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遍观历史,如果说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那就是赵括和他指挥的长平之战莫属了。托司马迁的《史记》之福,赵括这个“纸上谈兵”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入每一个看过《史记》这本书的人的心中。
但是,如果我们对司马迁的《史记》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本书是“无韵之离骚”。是司马迁借以歌物咏志的作品。中间有很多微言大义,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司马迁写人,多是为受委屈的老人鸣冤叫屈,而对那些年轻的新进大加贬斥。而长平之战,正是司马迁最好的题材。于是,廉颇正面持重的形象和赵括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形象,就在司马迁的笔下呈现在大家面前。
一、长平之战的经过。长平之战的经过比较简单。那就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关东取得了重大的战果。周赧王五十四年,秦国攻下了韩国的野王。这样一来,就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将韩国切为两段。韩国的国王只得向秦国献上党郡求和。
可就在秦国以为上党唾手可得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于秦。他为了拉赵国下水,让赵国和秦国发生冲突,以此作为关东各国合纵抗秦的契机,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国对于上党只能接受。因为上党战略位置对于赵国十分重要,赵国的都城就在上党的形势笼罩之下。如果秦国占有了上党,那么赵国将在秦国的威胁之下,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但是,如果接受上党,就要遭受秦国必然的报复。本来是韩国献给秦国的土地,和赵国没有一分一毫的关系。赵国接管上党,于情、于理、于法都不会得到任何国家的认可。这使得赵国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它只有单独的对抗秦国,这是它的国力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国挟正义之气,打背信无理之敌,迅速占领了上党大半。一个偏将王龁就把赵国的名将廉颇打得接连败退,伤亡惨重。连自己的营垒都被秦军夺取,只得拼命在长平一带防守,才勉强将战局稳定下来。
在战役后期,秦国施展反间计,诱使赵王更换了主帅,让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在接管赵军后,就更换将领,改变部署,准备反攻。而秦国得到消息后,也更换了将领,派白起担任主帅。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起利用赵括精锐在前,全线反攻的机会,派精锐骑兵包抄了赵军的后路,包围了赵军。在断粮四十六日后,赵括将军队分为四队,反复冲杀突围。赵括在亲自率领精锐突击时,被秦军射死。赵军最终投降,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
二、长平之战赵国必败的原因。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赵括的指挥要占一部分,但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赵括的身上。在赵括接管赵军之前,赵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
首先,赵国违反道义的底线,不顾各国之间的约定俗成的法规,越过上党本来应该的主人韩国和秦国,接受了他根本就不应该得到的土地。这使得它陷入了极端的孤立。其他的国家宁可袖手旁观,也不会对它进行援助。没有一个国家会助长这样的歪风邪气。在外交上,赵国没有开战就已经完败。
第二,赵国和秦国的国力相差很大,无力抵抗秦国。由于其他国家袖手旁观,赵国只有独自对抗秦国。赵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和秦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在战略层次上,双方对抗的结果就是赵国必败。
第三,赵国的计谋方面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和秦国的战争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赵国的一举一动,秦国了如指掌。而秦国的举动,赵国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赵国的策略还没有实施,秦国的对策就已经实施了。这样一来,赵国怎么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第四,在战术上,对付精锐的秦军,廉颇也实在没有办法。在野战屡战屡败之后,廉颇只得转入防守。在被秦军多处夺取营垒后,他只得步步后退,加筑营垒,继续防守。兵法云,小敌之坚,大敌所擒也。在这样相持的情况下,最终只有失败被歼灭的下场。
