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荆州守不住?

其实,在历史上早就有人对这个问题做过了解答。他们的看法是,荆州离刘备的大本营蜀中远,而离曹操、孙权的根本之地近。如果要争夺荆州,刘备肯定会鞭长莫及的。再加上刘备一家要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家的夹击,更不是对手。所以,刘备守不住荆州的必然的。

如果我们研究那一段历史,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把跨有荆益作为战略计划的第一步。但是,在这个计划之前,还将天下的势力做了分析,将曹操作为了敌人,而将孙权作为了盟友。

在赤壁之战前,孙刘联盟的结成保证了刘备战略计划的进行。可是,当时的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荆州已经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成为了三家分立的局面。曹操占据北方的襄阳和南阳,孙权占有江夏和南郡,刘备占有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在随后的日子里,刘备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这才有了向西川发展的基石。

不过,东吴出于自身“全据长江”的战略目的,对荆州也是势在必得。这样,刘备和孙权势必要在荆州发生争夺。可是,刘备却对此没有思想准备,这就造成了荆州必然丢失的后果。刘备没有把孙权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君主看待,而是把他当成一个地方割据势力。这样,在刘备的阵营中,自以为是正统势力的刘备君臣,对东吴都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极大的伤害了东吴君臣的感情。

在刘备夺取西川之后,孙权就迫不及待的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自然不会把《隆中对》中北伐的基地拱手归还孙权。于是双方就发生了湘水之争,在曹操兵进汉中的情况下,刘备和孙权讲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

湘水之争本应该给刘备君臣敲响了警钟,相比没有强有力的水军的曹操集团,东吴对荆州的威胁更大。在东吴的袭击面前,荆州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可是,刘备君臣却没有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反而以为平分荆州之后,双方的矛盾已经解决,对东吴放松了警惕。这是刘备君臣对东吴的战略及政治野心一无所知造成的。

而刘备控制的荆州,在东吴面前是无险可守的。水军是东吴所长,仅仅依靠几条江河做屏障的关羽,只能对抗曹操,而不能对抗东吴。而且在以湘水为界后,关羽的战略纵深完全失去,他用以控制荆州的军事重镇江陵和公安,都直接暴露在东吴的兵力之下。可以说,东吴对于荆州,只是什么时候夺取的问题。

因此,当关羽率领军队北上襄樊,后方露出破绽的时候,东吴马上就采取了行动。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关羽大军离散,自己也被吴军擒杀。刘备在蜀中也因为距离遥远而无可奈何。

因此,刘备的荆州丢失,最根本的原因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身上。他们无视东吴的战略需求,只是一厢情愿的从自己的目标出发。在他们的字典里,就根本没有东吴破坏联盟,袭取荆州的词汇。这样,关羽在荆州的防御也是以曹操为主,主要的正面对着北方,而根本无视正在自己侧背磨刀霍霍的东吴。

最终,当关羽遭到曹操和孙权两家夹击的时候,整个刘备集团因为毫无准备,全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因为在这个时候,就算是关羽死守荆州,他也不可能同时打败东吴和曹操两家的进攻的,而蜀中的刘备又无法对荆州进行及时增援。所以,刘备的荆州是根本守不住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守不住?

关羽被东吴的陆逊给忽悠了,放松了警惕,他把镇守荆州的精锐大军调出来攻打曹仁镇守的樊城。东吴的军队偷袭荆州,才有关羽的败走麦城。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备在汉中把曹操打败后,自立汉中王。是大封文武群臣,然后派人到许昌,上奏朝廷(其实就是走过程)。朝廷被丞相曹操把持,汉献帝是个傀儡。曹操先看到奏章后大怒说:‘织席贩屦的小儿,也敢称王,我定与他决一死战?’这时司马懿说:‘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东吴多次讨要不还!现在主公修书一封给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攻打荆州。’于是曹操派出使者到东吴去了。

孙权接到曹操使者的书信后,说:‘我想讨回荆州有很长时间了’。这时诸葛瑾说:‘曹操在汉中兵败,现在想利用咱们,不能上当啊!’孙权说:‘你意如何?’诸葛瑾说:‘关羽有一女,尚未婚,主公有一儿,我到荆州提亲,如果关公同意,主公和关公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岂不更好!’孙权同意了,于是派诸葛瑾到荆州提亲。

