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在历史上的记载不是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而是如果刘禅不成器,不配当皇帝,诸葛亮便可当取便取,自立为帝。

这个话刘备对诸葛亮说,而早在多年以前,东吴的孙策也一样对张昭说过。不过刘备比孙策还多说了一句话,那就是让刘禅对诸葛亮如父。

孙策当年对张昭说这话,使得张昭一辈子对孙权没有异心。虽然孙权对张昭不满,虽然君臣曾经势如水火,虽然张昭权倾朝野,可是君臣最终相安无事。没有造成东吴的分裂动荡,而孙权也顺利接班,掌握了东吴政权。

这句话是不是出于君主的本心,其实一目了然,这不过说君主的帝王之术罢了。如果你真的应对错误,马上就会人头落地。

在当时的蜀汉,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地位无可动摇。而经过两次大败,其他的人才基本丧失殆尽。如果想把蜀汉延续下去,只有依靠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有异心,蜀汉是不可能存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才在最后托孤之时,说出了这句话。

说这话有几个意思,一是表达对诸葛亮的信任。在自己死后,将所有的后事全部交给诸葛亮处理。整个蜀汉江山社稷就全部由诸葛亮做主了。不过,在当时,诸葛亮已经大权在握,这层意思没有实质意义。

第二是最后考察一下诸葛亮,看诸葛亮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马上诚惶诚恐,发誓要以死效忠蜀汉政权。

这是因为君主如果说出这种话来,那么说明君主对此心有疑忌,怎么不让臣子害怕。如果诸葛亮应对错误,稍微露出一丝不臣之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以诸葛亮的誓言来约束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没有子嗣,这样的人基本没有约束。如果不用帝王之术约束住他,实在让君主不放心。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没有篡位之心。但是,如果大权在握,形势改变,谁能保证会不会有变化。因此,刘备抓住诸葛亮爱惜名节的特点,让诸葛亮自己说出誓言,以此约束住诸葛亮之心。

第四,警醒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明白人,所有的事情点到而止。刘备既然对诸葛亮这样说,那说明刘备对此已经做了安排。

刘备真会把自家的江山让给诸葛亮?这可能吗?刘备儿子好几个,刘禅不成器,就没有一个成器的了?为了刘禅继位,刘备连自己的义子刘封都杀了,何况诸葛亮?因此,双方心知肚明,这话后面的玄机。如果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刘备也不会没有应对之策。至于制约的手段,刘备不说,诸葛亮也不知道,不过他也不会去以身试法。

最后,是刘备定下了他死后蜀汉的格局。刘禅垂拱而治,诸葛亮主持全局。为了防止刘禅这边有问题,避免因外界原因,逼诸葛亮改变初衷,专门给了诸葛亮制约的权力。这样一来,用人不疑,让诸葛亮能够施展,君臣能够和睦相处。

所以,后人评价,三国之中,蜀汉是最团结的。因此,虽然蜀汉最弱小,可还是延续了几十年。这有刘禅诸葛亮君臣的努力,也为始不与刘备死前的布置有关。

对比曹魏,虽然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次托孤。最后曹叡也是托孤给他,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走上了篡位之路。

如果曹叡有刘备的一半安排,司马懿也无法夺取曹魏的江山。两人政治水平谁高谁低,一目了然,后果也高下立判。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斩杀。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谏,执意起兵伐吴,为东吴陆逊所败。刘备退至永安一病不起,临终于白帝城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

《三国志》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史书记载可知,刘备是先将诸葛亮与曹丕相比,然后才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语。从语言环境中可以判断,刘备更多的是在提醒诸葛亮不要象曹丕一样篡汉!同时,刘备也深知其子刘禅年纪尚幼、暗弱无断,若诸葛亮自立将无人能够阻止。所以,刘备之意也有对身后之事,无可奈何之意。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题记——“白帝城托孤”本是君王对臣下诚挚的嘱托,却因演义而变得扑朔迷离。

公元223年三月,刘备在白帝城(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退守白帝城直至病故)弥留之际,曾将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到身边,向其交代身后之事,这便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那么刘备在托孤时究竟向诸葛亮说了些什么呢?其实这个在《三国志》中有着明确记载,其中刘备的原话是这样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能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话前一句很好理解,大意便是“刘备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从此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肯定。然而后一句“若嗣子能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却是引起了后人颇多猜想,“君可自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本是简单的一句实在话,然受小说演义影响,使得整件事变得扑朔迷离。

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

说起历史上的“白帝城托孤”,就不得不说说小说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一事了,小说演义中关于此事的记载和《三国志》中的记载非常相似,演义中怎么写的呢?在罗贯中先生笔下是这样叙述的: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段话与正史中的记载仅仅只有七字只差,然而却将许多朋友深深的带入了一个误区。在演义中,“君可自取”已变成了清清楚楚的“自为成都之主”。“君可自取”在今人看来本就有些含糊不清,经过演义的推波助澜,这个“自取”在今人看来便是“取而代之”的意思,故现在不少朋友认为刘备托孤时确实有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之意。

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吗?显然刘备不是燕王哙,君王让位与丞相的历史也不会重演。

王位无拱手相让之理

蜀汉江山是刘备经过数十载辛辛苦苦才打下来的,即使诸葛亮再优秀,但江山这东西又岂是能拱手送人的呢?

