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关羽和张飞都是刘备的手下大将,他们跟随刘备出生入死,为刘备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上说他们寝则同床,情同兄弟。但是在刘备占领益州和汉中,有了自己的牢固的根据地后,两人都相继离世。刘备对两人的死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刘备对关羽、张飞之死的反应。在刘备的一生中,对他打击最大的应该是关羽、张飞的死。刘备和关羽、张飞情同兄弟,誓死不离。关羽在曹操手下的时候,面对曹操的拉拢,他旗帜鲜明地对前来刺探的张辽表明心意,那就是自己受刘备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关羽斩将立功,然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的麾下。
张飞也是如此,他在刘备最窘迫的长坂坡之战中,独自带领二十名骑兵断后。他截断桥梁,对追来的曹军大喝,让他们前来决一死战。曹军面对张飞面面相觑,不敢上前。在张飞的保护下,刘备得以安然撤走,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东山再起。
在刘备的事业再度崛起时,关羽、张飞作为刘备的得力助手,为刘备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关羽镇守荆州,保住刘备当时仅有的根据地。张飞则随诸葛亮、赵云等人入川,与刘备会合攻取成都。在入川之战中,张飞表现出色,一举打破军事重镇江州。在这里,他义释严颜,谱就了一篇历史佳话。在汉中之战中,他打败曹军名将张郃,为汉中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在刘备占领了益州、汉中后,刚刚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进位了汉中王,企图进一步大展宏图的时候,关羽和张飞都相继死于非命。关羽是在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后方遭到孙权的袭击,被东吴擒杀。而张飞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被自己的部下所害,首级还被送往东吴。
刘备对这两位手下被害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刘备对于关羽的去世十分悲痛,他为了给关羽报仇,不惜发动蜀中的全部人马,去攻打东吴。在当时,很多人都不同意刘备的选择,但是刘备就是不听,为此他还把劝谏的秦宓打入大牢。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将国家的命运都押了上去。
而对于张飞的死,刘备则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噫!飞死矣。”这是刘备受到张飞的部下上表时脱口而出的话。这是因为张飞是一军的主帅,他军中的奏章不以张飞的名义,而是由他的部下名义,这说明张飞发生了意外。虽然这一声噫也表达了刘备对张飞之死的惋惜、意外之情,可是相比关羽之死就差了很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
二、关羽张飞对刘备的意义不同。刘备对关羽和张飞之死的反应不同,最主要的是这两人对刘备的意义不同。关羽的身上关系着刘备的匡扶汉室的希望,而张飞则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在战场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马超投降刘备后,关羽向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给关羽写的回信里就明确写明了关羽和张飞的不同之处。史书记载道: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诸葛亮的看法和刘备君臣的看法一致,那就是关羽是帅才,而马超、张飞这些人都只不过是英布、彭越这样的将才。只有关羽才能肩负起独当一面的重任,马超、张飞这些人只能在战场冲锋陷阵,并驾齐驱奋勇争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诸葛亮向刘备谋划《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将镇守荆州,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的那个战略任务寄托在关羽的身上了。
这是和关羽的品格、才能有着直接关系的。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经过曹操手下的遭遇已经得到了验证。这对于镇守一方,拥有相对独立大权的将领,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正是由于关羽对刘备的忠心,才得到刘备的完全信任。再加上关羽文武全才,让曹操、孙权都感到棘手。在他镇守荆州的过程中,抵抗了曹军无数次的进攻。而东吴也对关羽感到惧怕,不敢轻易进行挑衅。这一切,都让关羽成为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成为实现《隆中对》战略不可或缺的成员。
在刘备为了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率军入川后,保卫荆州的重任就落在了关羽的身上。在关羽的努力下,他保证了荆州的安全,为刘备守住了唯一的根据地,保证了刘备夺取益州战役的胜利。为此,在夺取益州后,关羽得到了最高等级的奖赏。在随后的战争中,刘备又夺取了汉中,首次在战场上击败了曹操。
