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被占而领清兵入关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吴三桂当然不是因为陈圆圆被占才领清兵入关的。他领清兵入关的目的很复杂,最根本来说,是为了给自己寻找最好的出路。
吴三桂的人生历程很复杂,但是在他的人生前半程,他还是明朝的忠臣孝子。当年,他的父亲被围,他带领少数家丁就从重围中拼死救出父亲。这在以忠孝治国的明朝,是很出众的事情,预示着他前程一片光明。
果然,他在明朝阵营一路亨通。他最后做到辽东总兵的位置,他手下的关宁铁骑也是明朝硕果仅存的精锐部队之一。他受命镇守山海关,成为堵截满清入关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与满清对峙期间,满清通过祖大寿向他写信劝降,吴三桂都拒绝了。但是,他的拒绝并不坚决,给满清留下他可以争取的印象。
到了李自成逼进北京的时候,崇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命令吴三桂放弃宁远勤王。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有了观望之心。他带领当地民众、官兵和家属五十万人,到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也没有到达北京。
北京被李自成攻下后,吴三桂来到永平。前有李自成的大军,后有满清的威逼,进退两难。这个时候,满清已经开始动员,准备入关争夺天下,对吴三桂连连写信劝降。吴三桂感觉投清不是最好选择,都拒绝了。
李自成当然也没有放过吴三桂这支力量。他派唐通来招降吴三桂,封吴三桂为侯,并带来犒赏三军的金银物品。吴三桂因此决定归顺李自成。
在这个阶段,吴三桂的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他和满清交战多年,仇恨很深。加上李自成朝代草创,他的这支劲旅举足轻重,自然会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在新朝代里会得到更多的权益。归顺李自成就成了吴三桂的最佳选择。
可是,在吴三桂进京途中,他得到了京城比饷大乱的消息。而且还波及了他的家庭。父亲全家被扣,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他一怒之下,返回山海关,赶走唐通,重新竖起为君父报仇的大旗,与李自成为敌。
这个时候,吴三桂因为陈圆圆就反叛李自成,是说不过去的。最主要的是,他从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感到这个朝代和他过去的明朝截然不同。这个朝代对过去的一切都在进行着清算,自己如果加入这个朝代,凶多吉少。因此,他才选择了叛逃。
吴三桂的叛逃直接带来的是李自成的武力镇压。吴三桂的军事实力远不及李自成,在这个情况下,他只得向满清求援。满清本已经开始准备入关,正好吴三桂来求援,双方一拍即合。在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一败涂地,被迫放弃北京逃回西安。
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想打着借兵为先帝报仇的旗号,为自己找个台阶。可是满清根本不给他这个面子,逼他剃发投降。而南明刚开始也把他当成明朝的忠臣,和满清谈判的时候还幻想与他见面协商,最后大失所望。
这个时候,吴三桂已经露出了他的真实嘴脸。他就是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在乱世之中,他依靠自己手中的军队,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他为了掩盖自己卑劣的行径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会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给大家,谢谢。
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被占而领清兵入关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城,走头无路的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就此号称300年江山的大明王朝宣告结束。
此时虽然没有正式的全国政权出现,李自成的农民军取代大明朝,已是板上钉钉的事,而驻扎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大军,却成了没娘的孤儿,急需寻找新的主子,而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个投靠农民军,混个一官半职,一个投靠大清朝,弄个安身之处,他不论到哪一方,都得去讨价还价,因为他手中的军队就是讨价还价的最好筹码。
据史书记载,此时的吴三桂,与众将领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还是投靠李自成才是上策,也是众将士的意愿,因为众将士们的家乡父老,都在明朝统治的区域内,另外他们的供给也是有关内提供的,回到家才是上策。
可是老天不随人意,那农民军进了北京城,便忘乎所以,觉得自己胜利了,便混散了军纪,为了筹集军饷,竟然向明朝的遗臣敲诈勒索,弄得人们怨声载道,而更为要命的,李自成没有听谋士李岩的劝说,做好明朝旧臣的安抚工作,和对北京城中百姓的生活秩序,以及对镇守山海关吴三桂军队的安抚问题,相反,任凭手下大将胡作非为。
自持功高的大将刘宗敏,却没有一点的政治头脑,更是有恃无恐,忘却了明朝残余势力,还没有肃清,山海关还有20万吴三桂的部队,正在威胁着北京城的安危,竟然色胆包天,霸占了那吴三桂最得宠的小妾陈园园。
更为要命的是,李自成派往山海关,责令吴三桂归降的特使,在无意当中说出,吴三桂的爱妾被刘宗敏霸占了,这吴三桂怒发冲冠,利即将特使斩首,放回随从回北京报信。
随后吴三桂,立即转变立场,便于关外的清军达成协议,与清朝共享天下,他的决定也得到了部下的认可。
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如果说简简单单的失去了一个女人,在政治上那是微不足道的,可吴三桂毕竟是一个手持重兵的前朝高官,手里还有很高的筹码,李自成的做法,连他吴三桂最起码做人的尊严都没有得到尊重,竟然将一顶绿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岂不是让他的部下门讥讽嘲笑?
