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是明末镇守宁远的主将,他骁勇善战,在对清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当父亲被围之际,亲自率领少数家丁冲破重围,救出了父亲。当时明朝大将祖大寿就抚着吴三桂的背说他将来前途无量。在松锦之战中,吴三桂突围的时候,专门向清军兵力雄厚的地方攻击,由于出其不意得以顺利突围。清朝的将领见了,夸奖吴三桂是条好汉子。
在松锦之战后,明朝在北方剩下的重兵集团就是吴三桂统帅的关宁铁骑了。吴三桂以这支军队死守宁远,为明朝守卫最后的大门山海关。可是,李自成在夺取西北后,发起了东征,很快就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无奈,只得紧急召吴三桂进京勤王。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不是当初的吴三桂了。他在勤王的过程中,对明朝的未来不抱希望,已经心怀二心,行动缓慢。他率领从宁远撤退的五十万军民每天只走数十里,在他到达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已经占领昌平,打到了北京城下了。紧接着,李自成迅速占领北京,吴三桂的军队便滞留在山海关一带,成为一支孤军。
此时的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李自成,一是投降清朝。吴三桂经过比较,认为还是投降李自成要好一些。正好李自成派唐通来到吴三桂的军中招降吴三桂。唐通携带了吴三桂父亲的信件,李自成封吴三桂为侯的诏书,以及大批犒赏吴三桂军队的金银。吴三桂借此机会投降了李自成,率领部下向北京进发。
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大顺政权以刘宗敏负责开始了对明朝官吏进行了追赃助饷的行动。在这次行动中,波及了大批的明朝旧官吏,吴三桂的家属也概莫能外。不过,吴三桂对此不以为意,他认为手握重兵,李自成能够对自己网开一面。
可是,当吴三桂走到北京附近的时候,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家庭也受到了冲击。在刚开始,吴三桂还表现冷静。有人说,吴三桂的父亲被抓,吴三桂回答说,自己到京很快就会放出来。有人说,吴三桂家产被抄。吴三桂回答说,自己到京很快就会发还。但是有人说,他的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这时才发怒说,大丈夫连自己的家小都不能保护,怎么活在天地之间。于是,吴三桂率领军队回到山海关,将李自成的军队打跑,竖起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帜。
我们从吴三桂的表现可以看到,吴三桂的本意还是想归顺李自成的。在他的家庭被刘宗敏查抄的时候,他认为这都是小事,在他进京面见李自成后都可以解决。可是,当他知道自己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就改变了决定。那么,难道真的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那个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吴三桂连父亲的安危都不以为意,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女子而将几万人的生命当成儿戏。这是因为,仅仅从这一件事,让吴三桂感到了自己的未来岌岌可危,因此他才改变的初衷。
如果说捉拿自己的父亲,查抄自己的家产的话,自己的父亲也属于明朝留下的旧官吏,这样做有情可原。因为自己虽然归顺了李自成,接受了侯位的封赏。可是由于时局混乱,可能由于消息闭塞,引起了误会。所以吴三桂才说,一旦误会解除,将来父亲会释放,家产会归还。
可是,刘宗敏霸占陈圆圆这件事就十分严重了。这件事首先说明了,查抄吴三桂的家,是刘宗敏下的命令。而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刘宗敏不可能不知道。那么,刘宗敏查抄已经投降了大顺,并领受了封侯诏书的吴三桂的家,这中间隐含的意思可谓细思极恐。
如果刘宗敏是按照李自成的指使办事,那么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招降就是纯粹的欺骗。如果是刘宗敏自己独断专行,那就说明李自成无法约束部下,大顺政权其实秩序混乱,不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权。
