和礼物去见曹丕。但是曹丕埋怨刘备借曹操的丧礼来示好,这让曹丕非常不满意,于是让荆州刺史斩杀韩冉,断绝关系。

在这个记录中用到了一个字“好”来描述刘备的书信内容,隐含的意思就是刘备给曹丕写信的内容有求和的意味。借曹操的丧礼来示好,刘备既可以探听口风,又不失面子,这是刘备的标准做法。

刘备的伎俩,曹丕当然清楚,但是就是不领情。并且让当时的荆州刺史夏侯尚斩杀刘备的使者,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另外一个说法就是韩冉并没有被斩杀,而是顺利的回去了。

后一种说法比较靠谱,曹丕虽然没有他父亲曹操那么英明,但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觉悟应该是有的。

那么在这封信中有没有说到要和曹丕联手对付孙权?以刘备的性格来看,他示好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因为曹操去世了,两国可以冰释前嫌吧?当然不是,示好更多的是一种暗示而已,这样暗示就是希望对方能够在蜀汉出兵的时候,曹魏也同时出兵夹击孙权。

刘备倾尽全力也只带了四万人马进攻东吴,而东吴仅仅在荆州方向就摆了五万人马对抗。作为进攻方的刘备想凭区区四万兵力就击败东吴而夺取荆州,这无疑有些痴人说梦。

刘备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借助外力,此时只能期望蜀汉出兵的时候,曹丕能够随后出兵,这样夺取荆州的期望更大一些。

由此可见,刘备写信给曹丕示好确实有其目的,可是曹丕没有他父亲曹操那么好的战略眼光,没有领其情,以至错过了这个统一天下的机会。

02.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刘备的示好并没有得到曹丕良好的回应,但是依然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出兵以夺取荆州,那么如此良机,曹丕为何不出兵呢?原因有以下三个:

首先,孙权遣使称臣。

这年七月刘备亲自率领五万人马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成,立即派人向曹魏称臣。

此时的曹丕即位不久,孙权派人来投降,这让曹丕惊喜不已,极大的满足了虚荣心,因而放下了戒备心,接受了孙权请降要求。

其次,不愿意落人口实。

曹丕拒绝攻打东吴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东吴主动来投降,在曹丕看来,假如我们在他已经投降的情况下,还主动的攻击他,这样会让天下人寒心。但是此时的天下还有谁?除了东吴就是蜀汉,灭掉了东吴,以蜀汉的实力来看,他们怎么能够独存?

可是曹丕居然以害怕给人口实而不愿意出兵。

最后,希望趁火打劫攻击蜀汉。

在曹丕看来,孙权主动投降已经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而蜀汉是死硬分子,恰恰需要讨伐的对象,因此他希望在蜀汉和东吴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从而后面出兵攻击蜀汉,这样蜀汉就被消灭掉。

可是曹丕完全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现实,那就是从关中攻打蜀汉路途遥远,重重阻隔,非常不方便。汉中地区处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要想消灭蜀汉谈何容易呢?

相反,东吴直接面对曹魏,无论是在襄樊前线还是合肥前线,都是直接面对对方,无论是路途远近,还是地形来看,攻打东吴比蜀汉容易得多。

可是曹丕依然不听,固执的希望趁火打劫攻击蜀汉。

因此,在公元220年7月刘备攻打孙权,一直到第二年七月,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面,曹丕隔岸观火,看着刘备最终败退白帝城,无论是对蜀汉还是东吴,曹魏方面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白白浪费来哦大好时机。

03.总结

曹丕没有乘机攻打孙权,表面上看是东吴主动投降迷惑了曹丕的双眼,麻痹了他的思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曹丕的战略格局比较狭小,无法总览全局,从全局出发来看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只顾眼前蝇头小利,满足虚无缥缈的虚荣心。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吴。

孙权称臣后,曹丕居然向孙权索取这些稀奇玩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由此可见,缺乏战略全局的曹丕在面临进攻东吴绝好机会的时候,居然就这样失去,确实相当可惜。

其二,固执己见,无法接受良言。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刘晔在面临大好时机的时候,劝说曹丕:“我们占据了八分天下,而东吴和蜀汉各自只占据了一个州而已。他们凭借天险割据,有危难得时候互相支援,这样对他们有利。我们应该趁他们交兵的机会,直接渡江攻击孙权,刘备在外面攻击,我们在内部攻击,不出十天,东吴必然灭亡。”

