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

姜维的兵权就是刘禅给的,为的是北伐曹魏。他怎么可能会剥夺姜维的兵权呢?因为离开了姜维,还有谁能够担当北伐的重任呢?而且,刘禅就是姜维北伐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大家的心目中,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时候,就说刘禅能够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诸葛亮你就自立称帝吧。言外之意,对刘禅不抱太大希望。可是,历史的事实证明,如果刘禅是一个庸碌无能的皇帝,他怎么可能在位那么长时间。

在刘禅在位期间,蜀汉虽然内忧外患,可是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蜀汉的君臣团结一心,为恢复汉室江山而努力。在三国之中,蜀汉的政局是最稳定的。蜀汉最后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众寡悬殊,蜀汉国内无人造成的。刘禅投降之后,还采取假痴不癫的手段,保住性命得了善终。

从刘禅的生平来看,刘禅是一个表面忠厚,内心坚定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政治能力,并且能够因势利导,保住政权的平安。在诸葛亮执政的时候,刘禅垂拱而治,给诸葛亮创造条件,这才留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佳话。在诸葛亮去世后,他遵照诸葛亮的安排,任用蒋琬、费祎,不再发动对曹魏的大规模的攻伐,让蜀汉休养生息。

但是,在刘禅的身上还是流着刘备的血液的。有着刘备的遗志,加上诸葛亮长年的熏陶,刘禅的心中还是怀着恢复汉室江山的理想的。于是,他在长期休养生息之后,就想实现北伐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望只有姜维才能实现。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因为魏延和杨仪的内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但损失了魏延这样的将领,还损失了他率领的那支蜀汉的主力。当时,姜维这些将领暂时还没有成长起来,这使得蜀军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必须的,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积蓄力量,一方面培养军事实力。

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刘禅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蒋琬、费祎根本就无意北伐,唯一以北伐为己任的将领只是姜维。可是姜维的军事行动每每被当政者压制。费祎对姜维说,咱们的能力都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尚且北伐不成,何况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基业,等待将来有能力的人来领导北伐。

从费祎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北伐的意愿,不但如此,他们还不赞成别人去北伐。其实,蜀汉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诸葛亮说的,等待就是死亡的阶段。北伐还有万一生存的可能,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终于,费祎被曹魏的降将郭循所杀,姜维接任了大将军的职位,蜀汉这才在姜维的领导下进行了北伐。

姜维接任大将军的职位后,连续向曹魏发动了七次北伐。在这些北伐中,姜维给了曹魏沉重的打击,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北伐耗费了大量的蜀汉的财富。战争进行到最后,由于战争的沉重负担,蜀汉的老百姓都面带菜色。

不过,我们一般都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姜维的努力,却没有看到在这里所包含的刘禅的付出。姜维和诸葛亮是不同,诸葛亮是以丞相的身份来领导北伐的,他可以用自己手中权力来协调军政关系,调度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北伐。

而姜维则只有军权,没有行政权。也就是说,姜维只能调动他能够指挥的军队,而对其他方面的资源是没有能力动员的。而我们从姜维的军事行动中,也可以发现一丝端倪。那就是,以诸葛亮的权力和能力,在他五次北伐的时候,还屡屡被后勤的供应而困扰。在五次北伐中,就有两次是因为粮食用尽而撤兵。可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姜维多达七次的北伐中,竟然没有发生过缺粮的问题。这说明了说明?

这说明了,蜀汉政权上下一心,全力支持了姜维的北伐事业。在姜维北伐的期间,蜀汉政权在物资上、后勤上都保证了姜维的需要,解除了姜维的后顾之忧。而在蜀汉政权中,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刘禅。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和协调,姜维可以说寸步难行,他的北伐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这是因为,在北伐这一点上,刘禅和姜维是君臣一致的。

而且,费祎的死也是一个谜团。费祎是坚定的保守派,只要他活着,蜀汉就不会北伐。费祎的死,使得刘禅能够亲政,而姜维可以掌握军权,这就使得费祎的死带有了一丝疑云。后人在研究那个刺客郭循的时候,发现这个刺客和姜维是同乡,是姜维的俘虏,加入蜀汉后又升迁异常。这个刺客和曹魏又没有什么联系,他刺杀费祎后,曹魏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再联系到姜维好功名,喜欢养死士。费祎平日对姜维的压制,加上费祎此人野心很大,他因为相士说成都没有宰相位,就迁居汉寿。这一切都表明费祎的死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很可能有刘禅和姜维的影子。

