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以取合肥?
在三国时期,东吴能够夺取荆州,但是却一直没有拿下合肥。荆州的守将关羽和合肥的守将张辽,水平相当。可是,却是两种结果,这是因为什么呢?这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上的需求不同。
对于东吴集团来说,荆州和合肥的战略地位不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将主力撤往北方。在整个南方,就留下两个据点来支撑防线。一个是荆州的南郡江陵,一个是合肥。
对于东吴来说,为了实现它的“全据长江,北向争夺天下”的方略,位居长江上游的江陵是必须拿下的。因此,东吴的主力在周瑜的率领下,直取江陵。在和曹仁争夺一年后,曹仁弃城而逃,周瑜终于拿下了江陵。
周瑜不顾合肥,而把目光死死盯在江陵身上,就是因为江陵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东吴安全的保障。只有东吴手中掌握着江陵,才会保证自己的战略安全。
至于合肥,相对于江陵来说,战略地位就低多了。东吴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要它。合肥只是东吴向北发展的出发地。按照东吴的方略,只有全据长江,解决了自己的战略安全问题后,才能说下一步的向北发展的问题。
因此,孙权进攻合肥,只是采取试探的方式。在湘水之争后,孙权试着打了一下合肥。在逍遥津被张辽打败后,就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张辽面对的是一支没有必死信心的东吴军队,当然要比关羽好对付得多。
孙权和吕蒙计议,是先打合肥取徐州,还是取荆州上,双方达成了共识。认为虽然尽全力可以拿下合肥,占领徐州,但相比之下,还是先取荆州对东吴最为有利。因此,东吴把所有的主力和精力都放在夺取荆州上。这样一来,关羽和张辽面对的东吴压力不同,当然结果也不同。
二、夺取的手段不同。
东吴夺取荆州,采取的方式是偷袭。而对张辽的合肥,采取的手段则是强攻。在这两次战役中,采取的手段不同,结果也不同。
东吴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但是,张辽和关羽的军队也不弱。在将领的能力上,关羽和张辽的个人能力要超过东吴的将领。在合肥之战中,张辽面对东吴的强攻,与东吴死打硬拼,打出了威名。
对于关羽,东吴也有惧怕之心。史书上说,孙权认为关羽位居上游,有兼并心,因此非取荆州而后快。由于和张辽作战的教训,东吴取荆州完全是使用诈计,采取计谋。
东吴为了取荆州,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先是秘密向曹操投降,取得曹操的支持。然后吕蒙诈病休养,让没有名气的陆逊代替吕蒙。吕蒙上任后,给关羽写信,卑躬屈膝的夸奖关羽,使得关羽丧失警惕,把防备东吴的军队抽调前线。
再下一步趁着荆州空虚的机会,派兵白衣渡江,袭取了江边的烽火台。再迫降了士仁和糜芳,优待关羽手下的家眷,使得关羽部下离散。最终,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
我们从东吴拿下荆州的经过,可以看到,东吴完全是利用败盟来袭取了荆州。如果硬攻,东吴会如同合肥一样,难以拿下荆州的。
三、东吴军队的特长发挥不同。
在对合肥和荆州的战役中,对于东吴的军队也是一种考验。东吴的水军是三个国家中最出色的。所以,在战争中,东吴一直都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东吴的军队,一般都在离自己的水军比较近的地方作战。
在对荆州的作战中,主要的战役目标都在江边,公安、江陵都是在东吴水军的威胁之下。在作战中,一夜之间,东吴就奇袭包围了荆州的重要据点。使得荆州想反抗都无能为力。这大大减少了东吴的伤亡,加速了战役的进程。
而对合肥的作战,合肥离水路较远,东吴无法发挥它的水军专长。而在陆战中,东吴缺乏战马,无法和曹操的铁骑抗衡。东吴虽然采取各种办法,可是一直都无法解决战马的问题。只能在陆战中甘拜下风。
到后来,曹魏抓住东吴的这一弱点,果断的把合肥迁移原地。在新的地点,离水路更远,这就彻底消除了东吴的优势。同时,由于东吴败盟,它不得不和蜀汉打了一次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实力受损。
而夺取荆州,使得东吴的对北防线扩大了一倍。在本身实力受损,还防线拉长的情况下,东吴更是无力北进了。因此,合肥成为东吴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
结语:
正是因为东吴采取了正确的计划,精妙的组织了夺取荆州的战役。这才使东吴兵不血刃的夺取了荆州。但是,这是利用败盟的出其不意取得的战果,并不是东吴和关羽真实的实力对抗。
而对合肥的张辽,则是东吴的硬碰硬的强攻。在这次战役中,东吴陆军的弱点暴露无遗。再加上东吴的战略方针,要先夺荆州,所以东吴并不想在合肥硬拼,所以没尽全力拿下合肥。
可是拿下荆州后,由于夷陵之战和防线的延长,曹魏的迁移,使得东吴再也没有能力拿下合肥,进取中原。这也是孙权和吕蒙的咎由自取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以取合肥?
