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使用的武器,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这都是戏曲小说渲染的结果,古代的武器现代人用一点问题都没有,古代人也是人,而且古代人的总体身体素质不如现代人,极个别特殊人物不具代表向,而且也被很大程度夸大。

那是不是古代没有出现过超过正常人适用范围的武器呢?答案是有,山海关的城门楼上就有一把超大号的大刀,是按照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打造的。重量是83斤,现代的一斤可比关于时代的一斤多很多。但是那不是打仗用的,是武举考试时,武举人用来展示力量的,只需要拿得起来,做几个规定动作就可以了。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仪仗队用的武器可以大一点,那样可以显得很威风,但是也没有文学作品里描写得那么夸张。而实用的武器,实在让人忍俊不禁,重武器里最出名的锤,竟然只有拳头大小。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都这样,之所以会出现锤这种武器,主要是对付盔甲的,刀剑和枪都无法穿透铠甲,而锤可以直接通过重打击,把伤害通过盔甲传到身体上。槊、鞕、锏等武器也是打击武器,朔则是较为全面,既可以砍刺,也可以直接打击。

古人确实有个别力气大的,他们使用的武器也是超大号的。普通人不是拿不动,而是不能灵活挥动,打仗不是你砍我一刀,然后我砍你一刀,那样武器越重越好。实际上对阵的时候,需要攻守兼备,招式变换极快,如果武器过重,动作作出后很容易收不住,不能及时转换招式。

小说里描写的锤

现实中的锤

灵活迅速,在战场上往往比力度更重要,这就注定实战冷兵器不能做得太重,几十斤的大锤,抡起来砸下去,重力加速度是多少?如果一击不中,根本收不住,更谈不上什么变招,到时候就只能等别人反杀了。

现实中的朴刀、腰刀都不是很重,腰刀一般重量不会超过三斤,多数二斤都不到,而武术表演中用的单刀,重量只有一斤多点。

最出名的39军大刀队,在长城抗战时,让以拼刺刀出名的日本兵闻风丧胆,他们的动作较为固定,适合用重刀,所以他们的刀比普通的刀更重一些,属于砍刀型,刀相对于普通的刀大一些,所以叫大刀队。但是他们的刀也只有1.6公斤。

很多没有玩过弓箭的都觉得古代人力气大,动不动就开两石弓,这个有点玄乎,在宋朝,正常部队配给弓箭手的都是七斗到九斗的弓,即便如此,也需要对弓箭手进行挑选,不是谁都能拉得开。一石弓已经属于硬弓了,据说宋高宗赵构在金营做人质,和金人比射箭,能开一石五斗弓,已经让金国主帅震惊到怀疑,说赵构是冒充的皇子,非要送回去换一个来。

不过古代有力弓,专门训练力量的,不射箭。弓箭是比较易损的武器,反复拉,多次射箭,会对弓造成损伤,所以有专门为训练准备的力弓。个别能开两石硬弓,是指可以拉开两石的力弓,实战不会用这样的弓。

传说黄忠能开三石弓,这就有点不靠谱了,不过按照汉代的计量单位,三石弓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汉代一斤才220克,比宋代一斤是680克,差了三倍。但是汉代一石和一百二十斤。

总的来说,古代使用的兵器,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重,大部分都是被小说渲染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84斤是否可信,这都不值得探讨,因为关羽是不是用刀都难以考证,历史上没有记载,而且汉代还没有那种长柄的大刀,影视剧中关羽用的那种刀是从朴刀发展来的,应该是宋朝才出现。

另外就是某些史料记载,也是有夸大的成分,而且能在史料里突出力量,那肯定不是一般人,据说岳飞韩世忠都能拉开300斤的硬弓,宋代一斤680克,这就太夸张了。

如果单轮力气,现代大力士比赛,最高纪录是可以拉起实实在在的一千斤。而普通人,四百斤都拉不起来,差距也相当大。

古人使用的武器,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真正的原因是,题主其实不了解古代兵器到底有多重啊。。

实际上,古代的单兵武器,现代人都能够举得起来,甚至完全能够做到挥洒自如。

超重的武器,只是艺术夸张

很多朋友对古代兵器的认知,来自于传统的评书、戏曲以及一些不严谨的古装剧,以为古代武将所用的武器都很沉重,比如说关羽用82斤的大刀啦,李元霸用320斤的锤啦,鲁智深用62斤的水磨禅杖啦。

但是呢,这些数据无一例外,都是艺术作品当中的夸张而已,古代的实用武器根本没有这么沉。

实际的数据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一些考古出土的或者传世的真实兵器的重量:

  • 1、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柄著名的春秋晚期青铜剑,全长55.7厘米,重875克。

875克是啥概念呢?一瓶500毫升的纯净水,不算塑料瓶,也就是500克,这柄宝剑,还没有两瓶水重呢。今天随便找个小朋友都能挥舞起来,更别说成年人了。

  • 2、金银钿装唐大刀

这柄刀也很有名,现藏于日本正仓院,时代为唐代,中日两国的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从唐朝传入日本的,并且对日本刀产生重要影响。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后面有机会还会专门谈谈这把刀的来龙去脉。

此刀刀柄、刀鞘均装饰华丽,全长约一米,刀身长78.2厘米,刀身开刃,至今保持锋利,是足以拿来实用的利器。

它有多重呢?假如不算装具,刀身的重量是531.8克,还没有越王勾践剑重。

  • 3、李纲锏

锏是一种打击用的钝器,所以重量方面要够分量才行,肯定比刀剑类武器要沉重。这柄李纲锏为纯钢打造,身上有错金铭文“靖康元年李纲制”的字样,因此很多人认为,它就是北宋末年名臣李纲的兵器。

那么这柄铁锏的重量是多少呢?

装上鞘以后,3600克,也就是今天的7斤多一点,假如去掉鞘,也就6斤左右。

  • 4、骨朵

至于唐宋时期演义中动不动出现的锤,其实历史上确有这种兵器,只不过没有那么大,而且看上去非常“迷你”。这就是宋辽时期盛行的一种武器——骨朵。它跟锏一样,都是打击类钝器。

骨朵看上去就是个长柄锤,一般是在木棍的一端装上一个铁质或者铜质的骨朵头,这个头做的很像花骨朵或者蒜头,有的还带刺。头很小,还没有成年人的拳头大。

比如下面这件辽代铁骨朵,就是铁头木柄的。

也有些是纯金属制作,比如下面这件辽代的鎏金錾花银骨朵。但无论柄的材质是什么,骨朵的种类都没多大,也就几斤重。

(辽墓壁画中的持骨朵门吏)

看了这些材料,相信大家对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就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了。

古人也是人,尽管在平时的训练中,可能会用一些很沉重的武器,比如偃月刀,就像今天运动员用哑铃、杠铃练习肌肉力量一样,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兵器一定得趁手,假如兵器太重了,势必会降低灵活性,你还没砍到对方,就被对方用更轻便的武器伤到了,那怎么能行呢?

所以,以后就不要再去迷信演义小说里那些夸大的说法了。

古人使用的武器,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题主可能觉得一个古人可以代表所有古人;他的同学可以代表所有现代人吧——又或者被古代小说给骗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隋唐演义》里面,李元霸一个铁锤就四百斤,一对就是八百斤,普通人别说舞动了,确实举都举不起来,看这书要是信以为真,那可就糟啦!

毕竟李元霸老兄的马都日走万里呢,日走万里什么概念?按照一天12个小时来算,一个小时就得走833.33里,现在高铁最高运营速度是四百多公里每小时,一般高铁平均时速最多也就三百多公里吧,合着李元霸这马比普通高铁时速还高,这要是真的,那还研究啥高铁呀,赶紧多养点好马吧。

《隋唐演义》不那么靠谱,流传最广的《三国演义》靠谱吗?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明文记载的最重的兵器应该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关羽马上用的长武器,在史书上并无明文记载,《三国志》中,一处提到关羽“策马刺良(即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东汉兵器,“戟制最盛,矛次之”,据此,关羽既然是“刺”颜良,所用兵器极有可能是“矛”,随后“斩”首,此处自然不会是矛,也不可能是想象中长柄青龙偃月刀,而极可能是随身佩带的短刀,因为东汉末年的护身短兵器,已经由刀代替了剑,长柄大刀直到两宋才正式采用。

【关羽】

那么宋代人是否可以运用重达八十二斤的大刀了呢?咱们回头看看《水浒传》里谈到兵器的重量,当鲁智深表示要打一条一百斤重的武器,打铁的表示就连关羽的刀也只有八十一斤,太重了鲁智深使不动,可见当时也并不认为武器是越重越好,当然为了表达鲁智深力气过人,最后还是打了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这个重量,今天的人即使舞不动,拿起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六十二斤的兵器,在《水浒传》里面已经足够唬人,历史上也有些佐证。《新唐书·忠义传》里记载张兴“擐甲持陌刀,重五十斤……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可见这个重量确实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出土文物之中,越王勾践剑重875克,不到两斤;出土秦代青铜矛头一般不过四五两,加上矛杆一般也不会超过四斤;出土汉剑极少有超过两斤的,长兵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超过十斤,明代的狼筅都只有七斤——但也偶尔有非常重的,不过那一样不是古代普通士兵能拿得动、舞得起来的,武器超过一定重量,主人有点名气,这武器基本上都要在史书里留名了,比如上文的张兴,还有蒙古某位大佬用的所谓浑铁枪(枪全身都是铁的,没有弹性),枪重四十斤,而当时一般人用的枪基本都是木杆。详情可参见《武备志》等,笔者就不详述了。

古人使用的武器,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欢迎关注!