至此,《隆中对》中的第一步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就此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转入战略休整,等待时机,发动两路北伐。但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一个晴天霹雳落在了刘备的头上。荆州丢失,关羽被杀了!这样一来,《隆中对》的战略整个遭到了破坏,刘备为之奋斗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已经年近六十的刘备,已经没有机会再把一切重新来过。关羽的死和事业失败的痛苦夹杂在一起,让刘备倍感悲愤。这才让他对关羽的死反应那么强烈,说什么也要对背信弃义的东吴进行报复,执意发动夷陵之战。
至于张飞,在刘备的眼中只是一员战场的猛将而已。他一直在刘备、关羽的指挥下行动,没有担任过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任务。这其实并不是刘备对张飞的轻视,而是张飞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当初刘备给过张飞机会,在出征袁术的时候,把徐州交给张飞防守。可是张飞没几天就把徐州丢了,使得刘备进退两难,险些陷入灭顶之灾。
从此之后,刘备就让张飞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战场上厮杀。刘备对张飞的劝告也不是没有目的,他指出张飞对手下严苛,还把鞭挞过的健儿放在身边,是取祸之道。但是张飞就是不改,这让刘备对他感到失望,刘备不再把重要的责任交付给张飞。
因此,刘备对张飞的死并不意外,而且张飞对刘备事业的重要性要远不如关羽。即便是张飞死去,刘备依然发动了夷陵之战。失去一个张飞,刘备依然可以选拔培养部下进行弥补。但是失去了关羽,刘备是无法弥补的。正如他人评价的,“蜀小国,名将唯羽。”这正是刘备痛惜关羽的地方。
三、关羽张飞对刘备的感情不同。虽然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也有个厚薄不同。刘备对于关羽和张飞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仅仅从日常表现上是看不出好坏的,只有遇到考验才能看到人的真心。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关羽和张飞的表现,让刘备对他们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吕布袭击徐州的时候,张飞见势不妙就弃城而走了。当关羽问他刘备的家眷下落,张飞无言以对。为了阻止张飞以死谢罪的举动,刘备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但是这句话真是出自刘备的真心吗?就拿张飞自己来说,他相信吗?如果张飞相信,那么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连家小都丢掉了,也没有见张飞把他自己的妻子扔下。
在此之后,张飞的行为更是离谱。刘备和曹操争夺徐州失败,逃往袁绍那里安身的时候,张飞则来到古城安身。他不但没有去寻找刘备的下落,还娶了路上夺来的夏侯渊的侄女,过上了美满的家庭生活。直到刘备、关羽等人找到古城,大家方才重聚。
相比张飞,关羽的举动就要强得多了。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死守下邳不去,最终被曹操包围在土山之上。关羽和曹操讲条件时,将保护刘备家眷的内容也包含在条件中。在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报答了曹操的恩义后,关羽挂印封金,带着刘备的家眷去寻找刘备。他明知道路途险恶,自己斩杀袁绍的大将,到袁绍那里找寻刘备会凶多吉少,但是依然在所不辞。
关羽经历艰难险阻,最终带着刘备的家眷回到了刘备的麾下。排除关羽的才能出众的因素,他的所作所为自然让刘备心里感动。因此,投桃报李,刘备自然在心中对关羽的印象比张飞好得多。刘备和关羽的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兄弟的感情。当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不会出兵。曹魏的刘晔就力排众议,说就算为了报答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刘备也必然会出兵。
结语:关羽和张飞都是刘备手下大将,他们情同手足,并肩战斗。但是,在刘备事业刚刚成就之时,关羽和张飞都相继离世。刘备对关羽张飞的离世,态度有所不同。他对关羽的死恨之入骨,一定要起兵报仇。而对张飞的死,则态度平淡得多。
这是因为关羽和张飞的能力不同,肩负的职责也不同。张飞只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而关羽则是独当一面的帅才。在关羽的身上,有着完成《隆中对》的使命,寄托着刘备集团匡扶汉室的希望。关羽的死,标志着刘备毕生事业的失败,刘备当然会恨之入骨。
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感情也不尽相同。张飞做事鲁莽,对很多人之常情不以为意。他丢失刘备的家眷也不在意,在于刘备失散后只顾自己去寻找出路。而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对他的家眷保护周全。在曹操那里报恩之后,便不顾艰险去找寻刘备。由于双方的表现,刘备和关羽的感情当然更加亲密。为此,刘备为了关羽的死,不惜动员蜀汉最后的军力为之报仇。对于张飞的死,刘备的反应自然也平淡许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这个得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个版本来讲一下,因为两个版本还是有所不同的,看是否如题主说的这样,刘备对关羽的死很伤心,而对张飞的死,却表现得有点冷淡。