东吴成功偷袭荆州是因为双方有着盟友这层关系掩护,还有曹操帮忙牵制关羽。而东吴和曹魏之间彼此之间从来没啥信任感,小心提防对方,怎么可能偷袭成功。
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偷袭荆州时,确实对计划制定的很周密,比如在出兵前借病告退,让陆逊来接替自己,以麻痹关羽。而陆逊上任以后,也写信给关羽以后辈自居,成功地骗取了信任。
更重要的是吴蜀之间虽然有一些小矛盾,但是毕竟大体上还是盟友。而魏国的绝对优势实力,又让吴蜀之间无法离开对方独存。在汉中之战和水淹七军以后,魏国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家的实力对比。
而在曹操注意力都被襄樊吸引的时候,东吴北上夺取扬州、徐州的机会大增。对于东吴来说也是一个扩张机会。因此襄樊之战得利的并非只有蜀汉一家,所以关羽对东吴还是比较放心的,在江边设立起警戒线以后,可以放心率兵北上。
但是曹魏和东吴之间就不一样了。双方在扬州一线前后打了差不多十年时间,彼此之间早就成了死敌。虽然在对付关羽一事上双方暂时达成联手协议,不过都对对方不放心。曹操在抽调驻守合肥的张辽增援襄樊时,乐进依然率军镇守合肥,丝毫没有松懈。
当然,相比之下此时的合肥守备力量要比其他时期要空虚,如果东吴发起进攻,那么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实际上吕蒙也认为趁着关羽牵制魏军的时候,北上夺取徐州难度不大。不过吕蒙担心事后魏军反扑的话,吴军无法守住徐州,建议不如去夺取荆州。最终孙权同意了吕蒙的建议。
吕蒙既然放弃了夺取合肥的最佳时机,加上吴军陆战能力差,自然难以在合肥一线取得进展了。
为什么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以取合肥?
一。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
1.因为关羽腹背受敌,他当时又没有在荆州。
由于路途遥远,他在没有请示刘备的情况下,擅自率领荆州主力军北伐,他的头脑中主要敌人是曹操。
他以前已经得罪过孙权与鲁肃等人,率兵北伐前,自己没有对东吴作足够的防备(有防备动作,但不到位)。当时,与东吴也没有撕破脸,形式上也不知道与东吴这个盟友知会一声。结果,导致关键的时刻,东吴偷袭荆州,导致他两面受敌,最后,关羽兵败被俘。
2.关羽不能执行诸葛亮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布署。
关羽 的失败,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执行诸葛亮‘’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备布置。他自认为自己有一身武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斩杀河北名将颜良、文丑的威名,完全能凭一已之力,攘除奸凶,北定中原。理想太丰满,现实好骨感。
战事初期很顺利是因为东吴的蠢蠢欲动没明显地表露出来,他不用分心。他全力以赴地对付曹军,取得了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的胜利,导致曹操一度也要迁都避其锋芒!
这势头更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关羽为了扩大战果,源源不断地从荆州抽调兵力北上增援,忘记了加强荆州防务和荆州的内亲治理整顿。让东吴趁虚而入成为可能!为败走麦城埋下了伏笔。
关羽不把东吴小儿放在眼里,而正是东吴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导致了他的覆亡。
二。东吴对付不了张辽取合肥。
1.张辽方法得当,组织敢死队杀出了威风。
魏、吴第二次合肥战争发生在公元215年,当时曹操刚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孙权也想一鼓作气拿下合肥。
合肥的主帅是张辽。 当孙权率十万人出征合肥时,张辽满共才七千多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看上去,孙权似志在必得了!