因此,当赵括接手赵军的时候,赵军早就陷入了失败的灭顶之灾。没有一个人能够挽救赵军,包括赵括自己。
三、赵国唯一破局的办法。由于赵国战略、外交、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相持到最后,赵国已经陷入必败的局面。在当时,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打破这个僵局。赵括也正是采取了这个策略,可惜由于赵国的内奸破坏,使得赵括最后只有用生命去实现了它。
这个策略是针对秦国的破绽制订的。当时双方对峙的结果虽然对秦国有利,但是秦国也不愿意长久的相持下去。这是因为秦国和赵国的国情不同。赵国只需要面对秦国一个强国,他身边只有一个弱国燕国需要警惕。而秦国不但要面对赵国,它还必须要紧盯着楚、魏、韩这些国家。如果这些国家趁着秦赵对峙的机会合纵,那么秦国将十分不利。
这次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破绽就是嘴张得太大。秦国的实力不足以在消灭赵军主力的同时,威慑住其他各国。这是秦国战略上的错误,它只能用外交手段弥补。但是,这只能骗得了一时,当骗局破灭的时候,就是秦国失败的时候。
当时,赵国的谋士也极力想达成关东各国的合纵。但是,赵国接受上党的恶行,让关东各国对它十分厌恶和警惕。关东各国都不希望赶走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秦国,再在身边冒出来一个贪得无厌的赵国,而且赵国会比秦国更危险。
因此,关东各国都按兵不动。要想达到合纵的条件,那就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互相削弱。当双方到了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才可能与赵国合纵。这样,赵国和秦国的决战,就成为合纵的必要的条件。
四、赵括唯一扭转战局的机会。赵王任用赵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括是赞同自己反攻意见的将领,也是当时赵国唯一敢和秦国拼命的将领。二是赵括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过秦军。但是的情况和现在长平之战的情况相似,老将廉颇、乐乘都束手无策,是赵奢创造了奇迹。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受到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万一这一次也能够创造奇迹呢?
因此,赵括接任赵军的统帅,是赵王想让他接任,赵括也想证明自己,想去接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跟那个所谓的反间计没有多少关系。
赵括接任赵军统帅,其实也就一个任务。那就是反击,这是因为赵国已经难以支持战争的压力,只有孤注一掷的反击去赌国运。但是,由于上面的那些原因,内奸的出卖,赵括赌输了,他被白起包围了起来。
在被包围之后,才是赵括真正显现自己的将才的时候。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崩溃,军心不变。在这段时间里,是赵国唯一可能挽回战局的机会。秦军在战术上也照样犯了嘴张得太大的错误,想以三十多万秦军去围歼四十万赵军。
秦军白起本来以为一旦包围了赵军就可以看到赵军崩溃的局面,但是,他没有看到。而且,他的嘴张得太大,反而让自己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如果赵国邯郸的救兵赶到,内外夹击,白起反而很可能会全军崩溃。秦王没有办法,只有赶紧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壮丁赶往长平前线增援。
但赵括没有能够等来援军。赵王没有从邯郸派来援军,具体的原因无法知晓。这个整个长平之战中,赵军唯一能够取胜的战机就这样丢失了。于是,赵括决定突围,让秦军付出最大的代价。
在最后的决战中,赵括率领的赵军消灭了大半秦军,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灭。赵括也身死沙场,他初次出战,就做到了自己不死,赵军不降的地步。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处于他境地的将领做不到的。
在长平之战后,由于赵括的奋战,秦军损失惨重。在秦军和赵军都拼得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关东各个合纵的时机成熟了。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被严重削弱的秦军再也无法用虚言恫吓住关东各国了。关东各国一拍即合,合纵后的联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下,让秦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绩,丢掉关东的领土,退守函谷关几十年。这一切,都发轫于赵括在长平的血战。
结语:由于司马迁《史记》的影响,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这背后,有着赵括的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赵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显示了这一点。如果,在赵括被包围的时候,赵王从邯郸快速派出援军,被歼灭的可能就是白起了。
