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三国时,蜀国军队的战力到底有多强?

我们受到《三国演义》中的影响,认为蜀国的实力很强。如果不是东吴破坏联盟,蜀汉连续遭受了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还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就算是在诸葛亮的时代,如果不是秋风悲歌五丈原,诸葛亮也是能够打败司马懿,兴复汉室的。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其实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小的就是蜀国。

蜀国的弱小是先天不足造成的。刘备在北方立足不住,来到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在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后,依靠着诸葛亮的卓越的理政能力,刘备的实力才逐渐壮大。可这个时候,已经比起曹操和孙权都已经差远了。

尤其是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他在北方的根据地徐州屡次被他人夺走,成了无主的游军。在荆州也是刘表想要利用他抵抗曹操,才把新野小城借给他安身。在这一点上,刘备就更不能和曹操和孙权相提并论了。在此后,曹操南下的时候,刘备在当阳长坂遭受了惨败,积聚的兵力又损失一空。用鲁肃后来的话说,就是当时刘备手下的兵力不足一校,可谓悲惨至极。

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合打败了曹操,这才占领了荆州在江南的四郡,有了立足之地。刘备赶紧拼命扩张实力,迅速建立了一支军队。后来,刘备又向孙权借得南郡,有了向外发展的基地。

庞统对于刘备统治下的荆州有个评价,那就是荆州历经战乱,已经疲敝,建议取得益州为根据地。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荆州的搜刮何其严重,这也是后来东吴袭击、夷陵之战中,没有人响应刘备的根本原因。

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备和孙权发生了湘水之争。在这次争端中,关羽率领的荆州留守军队有三万,刘备率领的益州援军有五万,这样算来,加上益州的留守军队,刘备的总兵力最多也就十万人而已。而这支军队,在以后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增加。

这是因为,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兵力数量没有增加,由于战争的损耗,还有所下降。由于汉中之战关系到蜀国的生死存亡,刘备不得不动员全部的力量投入战争。当时的蜀国已经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而曹操在失败撤退的时候,也采取了迁民的办法。刘备占领了汉中,得到的是赤地千里。刘备除了占领了重要的战略地区,在经济实力、人口上并没有得到补充。总体上,刘备的整体实力还有所下降。

这样,刘备的十万人马,分布在从益州、汉中、上庸到荆州的几千里的防线上,地广兵单。在随后的荆州之战中,蜀汉又损失了荆州地区,还有以关羽为首的荆州的主力五万人左右。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剩下的五万多蜀军主力大部被歼灭。这个时候,用诸葛亮的话来说,是蜀汉的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诸葛亮的时代,经过诸葛亮惨淡经营,才建立了总数为十二万的军队。这中间还包括李严驻守永安的军队。诸葛亮就是依靠这支军队发动了北伐。这使得诸葛亮兢兢业业,唯恐有失。第一次北伐失败,仅仅损失了几千人马,诸葛亮就自贬三等,向国人谢罪。而这种损失,曹魏和东吴都是轻松可以承受的。

这使得诸葛亮不能运用魏延提出的奇计,因为一旦有所闪失,就会给蜀汉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集中了蜀汉最大的兵力,也只有十万人马。这使得曹魏对他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使得诸葛亮无可奈何,只能在对峙中病逝五丈原了。

到了姜维时期,他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对曹魏发动了攻伐。我们可以看到,姜维的兵力也就在几万人。由于兵力有限,姜维也无法取得大的战果。最后,在曹魏发动的灭蜀之战的时候,面对二十万魏军的进攻,众寡悬殊的蜀汉很快就灭亡了。在投降的时候,蜀汉所有的在册的兵士也就十一万二千人。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蜀汉的实力是在三国中最弱小的。这也是诸葛亮一直奉行联吴抗曹方针的原因。只有联合东吴,一起对抗实力最强的曹魏,蜀汉才有出路。

在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实力最鼎盛的时刻,实力还是有限的,不足以实现《隆中对》的两路北伐的任务。而且与此同时,刘备、关羽在外交上又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和东吴发生了两败俱伤的战争,葬送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客观的说,蜀汉是实力最弱的一方,而且,蜀汉政权是建立在刘备多年征战的名望上的国家,这么说吧,东汉末年的行政单位有13洲,相当于今天省级别的,曹魏集团拥有9个,东吴与蜀汉争夺荆州,将荆州一分为二,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就落入东吴手里,东吴就有3个洲,而蜀国只有1个洲就是益洲。这块提一句,也有做14洲的说法,就是把当时大汉天子当时被董卓强行迁都洛阳的司隶洲,曹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更好的管理,将凉州和司隶洲部分城市划分了雍洲,就是14洲了,不过这个不影响实力评估,因为都是曹魏自己的行政区域!