但张辽出其不意,夜募八百敢死队员。天亮时,张辽披甲持戟,身先士卒八百勇士冲入立足未稳的敌营。他个人连杀数十人,又力斩东吴二员大将。
神兵如从天降,使孙权发懵了!没有有效地组织吴军抵抗!使张辽及其八百勇士在东吴军营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战斗从日出直打到到中午,张辽没失一人,而吴军尽皆胆寒、士气全失。
2.东吴被曹魏敢死队的偷袭行为所慑,没了必胜的信念。
由于张辽事先给 了孙权一个下马威,导致孙权兵无斗志,随后孙权费时多日,久攻合肥不下,只得退兵。
为什么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以取合肥?
关羽和张辽都是三国名将,关羽威震华夏,张辽威震江东,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特别是关羽,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更有了武圣之称。而且,关羽和张辽还是好友,并且都跟东吴有过交锋。
那为什么东吴能够袭取了荆州,擒斩了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取得合肥呢?
先来看一下关羽败于东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抢了汉中,自称汉中王,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都荆州。关羽随后北伐,发起了襄樊之战。
关羽此战,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困曹仁,威震华夏。如果襄樊丢失,关羽大军则可直逼宛城,威胁洛阳,吓得曹操赶忙召集群臣商议,准备迁都,暂避关羽锋芒。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联合孙权,许诺将江南之地给孙权,则孙权必然会从后方袭击关羽。
果然不出司马懿、蒋济所料,孙曹顺利结盟,孙权派吕蒙、陆逊袭取了荆州。而关羽也在襄樊为曹魏大将徐晃所败。最终,败走麦城,被孙权俘虏后斩杀。
再来看一下张辽击败东吴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出兵西征占据汉中的张鲁。孙权得知消息后,率领十万人趁机围攻合肥。
当时,张辽为主将,率李典、乐进等将领,以及7000军队驻守合肥。众多将领都认为敌众我寡,难以抵抗孙权大军。张辽却说,如果只是一味守城待援,那么孙权的十万大军,一定会攻破合肥,应该趁孙权大军“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张辽决定带800名精锐将士主动出击。李典也赞同张辽的看法,一同出战。第二日,张辽率军,直突孙权帅旗之下,将孙权困在一座山包之上,差点擒斩孙权。张辽在吴军之中,杀了一个两进两出,从日出杀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吴军失去了士气,孙权只得率军撤退防守。而合肥城内的曹军将士,则是士气大振。孙权率军围困合肥十余日之后,率军撤退。
自此,张辽威震江东,甚至有了“张辽止啼”的典故。小孩啼哭,只要有人说张辽来了,马上就不哭了。可见,张辽在江东名声之盛,以及江东之人,有多么的畏惧张辽。
为什么东吴能破关羽取荆州,却败给了张辽,受阻于合肥?首要原因,一个是奇袭,一个是正面作战。
孙权之所以会偷袭关羽,也是关羽自己的种下的祸根。孙权希望能够从关羽北伐中,分得一杯羹,并且希望通过联姻,来加强双方之间的关系。结果呢,却被关羽一顿痛骂、羞辱,还被关羽不经告知抢去了一粮仓的粮食。孙权作为一代英雄,自然不会忍受如此屈辱,这才决定偷袭荆州。
吕蒙装病,由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陆逊接掌大都督之位。孙权同时还主动向关羽示弱,诱使关羽调走了防御东吴的兵力。之后,吴军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
而孙权攻打合肥,则是正面作战,张辽提前得到了消息,可以做充足的准备。
其次,关羽在谋略上要弱于张辽。
关羽虽然水淹七军,斩了庞德,相对而言,主要是突降大雨。关羽并没能及时攻下襄樊二城,反而中了徐晃的声东击西之计,导致战败。此时,关羽军队损失不大。可是,关羽明显智谋不足,不断派使臣出使已丢的江陵,希望东吴返还荆州。吕蒙厚待关羽军中将士的家属,趁机让使者带回家书。关羽的数万军队,瞬时逃散,仅剩下数百人,不得已败走麦城,最后被俘身亡。
张辽则完全不同,可谓是智勇双全,面对东吴十万大军,冷静应对,挫败了吴军。张辽威震逍遥津,也是张辽最得意的一战。而东吴大军首战失败,还差点损了主公孙权,士气锐减,只能退军。
再有,关羽相比张辽,与同僚的关系更差。
关羽和张辽都是三国名将,而且两人还是挚友,如果说跟同僚有矛盾,两人都有,只是关羽更严重。
关羽是在欺压、恐吓糜芳、士仁。而张辽与李典、乐进之间也有矛盾,不过是因为资历、地位高低问题,产生的同僚之间的普通矛盾而已。实际上,更多是李典、乐进二人有点不服气张辽而已。