现代人举不起来的武器,古代人也举不起来。有人说什么度量衡不一样,还有的说那时候儿的人力气大,这都不对。原因很简单,就是古人根本不用那些东西,那都是文学作品里虚构出来的。

这不得不说82斤的青龙偃月刀,关羽那会儿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长柄大刀是到了宋代甚至是明代那会儿才有的,而且那东西根本不是用来打仗的,它带有一定的礼仪性质,往往是仪仗队才用的。82斤的青龙偃月刀,即使关老爷那会儿有那玩意儿,他能不能挥起来都两说。而且关羽那个时候普遍是没有马蹬,最多只有单侧马蹬,双侧马蹬是后来才出现的。单侧马蹬只能提供上马的功能,身体的稳固必须靠加高鞍桥来支撑。骑在马上向前冲,最好用的东西就是矛、戟、槊这类可以用来刺杀的东西,是绝不可能去挥舞大刀的。

即便那时候有双侧马蹬,如果骑在马上高速冲锋时用那种大刀去砍,很有可能会让自己人仰马翻。如果关羽用那种东西去打仗,最多活不过两分钟。

既然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都这么没用,那些双手使用的大铁锤就更是扯的没边儿了。那种大锤子在战场上能发挥的实际作用,不会大于0。所以说古人用的兵器都是很轻的,他们也是人啊。而且,那种开战前双方将领出阵交战,然后大战三百回合,那些场景绝大多数都是扯淡。古代武将即使上阵冲杀,他么使用的大多也是矛、戟、槊之类的刺杀工具。别如《三国志》中记载:“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句话说明关羽是冲到颜良的车下,而不是阵前大战,而且是“刺”,那就说明他用的是一种可用来刺杀的兵器。后面的“斩其首还”,应该用的是一种随身佩戴的短兵器:环首刀。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里那些东西,都是演绎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历史。古人用的兵器,都不是很重的。

古人使用的武器,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科学、简单地回答一下😂。

一,古代的斤两(包括长度),都较现在小。古人好夸张,后人好吹捧,古兵器就越来越重😆!

二,长兵器、重兵器。武将配长兵器才是王道,万一亲自上阵,几万人马对冲,不会飞,武功再高有何用?腾挪之地都没有!所以武将形象都力大无比,勇猛无敌,武器自然传的神乎其神。

三,古将军怎么炼成的?名将之后、武举选拔、底层上爬。武将属性决定了力量是第一关,军队几万里挑一,所以他们真的是很有力量!

亖,古武将常在校场练武,力量是重头科目。训练使用的武器或很重,而日常武器要轻些。

五,夸张、神吹……古人靠文学吹,今人靠影视吹……力量可训练,但有极限,这是科学。另外,将军骑白马也是胡扯,违背史实。

六,你咋知道古人力量大?因为项羽、吕布、关羽等?他们是历史名将,你不知道三国二蛋的力量吧?你在拿自己和历史武将比呢……

你所知的古人力量,来自古武将名家,思维里把我们常人和古代名将对比了。他们是非常特殊的一群体!武将用长/重兵器,力量是第一关。

武功高的人群中,万里挑一选拔力量大的,再加上日常训练、实战中提升。他们基本上是全国最有力量的一波人!所以,他们真的很有力量,但没那么夸张,但咱们常人和他们完全没可比性。

古人使用的武器,有些现代人为何都举不起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只要古人能举得起,现代人一样能举得起,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为何人们会认为古人的武器现代人举不起呢?

原因就是:因为文武分道之后,不通武艺的纯文人对武艺充满了幻想,由此多喝了三两酒之后,提笔乱写一气,给古人的兵器多加了上百斤份量,又或者把古代武人上阵打仗的轻刀,变成了练功用的重械。然后以讹传讹,便误导了很多后人。

使得人们多以为古代人上阵打仗,真会有舞着一百六十斤大刀,提着三百斤铁锤去冲锋厮杀等等的神话般的奇事。

而真实历史中的古代兵器,没有一种是现代人举不起、挥不动的!

