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能成功嘛?

能够成功,但诸葛亮马上就会遇到一个比北伐失败更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善后的问题。

首先说北伐的问题。魏延的军事才能是一流的。他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这就够说明问题了。

他镇守汉中的时候,布署严密。到他死后,依旧沿用他的防守方略蜀汉,以少击众,打败了曹魏的大举进攻。后来姜维一改变魏延的方略,马上蜀汉就亡国了。

在出师北伐的时候,他每一次都要求自己独领一军,和诸葛亮分路进攻。诸葛亮为正兵,魏延为奇兵,这样奇正相合,用以取胜。

虽然诸葛亮不采用,但可以看出,魏延深谙兵法,不是有勇无谋之辈。

后来魏延唯一一次领兵去西羌,面对曹魏的优势兵力,面对屡次挫败诸葛亮的郭淮,他轻松的把他们打得大败,显示了魏延的战场指挥才能。

这一切,都奠定了魏延北伐胜利的基础。再加上诸葛亮坐镇后方,发挥自己的专长,保证魏延的北伐军足食足兵,更能保证胜利。

但是,北伐成功以后,蜀汉政权面临着难以处理的善后问题。这个时候,就要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了。

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他对刘家忠心耿耿。他在北伐成功之后,必定要成为刘禅的依靠。刘禅几十岁的人了,诸葛亮也该还政了。如果不还政的话,魏延与诸葛亮的冲突不可避免。

魏延立下大功,手握军权,和刘禅结合在一起这种局面是诸葛亮绝对不会允许出现的。

因此,题目中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诸葛亮至死也不会放松军权的。魏延独自北伐是不可能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假如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能成功嘛?

这个完全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北伐完全是逆行之举,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不管他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了,蜀国的人才已经彻底的掉落,现在只有诸葛亮一个人苦苦坚持住,很多人其实现在可怜诸葛亮的,但是奈何诸葛亮是这么顽强,最后也只能够失败。

魏延其实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他要是上战场的话,肯定是比诸葛亮还要惨。诸葛亮可是三国中最厉害的谋士,他能够指挥这么强大的战争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当时蜀国就差点灭绝了,好不容易有点生机,而且都是诸葛亮的功劳,要是换做其他人的话,蜀国早就投降了。

魏延虽然是有才能的,但是它并不是三国中最厉害的,想要北伐是根本没有机会成功的。

魏延并不是怎么厉害的,现在虽然是到了三国的后期,可是前期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后期又怎么能够做到呢?以前还有蜀国五虎将在,甚至还有卧龙凤雏这些厉害的人物,可现在只剩下卧龙一个人都没有成功,魏延怎么能够和这些人相比呢?

对于魏延来讲,它最大的功绩就可能就是提出了走子午谷计划,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道路,要是他们没有走好的话,可能就全军覆没。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计划,要是自己被发现的话,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知道的事情。诸葛亮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自然是不会参与,魏延实在是太想要成功了。

在蜀国这么微弱的实体下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够走邪路,一旦走了邪路,万一失败的话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甚至国家都要灭亡,威严这种性格是不适合背包的,所以诸葛亮将位也带在自己身边,就是想要看管他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去表现。

他们两个本来就非常的配合,但是这个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其实并不怎么好,在三国演义里的描写中,他们两个可以说是生死的仇人,要不是有刘备在的话,诸葛亮早就杀死了魏延,而现在没法就是因为魏延没有人才可以用了,所以诸葛亮才会选择用魏延来装作自己的人才。诸葛亮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真的有那么多人才可以用的话,诸葛亮才不会去用它呢。

诸葛亮最希望凭借着自己能力去做大事,怎么可能把这么好的机会去让给别人呢,他现在是想要好好的表现一下,尤其是朝廷的那群人,正是看着自己,要是自己没有表现好的话,可能下一个没有学历的人就是他了。是人都觉得诸葛亮过得最滋润,其实他是三国中过得最悲惨的人,明明在努力的做好事,而且是得不到别人的赞美的,甚至还有可能被别人折磨。

你们认为蜀国五虎将在的话,能不能北伐成功?

假如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能成功嘛?