不管怎样,费祎的死,使得刘禅和姜维终于实现了北伐的愿望。仅仅从刘禅将姜维的后勤供应整顿得井井有条,我们就能够看到刘禅的能力。但是,刘禅的皇帝道路却走得十分艰难。虽然他拿到了权力,可是却难以行使权力。由于长年的傀儡身份,使得刘禅在蜀汉失去了威信,造成他执政举步维艰。

刘禅只得在军事上依靠姜维,内政上依靠黄皓这样的宦官。而姜维能力有限,北伐没有成效。又加上姜维长年受到的传统教育,在思想上对宦官当政十分厌恶,引起了与黄皓的冲突。

虽然手下依靠的军政双方人员发生冲突,刘禅还是依然支持姜维。他派黄皓去给姜维道歉,在其他人要罢免姜维的时候不予理睬。甚至姜维去沓中屯田避祸,他也同意了。这一切,归根结底也就只有一个原因,希望姜维能够实行北伐的理想。

刘禅对姜维的信任是无以复加的。以至于在诸葛瞻死的时候,说自己不能外制姜维,内除黄皓,把他当作黄皓一样的被刘禅亲信的人。但是天命难违,虽然刘禅尽了最大的努力,信用姜维,给姜维创造了最大的条件,姜维的北伐依然没能成功。最后由于蜀魏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上姜维的能力有限,蜀汉最终还是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不过,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姜维还是实施诈降计,想要恢复蜀汉政权。虽然最终事情不成,姜维也死于乱兵之手。不过姜维也算是以死为蜀汉尽忠,报答了刘禅的知遇之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

很少有人知道,刘禅是蜀汉政权除诸葛亮与姜维之外,执意坚持北伐的第三个人,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对于北伐蒋琬一直是消极对待,而作为蜀汉政权皇帝的刘禅居然专门下了一道旨意要求蒋琬北伐,蒋琬才不情不愿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

蒋琬之所以执政期间没有一次北伐,一是蒋琬能力有限,不足以担任北伐大任;二是蒋琬北伐的意愿不强,要不是皇帝刘禅逼的,蒋琬压根就不想北伐,虽然执政期间,蒋琬弄了一个从汉中沿汉水到上庸攻打曹魏的计划,这个计划遭到朝中大臣及军中的一致反对,刘禅还专门派了费祎来劝蒋琬,蒋琬终究没有实施就去世了。

刘备托孤诸葛亮

费祎执政期间,与蒋琬对于北伐的态度相似,同样是北伐意愿不强,同时费祎也没有领导过一次像样的北伐,费祎执政时期,北伐都是姜维来完成的,费祎不仅不支持姜维北伐,而且还一直打压姜维,迫使姜维每次北伐的总兵力不超过一万人,姜维正是迫于费祎的压力,前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姜维从费祎执政时期开始,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前后进行了11次北伐,虽然姜维最终的官职是位至大将军,算是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但姜维与诸葛亮不同的是,姜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在朝中也经常受到排挤,姜维不仅仅被宦官黄皓排挤,而且被诸葛亮儿子及其他几乎所有的大臣排挤。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当然也感受到了这种情况,为了保全性命和大将军的官职,于是带着手下士兵逃到了沓中屯田,姜维身为大将军居然也会怕成这个样子,可见蜀汉朝堂有多少人是反对姜维的。

虽然如此多的人反对姜维,但始终有一个人是支持姜维的,这个人就是后主刘禅,刘禅不仅支持姜维,而且一直在背后支持姜维北伐,刘禅算得上是蜀汉政权坚定的北伐派,刘禅为何如此支持姜维北伐?