关羽与守卫江陵、公安的糜芳、士仁不合,导致两人降吴。而张辽虽然与李典、乐进也有矛盾,可是在大敌当前之时,三人却能抛弃前嫌,一致对外。这也是主动制造矛盾,与被动产生矛盾之间的区别吧。
综合上述的三点原因,东吴能取得荆州,擒斩关羽,却无法击败张辽,取了合肥,主要还是关羽的武勇虽然强于张辽,而智谋却明显弱于张辽的缘故。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群英荟萃,谋略稍显不足,就被淘汰,也是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以取合肥?
襄樊之战,直接决定了荆州三郡的归属。作为战败方的蜀国,不但折损了第一大将关羽,更失去了东面伐魏的战略重地,致使隆中对成空。
合肥之战是张辽的封神之战,在逍遥津一役中更是打出了“张辽止啼”的赫赫威名,保住了曹魏集团在江淮一代的战略位置。而合肥也成了东吴集团谋取中原途中,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如果说荆州是蜀汉永远的痛,那么合肥则是江东永远的痛。有趣的是,两场战役东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为什么能擒杀关羽进荆州,却无法击溃张辽夺合肥呢?
难道是关羽不及张辽吗?当然不是。不如我们来梳理两场大战的成败原因,从中来找寻答案。
实力不对等 前后夹击合肥之战是孙权和张辽的正面对决,而荆州之战则是魏吴联手对关羽的绞杀。
襄樊之战 魏国正面拦截关羽 吕蒙白衣渡江建安24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驻扎在荆州的关羽率先发难,向樊城发起了猛烈攻击。关羽的想法很简单,破襄樊,直下中原。但没让他想到的是,因为他的不宣而战竟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本来是蜀魏两国之间的局部逐鹿,竟演变成了魏吴联手对他的合围。
我们先来看看襄樊之战中魏国出动了哪些大将。
- 守城者:曹仁。当时正是曹仁驻守樊城,所以他也成了第一个跟关羽交手的魏将。
2.增援者:于禁。樊城告急后,于禁奉曹操之命,统帅七军前来增援。因秋水之故,七军皆没。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3.截击者。同为援兵的张辽没能及时赶到,徐晃率先出击,正面接战关羽。
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曹操在不断增兵增将的同时,采纳了司马懿的意见,成功撺掇孙吴出兵。东吴早就对荆州虎视眈眈,当即以大都督吕蒙为帅,精锐几乎倾巢而出,直发荆州。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 [吕蒙传]又与吕蒙袭取南郡 [韩当传]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 [蒋钦传]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 [潘璋传]可以说关羽是在兵力极不对等的情况下,一人对抗魏吴两国的全明星武将阵容。
两国联手,前后夹击,兵力差距悬殊,这样的劣势换做是谁也不能轻松应对。张辽镇守合肥则不同,虽然兵力远不如孙吴,但他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去对付目下的敌人。换句话说,东吴之所以能拿下荆州,是因为曹魏在正面拖住了关羽,才给了他们白衣渡江的机会。
队友的帮忙,联军的优势,致使吕蒙顺利完成偷袭,这是东吴能够克荆州的原因。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孙权的直接挂帅影响了胜负。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最适合放在合肥之战上。因为在合肥之战中,东吴虽然精兵强将齐出,号称十万大军,但他们的总指挥却是孙权。
统帅的能力与否直接决定了军队的士气,跟战事的成败。孙权作为割据之主,毫无疑问他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军事统帅,他是不称职的。这一点,孙策在托孤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了。
遇到张辽的突袭,孙权不会应变。三军乱了方寸,孙权不会调整。如何调配攻城,孙权不会布置。种种结合,才会被张辽打出了八百破十万的战绩。
究其原因,还是出在孙权这个不谙军事的统帅身上。
张辽的能力毋庸置疑,但能打出偌大名声,我始终认为他占了很大的运气。试想之,以十万之众去攻一座千百兵甲的城池,无论野战、攻坚、伏击,都不至于被打得丢盔卸甲而逃。如果同等兵力,东吴择一良将挂帅,恐怕合肥休矣。因此,孙权的直接指挥是东吴没能攻下合肥的原因。
结语纵观两场战役成败,都占着侥幸的成分。如果关羽不是集中兵力在正面对抗曹魏,吕蒙怎么能轻而易举攻下荆州。如果孙权命手下大将挂帅,以十万之众逼合肥,纵然不胜,也不至于惨败。
东吴能拿下荆州,是因为曹魏。攻不下合肥,是因为孙权。
为什么东吴能偷取荆州擒斩关羽,却始终对付不了张辽以取合肥?