今后将如何在李自成手下当官,这真是他值得考虑的事情。
吴三桂所带领的镇关大军,虽然他的部下还有一定的决定权,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吴三桂的手里,瞬间的转变立场,也就成了中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
第二个原因,那盘踞在东北的后金势力,经过多年的叛乱,在军事上已经强大起来,并从政治上的考虑,将女真的后金政权,改为满洲大清朝,其目的就是想进山海关打败明朝,入主中原实现它的伟大理想。
这机会终于来了,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立即答应吴三桂的要求,但必须立即剃发易服,吴三桂也知道凭他的势力,无法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慌不择路,答应了多尔衮的要求,剃发易服,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决一死战。
上天有眼,在吴三桂的军队与李自成的义军大战两天以后,吴三桂的军队虽然力不从心,眼看就要全线崩溃的时候,那多尔衮率领的清朝军队,立即出现在农民军的侧翼,经过两天激战,已疲惫不堪的农民起义军,立即阵脚大乱,李自成急忙撤军逃回北京,此后便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
多尔衮也没能承诺他的诺言,与吴三桂分享天下,只是封了他一个藩王,至此为三藩叛乱埋下了伏笔。
清军的入关即实现了中国版图的大统一,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史的黑暗埋下了祸根。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
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被占而领清兵入关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当时文人吴伟业专照尴尬处下手的一种调侃和讽刺手段,现实并非如此。吴三桂刚引清兵入关的时候并没有几个人怒怼,包括呆呆的南明政权还非常感激吴三桂,因为这为南明指明联虏平寇的道路,京师呢,京官少死很多人,百姓不再受祸害,多多少少都有便宜可占。
山海关并不是必经之路满清入关根本没必要走山海关,山海关、吴三桂存在与否和满清入关没有必然联系,当时全大明无论是皇帝,还是皇亲贵胄、高官显贵、乡绅富户、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统统都知道,满清八旗经由蒙古已经多次侵入中原腹地,跨过京师,他们一直抢到山东境内。
如果不是吴三桂的求援信,着急抢果子的多尔衮还是会走老路经过蒙古进入关内,根本不会大调角折返回来走山海关施援吴三桂。
初时为何有人对吴三桂还很感激
当时的在京官员和部分百姓对吴三桂是感激的,被刘宗敏追赃助饷打死了一半还多的官员,总在一千人以上,而且手段极其残忍,更为过分的是下手对象还包括富户甚至街上的胖子,祸及百姓无数,民怨沸腾,难怪李自成逃之夭夭后,京师举城欢庆。
没有山海关大战的话,李自成、刘宗敏之流长期盘踞京师,那北京城就真会成为人间地狱。而追赃助饷哪里才是尽头,打死1000人以后,还有1000多京官在,后果可想而知,从最基本的生存角度来看,很多人对吴三桂是感激的,好评虽然不多,但是作为既得利益获取者很多人虽然不敢支持,但是也选择了沉默,当然,喷天喷地喷皇帝是东林党和部分文人的天性,挨骂也不会少。