先说刘禅有没有支持,然后再说刘禅为什么支持。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廷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北伐,或者消极北伐,看看蒋琬、费祎等人执政时的表现就知道了,姜维能在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前后有11次北伐,如果不是最高领导人刘禅的支持,姜维连北伐的机会都不会有。

姜维

即便是在蜀汉的晚期,反对北伐的声音更是强烈,包括黄皓、诸葛瞻等人都想把姜维拉下马,另立阎宇为大将军,却没有成功,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皇帝刘禅,对于大将军的人选,皇帝刘禅那是一票否决权,换句话说,在姜维四面楚歌,朝中不断有人攻击,甚至想把姜维拉下马的情况下,姜维始终没有被替换,根本原因就是皇帝刘禅在保姜维。

不断的事例印证了刘禅是极力支持姜维北伐的,这个不容置疑,刘禅这个皇帝,虽然算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也是能力较为平庸无能的皇帝,一个无能的皇帝,为何总是不断要求北伐,攻打敌国,他不怕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吗?

姜维北伐

有三个原因:

一、北伐是刘备和诸葛亮时代确定的国策。

这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中都有明确的说明,《隆中对》中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出师表》中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意思都非常明确,就是要北伐,统一天下,无论难度有多大,无论阻力有多大,北伐已经成为蜀汉的既定基本国策。

从刘禅的为人来看,他不是一个叛逆的人,而算是一个守成之君,刘禅能够延续先辈确定下来的国策,再加上刘禅能力不强,对于国策,他没有任何改变,只有一味的继承,两汉以孝治国,后一任皇帝大多能够继承上一代皇帝的心愿,刘禅也是如此,所以直到蜀汉灭亡,刘禅都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北伐。

诸葛亮北伐

二、北伐是蜀汉立国之本,关乎正统性与合法性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三国时期一下子出了三个国家三个皇帝,这本来就是违背华夏民族传统精神的,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加上刘备建立的朝代是”汉“,与刘邦建立的”汉“和刘秀建立的”汉“是一样的,从刘备的角度说,他就是想继承汉朝的遗志。

想继承汉朝,就必须统一天下,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北伐,所以北伐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因为没有正统王朝是偏安一隅的,也没有一个正统王朝是不能统一天下的,为了正统性与合法性,刘禅才能坚定不移的支持北伐。

诸葛亮与刘禅

三、不北伐转移矛盾,内部斗争就会兴起

蜀汉到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尤其是益州本土士族日益强大的实力与他们弱小的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益州本土士族与占统治地位的外来阶层,尤其是荆州派系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对外进行战争,那内部斗争就会不断发生。

别说蜀汉,看看东吴政权与曹魏政权,同样是如此,曹魏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让司马家族掌控了权力,东吴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让东吴的实力不断消耗,最终促成了晋朝统一天下,刘禅别的不懂,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所以他只有不断地北伐,转移注意力和矛盾,才能团结益州各派系,才能让蜀汉政权的统治更稳定。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

刘禅不笨,他当皇帝享受快乐,江山总要有人去守,不用姜维,也要另用一人。既然姜维能够胜任,换之无必要。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

姜维托北伐之名,屯兵在外,为蜀汉戌边,是远离政治中心之举,刘禅夺他兵权岂不是自毁长城?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此期间,前11年控制在诸葛亮手中,刘禅丝毫权力都没有。诸葛亮死后,刘禅掌控了人事权,通过帝王术,对朝廷有非常好的把控。

刘禅没有清算诸葛亮,没有把他还原成一个权臣的形象,而是将诸葛亮高高挂起,这样容易增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对于诸葛亮一生提倡的北伐大业,刘禅也当然会贯彻下去。

刘禅懂得制衡之道。始终没有放权给姜维,而是利用蒋琬费祎牵制北伐派。因此姜维的北伐规模很小,也没有取得辉煌的战果。诸葛亮去世后十余年光景里,魏蜀两国都没有太大的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

谢谢邀请

刘禅绝不是简单的弱智脑残,可能他作为帝王来说确实平庸了一些,但是基本的帝王权术刘禅还是具备的。不然也不可能统治蜀汉四十余年。如果横向对比三国的话,你会发现比起曹魏的高平陵之变,东吴的宫廷血斗,蜀汉的政局相对来说还是最稳定的。那么诸葛亮死后,刘禅究竟做了哪些措施保证权力架构的平稳运行呢?刘禅为什么仍然任用姜维去北伐呢?