纵观中国古代史,除了燕王哙这朵历史奇葩,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君王能心甘情愿的把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古代帝王都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能统治千秋万代,即使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是个残疾,都不可能让与他人。

再者,让位于异姓,毫无疑问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内乱、兵祸绝对是少不了的,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这个道理他又岂会不知。

“君可自取”的真正含义

话说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所说的“君可自取”究竟是何含义呢?其实这是刘备赋予诸葛亮的一个重大权力,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何刘禅在位期间一直对诸葛亮尊敬有加,正因为诸葛亮拥有这“自取”之权。“取”即为‘选取’,所谓“自取”之权用我们现代话通俗来说便是有“废立之权”。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刘禅可不是刘备的独子,刘备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刘禅,次子刘永,三子刘理。要是刘禅不能做一个好皇帝,那诸葛亮便有权废了刘禅再从刘永、刘理或刘备的孙辈中选择继承人。这种事在自古便是有的,如西汉的霍光就曾废昏庸的刘贺(汉废帝)而立刘病已(汉宣帝)从而有了后来的“汉宣中兴”。

其二:刘备临终前曾给他的刘禅和刘永都下过诏书,其中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便是要儿子们对待丞相诸葛亮要像对待父亲一样,足见刘备托孤的诚心,既然双方都已经嘱咐过了,诸葛亮那边也赋予了他废立之权,自然不会有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

其三:孙策托孤张昭时也有同样的说辞,据《三国志》记载,当年孙策病危时曾张昭嘱托: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想张昭当时已是一个垂暮老者?难道孙策会将江东基业交到张昭手中?那不是自取灭亡吗?显然这也是赋予张昭大权罢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刘备留给后人的印象,武不能统兵打仗,文不能安邦定国。但最终三分天下居其一,竟能称帝。自有超乎常人的地方。

一,韬光养晦,处处示弱,紧要关头还会大哭以麻痹对手。所以民间有"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一说。他借荊州久不归还,鲁肃受命几次来讨,他用此招屡试不爽,反倒使忠厚的鲁肃产生了同情心。无功而返,受到孙权的责备。

二,"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指的是长板坡赵云为救幼主,曹军阵中拼死搏杀,多处受伤,待见到刘备后,阿斗还在赵云怀中熟睡。刘备抓起阿斗摔到地上:"为了汝子,险些伤了我一员大将"!此举使赵云及众将感激涕零,更加忠心。

三,本题提到的是白帝城托孤。刘备临终前先对诸葛亮赞赏了一番:先生大才,十个曹丕也不能此!

话锋一转,让刘禅拜孔明为亚父。并中肯的提到:此儿能辅则辅,若不是当皇帝的料,先生可取而代之称帝。

孔明听后泪如雨下,誓言忠心辅助幼主。成就了君臣的信任和忠诚的千年佳话。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兑现了他:躹躬尽粹死而后己的诺言,成了千古流芳的名相良臣。

其实更高明的是刘备。把话己说到前头。以试探的方式安定了身后事。但这只能说是一种提醒,诸葛亮压根儿就不是谋权篡位之人。

倒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司马懿,也有相同的经历。魏明帝曹睿临终前也把幼子托付于他,他也誓言相助并流下眼泪。但他后来以政变的手段,政归司马氏。最后以晋取代魏。诸葛和司马优劣一眼辩之。尽管司马氏建立了晋朝,但后人的评价较低。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这句话虽然通俗易懂,但理解有点问题,与原文意思有很大偏差。刘备临死托孤原话其实也不是试探诸葛亮之心,更没有设下防止生变的后招,而是实实在在给诸葛亮一个大权:如果刘禅不听话,你可以自主决策一国之事!

自取是自做决策,而不是取而代之

在陈寿著作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刘备去世前托孤的原意是说诸葛亮才能俱佳,最终能够辅佐刘禅定鼎中原。如果刘禅能够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和决策,君臣相欢自然最好;如果刘禅刚愎自用,听信馋言,就不用理会他,而由诸葛亮一手操办所有政事。这其实是在放权给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泪流满面而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刘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的前提是诸葛亮是以臣子的身份辅佐幼主,可以全权处理军国大事,而不用经过刘禅的同意,这是为什么呢?刘备在人情上比谁都精明,所以眼光比谁都准,因此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能够生死相随,君臣皆无二心。