第二,刘宗敏查抄吴三桂的家,如果是单单为了贪图陈圆圆的美色,那么吴三桂的前途更是堪忧。刘宗敏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夺取陈圆圆,就根本上没有将吴三桂看在眼里。这还是吴三桂手握重兵的时候,一旦吴三桂入朝,被解除了军权,吴三桂的处境更是危险。
刘宗敏对吴三桂是这种态度,陈圆圆又是吴三桂的宠妾,即便是双方不产生矛盾都是不可能的。在刘宗敏的手下,吴三桂一是难以做人,无法面对天下。一是要提心吊胆,防止遭到刘宗敏的暗害。这种生活,对于吴三桂来说生不如死。
第三,从大顺的追赃助饷的行动,让吴三桂看清了大顺政权对于明朝留下的官吏的态度。自己在这个政权里,是不可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的。吴三桂本来是想依靠手中的几万人马,在明末的混乱局势中,为自己寻找最好的出路。这样一看,投靠李自成并不是自己最初所想的最佳出路,而是一条危险重重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为了拉拢吴三桂,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清朝从皇太极往下,还有大批的与吴三桂有关系的明朝降将都向吴三桂写信招降他。在对双方做了对比后,吴三桂还是选择了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的决定。
在由此引发的山海关之战中,远道而来的李自成军队,被吴三桂和清朝军队的联合打败。不久,李自成退出北京,历史由此转弯,揭开了新的篇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拒绝李自成,选择向清朝投降,实际上是大概率事件。
早在崇祯十六年时,吴三桂就派人给已投降清廷的舅父祖大寿写信,间接试探皇太极对自己的态度。
皇太极亲笔回信:“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
从吴三桂写信这事,以及皇太极对他的赤裸裸的招降之词来看,吴三桂至少在明朝灭亡的前一年就已经跟清廷那边搭上线了。
当然,明朝家大业大,给关宁军的待遇一向优厚,大半国力供养着,但凡能坚持,吴三桂都不会轻易跳槽。
但明朝大厦将倾,覆灭是大概率事件,这不是吴三桂凭一己之力能逆转的。所以纵然给的筹码再高,吴三桂也不会把自己以及关宁军的前途与明朝这艘破船捆绑在一起。
此时的吴三桂可以说是一种待价而沽心态。
明朝不亡,他就继续为明朝效力。投降清朝是他的第二就业选择。
至于投降李自成,那就算了。让辽西世代将门出身的吴三桂向农民军磕头,他吴三桂丢不起那人。
除非,李自成给他的筹码足够高。
那么,李自成给吴三桂的筹码是什么呢?
封侯,比崇祯给吴三桂的伯爵高一级。但封侯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吴三桂和关宁军不能留在山海关。必须整体进京。
如果此时崇祯还在,是大明朝廷给吴三桂封侯爵,并且允许吴三桂留在辽西。吴三桂可能还会感激涕零。但封侯出自李自成,而且还得让他进京,那吴三桂就不能满足了。
在吴三桂看来,大明灭亡前,自己家族就已经在辽西盘根错节。侵占屯田、奴隶当地的民众和士兵,并对上垄断官职,早就形成常态。这实际上是封王爵才能享受的待遇。
李自成只给个侯爵,而且还要求进京。这等于是让吴三桂放弃既有财产和根据地,让他如何能接受这种“苛刻协定”?
如果不是吴襄和家眷没逃出北京,被顺军俘虏了,吴三桂压根不会跟李自成谈。
所以面对李自成开出的筹码,吴三桂不仅不心动,心里反而有点想笑。这种没诚意的筹码就想打发自己?李自成想什么呢?
实事求是的说,李自成给吴三桂封侯,其实属于正常操作。是一家正规公司给员工发放待遇的正确态度。
因为刘宗敏的爵位也不过是侯爵,吴三桂还没正式投降,无尺寸之功,他的爵位不可能比刘宗敏高。让他与刘宗敏平起平坐,就已经有不少人在李自成背后嚼舌头了。嫌李自成给吴三桂开的工资太高。
况且吴三桂对上,一向三心二意,当年松锦大战,就数他吴三桂跑得最快,把老上级洪承畴卖了个干干净净。
李自成不信任吴三桂,让他进京,也属于正常操作。换任何人是李自成都会这么干。
插一句。李自成从西安称帝到退出北京,只封了两个王。一是封张献忠为秦王(张献忠不稀罕),二是封明太子朱慈烺为宋王。这不是李自成小气,而是新兴王朝必须要从一开始就严控封官许愿。一旦爵位滥封,承诺许得不切实际,必然会给后人带来隐患。
这种隐患单从后来的三藩之乱就可以看得很明显。
李自成只能开出封侯筹码,清廷方面呢?
