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称帝不成,反被剿灭,原因为何?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之一。引清军入关与发动“三藩之乱”是吴三桂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件事。吴三桂以背叛明朝换取了荣华富贵,却最终狡兔死,走狗烹,在与清朝的斗争中失败。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仓促造反,军事行动不当;

第二,吴三桂当年背叛明朝,如今又背叛清朝,被天下人所不齿;

第三,目光短浅,其真实目的并非推翻清朝,而是裂土称王。

因为康熙帝强行撤藩,最终引发了三藩之乱。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吴三桂自然不肯失去手中的权力,所以干脆以“为明朝”报仇的名义起兵反抗清朝,然而是个明白人都知道,当年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葬送了天下,又追到缅甸杀死永历帝,背叛了明王朝,明朝遗臣遗民对之恨之入骨,又如何会响应他的起兵?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吴三桂在明朝背叛明朝,在清朝背叛清朝,这样反复无常又如何能够取信于天下?吴三桂只是因为康熙皇帝要撤藩,仓皇起兵,但始终不确定自己是要做什么,其最主要的目标也就是与清朝裂土而治,甚至去贿赂游说达赖喇嘛,希望与清朝平分天下。这样胡乱的主张,又如何能够成功?

吴三桂屡屡背叛,终究也葬送了他自己。

吴三桂称帝不成,反被剿灭,原因为何?

已经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在油尽灯枯之际奋力的燃烧了一把,本有希望推翻清廷恢复汉人江山,却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让人着实为之惋惜。

尽管吴三桂在投靠清人后极尽鹰犬本色,为清朝平灭汉人反抗势力立下卓著功勋,但刚继位的小皇帝康熙对吴三桂这个叛将降臣很不感冒,尤其对他手握重兵极为忌惮,政治上略显稚嫩的康熙一道道撤蕃令将纵横沙场几十年的平西王吴三桂逼到了悬崖边,吴三桂本不想造反,只想舒舒服服的当平西王爷,天高皇帝远,在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的脚跺一跺整个西南得颤三颤,在这里他比皇帝更威风,用同胞鲜血换来的荣华富贵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命得来的,他要在这里尽情享受应得的富贵并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撤蕃意味着什么?_?征战沙场多年的吴三桂比任何人都清楚,夺去兵权对他来说,就好像是将老虎拔了利牙,今后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吴三桂愤怒了,难道又要应验“卸磨杀驴”这句老话?拖了两个多月,想等康熙收回诏书,可他等到花儿也谢了,康熙不为所动,执意撤蕃。不能坐以待毙,吴三桂在身边人的撺掇下终于下定决心起兵,以六十二岁高龄披挂上马,要以武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起兵之初,形式对吴三桂十分有利,部下全是百战之兵,所向披靡,很快便攻陷江南大部,各地兵马纷纷归降,此时吴三桂拥兵百万,勒马长江,以汹汹之势遥指清廷。估计此时的康熙才后悔自己的操之过急,清廷兵马调动捉襟见肘,若吴三桂听从手下将领的建议,乘机催动百万雄兵渡江北上,将根基不稳的满清政权驱逐中原,也未可知。但此时的吴三桂早丧失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豪勇之气,摇摆不定,勒兵不动,失去了大好的进军时机,给康熙有了喘息之机。到这种情势下,吴三桂居然还抱有以此来威逼康熙收回诏命的想法,要“裂土封疆”。这充分暴露了吴三桂的短视无谋,与他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判若两人。

吴三桂手下有识之士曾献策应立明朝后裔收揽人心,但从勒杀永历帝那一刻开始,他已经彻底割裂了与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深深的负罪感让他无法接受这个合理建议,这也就让心存复明大业的天下人大失所望,从此吴三桂内部暗流涌动,败亡之兆已初现端倪。

康熙政治上的幼稚源于年轻,没有经验,但他能用英武果敢来弥补,吴三桂却恰恰缺乏这样的能力,或许是美色富贵侵蚀了他的雄心,现在的平西王只是个惜命保身的昏庸老头而已,居然不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当康熙一切准备就绪,处斩了在京城的质子吴应熊后,吴三桂的失败已注定了。

吴三桂称帝不成,反被剿灭,原因为何?

原因挺简单的,吴三桂没有败,吴三桂在世的时候,清军才是节节败退的那一个。如果说吴三桂败,那就是他死太早,就是他最大点失败。

吴三桂称帝不成,反被剿灭,原因为何?

从清入关以来,不少人和组织喊着“反清复明”的造反口号,可都没成什么气候,唯独吴三桂造反,给康熙统领的大清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为什么会如此?

