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白马给庞统,令庞统死在落凤坡,真的是天意吗?
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役中,夺取雒城之战是一场硬仗。这场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年,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场战斗中,刘备遭受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了得力军师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把骑乘的白马的卢让给庞统,使得庞统中箭而亡。这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那么,庞统之死真的是因为天意吗?
一、《三国演义》中对庞统之死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庞统的死做了层层铺垫。他先是让诸葛亮出面,以书信的方式告诫刘备君臣,说通过算术推演,和夜观天象,都会发生对刘备军队不利的情况。而且这种不利情况,主要是应验在将帅身上,请刘备君臣在军事行动时多加小心。
在分兵攻打雒城的时候,刘备和庞统商议,由刘备攻打大路,庞统攻打小路。刘备这个时候再次提出,说夜里做梦。梦见神人手执铁棒击打自己的右臂,醒来还觉得疼痛。因此质疑此行是不是不佳。但是庞统一心想要速战速决,建立功勋,把攻打雒城的计划确定下来。
在临行时,庞统和刘备出兵的时候,庞统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把庞统掀下马来。刘备见此情况,出于对庞统在战场上安全的考虑,主动把自己的坐骑的卢换给了庞统。谁知道此举却让庞统丢了性命。
雒城的敌军知道刘备军队分兵前来的消息,张任率领部下在落凤坡埋伏。他的部下发现庞统的坐骑与众不同,把他当成了刘备。于是张任的伏兵把庞统作为主要目标,乱箭齐发。结果庞统出师未捷身先死,命丧在落凤坡下。
在整个庞统遇难的过程中,刘备把自己的坐骑还给庞统,成了庞统遇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庞统不是因为刘备把自己的白马还给自己,就不会成为敌军眼中最明显的目标。正是因为敌军把庞统当成了刘备,庞统才承受了敌军的全部攻击,插翅难逃。的卢本身就有妨主的名声,庞统因它而死似乎是天意。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二、庞统的性格和刘备的姑息纵容决定了庞统的命运。其实与其把庞统的死归结于天意,还不如归结于他的性格。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才让他走向了死亡。庞统这个人相貌丑陋,但是神机妙算,很有军事才能。他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夺取益州的方略。在张松等人的内应下,刘备顺利入川,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役。
在战役开始时,庞统为刘备制定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策,很快打开了局面。虽然刘璋和他的部下拼死抵抗,最终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虽然庞统在雒城之战中战死,未能看到刘备的成功,但是他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功不可没。
但是庞统有才智过人的长处,他也有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原本是准备投入东吴阵营的。他本是荆州本地的名士,和江淮一带的士人多有交往,有着“凤雏”的赞誉。他深得周瑜、鲁肃的赏识,还在赤壁之战时深入虎穴,向曹操献连环计,为火烧赤壁立下奇功。
可是由于他恃才傲物、不甘人下的性格,让东吴的主君孙权产生了反感。原本就是颜控的孙权,对相貌丑陋的庞统没有好感。只是在鲁肃的极力推荐下,才和他进行交流。当孙权和庞统谈起周瑜的才能时,庞统对周瑜不以为然。这让对周瑜十分推崇的孙权无法容忍,最终没有录用庞统。