为啥东吴能偷袭荆州打败关羽,却始终不能干败张辽,以取合肥?
这很好解释,理由可以讲不少,但最主要、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 : 取荆州干败关羽,是因为孙权勾结曹操,双方合谋,前后夹击;而打合肥则没有第三方参与,两次作战实施过程中,东吴的领衔主将、采取的方式完全不同。
偷袭荆州时,孙权对吕蒙的方案,感觉很好,对于吕蒙的部署要求,言听计从,比如,吕蒙建议 : 为麻痹关羽,自己称病退居二线,换上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孙权没有二话,直接就用了这年轻人。而陆逊完全领会吕蒙意思,一上任就给关羽送礼、戴高帽,把关羽玩得晕晕乎乎。最重要的是,孙权主动降低身份、勾连曹操,不惜低声下气、肉麻吹捧、而曹操这时候,正需要有人从背后插一刀,给自己解围。这样,就使关羽两线作战,还没开打,已经处于不利地位。
而对于合肥之战,先后两次,都是孙权自作主张,为显示自己能领兵打仗,不顾幕僚劝说,亲临前敌,这表面看,是领导重视,身先士卒,但孙权事前,并没有详细作战方案,心中无数,双方一接触,大出意外,孙权自己先乱了手脚,孙权的亲临,并没有起到鼓舞士气、激励士兵勇敢作战、立功报国的积极作用,反而干扰前敌将领,增加压力,分散作战兵力,用于保护孙权,这必然影响整个战局形势。
而张辽一方,事先准备充分,既有曹操留下的锦囊妙计,也有张辽、李典、乐进的相互协作、配合,组织鼓动、宣传鼓劲,敢死队以一挡百,誓死不退,瞅中目标,猛冲中军,直接突破,打乱了吴军指挥系统,吴军虽多,反倒相互拥挤、踩踏、加大混乱程度,这两次败在合肥城外的原因,孙权自己是最清楚的。
这个问题,其实只要反向思维,就能脑洞大开,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试想 : 孙权如果与荆州的关羽联手,而关羽因某种考虑,也需要这种合作,假如关羽由一个义冠千秋的豪杰,变成毫无信义的龌龊小人,利用自己和张辽的友情,使出浑身解数演戏,迷惑、吸引张辽,实际部署重兵,埋伏合肥两翼;孙权则紧密配合,武力相向,双方一前一后,或者一左一右,采用公开宣战、背后偷袭相结合的游戏规则,那合肥还能平安无事,还能继续姓“魏”吗?
这些分析说明,不论关羽、张辽如何警惕性高,厉害牛逼,终究是人不是神,面对不断伸来的橄榄枝,怎么能一直黑着脸?当年,在白门楼,开始破口大骂曹操,可曹操拿件衣服,披在身上,拉过一把椅子,让张辽座在上面,张辽不也登时软下了?而一旦被人暗算,陷入两线作战泥潭,那时没有一定强力外援,就很难摆脱困境,重获新生。因此,孙权能打败关羽不算本事,败给张辽也十分正常,没啥不可思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