可惜,庸碌无能的赵王,还有分崩离析的赵国内部,把这赵括用生命创造的战机轻易抛弃了。但是,赵括没有投降。他用生命换来了秦军被歼大半的战果,为将来关东各国合纵创造了条件。在赵括的努力下,最终秦军被打退回函谷关几十年。
可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由于司马迁的《史记》,由于司马迁个人的好恶,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罪名是很难洗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殷纣王;妲己;吕雉;杨广;秦侩;慈禧。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秦始皇,总是说他是暴君,可是他统一七国,统一了思想,文字,农业。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刘禅是刘备的嫡长子。刘禅也是三国时期在蜀汉之中,继刘备之后的第二任皇帝。说起刘禅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那句“扶不起的阿斗”,印象中的刘禅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昏庸无能之辈,让诸葛亮忙前忙后的操持政务,刘禅只会贪图享乐。但真正的史事却并非如此这般。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包揽了大部分事务,导致刘禅的在外形象被误认为“无能”。1.刘禅敬重诸葛亮。
刘备去世后的早期,因为刘禅的不熟悉政务,诸葛亮不厌其烦的帮助刘禅操持了大部分的事务。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刘禅是个无能之辈。其实刘禅不和诸葛亮争执,也是为了稳定朝局,为了遵循父亲刘备临终前的教诲。刘禅待诸葛亮如同自己的亲生父那般的尊敬,即便是诸葛亮动用大量人力多次北伐,刘禅心中不满,但也依然尊重诸葛亮的决定。
2.刘禅并非无能之辈。
其实刘禅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昏庸无能,刘禅在四十多年,其中的三十年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自己治理国家。刘禅靠自身才识能把持朝政这么久,没有让自己的决策性有太大的失误,证明刘禅身为君王,依然是个不错的明君。而且刘禅还是历史上唯数不多能够善终的帝皇。
刘禅是贤良的明君。1.刘禅懂得分权制衡朝政。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便观察朝政让大臣们分权制衡,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朝政的偏向,也避免影响到朝局的变化。这样聪明的方法,也证明了刘禅并非碌碌无为之辈。只因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倍出,才让刘禅的聪明才智显现得不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2.刘禅很少杀臣子。
在公元223年刘备过世,刘禅身为刘备和甘夫人所生的嫡长子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蜀国的王位。刘禅在位期间并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帝王一样嫉妒贤臣的才能,将他们都杀之而后快。而是依然礼待诸葛亮,重用各种贤臣,有事就同诸葛亮商量。由此可见,刘禅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仰的明君。
3.在魏国兵临城下时,刘禅为了百姓安危选择投降。
刘禅选择投降魏国,很多人不解刘禅的做法,认为他很是无能才把刘备和诸葛亮打拼下来的基业拱手让人。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刘禅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自己的百姓免受战乱带来的苦果。
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设酒宴款待刘禅。这时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刘禅吃回答:“乐在此,不思蜀也。”有人认为刘禅是昏庸才会有如此言行举止,但有也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司马昭实在试探刘禅是否有复国之心。而刘禅地回答既保住了自己的命性,也保全了自己的子民。
结语:刘禅小时候就接受皇家的优良教育并苦读各种典籍,为人也颇为贤良。而且还学习各种骑射之术强身健。虽说刘禅并不愚笨,但其才能还是不及刘备和诸葛亮。刘禅能选择放权于诸葛亮也是了了蜀汉政权大局着想。刘禅可能自身也明白自己的才识不如诸葛亮,但刘禅确实不是一个昏君,只是他的父辈和诸葛亮的名声太过显赫。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难道不应该是武大郎和潘金莲么!!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他身高七尺,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读书人。考上进士,后当上县令。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贤妻良母而闻于乡里。