在加入刘备阵营后,由于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再加上刘备的器重,庞统很快受到了重用。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为刘备的事业效力。但是,虽然在刘备阵营中受到重用,庞统的性格并没有明显的收敛,在很多场合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亲自前来迎接。庞统在当时就建议把刘璋就地拿下,趁势夺取益州。刘备认为自己人心未附,这样做风险太大,拒绝了庞统的建议。葭萌关起兵后,在一次庆功宴上,庞统趁醉挖苦刘备说他夺取益州不是仁者之兵。
其实庞统这么说,是讽刺刘备当年不采纳自己的建议,直接擒拿刘璋来夺取益州。时到今日,刘备还是要起兵夺取益州,有口是心非的嫌疑。这让刘备当众下不来台,冲庞统发了火。虽然后来君臣重归于好,可是庞统恃才傲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落凤坡之战时,正是庞统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让他吃了大亏。在诸葛亮写信来好意提醒的时候,争强好胜的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是想要阻止自己成功做的手脚。他听不进任何意见,一意孤行要立刻夺取雒城。
而在他的坐骑马失前蹄的时候,对于刘备换马的提议,他也是坦然接受。如果换成他人,是根本不会接受这个提议的。首先这匹白马是刘备自己的战马,十分神骏。作为臣子去换乘主公的坐骑,本身就有不敬的嫌疑。
其次,正如刘备所说,临阵眼生是会误人性命的。刘备将自己的好马与庞统交换,那么如果庞统的马眼生,误的就是刘备的性命。作为忠诚的臣子,当然要把主公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庞统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坚决不与刘备换马。
可是我们发现,庞统根本对这些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以为意。他欣然换乘了刘备的战马,还立刻骑着它去战场上作战。可以说,除了庞统之外,整个刘备阵营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人敢这样做了。正是庞统恃才傲物的性格,让他对君臣之礼不以为意,结果阴差阳错间成了刘备的替罪羊。
在庞统之死事件中,刘备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此人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但是对手下的约束过于宽松。他的手下一方面对刘备抱有忠心,但是另一方面在小节之处不以为意。这为刘备阵营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了刘备的事业。
除了刘备对庞统的纵容,对于关羽、张飞、刘封等人,刘备也有纵容之嫌。他对关羽自傲的性格不予约束,造成了荆州人士的众叛亲离。他对张飞虐待部下的毛病加以指出,却没有严厉监督令其改正。他对刘封十分喜爱,却对他年轻气盛的性格不予以纠正。
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丢失了荆州。关羽自己也在大军离散后,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则是在出兵夷陵之前,被手下暗害。刘封更是因为欺凌孟达,使得孟达叛逃,上庸丢失。这些灾难的发生,都与刘备管教不严,姑息纵容有关。如果刘备对庞统稍加管束,庞统也不会和他换马,战死在落凤坡下。
结语:在夺取益州的战争中,庞统之死是刘备遭受的最大损失。庞统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有凤雏之称。但是在雒城之战时,由于庞统和刘备换乘了坐骑,被张任的伏兵当成了刘备,被乱箭射死。
庞统的死似乎是天命,他的死早就注定。但是我们如果把整个事件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庞统的死因是他自己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刘备的姑息纵容。由于庞统的性格,让他毫不在乎地与刘备换乘战马,由于刘备的姑息纵容,助长了庞统的错误举动,最终使他成了刘备的替罪羊,命丧疆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让白马给庞统,令庞统死在落凤坡,真的是天意吗?