诸葛瑾到了荆州,和关羽施礼后说明来意。关公大怒说:‘虎女岂能嫁犬子乎!’让人把诸葛瑾给撵走了,诸葛瑾回到东吴,也不敢隐瞒就实话实说了。孙权大怒:‘关公太无礼了,我必除之!’于是把大都督吕蒙召来,商议怎么取荆州之事。吕蒙回到军营后是闷闷不乐,这时陆逊就问怎么了。吕蒙说:‘主公要取荆州,可是关羽率领几万精锐大军镇守,可怎么取呢?’陆逊想了一会,说:‘我有一计,大都督可称病,让我代理大都督之位,关公就会放松了警惕,到时可袭荆州。’

于是东吴放出风声,大都督吕蒙病危。陆逊代替大都督之位,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关将军的大名威震华夏,我初出茅庐,还的望上将军多多关照。关羽看后说了句:‘此等小儿不足为虑!’于是把驻军荆州的精锐大军调出一大半来攻打樊城,后北东吴的大军偷袭荆州,荆州丢失后,才有后来的关公败走麦城。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守不住?

不止三国时期,任何时期,荆州都不是一个容易守住的地方。荆州处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湖北地区,号称天下之腹,九省通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前进基地,无论是进攻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四川,陕西,江苏等等,都必须在荆州囤积大量的兵马钱粮。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以向各个方向进攻,但是它同时也要面临各个方向的压力,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想守住荆州,必须要有一个接壤的强大的后方根据地才行。当进攻一方的兵力抵达的时候,荆州除了长江汉江,无险可守,只能在平原上跟敌军打消耗战,这就需要后方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力粮草。但是放眼周边,似乎又没有一个很近的富饶的稳固的根据地存在。

看三国志11的地图,江陵算是荆州的核心所在,但是我绝对不会吧防御重点放在江陵,它是寿春,陈留之外的第三大绞肉机城市。新野,江夏,襄阳,柴桑,长沙,武陵永安都可以直接进攻江陵,根本守不住,白给都不能要。如果我的根据地在四川,那么我防御重心是在永安,积蓄够20万人的兵马粮草才可攻打江陵。打下江陵之后一刻不能停息,立马要分兵两路,一路北上占领襄阳,一路南下攻略四郡。这样就只有新野,江夏,柴桑三路的可以来进攻,可以勉强在不破坏经济的情况下进行防守了。

所以,荆州的防御重点不能放在荆州,应该向外延伸,保证荆州的经济不能被破坏,能持续的给防御线输血。否则,一旦被突破大门,江汉平原成了战场,荆州丢失只是时间问题了。

我们现在看一下荆州防御重点:

北方是襄阳,利用汉江和秦岭大别山的余脉的有利地形,直接掐死了陕西,河南的通道。南宋年间襄阳能坚守几十年(跟郭靖黄蓉无关),还打死蒙哥大汗。南方要在岳阳一带,甚至要推进到长沙才行,主要得控制洞庭湖。三藩之乱,康熙就是在这一线死撑住了,耗死了吴三桂。东面,要越过武汉在黄石黄冈一带防御,防止水上进攻。如果准备向东进攻,还要必须占领九江。在西面更简单了,都能看出来是长江峡口——宜昌。刘备带兵打到这里时孙权都急眼了,直接迁都武昌督战。

当时关羽在荆州时,能控制的只有西部防御,北伐襄阳就是想把北方的大门关上,减轻来自曹魏的压力。但是东方和南方是门户大开,江夏(武汉),夏口,长沙,洞庭这些关键地方都是孙权的,并且部署重兵。一山不容二虎,关羽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是他在得到成都的支援之前匆忙进攻,给孙权留出了一个时间差。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守不住?

关羽守不住荆州是必然的,不再于关羽骄傲不骄傲,而在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先天缺陷,即使换成赵云守荆州也不行。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先天缺陷呢?原因有三:

孙吴对荊州早就志在必得,外和孙吴只是理想,当荊州在刘备手中时根本不可能实现

荆州在三国时期是一块肥肉,由于刘表无能,曹魏、孙吴、刘备都想把他拿下。其实最想拿下荊州的是孙吴,在孙策时期就已经开始垂诞了,只是江夏太守黄祖比较强势,才没让孙策得逞,但黄祖最终被孙策打死。孙策死后,鲁肃便向提出了孙权提出了自己的“隆中对”,先与曹操、刘表三分天下,后吃掉刘表攻取益州,再与曹操二分天下,压根就没刘备什么事。

因此来说拿下荆州早就是孙吴的既定战略方针,所以周瑜才会积极组织抗曹,一是为了自保,二就是为了趁机拿下荊州。那知道赤壁之战后荊州被刘备、诸葛亮巧取豪夺走了,周瑜因此而气死,你说孙权能咽下这口气吗?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与孙权搞联合,就等于是与虎谋皮,谋得了一时谋不了一世,最终必然有一战。