按照刘晔的说法,只要东吴灭亡了,刘备就失去依托,无法独自生存,那么灭亡也就指日可待。然而缺乏大局观的曹丕依然固执的认为需要先消灭刘备,然后再征讨东吴,就这样白白的错过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因此,正是曹丕狭隘的全局观,导致他无法权衡利弊采取最有利的手段获取最大的利益。当刘备统领四万人马去攻打陆逊五万人马的时候,他应该没有想到曹丕是如此的狭隘而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吧。

正是曹丕这一错失,导致天下统一推迟了将近七十年,直到公元280年,西晋才消灭东吴,完成了三国归晋。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首先,刘备给曹丕写信这件事并没有记于《三国志》中,这件事是二百多年后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补充进去的一件事,据史书记载

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而这封信充其量只是一封求和信,趁着曹操逝世以吊唁为借口向曹丕求和,防止自己在出征吴国的时候曹丕从背后下手,防止自己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的发生,并没有明确的请求曹丕于自己一起出兵伐吴。曹丕虽然对刘备深恶痛绝,甚至斩了来使,却也并没有出兵帮助任何一方。

那么曹丕为什么不借吴蜀相争之时国内空虚,举兵南下一统天下呢?

曹丕刚刚继位内部政权不稳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内部政权并不稳定不适合出兵,公元220年3月15日,魏王曹操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同年曹魏的大将军夏侯惇逝世,还是这一年12月11日,曹丕受禅称帝。而刘备伐吴发生在公元221年的七月,这个时间段曹丕才刚刚继位半年时间,无论他编造了多少理由,他终究是篡位,还有很多人是不满的,这个时候对于曹丕来说,稳固自己的政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此时出兵,很可能会造成后院失火。曹丕继位后推翻了父亲曹操的政策,实行九品中正制,迅速获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除掉了几个对自己有威胁的兄弟,彻底稳固论了自己的政权,这才空出了心思收拾吴蜀两国。

吴蜀二国威胁不大

东吴和蜀汉对于曹丕来说是没有太大威胁的,毕竟魏国一国独占九州之地,就是吴蜀两国加起来都比不过魏国,而此时忙于内政的曹丕也当然喜得吴蜀二国结仇,互相攻伐,这样他就不用防备他们联合起来攻击自己,也能专心处理内政了。

可以获得喘息时间坐收渔翁之利

事实也证明了曹丕绝对的正确,吴蜀之间的战争使得曹丕获得论喘息的机会,迅速平定内部不稳因素,使得自己的政权彻底取代了汉朝。而魏国的心腹大患刘备因兵败而死,损失精锐士兵无数,国力大损,而吴国也因为这场战争有所损失。而曹魏自己还收服了因为走投无路而来投奔自己的蜀国大将黄权,曹丕真正做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刘备邀请曹丕攻打孙权不太可能,曹刘双方关系、政治立场决定;刘备前期奉诏诛杀曹操、后期是延汉称帝。而孙权背盟曹、刘的事都干过,这些都出自自身集团利益,也无可厚非。

一、孙刘联合与背盟的原因;

其实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就在于曹魏势力最大孙刘两个实力相对较弱的为了不被消灭选择相联合。假如刘备和曹丕一强一弱相联合,无异于与虎谋皮,那么消灭完江东孙权,不就轮到他蜀汉刘备。而且孙刘两方也有很多次摩擦,为了荆州南郡相争,最终双方还是互相妥协,恢复联盟。摩擦最厉害的一次,当属关羽围攻襄樊(襄阳、樊城)之时被吕蒙偷袭,刘备集团丢了荆州南郡、零陵、武陵等郡,襄樊之战失利荆州丢失,关羽本人兵败被杀。注意此战前,在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中孙权就已经逐渐和曹操两方修好曹操同意也是因为曹魏本身这两年内忧外患不断,曹军不仅在汉中、合肥、襄樊屡遭重创;同时曹魏相继有金祎、耿纪、魏讽等人叛乱。襄樊之战,孙权取得荆州后,还把关羽首级带给曹操意图祸水北引。这一战直接造成后来刘备东征东吴,后夷陵之战大败蜀汉精锐损失惨重。这个应该属于深仇大恨吧,江东孙权背盟。但是不久,夷陵之战战胜者归附曹魏的孙权却又主动派人和刘备请和,刘备也同意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孙权因谋荆州之事与曹魏修好,夷陵之胜孙权解除了危机,立马反叛,曹魏因此南征孙权。曹魏南征失利,孙权又主动与刘备修好,两家都知道曹魏才是大敌,唇亡齿寒。后来诸葛亮北伐曹魏东吴这边也派兵攻打曹魏作为辅战,说是辅战其实是东吴趁机扩充地盘在长江防线外设立据点多重保障,使得进可问鼎中原,退则固守江东