通过行政区域就明白了,当时的蜀汉就有一个洲,很多小伙伴看地图觉得那个益州很大,其实,益州确实很大都是很多都是山脉,还有南蛮地区接壤就是后来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就是为了稳定南方。说洲的时候主要看的是人口,当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人口锐减,下面一组数据曹魏人口数量:443万

东吴人口数量:230万

蜀汉人口数量:94万,

而且,这是魏蜀吴建国时的人口,也就是说刘备刚建立政权后就伐吴,夷陵大败后,人口需要减去一部分,同样东吴也有相应的损失。从疆域以及人口数量上就能看出来,蜀汉至始至终都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稳定南方,休养生息几年才有了一点规模,其实就像司马懿说过,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曹魏是举全国之力敌一隅。而诸葛亮也是很难呀

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也明白,北伐很艰难,但是就像对刘禅说的,如果偏安一隅,诸葛亮在世可保蜀汉无忧,如果诸葛亮死了呢?坐视曹魏发展壮大?

曹操在赤壁败了之后,就提出休养生息的国策,兴修水利,开垦屯田等一系列举措实际上就是明白自己已经不能统一全国了,要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后人了,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十年时间,益州一个洲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和人口永远跟曹魏是天壤之别,而且时间越长,距离会越差越大!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北伐拼的一线生机。其实,东吴也深知这个道理,大部分朋友都是通过三国演义知道三国历史的,其中对东吴记叙的少,其实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东吴也没闲着,孙权自从得到荆州以后对战略部署已经满意了,所以也开始不断的北伐与诸葛亮呼应,无奈遇到曹魏大将张辽。

每次谈论此事,我真心觉得诸葛亮艰难!在早期《隆中对》中诸葛亮大致意思说的是,先得荆州立足,在得到益州,然后休养生息,待天下有变,遣一上将,水、陆并进,指的是汉中和荆州。然而,好好想想这句话有两个前提:

第一是待天下有变,有变就是蜀汉休养生息很好,然后,要不就是东吴和曹魏大的不可开交,要不就是曹魏自己内乱,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是水陆两军并进,主要是荆州水军,诸葛亮北伐时候就每每想起,荆州在手…………

可见诸葛亮北伐是无奈之举,诸葛亮自己定下的前提,而北伐时这两个条件一个都没有。而诸葛亮悲剧在于,曹魏当时并没有内乱,内乱发生在诸葛亮死后,曹魏才相继出现,司马懿夺权的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等。

数次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而后姜维掌权,蜀汉政权的诸多不稳定因素,让蜀汉成为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所以,蜀汉从头至尾都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而蜀,吴,如果能精诚合作的话,在荆州问题上能有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然后齐心北伐才有一线希望。不然,坐等,时间越久,与曹魏的差距越大,发展速度,保守估计,比东吴快3倍,蜀汉要快5倍左右。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三国时期蜀国的土地最少,公元219年关羽取关中这是蜀国的巅峰时期,进樊城让很多对曹操有反意的官员纷纷响应,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后听司马懿之言联合东吴夹击关羽,关羽亡、丢荆州。