古人的兵器有多重,古代历来有二种完全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是史书上的片言只语。

例如五代悍将铁枪王彦章,宋将岳云,皆使铁枪与铁锥枪,重有八十斤。临阵摧锋破敌,无坚不克。

还有明代号称刘大刀的将军刘綎,号称晩明第一猛将,每次出征,皆有亲兵给他抬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

由此,人们就言之凿凿的认定了,古代猛将们是可以舞动一百重的兵器,去万军之中搏杀战斗的。

实则,这是无比荒谬的!

只有对武艺一无所知的人,只凭想象中的武侠世界去看古代,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

  • 那么,莫非是史书记错了?

史书没错!古代确有百十斤的铁枪、铁刀。但那是练功用的重刀,而不是打仗用的!

  • 练功用重械,临阵使轻刀的道理,就比如现代专业拳手日常训练,要经常握着小哑铃打空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徒手出击时的拳速。

惜字如金的史官们写史,记录的是大事。他们不会去详述细节。尤其是兵器重量,又如练功用与上阵用的区别等等,在史官们看来,一笔带过就是。

再说,冷兵器时代的史官们,当他们提笔写道:某位将军之铁枪,重八十斤时......。他们总以为这是常识性问题,而万万不会想到:

当千百年后,冷兵器时代结束后的现代人,有人竟然会认为古人可用舞动一百斤重的刀枪去打仗战斗。

这要让当年的史官们知道了,就会令他吃惊的,手一抖,笔掉地上了!

第二种,古代兵法著作中对于兵器重量的详细记载。

古代兵书也是史书,但与史官们写的史书不同,兵书的作者许多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例如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

而史书人物列传中的那些被史官们忽略的、比如兵器重量等等小事,到了兵家所著的兵书里,那就成了大事!

“训练用重,临阵用轻,所谓快马轻刀是也!”

以上就是戚继光论战阵武艺与兵器时,所说过的话。

由此也说明了:诸如几十斤、一百几十斤的重兵器,是决不能用来上阵战斗的!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军器解》详细地记录了明代军中刀枪镗钯大棒等,共计九种冷兵器的重量。

(1)镗钯柄长七尺、刃长一尺,全重四斤。

(2)线枪柄长七尺、刃二尺,全重三斤。

(3)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

(4)钩枪长八尺五寸,重三斤。

(5)大棒长七尺,重三斤八两。

(6)夹刀棍以棍长加刃五寸,重三斤。

(7)腰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

(8)藤牌直径二尺五寸,重五斤。

(9)最后一种是戚家军在南方破倭寇的独门利器——狼筅。

狼筅长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从这上面,找不出重量超过八斤以上的冷兵器!

如果认为明朝还不算很古代,那么春秋战国总能算古代了吧?

可以参阅《六韬》虎韬军用第一篇,也较详细地记述了战国时期军中的一些兵器重量。

而当中重量最重的就是以下三种:

(1)方首铁维盼,就是方头铁棒。

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重十二斤;每万人之军,配备一千二百根。

(2)方首铁锤。

柄长五尺,锤重八斤;每万人之军备一千二百柄。

(3)大柯斧。

斧刃八寸,柄长五尺上,重八斤;毎万人之军配一千二百把。

可见,最重的方首大铁棒,重量不过十二斤!要去哪儿找得出几十斤上百斤的重兵器?

有人说,那上面所列的,只是普通士兵所用的制式兵器,而不能代表万里挑一的猛将所用,肯定嫌轻,他们的兵器,重几十斤、甚至也是正常的。

但凡稍对武艺有过些练习或了解的,就都不会这样认为了!

首先,猛将也是地球人,他绝不是外星人。

打个比方:三斤榔头威力如何,那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榔头重达到了八斤,就可以砸碎钢筋水泥预制板了,这也算是常识问题吧?

要八斤铁锤挥击十下,与挥动八十斤铁锤十下,所耗费的力气那是完全不同的。再则,世上能挥起八十斤重锤战斗的,基本是没有的!

枪矛如林、刀光如墙而进的古代战场上,两人白刃对杀,决定生死的,就是速度。

而速度来源于力气!

只要还想自己活久一些的,就算是猛将,他也须节省力气,所以决不会提二十斤以上的重械去战斗的。

最后总结:如果古代八斤铁锤足以砸透敌军重甲武士的铠甲、并伤其腑脏。那么为何非得要多耗力气,提着八十斤大锤去拼命?

比如下面这幅中国古代武士图,图中的长柄铁锤,就是按8至12斤重量所绘,也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