蜀汉与魏总体实力相差悬殊。

魏延军事才能有多么过硬,这个没见史书讲,仅仅有子午谷奇谋,但是这个计策经过论证,是不可行的。

蜀汉的经济实力支撑不起长期战争,诸葛亮坐正后方也无济于事,因为当时科技生产力就在哪里放着,历史局限性,孔明也不能超时空来变革。

假如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能成功嘛?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也可以说一半一半的机会。多数人都会认为蜀汉比曹魏弱小的多、魏延人际关系不好、能力差等等原因而做出否定的结论!这也能体现出;为什么世界人口这么多,历史这么长,而真正的军事家却是寥寥无几了!极少有人去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这么多的朝代?有几个新朝是以强平弱的?按这种理论,今天的中国应该还是夏朝才对!有几个人想过;李自成败退于商洛山中的时候,仅剩十七骑。难道此时他的实力比明朝强?地盘比明朝大?

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解放军仅100万人多点,而蒋军430万人。军力对比1/4。解放区的总人口不足一亿人(《毛选》四卷里有记述),而且地盘都是一些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对比也是1/4弱。地域、经济对比;解放区跟蒋管区对比,远比蜀汉对曹魏的差距大。还不但如此,蒋军还能得到美国的经济、武器的大力支持。而共军除了少量的仿制兵工厂之外,主要是靠缴获敌方的武器及物资。此外;曹魏四面是强敌,四面都需重兵设防。而蒋区只有共军这一个敌人。国共的实力差距,按照上述那些人的观点,是不会有今天新中国的!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就能看出,蜀汉是完全有条件夺取天下的。我们逐条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军力对比;据《诸葛亮集》记述,在建兴五年诸葛亮移驻汉中的时候,率大军20万人。《诸葛亮集》的记述,总不会是假的吧?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蜀汉军力才10.2万人。这个数字,是蜀汉灭亡时候的军力!诸葛亮在汉中都有20万大军,加上南中的、江州的、成都的,不下五万人。蜀汉此时的总兵力,至少在25万以上。这也是为什么《资治通鉴》记述一伐时,诸葛亮为什么会说在祁山和箕谷的兵力,均多于魏军了。而曹魏此时的总兵力约50万多点吧,兵力对比差不多是1/2。蜀汉的实力,已经远强于解放战争初期,共军对蒋军的兵力了!

其次,曹魏有三大劲敌;蜀汉、东吴、及北方的公孙氏,并且还是“品”字形威胁着曹魏。50多万军队要分成四大块用;南、西、北、中(许都卫戍)。每个方向能分多少?曹魏没有盟军,没有支援,全靠着曹魏自己硬挺!

其三是经济;西川地处温带,气候宜人,土地潮湿、肥沃,物产丰富。虽然仅有一个州,但我敢说蜀汉一个州的物产,至少顶得上曹魏两个州以上的经济。东吴就更加不用讲,两个州的物产,至少能抵上曹魏四个州的经济。蜀汉在亡国的时候,光是成都库存的蜀锦,就超过了20万匹,以此就可见蜀汉经济强盛的一斑了!

其四是人口;都认为蜀汉仅94万人,没有人去看这个数字是蜀汉灭亡时的数字。按蜀汉当时的25万军队的规模,以十比一计算;建兴五年蜀汉有户籍的人口,至少在250万以上。此时曹魏的人口,绝对超不过600万。这个差距,远没有解放战争初期国共的差距大。

其五是人才;一次北伐前,蜀汉有传记的大将,就有一二十人之多;李严、魏延、赵云、吴懿、吴班、陈式、廖化、马忠、王平、马岱、张翼、张嶷、张裔、向朗、向宠、邓芝、高翔、陈到、姜维、马谡等等一大堆可以独立领兵,独当一面的大将。而曹魏此时能调到关中抵抗蜀军的,才几个人?拿的出手,有传记的仅曹真(司马懿)、张郃、郭淮、费耀、孙礼等,还有昙花一现的郝昭、王双、等等名不见经传的人。其实,此时的曹魏,正处在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老一辈基本故去,新一辈尚且还在成长之中。人才也不如蜀汉的多!