清廷厉害了,开发出了先瞎许愿,然后再翻脸不认账的奇葩操作。
承诺能不能履行,先不管。反正空投支票先开来再说。
比如对蓟镇中协总兵唐通,多尔衮招揽他的时候,承诺的是定西侯,可世袭十四次,入汉军正黄旗。这可比李自成册封他的伯爵要有诱惑的多。
对待吴三桂,多尔衮的承诺是吴三桂封平西王爵,可以“封以故土”。
一个只是封侯,一个竟然是封王。而且还不限制吴三桂的去留。李自成这种正儿八经明码标价的老实人,碰上多尔衮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搅局者,根本毫无价格优势可言。吴三桂可不是就会倾向于投降清朝了。
不过众所周知,清朝开的都是空头支票,很多承诺后来都赖账了。
比如对唐通的承诺,清廷仅履行了四年就翻脸不认账了,唐通的侯爵先是被多尔衮降为一等子爵。后来康熙在位时期,康熙更是下令唐通的曾孙不许袭爵。原先许诺的世袭十四次待遇取消。
对吴三桂也是如此。打败李自成后,多尔衮立马翻脸,不提封以故土承诺。直到顺治十五年时,因为需要吴三桂与李定国决战,顺治帝才允许吴三桂分藩开府。
其实打败李自成后,多尔衮就已经对吴三桂有卸磨杀驴的打算。当时吴三桂不仅被调回到锦州,闲置了两年之久,而且周围全是监视他的八旗军。他如果稍有异动,八旗军就会围上来把他撕碎。
如果不是顺治五年,山西、西北的各路反清义军大起,八旗军实在镇压不下去了,需要吴三桂卖命,吴三桂根本不会有后来割据云南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对三顺王,清朝也是一开始根本没打算给他们封地。只是由于两广福建的反清武装和清军死磕到底,清廷认识到对付汉人,还得靠汉人才行,这才把三顺王封到了南方。等到南明覆灭,三顺王和吴三桂再无利用价值,康熙彻底撕破脸,这才有了三藩之乱。
除了清朝开出的筹码够高外,以当时三方的实力对比来看,要吴三桂相信他李自成能打败八旗军,也是很困难的。毕竟也就是两年前,洪承畴的十几万明军精锐都被皇太极打得全军覆没了。李自成何德何能?凭何能打赢八旗军?
可能有人信,但反正他吴三桂不相信。
所以总的来说。吴三桂降清,而不是投降同为汉人的李自成,虽然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是大概率事件。
一方面,清朝给的筹码高。虽然我们知道这些筹码都是空头支票,后来大多反悔了。但当时吴三桂并不知道。封侯和封王相比,待遇差距太大了。吴三桂对多尔衮给他的封王加裂土的承诺,不可能不心动。
另一方面,八旗权贵和吴三桂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大家是同一阶级,也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在吴三桂看来,多尔衮比李自成这种原本的被统治阶级要顺眼的多。
况且李自成能不能打得过多尔衮,还两说。
吴三桂可不想先投降李自成,受一次辱。等李自成被多尔衮打败了,再投降清朝,又受一次羞辱。
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事实上,吴三桂从没一怒为红颜,只有偏私成军阀。
所谓陈圆圆被刘宗敏抢了,导致吴三桂愤而降清,不过是吴三桂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借口罢了。
纵观吴三桂一生,在他身上我看不到忠,有的只是“利”字。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吴三桂这种军阀眼里哪有家族利益重要。
不过吴三桂也是够狠,从后面的情况看,他的确谋取到了最大利益,先是平西王当了几乎半辈子,后来还当了段时间的皇帝,好好过了把皇帝瘾。最终也是善终。能如此了结一生,让崇祯、李自成、多尔衮、顺治和康熙都拿他没辙,也算他有本事了。
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被称作三姓家奴,原因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已经协调好投降李自成农民军,但由于李自成约束不了部下的打砸抢烧,甚至于吴三桂的家人都不放过,看到了李自成也不会治国安邦没有定数,所以投靠清军把李自成赶出京城,落慌而逃不知死在何处。后来又反清复明最终失败!