刘备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庞统,无非就是展示自己仁厚,爱才之风。但恰恰就是这好意,要了庞统的命,我认为不是天意,实乃人为。且看(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五期。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去荆州请刘备入蜀,想让刘备帮着自己打汉中张鲁。刘璋万没想到的是,前面驱狼,后面迎虎。他还以为刘备真的是君子呢。
当时诸葛亮和庞统,分别是刘备的正副军师。庞统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怂恿刘备进蜀,庞统打的小算盘就是,劝说刘备趁机夺了刘璋的地盘。
刘备也不傻,心领神会。于是,就让诸葛丞相留守荆州,自己带着庞统出发了
可能读者有点意外,诸葛亮可是刘备的大军师,为什么这回带庞统去而非诸葛亮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这样评论诸葛亮: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也就是说,诸葛亮治军有方,但计谋不行。刘备深知这一点:亮沉稳有余,果断不足。所以,这次的军事行动带上了副军师庞统了。
刘备和庞统在攻打张鲁时候,孔明夜观天象,说:
〖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其实这时孔明算计到刘备主凶。但庞统认为孔明怕他夺了进蜀首功。故意阻止他的军事行动。
〖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此时孔明想让刘备回荆州议事,目的就是避开这个劫数,然后让庞统顶这个坑。他知道庞统嫉妒自己,一定会和自己对着来。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一山不容二虎。
果不其然,庞统整日催促刘备早点进攻雒城。
庞统急于建功立业,也想把“头三脚”踢的漂亮,他依据张松所献的地图,决定和刘备分兵进击。
原先刘备想取小路而进,让庞统走大路。双方到雒城取齐。”刘备说“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说:“大路必有军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
这样,刘备和庞统就换了过来。刘备走大路,庞统走小路。这是庞统效仿汉初的韩信,突然袭击方显得功劳甚伟。
就在临别时,刘备对庞统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有人对着我的左胳膊打了一棍子,到现在还隐约的疼呢。军师是我的左膀右臂,难道此梦不利军师?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听听孔明有何高见。
庞统听闻此言,说道:
“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
这真是,阎王叫你三更死,哪个敢留到五更。
更加怪异的是,庞统平时骑的马,在出发时,马失前蹄,让庞统来了个嘴啃泥。
刘备心疼了许久,然后说,我骑的白马最通人性了。不如咱俩互换下,你骑我的白马,我骑你的马。庞统十分感激主公的知遇之恩。表示肝脑涂地,虽死无憾。
却说庞统一行人马,来到了一个地方,抬头见两山狭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里很奇怪,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军内有新降军士,说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令后军疾退。但是已然来不及了。原来在和刘备分手时,张鲁早就派人在小路设下了埋伏。
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只有三十六岁。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刘备让白马给庞统,令庞统死在落凤坡,真的是天意吗?
没有天意,都是老罗一手策划的,为了博取眼球。今天的话说,就是故弄玄虚蹭热度而已。
对于这一类的问题,三国迷最喜欢津津乐道。
但豹眼不得不说,对于此类问题,必须从几个角度来欣赏才有趣味:
第一,正史中是咋说的;
第二,演义是咋说的;
第三,罗贯中先生为何要这样描写?
第四,这样描写给读者留下怎样的感受。
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虚构了一些故事很好看,而且在于这些虚构的故事大有深意,值得深思。
当然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是每一个虚构的故事都很合理,有些反而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弄巧成拙。
其中,刘备赠送白马给庞统这个桥段,就是后者,有损刘备的形象,破坏了罗贯中一直主张褒刘贬曹的理念。’
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刘备枭雄的本性,豹眼就从的卢一事,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正史中的庞统及死亡的过程《三国志·庞统传》记载: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庞统少年时期还是很笨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木讷,没有人认识庞统有啥非凡之处。
不过,史料并没有说庞统就长得很难看,但到了罗贯中演义中,就丑陋无比,孙权不喜欢,刘备也不喜欢。
以貌取人,这也是许多人看人的标准,致使一开始庞统不受孙权、刘备待见。
颍川名士司马徽善于识人,庞统首次拜访,司马徽一开始也没拿他当回事,骑在桑树上就跟庞统聊了大半天。最后,才晓得庞统不是凡人,因而断定他是南州士之冠冕。
也就是说,在南州这一片土地上,还没有人比得上庞统。不清楚这时候司马徽见没见过诸葛亮,如果已经见过诸葛亮的话,就说明在司马徽看来,诸葛亮也比不了庞统。
庞统追随刘备之后,给刘备出了几个大主意,从实效来看,远在诸葛亮之上:
第一,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御汉中张鲁。
当时,刘备拿不定主意,庞统力主入川,刘备最终接受其建议。
第二,刘备入川,刘璋赶到涪城与之相会。庞统建议刘备趁机杀死刘璋,夺取益州。但刘备没有采纳。
庞统传: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
杀掉刘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益州,但刘备没有采纳。不是刘备多么仁德,刘备的理由是:刚刚来这里,立足未稳,不可仓促行事。
第三,刘备在蜀地呆了一年多,基本弄清楚了刘璋的实力。庞统就给刘备出了夺取成都三策。
庞统传: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刘备采纳了中策,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刘璋的白水军,挥师成都,一路势如破竹。
攻占涪城以后,刘备大宴将士,非常得意地问庞统:“这个酒哈得还痛快吧?”