其六是对比一下人才的能力;曹真可以抗衡诸葛亮或魏延,但他无论对诸葛亮还是魏延,都没有必胜的胜算。充其量是半斤八两,还死的早。司马懿于魏延最多也是半斤八两,详看《汉晋春秋》所载的四次北伐;司马懿是亲率主力来追击蜀汉大军(自案中道向亮),诸葛亮派出魏延等与途中阻截(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一个“使”字、一个“拒”字,就清楚的说明;诸葛亮是派出魏延等。目的只是于半路阻截住司马懿大军。可魏延等三将,却不但是堵住了司马懿,还直接把司马懿打得损失惨重,大败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出战。这里就可以看出,魏延不但能对付曹真,也足够对付司马懿的!张郃就更不用讲,上个王平就足以对付;张郃于街亭率五万大军击败马谡,得胜之军,数十倍于王平的人马。却被王平千余人吓得不敢进逼,还让王平不慌不忙地收拢了马谡的败军,从容撤退。四伐时在南围,张郃以强攻弱,也奈何不了王平。张郃一生最强的战绩,就是以两倍于马谡以上的兵力,击溃了马谡。而王平最牛逼的战绩,是仅以三万之众,击败了曹爽的16万大军。所以,张郃的实力,似乎还要略逊于王平。郭淮、费耀都不是魏延的对手。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况且蜀汉还有一个姜维没算呢!李严仅数千兵力,就平定成都的数万人的叛乱,此等能力,也是顶尖的存在。廖化年近八十,还可以做先锋大将。还有一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如邓芝、高翔、吴懿、马忠、张嶷等都还只能委屈的当战将了!所以,从人才来说,建兴五年蜀汉的人才,远超曹魏!

其七是关于魏延的人脉问题;魏延出身是极低,但他却是战功赫赫,又是刘备亲手提拔的大将。终身未尝一败,是蜀汉真正的“常胜将军”。他的问题是不会交际,史书虽然说他“性矜高”,却并没有“性矜高”的实例,仅仅只有与杨仪不和。反而有“从善如流”的表现;魏延每次和杨仪起争执,都是费禕从中调和,而每次费禕的调和,都起到了作用。费禕什么级别?一伐时,仅是个相府参军(一个司令部参谋而已)。他在魏延面前,都有如此大的面子。如果魏延真的“性矜高”,费禕还没开口,就会被魏延怼回去。怎么会接受他的调节?所以,关于魏延“性矜高”的说法,我是不相信的!人死后,他的对头怎么写他,都是没办法的!

从上述的这些史例就可以看出;蜀汉北伐是有充足的实力的。能否成功,全在什么人主政和用兵而已。我不敢说诸葛亮坐镇后方,魏延挂帅出征就一定能平定关中,进而夺取天下。但如果诸葛亮用人不拘一格,自己亲自坐镇汉中,让蒋琬辅佐后主,命魏延挂帅北伐的话;效果一定比他自己北伐要好得多,夺取天下的机会,起码不会小于50%!

假如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能成功嘛?

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真的是扫灭曹魏,兴复汉室么?恐怕未必。荆州和夷陵两次战役,已经让蜀国的地理优势和军力优势丧失殆尽了。关羽兵败后,荆州就完全不属于蜀汉了;夷陵之战,蜀汉剩下的益州势力元气大丧,刘备被打得连成都城都没有回去,在白帝城就已然驾崩,要不是诸葛亮临危受命,惨淡经营,蜀汉元气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而反观曹魏,在夷陵之战中坐山观虎斗,最后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大的一个国家。诸葛亮在这种形势下,以他的聪明才智,怎么能不知道北伐曹魏,成功之日遥遥无期呢?