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作者这问题把概念弄错了,吴三桂是明朝总兵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说是汉奸。
另一方面清朝滿族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份。滿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如果说吴三桂降清是汉奸,那么清王朝历史就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份,清王朝疆土就是外国疆士!
问题的提岀者应对什么叫汉奸下准确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的汉奸就是岀卖祖国的利益,为敌国当走狗。如抗战时期的汪精卫之流。
清朝与明朝同是中华民族两个不同的历史朝代,降清最多只能定为叛徒,而不能以汉奸论处。
这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同看法之处,可供探讨。
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带领宁远军队,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北京、保卫北京、保卫京城、保卫大明皇室。
当吴三桂军队达到玉田、也就是现在河北省唐山市,一个令人绝望的、令人无所适从、令人无可奈何的消息传来了。
北京城被李自成占领了,崇祯皇帝已经在煤山上吊自尽。
吴三桂顿时陷入迷茫无助之中。没有前途、没有方向、没有希望、没有动力,吴三桂下一步往哪儿走?
李自成命令明朝的降将唐通带领8000士兵赶赴山海关,一方面招降吴三桂、另一方面驻守山海关。
没有依靠的吴三桂,决定归顺李自成。
吴三桂把山海关交给唐通,自己率领军队前往北京、朝拜李自成。
当吴三桂军队开到永平西沙河驿、也就是现在河北秦皇岛境内时,遇到4位从北京逃亡的吴家下人。
下人报告吴三桂,其父亲吴襄及家人遭到农民军拷打、家中资财尽数被农民军掠夺、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
吴三桂不仅拒绝向李自成投降,而是果断走上反对李自成的道路,他发誓一定要彻底消灭李自成。
吴三桂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首先,吴三桂认为李自成只能算是流寇、是土匪,不可能成就大业
吴家下人自然会把李自成军队在北京所作所为,向吴三桂汇报。
李自成进入北京不久,几万农民军四处抄家,大肆疯狂掠夺金银财宝。
刘宗敏制作了5000具夹棍,专门用来对付明朝官员以及富豪之家。
农民军对明朝官员、大富人家必须上交多少银两,都有明确具体的数额规定。
凡是达不到规定数额的,都会受到夹棍伺候、或者炮烙惩处。
京城之中被虐待致死的官员和富豪多达1600多人。
北京城中人心惶惶、气氛凝重,不仅官员心惊肉跳,就连普通百姓也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李自成放纵将士在北京城内肆意抢劫、无恶不作。
李自成的部下稍有势力的将领,便将看中的官宦女子抢回府邸,当作妻妾;
没有势力的低级将领和士兵,就在民宅中或者大街上,强行奸污民间女子。
吴三桂认为,李自成是一支没有前途的土匪流寇,不会拥有政治生命力的。
其次,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吴三桂要为父亲以及家人报仇雪恨
吴三桂知道,李自成军队抄了自己的家,掳走了所有值钱的物品;
李自成派人将父亲吴襄及家人全部关押在吴府中,派人看管、监视。
刘宗敏拷打父亲吴襄、抢走爱妾陈圆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算是普通百姓,父亲被打、爱妾被抢,也是容忍不了的。何况吴三桂!
吴三桂作为镇守一方的豪杰,拥兵5万,血性刚强,无论如何咽不下这口恶气。
这样的深仇大恨不报,还去投靠、依附于敌人,还能算是人吗?还有脸面活在世上吗?还怎么统领军队?还如何面对子孙!
吴三桂对李自成、刘宗敏恨之入骨!
后来,逮到刘宗敏,吴三桂亲自动手用弓弦活生生勒死刘宗敏,就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中,仇恨有多么深重了!
再次,吴三桂很清楚,投靠李自成只有死路一条
李自成监视、看管吴三桂家人,表面上是当作人质,其实是把父亲吴襄等人当作诱饵,垂钓吴三桂;
刘宗敏抢走了陈圆圆,不管是不是李自成放纵的,事情发生后,李自成、刘宗敏都已经把吴三桂当成敌人了,因为李自成绝对不会为了吴三桂去处分刘宗敏的。
李自成、刘宗敏难道不知道,打人家父亲、抢人家小妾,人家会心生仇恨吗?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李自成接纳了吴三桂,李自成、吴三桂双方能够互相信任地在一起战斗吗?