二、孙刘的联合与背盟;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合击败曹操后,刘备保举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并且以他的名义取得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同年刘琦病逝,刘备统领荆州孙权将其妹嫁与刘备,联姻巩固孙刘联盟关系。次年,东吴周瑜病逝巴丘,东吴征蜀计划中止刘备从孙权手里借的荆州南郡。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收关中马超于麾下迫降益州刘璋刘备遂领益州牧。也就是在刘备夺得益州后,不久,孙权索要荆州两方刀兵相向,此时曹操拿下汉中战局突变,刘备与孙权议和孙刘联盟得以继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最终击败曹操夺得汉中实力大增后进位汉中王。同年七月,关羽发动襄樊(襄阳、樊城)之战,围困曹军取得水淹七军逼降曹将于禁斩庞德等一系列战绩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都动了迁都的念头。此时孙权不愿刘备做大打破三方平衡,于是背盟靠向了曹操。孙权大将吕蒙率军趁机袭取荆州关羽本人也进退失据兵败被杀。这一战此消彼长,曹魏、蜀汉实力皆受损,孙权集团成了直接受益者。孙权集团不仅地盘增加,坐拥荆州南部六郡(南郡、零陵、武陵、江夏、长沙、桂阳),而且还拥有长江全线防线进一步巩固了江东势力。同年,曹操表孙权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向曹操示好,并送还俘虏。曹操、孙权能够走一块,在于这两年曹魏内忧外患不断,曹军不仅在汉中、合肥、襄樊屡遭重创;同时曹魏相继有金祎、耿纪、魏讽等人叛乱。而在两年前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攻打曹魏时,孙权欲夺荆州期间就派人与曹操逐渐修好。后来曹操病逝,曹丕建魏代汉称帝,孙权向曹魏称臣。

荆州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物资丰富,而且对刘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襄樊之战失利刘备不仅损失荆州要地,更成了后来刘备东征孙权夷陵之战发生的直接导火索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在曹丕已称帝后,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为报荆州之仇,七月刘备发兵东征孙权(也有说法,期间刘备为避免两线作战,向曹丕示好,曹丕不屑一顾;但曹丕因初继魏王后又称帝,政局不稳,选择坐山观虎斗),此时张飞又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两人投奔东吴孙权。刘备更是恼怒,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同意。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占据秭归。随后吴军陆逊等人采取坚守避而不战策略,蜀汉士兵士气低落。年底,曹丕封孙权吴王。222年(章武二年)七月,吴军趁势攻打刘备,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退至白帝城(改名永安)。同年十月,孙权反叛曹魏曹丕大怒发兵南征,魏军势如破竹,先后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取得大捷。不料魏军遇疫疾,加之中路曹仁大军受到吴将朱桓重创,以及东吴朱然等人固守江陵曹魏南征遇到阻碍孙权趁机请和,于是曹魏退兵。十二月,孙权派人前往永安城(即白帝城)与刘备修和,刘备同意,孙刘联盟恢复不久孙权也与曹魏断绝关系。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刘备要是真的写信给曹丕,那他就不是刘备,手下很多人也将离他而去。不过,曹丕倒是宁愿错失灭吴良机,也不愿出兵。他俩自从称帝后,该顾大局的忙着取小义,逼着献帝禅位的却突然满嘴的仁义道德,他们这葫芦里究竟在卖什么药呢?

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伐吴

刘备称帝后,想到关羽的死就非常痛心,便集合4万大军为他报仇雪恨。但是,蜀汉大臣却反对声四起,尤其是亲信赵云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刘备出兵东吴并非上策。

  • 其一、蜀中臣子认为汉献帝被曹丕给杀害了,为了保住汉室血统,才一起劝刘备登基以继承大统。如今刘备称帝了,却一心只想着为关羽报仇,将汉献帝之国仇抛诸脑后,这显然不会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 其二、刘备如果能效仿汉高祖刘邦,高举为汉献帝报仇之旗帜,便会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出汉中,占领关中,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顺流而下,与关东义士共同讨伐谋逆的国贼曹丕。
  • 其三、与东吴开战,未必能赢,还彻底将孙权推向了曹魏,无论将来吴、蜀哪一国败了,曹魏都是渔翁得利。倒是,再想要讨伐它谈何容易?

然而,刘备却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不同意。

曹丕这边为啥没出兵伐吴呢?