吴三桂只求安稳,无心造反

大清入关,是吴三桂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可谓功勋卓著,因此也被封为“平西王”。

据说吴三桂是个帅哥,人虽帅,但他并没有“造反”的大志,也许曾经想过,也偶尔做过些准备,可是从他的行动轨迹来看,他只是想当他的平西王爷,并无十足的造反意志。

可平西王爷不好当,因为有人不愿意让他当,这人就是康熙。公元1673年,康熙提出要“削番”,这让62岁的吴三桂恼羞成怒,于是,被迫开始造反。

由于当皇帝的“雄心壮志”并不充分,所以吴三桂对造反成功的信心并不大,这一点非常致命,因为在关键时刻会要了自己的老命。

果然,在和清朝开战时,吴三桂方面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吴三桂很犹豫,迟迟没有渡过长江,这给清朝官兵给了极大的缓冲时间。

一个不具备坚定造反信念的人,想取得胜利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吴三桂的民心支持不够

清朝刚入关时,吴三桂帮助清朝灭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人士,而且还深入缅甸,将南明永历帝杀于屠刀之下。

这让广大的老百姓,以及“反清复明”的人士,深深地鄙视。更关键的是朝中任职的很多汉族官员,对吴三桂的造反举动也并不看好。

真要造反,那么在康熙刚上位时,是最佳时候,可是吴三桂却为这个小皇帝四处灭火,夯实了康熙的江山,结怨了很多老百姓。

对于支持力有所欠缺的吴三桂,想造反成功是不容易的,曾经做下的因,终于结下了现在的果。关键时刻,虽有不少人响应造反,但后继还是有些乏力,群众基础还是薄弱。

吴三桂的钱不够多,无法持久战

大家都知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打仗就是打钱,吴三桂偏安一隅,所掌握的财力,无法和掌控全国的康熙相比,如果短时间不能拿下大清朝,那么就会进入持久战,吴三桂输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了。

可是,吴三桂却没有把握住机会,让康熙拖入了持久战。时间一长,精力、物力、财力都不够了,于是,除了失败,没有其它之路了。

果然,公元1678年,先是妻子张氏死了,不,应该说是张皇后,因为吴三桂已经称帝了。

张皇后一死,又想到死在京城的儿子,再看到胶着的战事,吴三桂急火攻心,先是“中风”,接着又患“下痢”病症,被几个“名中医”调理半天,还是不见好转,无奈,吴三桂交代了后事,然后到泉下找老上级“袁崇焕”去了,死时六十七岁,做了五个月的“皇帝”,有孙子继了位。

没有了吴三桂的造反大军,很快溃败了,三年后,吴三桂的孙子也被围剿,然后自杀了。

吴三桂年事已高,早已没有了冲劲,也耗不起

大凡开创盛世者,血气方刚者最为合适,年龄大了,不太好使,因为会少一些锐气。少了锐气,难以成事。

62岁的吴三桂,和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康熙比,一个如初升的太阳,一个如落山的夕阳。

年龄大了,身体就差了,思维上更希望稳定;年龄轻了,浑身充满着力量,强烈的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另外,年龄大了后,如果一时半会拿不下战争时,身体就扛不住了。 吴三桂确实是身体扛不住了,才“驾崩”了。

由于年老的吴三桂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又多犹豫,而且民间支持和财力也明显不够,最终耗死了自己,成全了大清。

吴三桂称帝不成,反被剿灭,原因为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吴三桂其人。

吴三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身世显赫。自幼熟读兵书,能文能武,十七岁中武举人。明崇祯时期随父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兵,官至辽东总兵,封平西伯;后助崇祯平叛李自成,晋封平西王;与耿精忠、尚可喜并列“三藩”。长期总理云贵两省事务,百姓戏称为“土皇帝”。康熙年间,“三藩”成为康熙爷心头巨患,不得已强行撤藩,逼反吴三桂,自立为帝,称周王。

吴三桂一生几易其主,从最初效忠明朝,而后投大清降大顺,再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近70年起伏沉浮,沧海桑田,毁誉参半,功过相抵。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不想再以道德的高度去绑架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或许,他的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不过,我们稍加揣摩就不难发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利益”。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就如同吴三桂后来再次举西南虎狼之师反康熙一样,同样为利益而来。

(吴三桂与陈圆圆)

不过,为什么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最后还是败给了康熙呢?