荆州与益州中间隔着险峻大山,交通十分不便,战时首尾不能相顾,根本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联合在一起

在古代的益州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封闭单元,四川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峻岭,蜀道之难难与上青天,益州与荆州之间的沟通只有险峻的长江三峡,从荆州进川不益,出川也不益,根本不利于大部队快速运输,因此当东吴偷袭荆州时刘备根本来不及救援不了关羽。

反观荊州和孙吴占领的扬州,从战国时期的楚国时就被统一为一体,水陆交通便利,一条长江连结吴苏与荆湘,军事上互相兼顾,物资互相调配,大军调动十分便利,因此即使关羽不北出攻打襄樊之战,孙权也一样也会出兵攻打荊州,只是早晚的问题。

说荊州守不住也不全对,曹操、关羽守不住,可人家孙权拿下荆州后反而守住了。刘备调集七十万大军伐吴看似气势凶凶,但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个净光。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出川道路太难,军队只能沿三峡摆放成一条长龙,形不成优势兵力。后来的东晋、南朝,以及南宋,都说明荊州和杨州是一个共同体,而益州多分离独立。

荆州在古代同北方何中原地区一样属四战之地,是北方政权南下江南的门户,也是江南政权北上中原的必由之路,针对弱势的刘备集团而言只宜守、不宜攻

在古代由于大别山和淮河之隔,中原进出江南只有沿南阳盆地到汉江,然后沿汉江南下进长江,因此荆州便成了交通要道、四战之地。楚国便是由荊州北进中原占领黄淮地区,秦出武关沿汉江真捣楚国郢城,灭楚后沿汉江、湘江出兵岭南。后来的历代统一江南都是先从荊州出兵,而江南政权要想守住,必须守住荊州襄阳,襄阳一破江南门户便大开。

所以对于孙吴来说荆州不但富裕,最主要的是安全门户,没有荆州就没有安全感。刘备拿下荆州后便处在曹操、孙权的夹击之下,这时候攻取任何一方都是自取灭亡。诸葛亮设计两只拳头打人看似很理想,但前提是孙吴对荊州没有野心,这就说明诸葛亮低估了孙吴集团夺取荊州的决心。

关羽自大骄傲,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根本没看出荊州作为四战之地的缺点,襄樊之战打的轰轰烈烈,可吕蒙一偷袭荊州便兵败如山倒。我就怀疑他为什么不率领他的荆州大军同吕蒙决战呢,再不剂也可为稳步退回荊州,为啥如此不堪一击,最后弄得败走麦城,这还是那个威震华夏的关云长吗?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守不住?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其传统地理范围是指北到河南南阳,南到广东广西北部,东到湖北黄石、咸宁以及湖南长沙一带,西到贵州东部一小部分地区以湖北恩施一带,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贵州省东部、广东和广西北部。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理范围其实是很大的,相当于今天的2.5个省,而且其位置处于整个天下的正中间偏下的位置,以长江为荆州境内最重要的航道,将荆州分为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荆州大部分人口、经济重心均在长江以北。

荆州城(江陵城)

从中原地区攻打荆州,必走的路线就是从南阳盆地南下,先到襄樊地区,再渡过汉水,穿过荆山,就到达江汉平原,这里就是荆州腹地,一马平川,接着南下就到达南郡的治所江陵城,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荆州市,这里也是荆州的核心地区。

荆州的长江以南部分,相对来说,人口、经济都不如北方,况且三国时期政治重心也在长江以北,荆州的南边是交州,北边是司隶州,东边是扬州,西边是益州。

北方政权想要统一天下,荆州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只要攻下荆州,统一南方才有可能,这从三国时期曹操从北方南下攻打荆州的路线就能看出,曹操是从宛城(南阳)南下,先攻打襄樊,再南下占据了江陵城,然后沿着长江顺江向东发动赤壁之战,曹操的路线是没错,错的是战略和时机不对。

东汉十三州

所以荆州是一块四通八达的地方,北方南下江汉平原,一定要走荆州,益州与扬州的商业往来,也必须走荆州,荆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九省通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么荆州如果一意防守,能不能守得住呢?