我们先来说三国志的版本的,我们来看看关羽被杀后,刘备都有哪些反应,第一,关羽被杀后,刘备并没有立即对其封谥号,当然,张飞也同样没有。而在法正死后,刘备就立即对其封谥号,第二,未记载关羽死后,刘备痛哭的记载。
而庞统和法正死后,刘备均痛哭。第三,关羽死后,刘封因为不救援关羽,再加上对刘禅有威胁,所以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就将刘封杀掉。第四,刘备称帝,然后征东吴。
那我们再来看看张飞死后的情况,张飞是被自己的部将张达和范强杀死的,而在之前,刘备就劝戒过张飞,平时要将脾气收敛一些,不要动辄打骂部将,还将他们放在身边,这个迟早会有祸事的,而张飞一直不听。
当张飞被杀之后,张飞的营都督向刘备报告,而刘备一听到张飞的都督有表的时候,他就猜到张飞会有这么一天,说了一句“噫!飞死矣”。那我们来看看这里面的“噫”是什么意思,噫有表叹息和悲痛的意思,也有惊讶的意思。
由此可见,虽然同样没有记载刘备在张飞死后痛哭,但还是有表现对张飞之死的悲痛之情。
那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里面的情况,刘备在听说关羽死后,就痛哭,然后晕倒在地,被救醒之后,每天都要痛哭三五次,几天吃不下饭。刘备一听到张飞的死讯,他也是痛哭后晕倒,与关羽的情况类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从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刘备对于关羽和张飞的死,态度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关羽死了,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了,刘备无动于衷,一句了事的情况。
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刘备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为所谓的皇家正统,因爬是在市井中长大,久混俗世,巧合的机会下结识关、张后有条件上进,才在乱世之中趁机竖立起皇室的形象,向世人灌输皇室成员的思想,立志创一番事业。但他内心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对谁都不太信任(要不放着2个当时举世公认的卧龙、稚凤都不好好任用),而关公能文能武又愚忠,顾刘备对其当然感情深厚一点。张飞因性格暴劣,被其认为是莽将,情感也就淡了些。再者,关公死后对其打击太大,再来个,只是加重伤感而已。故说:“噫,飞死尔”!
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00
巍巍we
关羽的首级究竟葬在了哪里?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因其勇武忠义,功高盖世,历来为人们所敬仰。明清时更推崇为“关帝”、“武圣”,下旨全国大修关帝庙,把关羽捧入神坛。
由此盛传出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以及洛阳关林、当阳关陵、运城关庙、成都关庙、偃师关冢等著名版本,却让关羽究竟葬于何处这个本来十分清楚的问题搅成了迷雾一团。
当阳关陵: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杀害关羽后,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并按诸侯之礼将其身躯葬于湖北当阳。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关陵”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关林: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和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
洛阳关林,称埋葬关羽首级之地,是中国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的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城关庙”和“成都关庙”,前者是“魂归故里”的“衣冠冢”,后者是蜀都为其建造的祭祀庙宇。两者均不涉及关羽首级或身躯,然影响力依然深远。
唯独同在洛阳的“关林”和“偃师关冢”,在“关羽首级”葬地上严重搅和,成为迷雾一团。是是非非,该怎样澄清呢?也许并不复杂。
1、作为有着明清以来数百年历史的“洛阳关林”,“国保”、“4A”、“信俗”等权威认证,实至名归,但都不是关羽首级葬地的证明。
2、洛阳关林的“林”,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是“园林”,与陵墓塚没有根本关系。具体到“关林”,也就是“关庙”和“园林”的结合体。
3、洛阳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较偃师关冢晚了一千多年。此前也没有任何“关羽首级”葬于关林的文献记载或民间传说。
4、史载关羽首级葬于洛阳“城南五里”的潘凹。三国时期的洛阳城是“汉魏洛阳故城”。而关林位于“隋唐洛阳城”,其方位截然不对。
5、偃师关冢所处的村,老人们说,他们村原叫“潘凹”,即洛阳“城南五里”的潘凹。原址在此村南一里许,后来迁移于此,改称“关庄”。但没有一户姓关,全因为“关冢”才得名的。
6、解放初期,洛阳地区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飞庭,担任洛阳县副县长,是有名的文物通。曾公开说过:洛阳的这个关陵是假的,真正的关帝墓在东55里的关庄。洛阳关林的墓,是东汉大将军鲍**之墓。
7、洛阳关林,是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在过去的导游解说中,对其墓主是否为关羽时?回答是“据说”,后来就变成了“是”。
那么,“偃师关冢”怎么样呢?