刘备托孤言真意致,诸葛亮也足显臣子忠心,因此陈寿为此番情节做了个极高的评价,称之为盛举。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全权放手给诸葛亮,是出于完全信任,“先主敬信亮”这不是句空话,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的志愿就是做个如管仲一样的良臣,因为这也是文人的至高目标和名节的渴望。

1、刘备知道诸葛亮并无为帝的野心

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刘备负责外战用兵,诸葛亮负责内政谋划,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一路白手起家,逐渐建立了以益州为据点的基业。

刘备从“皇叔”沦为卖草鞋的贩子,再凭借诸葛亮的奇谋登上皇位,可谓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刘备人情世故看得相当通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到了极至,对诸葛亮也完全信任,这是从战场中建立起来的情谊和信心。

2、诸葛亮在军中并无实际的军事势力

诸葛亮虽然有指挥大权,但从来都是以国事为重,并没扶植自己的军事势力,一切以将领的本事为准,将用其才,这也是刘备看在眼里,对诸葛亮没有戒心的原因,也因此才敢放权给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时托孤,蜀国能够托付重任,并且没有私心,能够全心辅佐刘禅的也只有诸葛亮了。魏延镇守汉中,李严要守永安,至于董和、费观等人不敢完全放心,所以刘备没得选,诸葛亮是最值得信赖的可靠的托孤不二人选。

3、刘禅并没开疆拓的能力

知子莫若父,刘备对刘禅的了解比谁都清楚,做个守成皇帝还成,没有经过战火的考验,难以有开疆拓土的能力;即使守成,听信馋言,任用小人,将来也不会是个明君。

刘备之所以放权给诸葛亮,一是知道诸葛亮完全没有私心,会用心辅佐刘禅;二是为蜀国江山考虑,只要诸葛亮在,蜀国将领就会一心;三是刘禅能力不足,需要诸葛亮的制约和弥补。

以上可以看出刘备托孤的“自取”不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而是指刘禅不顾蜀国的安危刚愎自用之时,由诸葛亮独断政事。在三国志中还有一段话也在说明自取的这个意思。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所以题主所说的“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是理解有误,刘备没有那么大方将蜀国拱手让人,只是放权给诸葛亮,自决政事,自拿主意而已!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刘备的原话可不是这么说的。

刘备托孤是在永安白帝城,永安就是在重庆的奉节县,距离成都大约有600公里,如果开车的话大约七八个小时,如果是骑马,大约得一天一夜。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何不回成都皇宫里面托孤,而在千里之外的白帝城托孤呢?

这实数无奈之举了!

刘备大限已至,黑白无常都等着刘备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们好回去复命了。

刘备想回去,但死神不等人啊,倘若刘备碰巧在半路死掉了,那么就没法托孤了,托孤假如托不好,那么蜀国就乱套了。

所以,刘备感觉不行了之后,就立马停在了白帝城,留着最后一口气,等着成都来人,他好交待后事。

当刘备托孤之时,龙榻旁有哪些人呢?

首先是诸葛亮,这是托孤第一责任人,其次是李严,这是托孤第二责任人,除了他俩之外,还有刘备的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以及马谡、赵云等等。

刘禅当时留在成都镇守,托孤的“孤”没有来,这是为何呢?

原因很简单,刘备的蜀国一大半都是从刘璋手里夺过来的,刘璋的很多部下最后都投降了刘备,但他们新降不久,忠诚度非常低,假如提前探知刘备完蛋了,说不定就造反了。

所以刘备为防不测,故意没让刘禅来,刘备之所以立李严为托孤第二责任人,同样出于安抚刘璋的投降帮的目的,因为李严最早就跟着刘璋干的。

刘备托孤之时,说了哪些话呢?

刘备让孔明坐在龙榻边,摸着他的背说:“诸葛老弟,多亏你,我才做了皇帝,但出征东吴,我没听你的劝告,所以招致惨败,我后悔啊?”

孔明哭道:“皇上请保住身体,身体是革命本钱!”

刘备继续说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之后,汗流遍地,手足无措,泣拜于地。

诸葛亮干嘛冒汗啊?一来是激动的,皇上居然如此信任于我,感动啊感动,二来是惊吓的,皇上这是要干嘛,试探我吗?担心我成为曹操二代?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办呢?

也许你会想:“咦,有这等好事,天上掉馅饼了?天上掉下来一张皇帝任命书?太好了,不如答应了吧!”

然后,你喜滋滋地答应道:“谢皇上,我一定不负所托,将国家治理好的,您就放心地走吧!”

结果可想而知,你感觉到背后突然来了一阵冷风,你刚想转过头去瞧瞧,头已落地!

诸葛亮多聪明的人啊,刘备的那些花招,他早就心知肚明了,刘备这是故意试探之举,好不容易抢来的江山,怎么可能拱手让人呢,骗鬼去吧!

诸葛亮边哭边磕头不止,哭道: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头都磕出来血了!诸葛亮的表现,要打一百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