吴三桂口碑跌落的由来吴三桂的口碑从什么时候开始情势大逆转呢?自绞杀永历帝,这才是叔叔婶婶都不能忍的情况,虽然当时多数人对朱由榔政权并不感冒,但好歹是朱家皇室子孙,代表一部分大明法统总是不假,所有人也都看明白大清部队虽说顺便帮朱由检报了仇,但是回转关外是不可能了,当时任谁都无法回避华夷之辩的心结,但出于大势已不可逆小命重要的心理也就听之任之了,黑锅总要有人背的,这时候吴三桂的负面评价才日趋增多,包括脍炙人口的《圆圆曲》。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作者什么都知道,就是为了骂而骂。
《圆圆曲》也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作者吴伟业知道这事儿么?当然知道,做为翰林院编修兼任左庶子正四品厅级干部,即便辞职,人脉所在他的消息也是很灵通的,他能不知道满清早已把京师周遭抢了个遍,跨过京师一直抢到山东么,他能不知道北京城里官员、百姓被祸害成什么样子?他能不认识陈沅?早在南京就认识,所以不要再质疑陈沅是否在历史存在了。吴伟业和吴三桂是同时代的人,同朝为官,没法编出个陈沅来。
吴伟业很有骨气,但远未到不要命的程度,他侍奉过大明,被阉党、东林、复社气的主动辞职,侍奉过南明,又看不惯阮大铖和马士英的嘴脸,再次辞职,他还侍奉过大清,怎么三年又退了?你要我当官我不敢拒绝,但我不稀罕伺候你,干三年我就走,命保住就行。
吴三桂的汉奸身份不容辩驳吴伟业保命可以,吴三桂自然也可以,但是吴三桂的问题涉及引敌入境,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是为了四万军士的性命,也无论李闯是否想干掉吴三桂,总之,无论多少个借口都无法改变他投敌卖国的汉奸身份,这点无需辩驳。
陈沅是否主因这个问题其实就囊括在吴三桂目的性的问题中。
大明命数将尽,崇祯遇到的问题其实满清晚期的统治者们,确切的说是隆裕太后也遇到过,那就是没钱,无论是什么目的,也无论是逃命还是养军前提都是钱,皇亲国戚们舍不得给呀,大清还能摊派皇亲重臣,大明死要面子只能求,八旗自己有独立军镇,但是满贵们真能调的动么,还不是看钱,所以崇祯犹豫之下包围圈已经形成,再想跑没钱那是做不到了,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所以勤王救驾成了唯一选项。
但是崇祯又犯了一个错误,要知道当时的宁远已经成为“海外孤岛”,整个关外地区只有宁远孤城一座,为什么不撤防呢?因为那是大明疆土的象征,它是国境支撑点,属于重点形象工程,陈新甲那么卖命为崇祯做事还不是被他弄死了,大臣们傻疯了也不会提议舍弃宁远的,所以被逼无奈的崇祯只能舍下老脸下诏撤防,这是撤防的背景。
撤防没有问题,问题是勤王是有时限性的,李自成的大军逐步接近,天知道哪一天就能直抵皇城,当务之急是马上调动部队回防,而不是把撤防工作也混杂在一起执行。
什么叫撤防?还不都是往关内跑?不是。
所谓撤防在晚明发生过多次,撤防的具体工作是破坏城内所能破坏的一切,烧毁一切无法携带或会严重拖慢速度的辎重,最难的是集结50万普通百姓一起撤退,士兵们还要准备3天才能上路,百姓呢,他们的财产是不愿意舍弃的,所以能打包的绝不落下和搬家一样,这速度快不了,而拆迁办吴三桂做到了,毁坏宁远所能破坏的一切,四天集结所有兵力,50万民众就绪上路。
注:差不多这段时间,过了没多久,范文程应·收到北京城破消息的多尔衮要求,结束“休假”赶回盛京,接受多尔衮的前景咨询,在主仆二人商定后,多尔衮也开拔绕路蒙古直奔北京,仅仅军队筹备上路用了几天呢?吴三桂四万士兵,五十万民众,四天。多尔衮纯粹的军队开拔准备,五天。
同样是五天吴三桂又干了什么呢?五天吴三桂跑到了山海关,慢么?