偃师关冢,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南洛河南岸的关庄村。由一冢和一个土石寨两部分组成。土石寨即关羽墓地,有30亩大小,平顶圆锥型,15米高,墓四周建有寨墙。墓碑为“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侯之墓”,“汉寿亭侯历封武安王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圣之墓”等墓碑。土石寨南不足100米处,有一20亩大小馒头状的土冢,是其陪冢。
村老人们介绍,解放前闹土匪那阵,村里在冢上面修了寨子,备有滚石檑木。来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见其墓冢之大。
关庄村的“关爷庙”,“那庙可大啦,前殿的墙上,镶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搂都搂不住。”解放后在庙里设了小学。文革时期,关爷庙被毁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小庙,经常有人去上香。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利用其庞大的土冢,建了座砖瓦窑厂。洛阳兴建“东方红”拖拉机厂、矿山厂、青年宫时,“这个窑天天大马车往洛阳拉砖”。因此,这儿渐渐就沦为遗址了,只有用来“烧砖瓦窑”的这一点保存了下来。
1979年暴雨,偃师关冢塌陷。洛阳考古队进行发掘,结果在墓室里确实发现了一颗人头骨,和不少汉代文物。
在村名的佐证上。关羽首级安葬于偃师关庄,关羽族人为其守墓,这个村得以由“潘凹”改名为“关庄”。其附近的“酒务”村,实为“酒雾”。即关羽的首级运送,因天气炎热为关羽首级做的防腐处理之处。还有“安头”村,即为其木身和首级合为一体之处。此酒雾、关庄、安头村,都是对此事件的纪念性得名。
偃师夹河滩有佃庄镇关庄,距此几十里外的万安山附近还有一个缑氏镇“官庄”。关庄村没有一户关姓,而官庄的关姓倒是一个大姓。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给关羽守墓的族人,因政治变故受到追杀,其族人全部逃到几十里外避难的缘故。逃亡地的村名仍是“关庄”。
只是在当代重复村名调整中,将最早的关庄,仍保留为“关庄”,后来的关庄改为谐音的“官庄”。官庄的关姓,即关羽的关姓,是关羽族人一脉传承至今的关姓。
作为偃师关冢的证物之一,“汉寿亭侯历封武安王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圣之墓”碑,现存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创建于2018.9.15编辑
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这样一句话用得着长篇大论吗?其实三国志已经有答案。三国志张飞传: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刘备听到下面的人汇报张飞军营的都督有表上奏,刘备就知道张飞死了。因为张飞是阆中军一把手。就算是上奏陈述事情也该由张飞领衔。而现在是阆中军的都督独自上表,那就是张飞已经死了。噫字有悲痛、叹息、惊异等意思。
张飞生前刘备就曾多次劝戒张飞要对底下人好点。三国志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张飞跟关羽都是万人敌,但两人的性格是相反的。三国志: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是说关羽对待士卒很好,但看不起士人。荆州的公安守将傅士仁、江陵守将糜芳、长沙太守廖立、荆州从事藩濬等都跟关羽不好:素嫌羽轻已、与羽有隙。而张飞跟关羽相反。非常尊重士人君子,但对底下的人不好。两人都因此丧命
为何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就仅仅说了“噫!飞死矣”?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事实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刘备对关羽、张飞之死的态度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正史上的记载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关羽死后刘备是什么反应。而在张飞死后,张飞的营都督紧急上表报告给刘备时,刘备知道是张飞的营都督上表时,说了一句:“噫!飞死矣。”
这里刘备对关羽之死没有任何表现,对张飞之死发出惊叹,并非他对关羽、张飞的感情有所区别。而是张飞素来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又脾气暴躁,喜欢鞭挝手下健儿,但是却又让他们跟在左右。刘备认为这很危险,多次劝他改变这一习惯,但是张飞没听。
而且以刘备和张飞的关系,显然不至于发生张飞叛乱,被手下告发的可能。此时张飞的营都督突然发来表章,而不是张飞本人,刘备自然知道他原先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张飞很可能被那些惩戒过的亲随所害,才会发出惊叹。
显然陈寿这么写,是为了写明了张飞不听从刘备劝告才造成这个后果,并讲述清楚他的死因。相比之下,关羽是死于战事,属于武将比较正常的死法,刘备即使感到痛心,也不会有什么太特殊的表现,不足以载入史册。
总体来说,正史上并没有提到刘备对关张的死讯表现得如何伤心。
《三国演义》的记载而在《三国演义》里,当刘备得知关羽兵败以后,就要亲自带兵去救。结果不等出发,就传来消息,说关羽父子在临沮被俘遇害,刘备当即大叫一声,昏绝于地。
文武百官急忙进行抢救,半晌刘备方才醒来。结果此时关羽之子关兴号恸而来,刘备见了关兴再次勾起伤心之事,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诸葛亮等人又是好一番抢救,将他救醒。
就这样刘备一天哭昏过去三五次,连续哭了三天,水米不进,泪湿衣襟,都哭出了血,伤心至极。经过诸葛亮等人苦劝,才开始进食。
而在得知张飞凶信以后,刘备除了惊叹“噫!三弟休矣!”外,和得知关羽死讯一样,也是大哭昏厥,经过百官抢救,才醒了过来。后来张飞之子张苞赶来伏地而哭,刘备想起张飞,再次哀痛至甚,饮食不进。
后来还是百官劝说他既然想为关张报仇,怎么可以自残身体,刘备这才开始进食。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得知关张死讯时都是非常伤心,没有太大的区别。
结语综上所述,刘备对于关羽、张飞之死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什么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