一、蜀汉自诸葛亮后不再设立丞相。

丞相这个官职在魏晋时期曝光度还是很高的,不管是权臣曹操,还是忠臣诸葛亮。他们在生前都担任过丞相这一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统治者对于这个位置还是比较警惕的。曹丕自建立魏国时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而蜀汉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刘禅也曾经说出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种意味深长的话。所以诸葛亮死后他立刻宣布蜀汉不再设立丞相,而继任的蒋琬 费祎等人也确实达不到诸葛亮的威望。只能休养生息,萧规曹随。保一方安宁。

二、利用诸葛亮巩固统治

刘禅更加聪明一点(或者憨厚一点)在于他没有清算诸葛亮,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权臣的形象,而是利用诸葛在朝野上下的威望,将诸葛亮高高挂起,以至于连他的儿子诸葛瞻一路也平步青云。据记载诸葛瞻做什么事情都会获得百姓的拥戴,诸葛家族在蜀汉的威信可见一斑。刘禅把诸葛抬起来,也容易增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因此自从诸葛亮死亡那天起,民间的神化演义就再没有停止过。那么对于诸葛一生提倡的北伐大业,刘禅也当然会贯彻下去。不给别人以卖羊头挂狗肉的口实。不过早年刘禅还懂得制衡之道。始终没有放权给姜维,而是利用蒋琬费祎等鸽派牵制北伐派。费祎就曾经反对过姜维北伐。因此姜维最初的北伐规模很小。也没有取得太辉煌的战果。诸葛亮去世后十余年光景里,魏蜀两国都没有太大的战事。

三、穷兵黩武与最终崩溃

所以,刘禅没有收回姜维的兵权意图十分明显。直到现在人们都有这个印象。姜维是继承诸葛北伐遗志的传人。刘禅为了抬高诸葛的地位,必须用他。一开始还可以达到平衡。不过自从蒋琬费祎纷纷去世后,蜀汉格局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而刘禅平庸弱点也开始暴露。找不到平衡点的他这个时候真正放飞自我,任由姜维北伐。对内任用黄皓,祸乱朝政。于是穷兵黩武的蜀汉迎来了最后的灭亡。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

诸葛亮死后,他传下遗志给姜维,让他继续北伐,然而姜维接过这幅担子后,才发现责任之重,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要紧,更为要紧的是蜀汉文物百官中,许多保守派不建议北伐,毕竟诸葛亮七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然而劳民伤财,连皇帝刘禅都不主张北伐了。

无奈之下,姜维只能退出蜀汉朝廷的政治圈,偶尔北伐出去打一下,虽然朝中有不少人反对北伐,但"汉贼不两立"是刘备定下的国策,又有诸葛亮大力宣扬,所以姜维北伐虽然有些障碍,但也没遭到明确拒绝。

蜀汉中保守派领袖当属费祎,尽管他为人谦和,有才能,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然而公元253年,他竟然被曹魏的降将郭循刺杀身亡,郭循作为三国时期的刺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放大手脚北伐了。

可姜维能放手一搏的时候,已经距离诸葛亮去世19年,当时蜀汉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凋零,几乎找不出人才,刘备当年册封的五虎上将,关羽兵败被杀,黄忠战死,张飞被暗算,马超也去世,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只还剩赵云了,然而北伐大业未尽,赵云也去世了。

姜维身边还有谁呢?细细数来只还有廖化、张翼、柳隐等人,廖化本事不大,其他人也都不行,但却还有个人,他知名度虽然不高,却成为姜维北伐的主心骨,此人就是张嶷,史料没有记载当时张嶷多大,但想来也不小,因为他已经患有风湿病,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着了。

张嶷作为蜀汉的荡寇将军,主要是给予姜维等人精神上的支持,姜维放开手脚后,公元254年夏天出兵,兵至陇西郡,斩杀魏将徐质,大破魏军,这是姜维北伐过程中最大的胜利,尽管史料没对这场战役做多大的记载,但可以看出,但一句"斩首万余人"就足够了。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姜维这次虽然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却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张嶷的阵亡,张嶷是个鉴定的主战派,跟姜维同心同德,张嶷不仅是蜀汉的损失,也是姜维内心的痛,因为从此以后,北伐又少了以为支持者。

蜀汉后期,虽然人才凋零殆尽,而刘禅作为懦弱之主,也不主站,可姜维还敢北伐,一方面是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另一方面就是有张嶷的鼎力支持,如今张嶷去世,姜维后来北伐果然数次失利,最终只能投降钟会,想必姜维内心的苦,没几个人能理解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