慢。但是没有办法,每天50里已经是拉家带口无数行囊的老百姓们最快的速度了。吴三桂不能自己跑呀,这就是撤防与勤王的区别。
速度从未刻意减慢吴三桂只是个辽东总兵而已,头上还蹲着个蓟辽总督王永吉~
崇祯不但错误的主导了撤防行动,临死还不忘以文制武让王永吉率队回归,所以······吴三桂快有什么用?要等王永吉从遵化跑到宁远才行,王永吉也对得起崇祯帝,几乎跑成狗,两天就到达宁远。
两天跑到宁远很快么?王永吉很快,几乎是在作死的崇祯很慢,到了这个节骨眼,他不但没忘以文制武,他还没忘重用太监,你派个军校啥速度,太监啥速度,足足慢了将近2天,事实证明这2天就是崇祯的命!说是他自己把自己弄死的,一点不冤。
当时的“逃难”阵型是什么呢?让领导先走,王永吉开路(敌人在后方),吴三桂断后,军民混行在中间(船运部分忽略)。
到了山海关安置民众,整军共两天,吴三桂这才真正开拔直奔北京勤王,山海关到丰润仅仅用了两天,仅比多尔衮的八旗快骑慢一点点,这里面还有不可克服的因素,马匹,满清的马匹都是蒙古择优供应,内地呢?马种不谈,人都吃不饱······电视里马吃青草那是啃着玩,粗粮它要吃干草、麦秸,细粮要黄豆、豌豆,还得有麦子最次也得麦麸,时不时还得喂些玉米,人可以粗养吃饱了就成,马必定得吃饱吃好伺候好,它才有劲能跑。
到了丰润得到消息,北京城破,崇祯殉国,吴三桂立刻调转马头回防山海关,崇祯已死,李自成占据北京,最高官僚系统瘫痪,谁给吴三桂送粮食?吴三桂跑回山海关首先面对的就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哗变,好在李自成讨好吴三桂送来了四万两银子和粮食,这才暂时化解了危机。
吴三桂华夷之辩情结吴三桂同样有华夷之辩,虽然与皇太极早有联络,后皇太极暴毙又与多尔衮多有沟通,但是吴三桂还是不能克服心理障碍,他想归顺大顺政权,可是刚走到半路就有从北京跑出来的家人送信,全家被刘宗敏抓起来拷打追赃助饷。
如果李自成想用吴三桂,为什么要拷打全部家属,这摆明了就是个留兵杀将的圈套,从李自成这方面来看,当时刘宗敏确实不服管,但是吴三桂这么大的事,涉及四万正规部队投诚的大事,刘宗敏还没混到那种程度,这摆明了就是放任不管,所以他们对吴三桂的真实态度和用意昭然若揭。
所以,吴三桂再次调转马头重回山海关打跑了唐通,继续据关而守,李自成明知骗不过去,索性撕破脸,连解释都省了,带6万人直奔山海关(别往上猜了,李自成当时所带的部队就6万人,40万那更是扯了),这次是威胁,带着吴三桂的家属,包括他的父亲吴襄在内,不投降就杀亲属。
咱们现代人看过太多警匪片和电视剧大都明白,这种情况如果吴三桂投降,结果只能是多死他一个而已,李自成降而复叛多次,他那嘴能信么,而且吴三桂背后还有四万部队呢,他说投降就投降,总兵某些时候并不像影视剧里演的那么厉害,士兵断粮立刻就有人敢往帅帐里翻粮食,一旦发现,总兵又怎么样,总兵也好不了。
谈不拢那就只能打了,一昼夜下来双方人困马乏,都支持不住了,多尔衮呢,人家早到了,登山“围观”呢,多尔衮也不傻,你说让我救命来,我到了你再把我包了饺子我跟谁哭去,当多尔衮看清形势以后,逐步相信了吴三桂,吴三桂的求援信再次送达,要求多尔衮进入战场攻打李自成。
多尔衮救命之余不忘强索“投名状”尚有防备之心的多尔衮只表达一个意思:薙发易服,我立刻开打。吴三桂无奈答应了条件。
多尔衮和李自成的兵力相当,都是六万,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领两万,其中多尔衮和多铎的部队没动,阿济格率两万人,两次冲锋后(冲锋结集再冲锋,一般来说需要40分钟左右)李自成军立刻溃散而逃,跑到半路就把吴三桂全家都杀掉了。陈沅?在北京就跑了。
总结来看得出结论如下:①吴三桂也有华夷之辩的心结,虽然有祖大寿撑腰,但不愿投降满清。
②崇祯殉国、权利枢纽瘫痪,吴三桂无所依靠,两面受敌。
③因粮饷问题,部队面临哗变。
④李自成主动示好,吴三桂愿意投降。
⑤李自成杀心暴露,吴三桂保命回防。
⑥吴三桂当时的选择只能是李闯或者满清,从山海关到南明?那得会飞才行。
⑦大敌当前,四万人中真正的关宁军只有一万余人,面对六万人前景堪忧。
⑧为了不全军覆没无奈投降多尔衮。
⑨不存在再次回防山海关的问题,防盗门是防外不防内的,山海关也一样,关外要搭梯子爬,关内有楼梯可爬,你懂的······否则吴三桂放着山海雄关不守为何出关拒敌呢?