不想庞统这个二百五,傻乎乎地说:“讨伐别人的国家而以此为乐,不是仁者之师哦!”
当时,刘备喝高了,大骂庞统:“武王伐纣还前歌后舞呢,你给我滚出去。”
庞统也不说话,直接抬起屁股就滚出去了。
刘备一看不是个事,就再把庞统请回来。庞统一言不发就又回来了。
刘备问刚才是谁的错,庞统也不主动认错,就说都有错。刘备呵呵一笑,这事就过去了。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接下来,刘备军队进攻雒城,庞统率军攻城,被乱箭射中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刘备非常难过,每每说起此事,都是痛哭流涕。
史上的刘备并不像演义说得那样,动不动就哭鼻子。关羽、张飞死了,刘备都没有哭。
但庞统之死,令刘备伤心不已。
在豹眼看来,庞统在雒城之战中,明显带有情绪。作为军师,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冲锋。
庞统之死,实属出于意外,这恐怕也是刘备痛哭流涕的原因吧。
这里既没有落凤坡,也没有刘备赠马一事。更不是刘备、庞统分道进攻成都而是始终在一起。
从这里也就看不出庞统之死,是不是天意了,就是一次意外死亡事故。
俗话说,子弹不长眼,战场上被乱箭射死是常有的事,无须大惊小怪。
演义中的庞统及被杀的过程江湖上都在盛传,司马徽预言: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演义中却没有司马徽直接举荐二人的桥段,罗贯中描写地很隐晦,并不直接。
不过,老罗也给庞统安排了不少戏。
比如在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中,安排庞统出场,并且为周瑜火烧赤壁立下大功。
看起来很不错,其实是无中生有的事。
这种事,拔高了庞统,就贬低了周瑜,老罗也就留下了褒刘贬曹、贬吴的把柄。
在演义第六十三回,老罗又塑造了刘备让马给庞统,落凤坡庞统遇难的故事。
作为小说,这么描写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并无可厚非。一方面显示刘备君臣的关系融洽,两方面说明刘备对庞统的厚爱。
但联想到以前的故事,刘备赠马就很自然让人感觉刘备的不厚道。
的卢马的传奇的卢,又作的颅,因刘备所乘而成名。
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走投无路时投奔了曹操。曹操为了笼络刘备,就把的卢赏赐给了刘备。
的卢虽不及赤兔,但奔跑的速度也很飞快。因为的卢有妨主一说,也就有了江湖上盛传曹操故意陷害刘备的传言。
在演义中,的卢不是曹操赐予刘备,而是刘表部将张武(也作张虎)所有。但罗贯中却着重描写了的卢妨主一事。
张武反叛刘表,此时刘备刚刚归附刘表,主动请缨出战。刘备看好了张武的的卢,赵云心知主公意图,三回合斩杀张武,夺得了的卢。
刘备正愁没有礼物报答刘表,就把此马献于刘表。
不料,谋士蒯越对刘表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并以张武骑此马而死作为证明,吓得刘表赶紧把的卢还给了刘备。
刘表的幕宾伊籍就把的卢妨主的事告诉了刘备,但刘备没当回事。
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语》记载:
“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世语》记载了刘备受到蒯越、蔡瑁的陷害,跃马檀溪的事,的卢立下了大功。
演义采用了《世语》的说法,的卢完成了最富传奇的表演,刘备再也不信的卢妨主的预言,对的卢那是无限珍爱。
但是,徐庶化名单福初见刘备,也提到了的卢妨主,并出了个馊主意,让刘备先把此马送与仇人,等妨过一个主人之后就无伤大害了。
刘备可是千年的老狐狸,岂能着道,不仅不赞赏单福的建议,还把他埋怨了一通。
徐庶自我解嘲,说是逗你玩呢!