话说,那孙权自从杀害了关羽,夺了荆州后,倒也识趣,马上就派人与刘备议和。诸葛瑾作为东吴的代表,各种劝说刘备,套路大抵与赵云想法差不多,也就是放下小仇,两国先联合攻打曹魏再说。然而,刘备还是不予采纳。

孙权一看刘备那边是铁定要打了,只能派使者向曹丕称臣。曹丕很高兴,接受了孙权的请求,并打算册封他为吴王。

这时,曹丕的一位谋士刘晔,就提出曹魏不应做壁上观,而是该趁火打劫东吴。他认为,曹魏虽然实力强于东吴和蜀汉,然而这两国结盟,并依托长江和秦岭等天堑,使得曹魏难以南进一尺。如今那两家窝里反了,必定无暇顾及或放松长江流域的防守,如果我大军压境,那么东吴将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等到东吴灭了,蜀国势单力薄,早晚是曹魏的盘中餐。

曹丕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去吞并有心归降的东吴,只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因此,不如配合东吴去断了蜀汉的退路。

刘晔却认为不可,如果攻击蜀国,那么刘备必定退军,这样两国就会因战事平息而得以保全,但如果我们发兵进攻东吴,刘备肯定会立刻进军东吴,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为争夺东吴地盘。

曹丕最终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而是选择了暂时按兵不动。等到孙权夷陵大败刘备后,曹丕才因为孙权没有将孙登送到魏国当人质而决定兴兵伐吴。然而,机会稍纵即逝,曹丕虽有雄兵十万,却不敌斗志正昂扬的东吴大军。曹仁大败而归,大将张辽病死在战场,加上朱然死守江陵,久战不下。这时,孙权又向曹丕请和,曹丕便顺驴下坡,与孙权握手言和了。

结语:

向来以光复大汉为己任的刘备,却不顾大局,也不管群臣反对,执意伐吴,结果打光了蜀汉的最后一点家底。

逼着汉献帝禅位的曹丕,却一时兴起,想要以德服人,不采纳谋士刘晔之计联蜀伐吴,而执意联吴伐蜀,结果是错失灭吴良机。

孙权则左右逢源,曲意迎合,加上东吴史上最强悍兵团,实力碾压身经百战的刘备和曹家军,反而是一胜一平,从而笑到了最后。几年后,孙权便再也不甘屈居人下,继曹魏和蜀汉,建立吴国,登基称帝。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其中刘备借口为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孙权时,曹丕为何不借此良机伙同刘备一起灭掉孙权,这样就可能变成强大的曹魏和偏弱的蜀汉两国对峙,在曹丕时代就有可能统一中国。但曹丕却没有及时出兵,丧失了这一良机,真是为了一封狗屁不是的称臣书信吗,还是有其他原因,下面就让小编说道说道。

当时的国际环境是这样的,章武元年,刘备在自己称帝三个月之后,以借口为关羽报仇实则夺回荆州为目的率军攻击孙权,孙权害怕两线作战,首先向刘备低头求和,遭到意料之中的拒绝后,赶忙写信向曹丕俯首称臣,但却毫无诚意。另一方面派出陆逊率兵抵御蜀汉。原本孙权只想先稳住曹丕,全力解决刘备,没想到曹丕如此配合,没有背后插刀,使得陆逊火烧连营,完美的解决了刘备。

到底是什么让曹丕按兵不动,错失良机。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曹丕和刘备都已称帝,而孙权却还是东汉封的“骠骑将军”,名义上孙权奉的还是正统汉献帝。谁要得到孙权的俯首称臣,谁就能在大义上站住脚,曹丕就是被这一点引诱,加上曹丕刚篡位不久,根基不稳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于是中了孙权的缓兵之计。

其次,坐山观虎斗的思想在起作用,曹丕恨不得刘备和孙权拼的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最后由曹丕出来不费吹灰之力收拾残局。谁成想陆逊三下五除二就把刘备收拾了,反而给了曹丕一个措手不及,等他反应过来再排兵伐吴,已经错过了最好时机,加上水土不服出现瘟疫,只能退兵了事。

在三国中,不论是曹丕、刘备、孙权,他们都是怀揣一统天下的雄心去发展的,应该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特别是占优势的曹魏。但却有多次很耐人寻味的事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中原因恐怕只有他们本人才心里有数吧!

如感兴趣请关注刀笔传神的空间!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因为当时的局面是魏国蜀国吴国三足鼎立,魏国最为强大,蜀国吴国相对弱小,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自保,这就是三国存在的基础,刘备写信邀请曹丕共同灭吴,是包藏着祸心的,1蜀国军队从长江而下,攻打并牵制吴国最强大的水师,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二魏国出兵攻打吴国,迫使吴国分兵抵抗,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占优势,何况水师被牵制在长江上游,面对魏国大军很可能抵挡不住。第三魏国的曹丕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绝对不会为刘备火中取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做一个快乐的渔翁不是更好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