如上就是他的真实目的,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在大乱时期也是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满足自己的最优需求的,他的真实目的还包括划江而治,这是多尔衮曾给李自成的条件,李自成没搭理,而吴三桂想要划江而治,多尔衮也没搭理,从这点来说吴三桂肯定是有个人野心的,只不过野心这东西要有命来承载,也就是说要人活着才行,所以不死的道路可能千千万,但是吴三桂的活路就仅仅有一条。
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被占而领清兵入关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又由于李自成攻占北京他们的部将霸占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而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这种描写也进入了历史教科书。从这点来讲明朝的将领都是好色之徒,饭桶。
这些文学作品,博得大多数低能观众的喜爱。
真是这么回事吗?
吴三桂如果是这样的人,他不可能带好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因为一个好色之徒心思不在军队官兵身上,而在一个女人身上。
几十万人的吃,喝,穿衣,部阵,练兵,布防配合都要化许多的心血。
必须深思熟虑才行。
那么说吴三桂不是好色之徒,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满清呢?
明朝的都城已经被李自成占领,崇祯皇帝已经死了,明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已经被消灭,而明朝的政府没有了,明朝各地方的政府紧接着瘫痪了。
政府的瘫痪象征着明朝没有了税收,军饷,政府部门的工资,都失去了来源。
像李自成那样去抢老百姓的。到处是饥饿的人民,能够抢的都叫李自成抢光了,满清军队压在山海关下,把兵力安排去抢老百姓的粮草,山海关立即就会落入满清军队手中。
这么多的官兵要吃饭,军眷家属要吃饭,要发军饷,几十万军队的出路在哪里,吴三桂个人的前途在哪里?
思来想去,怎么办!
清军的招降文书雪片一样的用弓箭射进关里。
解甲归田,军官愿意吗?没有了军队,军官地位也就没有了,钱财也就没有了,吴三桂同样也没有了地位和待遇,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谁愿意这样呢?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往南望苦海无边,往北望荣华富贵。明朝到今天这个地步,全部是李自成作乱的结果。
找李自成算账,和清军一同打进北京城消灭李自成,明朝灭亡的怨气吴三桂全部归究于李自成。吴三桂做出了重大决定,投降满清找李自成报仇。
清军入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冲锋在前,满清军队紧随其后,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扫灭了大顺朝最后的残余,吴三桂的先锋军一直打到云南,活抓晚明皇帝。
大明朝到最后一点希望烟消云散。吴三桂成为了云南的藩王。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保住了军队,得到了地盘。
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被占而领清兵入关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吴三桂究竟为何引清军入关?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否吴三桂真实的内心想法呢?
当时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刚占领北京。依然因上层意识问题,依然不改流寇作风,纵容部下烧杀抢掠,祸害无辜百姓。
至于大明朝廷有名的人物府邸,当然被大顺军高层如李自成特殊对待了。吴三桂府上的小妾陈圆圆艳名满天下,是个男人都懂的,李自成当然不能放过了。至于吴府这么有钱的大户人家,抢掠成性的大顺军怎么可能放过,于是直接抄家。可是吴三桂的爹吴襄正是在家养老的时候,吴府被抄家,吴襄如何过锦衣玉食的养老生活?肯定是百般阻挠,并搬出自己儿子是山海关集团军吴三桂的名头,大顺军一气之下,一刀剁了吴襄,然后顺手灭门,此乃大顺军一贯作风。
却说吴三桂得闻北京被大顺军占领,名义上的领导已经驾崩,作为割据军阀,必须为自己后路做打算了。
当时的形势,无非只有几个选择:
1,投降大顺军,继续守山海关。(貌似在这场改天换地的变革中捞不到好处,且赔上了家人的性命和陈圆圆。慎选)
2,割据自立。(没有后勤,治下没有平民,无法生产,弃选)
3,投降清军。(不值得考虑,会背上汉奸罪名,且女真人是异族,非我族类,弃选)
4,带军队南下拥立新皇。(最值得考虑的,军队南下必被李自成追击,且无后勤供应,危险性大;水路南下,船是大问题,且战马不便运输。到了南方,北人不擅长在水上作战,对当地军阀无威胁力。弃选)