刘备起兵伐吴,陆逊火烧联营刘备兵败,蜀国由盛转衰。

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诸葛亮独掌大权,然而北伐却没有很大的建树。蜀国内部政权主要有荆州党和益州党组成内部争权严重,这也是曹魏优先灭蜀的原因。蜀国看似强大实则内忧外患严重。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关羽丢失了荆州是蜀汉最终失败的缘起。荆州失陷前,蜀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策应,或者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但是,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再加上关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刘备军一胜,孙权立刻就抄了他的后路。 荆州虽失,蜀汉当时的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如果陈兵吴蜀边界,孙权恐怕也会乖乖的将荆州还给刘备,继续保持原来的均衡,事实上孙权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败是必然结果。 彝陵大败是蜀国损失惨重,一大批老成宿将或病死或阵亡,一大批久经战阵的士卒或被俘或战死,据估计损失精兵4万多人,军事上实际已经失去了本钱。之所以没有立刻灭亡,还要得益于魏吴两家的制衡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军事上实际上也只是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饮鸩止渴,但是蜀国的国力使然,诸葛亮明知道是毒药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了。 而且,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对魏国不断的骚扰也有利于吴蜀同盟的稳固,使魏国难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原来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魏国(或说司马父子)已经拥有了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客观地说,蜀国并不弱,三国排名前期应该是魏蜀吴,后期是魏吴蜀。三国时期,魏国基本在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来说,曹操都稳稳地控制着天下三分而有其二的局面,而吴蜀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它们的由来也基本是刘备孙坚在正统的汉家朝廷混不下去的结果。曹操一直代天子讨不臣,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处于攻势,而吴蜀都是处于守势,赤壁之战也是吴蜀联合反抗曹操的讨伐。其中吴国基本是全程在防守,除了小规模的配合蜀汉进攻曹操,它们最大的进攻战役在于杀关羽夺取荆州。而反观蜀国,关羽死后还能动员起号称七十万的大军讨伐东吴,吓得孙权几乎要向刘备称臣,但可惜的是刘备不允许,其他的小规模进攻包括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平定南蛮少数民族和姜维的九伐中原。由此可见,蜀国的军力前期是强于东吴的,武将有关张赵马黄,文有卧龙凤雏,而他们经不住岁月的凋零,这个客观原因还是跟他们的疆域有关。当时曹魏的中原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人口土地众多,经得起消耗。孙权的江东虽然尚未完全开发,但是自古有渔盐之利,仅次于曹魏。刘备占据的两川之地虽然号称天府之国,易守难攻,但是在那个时代根本养不活足以支撑庞大帝国的人口和军队,以至于后来诸葛亮自己都要屯田来休养生息。结果是诸葛亮在出师表的时候已经表达出了再不打等士兵老了就没兵了这样的感慨,正是这个原因最开始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先垮塌的会是蜀国,后来是魏国和吴国,最后由继承了曹魏遗产的司马家篡魏立晋,一统天下。

三国时的蜀国到底有多强?

不好意思,真实三国历史中,蜀国是最弱的势力,一点都不强。

当然,如果只看《三国演义》,肯定会认为蜀国是当之无愧的最强力量:诸葛亮大智若妖,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喝断当阳桥,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这样的力量,怎能称之为弱呢?

然而真相是,小说创作与真实史实存在差异,诸葛亮固然多智,五虎将固然英勇,但除了这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之外,蜀国再无其他资产了。图霸天下,光有这么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是曹魏占据中原,天下十四州有十州在手,人口、土地、军事力量、资源储备都是三国中最强;吴国地处江南,生活富庶,孙氏父子从小便扎根于此,手握三州,众志成城;至于蜀国,鼎盛时期也只有一州在手,而且几乎是全民皆兵的状态,占据地理优势勉强自保而已,而且这份天险也并不是刘备用军事力量打下来的,众所周知,刘备是被请进去的。

对于蜀地来说,刘备军团完全是外来力量。刘备、张飞是河北人,关羽是山西人,黄忠河南人,马超祖籍陕西,诸葛亮出生于山东……发现了吗?蜀国建国的核心力量,没有一个是蜀国人。不是本地人,就意味着没有可用的宗族关系,刘备政权和蜀国的国民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而且,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人才的储备方面捉襟见肘,蜀地名仕大多瞧不起刘备,也不愿为之效力。

因为人才储备不济,所以蜀国在核心力量相继去世之后,就走向了断崖式的下跌。刘备晚年出征吴国,夷陵之战几乎是一触即溃,这才上演了白帝城托孤的戏码。到了公元262年,司马昭对蜀地的认定便是四个字“师老民疲”,进而一举灭亡蜀国。

如果蜀国真的很强,怎么会是三国中最先灭国的一个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