其一,他非正义之师。

首先,他没法师出有名。吴三桂虽擎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吴三桂不过是为了自己“藩王”的利益和手中的兵权,他想继续偏安一隅,做云南的土皇帝;况且,他没有拥立一位朱家后人,也没能召集到哪怕一位明朝旧臣。

其次,他是大明的汉奸和罪人。

自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人入关,他就已经被明朝臣民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终生背负汉奸罪名;直至后来,他入缅亲手绞死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时,他也掐断了自己和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再也无法洗涮汉奸的罪名。

师出无名,则非正义之师,就会失去民心;非民心所向,焉有不败之理?

其二,他决心不够。

当初撤藩时,他只想学耿精忠和尚可喜表个态,主动上奏请求撤藩。他心中断定,年幼的康熙不敢准奏。不曾想康熙爷撤藩之决心犹如磐石:"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结果,吴三桂弄巧成拙,康熙居然照准了!

(康熙画像)

而后,在他率领所部几十万铁骑,攻陷大清半壁江山,饮马长江时,他再次犹豫了:"驻兵松滋,三月不进"。他只想和康熙爷划江而治,抑或仍做回自己的云南王。于是,他向康熙提出了条件,放回儿子吴应熊,取消撤藩。但他严重低估了康熙爷的心智,这位缔造了“康乾盛世”的千古明君,怎可将大清江山割让与你。也亏得吴三桂给了康熙三个月的喘息,待康熙爷举全国之力,进行反扑时,吴三桂已处于“三而竭”之势,时移运转,江河日下。

其三,他后勤保障不足。

吴三桂虽然经营云南十多年,但他擅长的是带兵打仗。至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等确实非他所长。在他入主云南期间,百姓虽然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算稳定,但始终战事不断,消耗了一部分战略物资。而康熙帝文治武功前无古人,朝中又有一帮能臣帮助打理,举全国之物资,后勤保障自然强过国吴三桂许多。

其四、他不具备康熙的战略眼光。

起兵之初,吴山桂凭借当初辽东将士的余威,一度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但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他所攻占的地方并非战略要地,如贵州、湖南的衡州等地,对今后的战事发展作用不大。

(绝代佳人陈圆圆)

反观康熙爷,在战事伊始,面对吴三桂的强势,他选择避其锋芒,暗中筹备,待时机成熟,便斩杀其子吴应熊,向三军将士示其击败吴三桂的决心,至后来吴三桂一败涂地,思子致疾,郁郁而终。

清初张茂稷这样评价吴三桂:“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这个评价甚是贴切。

吴三桂称帝不成,反被剿灭,原因为何?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身世显赫。自幼熟读兵书,能文能武,明崇祯时期随父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兵,官至辽东总兵,封平西伯。

吴三桂一生几易其主,从最初效忠明朝,而后投大清降大顺,再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近70年起伏沉浮,沧海桑田,毁誉参半,功过相抵。

1644年初,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因家产被夺、爱妾陈圆圆被掠后,恼羞成怒立即与李自成决裂,并引清入关,成为投清将领第一人,吴三桂降清后极尽鹰犬本色,杀害不少“反清复明””人士,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并深入缅甸,将南明永历帝残忍杀害,为清朝统一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吴三桂遵照洪承畴:“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之策,以边疆不靖、土司作乱为借口,要挟清廷给予他节制督抚、专制一方的全权,自此在云贵一手遮天,独揽军事、用人、财税大权,并与西藏、蒙古互市茶马,做起了土皇帝。

千古一帝康熙爷,知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岂能容忍割据势力存在?在打掉权倾朝野的鳌拜之后,进行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

撤蕃意味着老虎拔牙,今后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吴三幻想康熙收回诏书,但康熙执意撤蕃。62岁吴三桂决心起兵,起兵的初期四川之郑蛟麟、谭弘等,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战争的形势一片大好,清军节节败退,兵锋直抵长江。

此时谋士刘玄初建议吴三桂乘势“疾行渡江,全师北向”,但吴三桂却犹豫不决,竟幻想与清廷划江求和。吴三桂这种缺少战略眼光、未进而先思退的愚蠢做法,令其丧失了绝佳的机会,给了康熙帝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1676年局势逆转,吴三桂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只能据守衡阳,苦苦支撑,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先后投降,三藩已经去掉了两藩,自此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加之后勤保障与康熙帝兴全国之力自然无法匹敌。

1678年3月初一,吴三桂称帝,定国号为“周”,8月18日,吴三桂在“何苦,何苦!”的悲叹中病死,时年67岁。1681年10月清军攻克昆明,吴三桂家族被屠戮殆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