这得两说,如果只是防守,是一定能守得住的,比如刘表

刘表主政荆州的时期,是天下最乱的时期,北方中原大地不断地发生战乱,大的势力不断地兼并小势力,割据势力开始越来越少,地盘越来越向少数大势力集中,但是刘表镇守的荆州从来没有被攻破。

刘表主政的荆州

刘表镇守荆州期间,外来威胁主要来自四个方向,北方是曹操的势力想要向荆州渗透,刘表起初是用张绣驻守宛城防御曹操,张绣投降曹操后,刘表又用刘备防守北境,至少在刘表去世之前,曹操的势力从来没有染指荆州,相反,刘表还指派刘备数次攻入曹操的势力范围,刘表守住了荆州北境

南方是交州,对于交州,刘表是主动南侵,以向外扩张的方式来确保荆州的安危,刘表南侵荆州的行动产生了政治效应,直到刘表病逝,荆州的南方也没有外敌入侵,当然交州实力太弱小也是一个原因,刘表守住了荆州南境

西边是益州,刘表与刘璋多次发生边境战争,但是刘璋从来没有攻破刘表的防守打进荆州,相反,刘表还策动了刘璋的部下甘宁造反,甘宁造反失败后逃到了荆州,后来又辗转到了江东孙权那里,这样看起来,刘表的能力比刘璋强了一些,刘表也因此守住了荆州西境

刘备在荆州北部的新野为刘表镇守

东边是扬州,刘表与孙策及孙权在荆州最东边的江夏郡多次发动大战,公元199年,孙策率军攻打江夏郡,当时刘表手下的江夏郡守是黄祖,这个人也是孙策和孙权的杀父仇人,孙策虽然大败黄祖,但没能攻入江夏郡。

孙策去世后,孙权更是三征黄祖,前后用了5年五年时间,终于斩杀了黄祖,吞并了江夏郡长江以南的地盘,但没能继续前进,曹操就南征荆州了,紧接着赤壁之战就爆发了,按理说起来,孙权虽然攻占了江夏郡的部分地盘,但是前后花费了5年时间,才得到这么一块,可见攻打荆州难度有多大,当然,刘表晚年病重,已经无法指挥与孙权江夏争夺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刘表只是有限地守住了荆州东境

从刘表守荆州的18年来看,他算是成功守住了荆州,由此可见,荆州并非守不住,就看你会不会守,如何守。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势力划分图

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在赤壁大败,紧接着孙刘联军攻打荆州核心地区南郡,历时一年的南郡之战以曹仁的主动撤退结束,南郡之战之所以历时一年,很大原因就是南郡比较难打,因为南郡治所江陵城是一座坚城。

刘备向孙权借来了南郡之后,刘备的势力占领了荆州五郡,后经湘水划界,刘备的地盘只剩下三个郡,这个时期的荆州都不能算一个完整的荆州,尽管如此,如果关羽只是防守的话,荆州还是守得住的,关键是关羽没有防守,而是主动进攻,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关羽是进攻,发动襄樊之战,以攻代守,虽然把战线前移了,但也带来了后方空虚的问题。

二是孙权偷袭荆州,这是关羽失荆州最重要的原因,盟友的背叛与欺骗,让关羽及蜀汉永远地失去荆州。

关羽襄樊之战荆州局势图

如果关羽只是守,相信以关羽的能力和水平,不令孙权攻不下来荆州,就算曹操来了,也不一定能攻下荆州,所以四通八达的荆州尽管交通方便,但并不是说荆州守不住,诸葛亮说荆州是用武之国,是指荆州是北伐最好的地方,有益州不能比的地理优势,因为从荆州北上是一马平川的中原,洛阳、许都都离荆州不远。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荆州最重要的防守其实是襄樊,只要襄樊在荆州手中,北方中原政权是很难攻进荆州的,可以参考蒙古攻宋战役,那一场襄樊之战,蒙古人打了六年,才打下襄樊,才能挺进江汉平原的荆州腹地。如果襄樊有失,北方中原政权的铁蹄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南阳盆地进入江汉平原,那个时候即使荆州势力再强大,也无法抵挡,也守不住,由此可见,关羽守荆州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只有三个郡而已,既要面对北方曹魏威胁,又要防备东边的孙权偷袭。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守不住?

要回答荆州为何失守,须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起:

诸葛亮为刘备所谋的《隆中对》,先求的是三分天下,然后再根据天下形势而动,主动性不够,境界格局自逊一筹,而且实现路径实操性也不强,所以才有六出祁山而屡战屡败,最终惨遭灭国。

诸葛亮为刘备所谋的《隆中对》,还有不少硬伤:既要取荆州,又要结好孙权,本身就有矛盾;既要抢刘表、刘璋等宗室的地盘,又要得仁义之名,也欠些道理;既要分兵守荆州,又要千里夺益州,造成兵力分散。

苏轼他爹苏洵在《权书·项籍》一文中,对卧龙先生之策不以为然。毛主席赞同苏洵的观点,也曾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因此,由于宏观战略有误、操作层面不当,荆州失守,实为必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