等到庞统跟随刘备入川,看到庞统所骑之马老弱,不堪重负,就把的卢赠与庞统,把庞统感动得哇哇滴。
可是,庞统无福消受,不久就在落凤坡挂掉了。的卢随后也消失了,在天地间不见了踪迹。
后世也就有了传言,说刘备故意陷害庞统,让的卢去妨庞统,这没有道理哦。
的卢感到委屈,罗贯中老先生也为的卢鸣不平,在演义中借的卢之口,表达了感慨:
的卢叹曰:“吾生天地间,实乃为英雄而生。虽数次易主不改其志,愿为扫平六合尽绵薄之力,然被疑为妨主,吾心欲碎,怎可以生泪槽于眼下而判我命?吾所以数次妨主,实乃庸主无能而致,与吾何干。良禽择木而栖,吾之主公非刘皇叔莫属。明公若亡,吾不独生,若弃吾于他人,吾亦不独生。天下良驹,唯赤兔与吾,赤兔已死,吾愿随之。”
的卢 的心愿就是跟随刘备建功立业,其主人唯有刘备一人,别人是不能驾驭的。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你们缘浅,不去寻找自己的原因,只会埋怨我妨主,这不公平啊,老子不干了。
从此,的卢没有了下落。
不过,到了东晋时期,的卢又出现了。
《世说新语》记载: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庾亮,是东晋时期的名臣、名士,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
他有一匹马叫的卢,因为有妨主一说,有人就劝他把马卖掉。
庾亮说:“卖掉它必定有买主,那就害了买主,怎能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来人,其行为被后世称道。我学习他,不把的卢卖掉害人,不也很牛逼吗?”
不清楚庾亮的的卢是不是刘备那匹,但看来的卢的确是有妨主一说。
演义严重损害了刘备的形象,违背了罗贯中写作的初衷刘备已经试过了的卢并不妨主,而且救了刘备一命。刘备好心好意送与庞统,但却令庞统死在了落凤坡,这就没地方说理去了。
庞统道号凤雏,死在落凤坡是天意,本来是很不错的故事。但罗贯中又虚构了一个刘备赠马的桥段,这就画蛇添足,感觉是弄巧成拙了。
不得不让人怀疑老罗的动机,看来有些不纯粹哦。
其一,徐庶所言的卢妨主,刘备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即便刘备相信此说,嘴上也不能承认哦,否则,那还是刘备吗?
第二,刘备早不送晚不送,恰恰就在涪城酒宴后,君臣之间起了龌龊,刘备把的卢送给庞统,让后人咋看此事哦?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岂不就是刘备要收拾庞统吗?
不管老罗是不是这个意思,豹眼感到了这一点。
因而,豹眼认为,罗贯中这个桥段有违其褒刘贬曹的初衷。
至于是不是天意,到了这个时候,不是天意也不行了。
总不能说刘备不地道吧,否则,备粉不接受,罗粉也没有脸面哦。只能让上天被这个黑锅,大家心里舒服些。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刘备让白马给庞统,令庞统死在落凤坡,真的是天意吗?
既是天意,更包含人为因素。
从天意看来,落凤坡的地名,已经注定凤雏必然死在这里;
从人为因素看,假如庞统不骑那匹具有标志性符号的白马,当然也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庞统之所以死于此地,与其因为有了一点小成,就产生了飘飘然的心理有直接关系,白马,象征着一份荣耀,而庞统的内心,也产生了舍我其谁的想法,根基不够深厚,却飘起来的人,落下,就成为一种必然!
后人,应该在庞统身上,感受到其死亡带来的警示。
刘备让白马给庞统,令庞统死在落凤坡,真的是天意吗?