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感到不满。
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但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俩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
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
希望能帮到你,欢迎评论!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庞太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小说和评书,戏曲中只要是讲宋仁宗年间的故事,往往会出现大奸臣庞太师的形象。他利用自己是皇帝老丈人的身份,在其女儿庞妃的协助下,不断排挤和陷害忠义之士。《杨家将》后半部故事中,庞太师父女在潘仁美退场后,拿到了接力棒,继续迫害穆桂英,杨文广以及寇准等等朝廷栋梁。
到了《七侠五义》和包公故事里面,庞太师更加可恶,他操纵科举考试,排挤陷害忠义之士,还专门跟包公作对,一个人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参与谋反,暗通敌国等众多的反派设定全占了。
总之,北宋年间的庞太师以奸佞权臣的形象深入民心。但凡是仁宗年间发生的祸国殃民的事情,庞太师必定参与其中。然而,正如潘美被黑化成陷害杨家将的潘仁美一样,历史上的庞太师也是被演义小说和各类戏曲黑了个底朝天,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一,正直的贤臣庞太师。在小说和评书中,庞太师的名字被写成了庞吉。在真实的历史中,庞太师叫做庞籍。庞籍于公元988年出生在今天山东省成武县的一个官宦的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后来中进士进入仕途。二十八岁时担任黄州司业参军,负责当地刑法的施行和裁决。由于庞籍处理公务十分卖力,又很有才能,得到了上司黄州知州夏竦的赏识。 夏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认为庞籍具有宰相的才能,是个难得的人才,故此很看好庞籍。 后来,夏竦向朝廷举荐了庞籍。庞籍被提拔,升为江州判官,由于政绩出色不久又被调进东京开封府。
庞籍在开封府先是担任兵曹参军,由于他精通律法条文,处理公事很用心,而且颇有政绩。后开封府知府推荐升任大理寺丞,负责管理全国各地上报来的案件的复查工作。 庞籍才华出众,处理案件时不畏强权,公正无私,没过几年又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负责对朝廷和礼仪进行监察。从而进入北宋朝廷政治中心。
当时宋仁宗刚刚即位不久,皇太后刘氏一直在垂帘听政,是皇权的真正操控者。担任监察工作的庞籍认为:妇人摄政不符合朝廷制度,皇太后应该还政于皇帝。于是再三向朝廷上书支持皇帝亲政,同时还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烧掉了支持垂帘听政制度的国家法律条款。为宋仁宗的亲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让仁宗很信任他。
仁宗亲政之后,他多次建议皇帝要任用贤人,反对当时官员和皇室的奢靡之风;朝廷应当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这样才能得到栋梁之才。庞籍的做法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肯定,当时有人称赞他是天子身边的真御史。 很快,宋仁宗把他提拔为了开封府的判官。负责处理首都地区的一切诉讼案件。庞籍依旧秉公执法,公正廉明,毫不偏袒皇亲国戚,使百姓拍手称赞。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包青天,这是传说中老包的死对头庞太师在开封府坐衙时的真实情况。
宋仁宗有一个宠姬尚美人,由于倚仗着皇帝的宠爱,尚美人经常派自己的私人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到底是皇帝的旨意还是尚美人的旨意,这让官员们不知如何处理。 庞籍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应当严禁后宫干政,请求处罚为尚美人传旨的内侍。在庞籍的直言上书的压力下,仁宗规定今后凡是后宫传来的旨意官员有权拒绝执行,同时廷杖了传旨的官宦,后宫妃嫔从此不敢恃宠而骄。庞籍也因此赢得了忠勇清正之名。
二,保境安民的庞太师。话说自从李元昊建立西夏后,西夏军就不断入侵宋朝,西北地区大片土地被占领,西夏成为北宋王朝西北边境的巨大危险。为了解除来自西夏的威胁, 宋仁宗派庞籍去西北担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执掌对西夏的一切军政要务,抵御西夏入侵保卫边境。