仇人之间只有两条路:要么化仇恨为玉帛;要么就是你死我活。
李自成与吴三桂走到这一步,怎么化仇恨为玉帛?
吴三桂到了北京城,李自成把脸伸上来,对吴三桂说:我们打你父亲了,现在我还你打?
李自成能做到吗?刘宗敏能做到吗?做不到,还谈什么化解仇恨?!
李自成命令刘宗敏:把陈圆圆还给吴将军。
刘宗敏愿意吗?李自成有本事让刘宗敏把陈圆圆还给吴三桂吗?不可能的!
既然做不到化仇恨为玉帛,那就只有你死我活。
当吴三桂带领军队到达北京城外的时候,李自成一定会指令:吴将军带领少数人马进京,大部队留在城外。
丢下军队后,吴三桂进到北京城内,李自成能让他活着吗?
即使李自成不杀死吴三桂,刘宗敏也绝对不会让吴三桂活在人世。
因此,吴三桂不可能投降李自成,更确切地说,李自成逼反了吴三桂。
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最初是想过要投降李自成的,但后来却投降了满清,传说是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霸占,继而引出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从种种迹象来推断,做为具有一代枭雄之姿的吴三桂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做出这么冲动的事情,即使有,也只能是一个借口罢了。
吴三桂影视图片
李自成兵临居庸关时,明军守将唐通献城投降,北京的大门就此打开。崇祯皇帝得讯后,急忙下旨给吴三桂,命其速率“关宁铁骑”进京勤王。吴三桂接旨后,不敢怠慢,亲率前军向京城进发。兵至半途遇到了李自成派来的招降使,告诉吴三桂,李自成已经进北京了,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死了。吴三桂立即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以等待后军为由就地安营。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是犹豫的,做为将门世家出身的吴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这样的反贼,是有辱清名,也是屈辱的,但是他所效忠的大明皇帝没了,他应该怎么办?
李自成画片
正在这个时候,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给吴三桂的家书到了。家书中对京城中的形势,以及吴襄自己的分析都对吴三桂做了充分的表述,并对李自成多有溢美之词。信中还提及,李自成决定继续由吴三桂率兵驻守宁锦一线,随后还有军饷解入吴三桂军中,吴三桂这个时候的想法已经倾向于李自成了。在与手下众人商量了之后,决定向李自成投降,可李自成接下来的招法把吴三桂整懵了。李自成所出的奇招就是在北京城进行“拷饷”运动,这也是李自成的军队的一贯作风,每攻陷一地,都是以掳掠为主,享受为辅,安民为最次之。
再后来,事情就比较明了了。当吴三桂的家人逃来之后,向他禀告,其父也被“拷饷”,并且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掳走,及至其部属也知道自己的家人和亲眷也被“拷饷”,在众属下的发声中,吴三桂也怒了。但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心里是彷徨的,怎么办?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没有人主之象,剩下只能投靠满清,但投靠后金,后金能接受他吗?这些年与后金打打杀杀,仇怨已深。这时,吴三桂采用了墙头草的策略,他派人去后金找他的舅父祖大寿,让其与多尔衮联系,谈谈条件,如果条件能够接受,吴三桂可以投靠后金。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信息后,简直是欣喜若狂,收服了吴三桂,就等于大明的门户彻底开放了,也等于给满人打开了一条马踏中原的金光大道。
崇祯皇帝影视图片
从这些现象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多尔衮的接盘,吴三桂无论怎么委屈,也只能投降李自成,但李自成无论从眼光,谋略,还是本身素质,只适合做个造反分子而已。吴三桂最后的决定,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要平衡各种利害得失,政治因素等等。我相信,如果李自成和吴三桂调换的位置的话,吴三桂要比李自成做的好的多。
实际上,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大公司的业务经理,在出差途中,被告知自己服务的公司,在不可知的原因下,被以前敌对的公司收购了。这个经理怎么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