庞统死在落凤真的是天意,还是巧合,这个问题一句两句解释不清,说是天意注定,有人要说是封建迷信,这牵扯到什么天文,地理和命理去了,都传诸葛亮和刘伯温神机妙算,前知五百年,后测五百年,说的话还很准,那么可想而知,诸葛孔明预测庞统的生死,也就是小菜一碟,但我的看法还是机缘巧合,所处环境的条件所决定,如舍已救人,有的可以皆大欢喜,有的一举两失,有的危险之际沒人搭救,有的遇难呈祥,逄凶化吉,因此此间奥妙是个谜,这样的问题也是猜谜语。
刘备让白马给庞统,令庞统死在落凤坡,真的是天意吗?
庞统死于落凤坡,是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我们就从三国演义的情节来说。鲁肃开始推荐庞统给孙权,说庞统是凤雏,跟卧龙诸葛亮齐名,孙权听了,自然是十分的期待。
但是庞统长相比较不好,所以给孙权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孙权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就问庞统的才学,还拿周瑜做比较,但是庞统对周瑜有所轻视,而孙权又十分欣赏周瑜,所以没几句话,就让庞统先回去,等需要了,再通知他。
庞统就知道孙权对他不感冒,鲁肃就问庞统接下来怎么办,庞统说他准备投曹操去,鲁肃听了自然着急说,这可不能呀,那你去投刘备去吧,庞统笑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我本来就打算去找刘备的。鲁肃就给庞统写了一封推荐信。
诸葛亮不在,刘备在,刘备看到庞统的长相,也是有点不舒服,庞统没拿出诸葛亮和鲁肃的介绍信,刘备说耒阳县缺个县令,要不你去做一下?庞统没法,毕竟孔明不在,刘备对自己这样,也只能先去了。
庞统到耒阳县了,却是什么事情不做,被刘备知道了,就派张飞去瞧一瞧,张飞却发现庞统喝醉酒了,张飞就斥问庞统为什么不做事,庞统说县里的小事简单,就将一百来天的事务,没一会儿都处理清楚了。
张飞见到了庞统的真才实学,就与庞统来见刘备,庞统这时候才把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书给拿出来了,这时候诸葛亮也回来了,刘备亲自来迎庞统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封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后来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去抵御张鲁,接着两人翻脸了,刘备引军攻向成都,在进军雒城的路上,刘备接到了诸葛亮的书信,诸葛亮在信上说,他夜观天象,在雒城上,主将帅凶多吉少。
刘备本想听诸葛亮的话,先退回去,可是庞统心里想,这是诸葛亮怕他取了西川,立了大功,所以就写信来劝阻,庞统一直劝刘备再次进军,刘备没法,只好依庞统所说。
刘备本想走小路,让庞统走大路,庞统却坚持让刘备走大路,庞统自己走小路,刘备再次听了庞统的话,刘备说他昨天做了个梦,梦见右臂让人用铁棒打了,庞统说他是看了诸葛亮才这样想的,诸葛亮就是怕庞统立大功。
这时候,庞统的马失前蹄,给摔了下来,刘备一看庞统的马是劣马,就将的卢马(白马)送给了庞统,自己骑庞统的劣马。张任对军士说:那个骑白马的就是刘备,庞统看了两边的情况,就问这是何地,军士说:落凤坡,庞统刚意识到这个是不祥之地,立即被乱箭射中。
其实庞统死于落凤坡,在三国演义前面的情节,有过两个铺垫,一个是刘备新获得的卢马的时候,伊籍就告诉刘备此马可以妨主,最终这个妨主在庞统身上应验,也是为刘备挡了一灾。
另外水镜先生曾说过,凤雏、卧龙得一可得天下,这里面是有潜台词的,那就是刘备不能同时拥有凤雏卧龙的,另外再加了一句,卧龙未得其时。
但就从总的来说,庞统死于落凤坡,也不是什么天意,而是历史上庞统就是在打益州的时候被乱箭射死的,罗贯中还是得尊重这个史实的,就用落凤坡这种方式来设计了庞统的死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