那他为什么要北伐呢, 是要转攻为守。与其等着曹魏讨伐蜀国,倒不如自己先去讨伐魏国,让魏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起码不再蜀国本土作战,让蜀国百姓得以安宁,用军武换来暂时安宁,是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知道自己一生也不会北伐成功,所以才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切保卫蜀国。直到精神焕发变作憔悴沧桑、直到满头青丝变成鬓边白发,直到与世长辞,累死的那一天为止。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是为了北伐而北伐,所以坚守不战。也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忠心,才让历代的皇族和儒家士子所称道和标榜。

明白了北伐的目的,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诸葛亮北伐,稳妥为第一原则。诸葛亮北伐初衷既然是转攻为守,所以他的战略目的,绝不是拼尽军力,攻打曹魏。而是,所有的攻守战退都要稳为第一,确保蜀汉的军兵不会损失太大,国力的元气不要大伤。也正是如此,诸葛亮才不会用魏延奇兵子午谷的计策。因为诸葛亮知道蜀国的实力,根本赌不起,一旦魏延的精锐部队突袭失败,全军都会陷于被动。此外,诸葛亮了解魏延的性格,一旦魏延攻打长安后,魏延手握精兵,占领长安重镇,有了二心的话,蜀汉反受其累。军事和政治上的种种原因,都会让诸葛亮不采取魏延出兵子午谷的建议,王夫之说:“公盖有不得己焉者,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有些不得已的话,是不能对魏延说的。

其二,魏延是韩信一样的用兵之帅才么?魏延效力刘备后,跟随刘备、诸葛亮东征西讨,但身份都是带兵打仗,冲锋陷阵的将军,魏延屡立战功,正因为他是将才,而非帅才。统领十万大军,从何处进军?任谁为领军将领?军兵该如何治理?粮草后勤该如何调度?这都不是魏延的能力所能担当的。魏延多年征战,在战场上确实有丰富的经验,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魏延并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懂得诸葛亮北伐的用意。恐怕让魏延为帅,诸葛亮会达不到如臂运指的指挥效果。

其三,曹魏真的是可伐之国么?战争的成败,在于战争国家的民心向背。革命先烈能够在水深火热的时代,用小米加步枪的战力最后得到胜利,正是他们理想坚定统一,而且发动的是“人民的战争”。而看蜀国,首先内部矛盾重重,荆州外来势力和益州本土势力有很多的明争暗斗,最明显的就是李严和诸葛亮争功的例子。况且诸葛亮、姜维屡次发动战争,让蜀民“面有菜色”,西蜀那些希望过太平日子的老百姓,恐怕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北伐兴汉的理想。

而再反观曹魏,曹丕窃国后,用严刑峻法封天下士子之口,以至于天下学子,不谈政治,而大谈天地之有无、圣人之性理,继而兴起魏晋玄风。此外曹丕不是昏君,他用司马懿、 陈群等一批英才,颁布新政,施行屯田和九品中正制,进而得到了魏晋的平民和士族的支持,从此国力慢慢发展,才有势力讨伐西蜀。邓艾能够用奇谋,攻陷成都,归根结底,背后的依靠是强大起来的魏国。这并不能成为魏延出兵子午谷就能北伐成功的佐证。魏国国土广阔,君明臣贤,而蜀国国力、民意都不如魏国,这种情况下,北伐能够成功么?

综上,诸葛亮不会坐镇后方,也不会让魏延领兵北伐,北伐更不会成功。

假如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能成功嘛?

诸葛亮坐阵后方,魏延北伐,蜀国也不会成功。

三国形势与战国形势相较要简单的多,吴蜀之间的联盟并不是没有缝隙,吴国不会坐视蜀国北伐成功,如果北伐成功,吴蜀之间的联盟吴国处在劣势地位,有被蜀国吞并的危险,那么魏国和吴国就会产生联盟的必要,这一点在关羽水淹七军,名震华夏之际就可以见的吴国的态度,所以联盟是势均力敌的游戏。

我们在来看客观上是否可行,魏延领军北伐,诸葛亮坐镇后方,从理论上讲,蜀国在内政上会梳理的更加通畅,这是因为在内部治理上诸葛亮是很有一套的,内政上会促进蜀国的发展,魏延领军北伐并没有成功的把握,同时蜀国真正有乐毅那般军事才能的人似乎是没有的,假如魏延具有帅才,那么蜀国内部对魏延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国家战略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单独事件,而是一系列的行动,相互支撑实现的,所以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北伐,我认为只有孔明才能镇住蜀国各股势力,其他人是得不到全力支持的,即使孔明本人被诸多因素掣肘,例如运粮问题。后期的姜维的遭遇也是明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