庞籍离开京城来到西北上任后,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开始招募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宋夏边境开荒屯田,而征缴上来的粮食正好充当了边境驻军的军粮。这样既安定了民心又解决了军队补给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对于西夏的来犯,庞籍改良了宋军的作战方法,同时利用李元昊称帝后其国内的矛盾,有计划的进行反击和蚕食。没用几年功夫居然把西夏占领的土地一点点收复。 在抵御西夏的时候,庞籍慧眼识英雄,提拔了军队中的一个小头目,这个人叫狄青,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北宋名将狄青,狄青由于得到提携,逐渐成长为西北边境的擎天柱。而他的门生司马光当时还默默无闻,也是庞籍一手提拔,最终成为北宋名臣。
西夏在庞籍的抵御和反击和内部矛盾尖锐的两面夹攻之下,放弃了灭宋的军事目标。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而庞籍的也凭借着在抗击西夏的成功以及在与西夏和谈时极力斡旋的功绩,被宋仁宗提拔当上了宰相。
到了公元1052年,广西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叛乱。朝廷多次派遣军队镇压都被击败。宰相庞籍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部下狄青南下平叛,希望皇帝准许狄青能总览广西军务大权。朝里有言官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狄青是武将出身,必须派一个文官去制衡他。这才符合宋太祖制定的文臣领兵、武将担任副职的传统。庞籍在听到这事之后,立刻进宫向皇帝陈述说:“狄青是囚犯加军人出身,一向被文人们轻视。如果此时让文官去监视提醒,很容易造成文武不合。这是自乱阵脚的做法!”仁宗听取了庞籍的意见,狄青果然不负众望平定了侬智高叛乱。
因为庞籍一生在文武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仁宗特意册封他为颍国公,他是以太子太保的官职致仕还乡的。而太子太保也被叫太子太师, 这个职位是是教导皇太子读书。许多功勋卓著的大臣往往会被赐予这个头衔以示荣誉。故此,庞籍退休后大家便尊称他为庞太师。
公元1063年三月,76岁的庞太师去世。仁宗伤心痛哭,同年六月追赠司空, 加侍中, 谥号“庄敏”以表彰他对国家的功勋。
戏曲和小说中庞太师是和包公同殿称臣的死对头,但历史上的庞太师比包公大十一岁。当庞太师成为仁宗一朝的重臣时,包拯刚开始自己的仕途生涯,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天长县知县。他们二人并未发生过交集,结果硬是被小说塑造成死对头,颇有一些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的娱乐效果。
三,被黑到无以复加的庞太师。打开《宋史——庞籍列传》,我们能看到一个忠诚正直的名臣形象。但是老庞是不幸的,从南宋开始,说书艺人口中的包公不断被神话和拔高,在百姓心中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到了明清时代,百姓渴望遇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公故事更加丰富,为了突显包公不畏强权,公正无私的形象,必须安排一个大反派到故事中制造冲突。老庞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走向了被黑化的道路,经过数百年的说书艺人和戏曲小说的创作。庞太师终于成为了超级大反派,只要有坏事,就不能少了庞太师,没有庞太师参与的坏事都是小打小闹。而且创作者还把仁宗时代飞扬跋扈的国丈张尧佐形象和庞太师奸臣形象融合,于是老庞就这样成了仁宗的老丈人。他们父女奔走于杨家将和包青天故事里,承担了几乎所有大反派的任务,时而协助襄阳王造反,时而勾结辽国,害了杨家将又害呼家将,不停的给包公添堵。结局要么是被皇帝杀了,要么是被义士打死,要么被包公闸了。更惨的事,在一些杨家将评书中,由于狄青是庞太师的下属,所以狄青被黑化了,成为仅次于庞太师的二号反派。
但狄青至少还有一些正面形象的文学作品,所以大家还能明白他是大英雄。老庞就没这么幸运了,反派帽子一戴到底,从没有摘下来过。经过那么多文学作品的演义,奸臣庞太师成了群众津津乐道的角色。而在传统社会中,许多百姓就是通过戏曲评书来了解历史的,历史就是说书人说的那样。庞太师的奸臣嘴脸和包公的黑脸月牙一样经典,深深的印在了民众的心中。
总结:虽然大家可以通过正史来了解真实的庞太师,但大家几乎还是会选择性无视庞籍而选择庞吉,没别的,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正史虽然真实,但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正邪对立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桥段,哪有小说有意思。不得不感慨文学作品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之下,庞太师黑化只会一条黑走到底,替他洗白从技术层面来说不难,只要拿出《宋史》就行,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庞太师永远也翻不了案,因为大家早就把他定位为奸臣了。老庞,你真的比窦娥还冤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