综上考虑,吴三桂既要面子周全,又要在这场变革中捞到好处,更无法忍受投降杀父仇人的大顺军,且大顺军的土匪流寇做法只对平民宽容,对士大夫土豪等富人阶级直接掠夺的行为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遂,想到驱虎吞狼之计:借外族清军之力赶跑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军,到时候再给予清军莫大的好处,外族就会自动回去辽东了。那时候就是他吴三桂一人说了算的天下了,是拥立新皇或者自我登基都不成问题。
只是毕竟放异族入关,属于汉奸行为,崇祯又无留下继承人,又无法用拥立新皇的借口,只有从家人上面做文章了,天下人皆知吴三桂独宠陈圆圆,那么就来个冲冠一怒为红颜做理由吧,至少有块遮羞布。
可惜,理想太美好,现实很残酷,多尔衮野心勃勃,一直想入主中原,虽然清军内部矛盾重重,但接到吴三桂的投诚信息,立即力排众议,第一时间引军入关。且驱赶吴三桂为前锋,既有削弱吴三桂实力的想法,又有试探吴三桂投诚的真心的想法。清军一入关,多尔衮就击败李自成,并顺利占据梦寐以求的北京。
最后的三潘之乱说明吴三桂根本不是真心臣服清朝,只是在打南明和其他势力时,被清朝压着在打前阵,且无法反抗,估计吴三桂憋屈得紧。
所以冲冠一怒为陈圆圆,只是一个借口,一块遮羞布而已。
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被占而领清兵入关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圆圆曲》出现后,吴三桂的汉奸行为似乎也多了一层绯色,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所谓爱情故事更是广为传唱。真实历史上,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投靠满清吗?当然不是真的。
第一,陈圆圆小妾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这么高的重要性,无论她多么的受到吴三桂的宠爱。陈圆圆虽然有诺大的名气,更是闻名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但是,归根结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陈圆圆也只是一个美丽的饰物而已,她的身份原来是名妓,后来也仅仅是吴三桂的小妾。
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们将小妾视为物品,甚至有互相赠送的习惯,妾的地位也由此可知。对于自己拥有的一个美丽物品,人们会十分真爱,丢失也会十分伤心,但绝不可能倾尽家产,甚至押上身家性命去找回,精明如吴三桂,就更不会如此。
第二,关宁集团虽然以吴三桂为首,但吴三桂绝不是一手遮天,更不能一声令下,就令存在几十年之久的关宁集团转变自己的利益诉求。当时的关宁集团内部,也有许多根深蒂固的实力派。关宁铁骑的组成,是以家族率领的家丁为主要战斗力。
这些已完全家族化、私有化的家丁部队,只会听从给他发军饷装备的家族,而不会听从并非直属的吴三桂。因此,如果吴三桂想带领关宁集团作出关系整个集团前途命运的重大决定,必然要得到大部分内部实力派的支持。而显然,这些实力派绝不会因为陈圆圆被掳而作出决定。
第三,吴三桂带领关宁集团,最终做出剃发易服,引清兵入关,投靠满清八旗的决定,其实是吴三桂和整个关宁集团基于自身利益的共同决定,跟陈圆圆没有一点儿关系,陈圆圆被掳,甚至连导火索都不算。
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在赖以生存的明朝灭亡后,它必然面临着三种选择:或投靠李自成,或投靠满清,或自立。地处满清和李自成之间的战略要地,再加上山海关地域狭小,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养活数万关宁大军,同时,关宁集团及吴三桂也没有足够的魄力自立,因此,这一个选项率先被排除。
剩下的两个选项,其实也是绝大部分明末士大夫阶层面临的选择。在满清八旗和李自成之间,令今人大跌眼睛的是,不仅仅是吴三桂,大部分的明末士大夫阶层,都更倾向于满清八旗,甚至妄想“借虏剿匪”。
因为,在这些官僚士大夫阶层看来,李自成是造反杀官的,是被他们剥削的泥腿子出身,他们的造反行为格外不能容忍。而满清八旗即使入关,他们也不过换一个皇帝罢了,虽然会经历一定的动荡,自身的特权和利益依然能够保存。在满清朝廷,他们的地位或许能更上一步也说不定。
而作为明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自身也十分不争气,他既没有明确切实可行的施政方针,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麾下的部队虽然人数上百万,却依然如流寇土匪一般,再加上进京称帝后,李自成集团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堕落。
最终,毫不意外的,吴三桂和关宁集团在李自成和满清八旗之间选择了满清。从此,也开始了中华民族由巅峰沦落至深渊的满清近300年统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