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在历史上,刘邦是第一个平民阶层,考自己的努力当上皇帝的人,他印证了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他也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偶像。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是这样评价刘邦的一生的:“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刘晔在《汉书》里的评价则是:“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而后世的五胡十六国赵国的君主石勒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对刘邦崇拜备至。
苏辙评价刘邦说:“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宋朝著名的史学家何去非在他的《何博士备论》里则这样评价刘邦:“汉太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
朱元璋对刘邦更是推崇,他认为只有他和刘邦是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布衣:“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毛主席则是这样评价刘邦的,“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而对项羽的评价则是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承认他的军事能力,一个是对他的政治能力不认可。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三国时候的郭嘉说,“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诸葛亮则是这样评价项羽的:“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朱元璋对项羽的评价则是:“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这些历史上的名人对刘邦的评价综合起来就是:刘邦是一个很有能力,豁然大度的人,他能够容人用人,最后统一天下。而项羽则是军事能力很强,在战争中,所向无敌。但是,政治能力低,不是刘邦的对手,最后失败也是应得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历史名人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两位豪杰,命运不同,何以至此?且看世人评说。
一、世人对汉高祖刘邦的评说。
1、在项羽与刘邦之间左右摇摆的魏王豹,对刘邦的评价:傲慢无礼。
魏豹:“汉王轻慢而好侮辱人,骂诸侯和近臣就像骂奴才一样,没有上下礼节。”2、后汉史学家班固的评价:缺少文化,但明达事理,喜欢谋划,能听取别人意见,平易近人。特别是对平民百姓、奴仆下人,更是一见如故,倍感亲切。
班固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3、曹魏时的曹操之子曹植的评价:名声上缺失仁德,品行上不符合道义。缺少善人的美称,没有君子的风采。没有深谋远虑。但有雄才大略,开朗秉性,能任人唯贤,广采众议。
曹植:“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始自亡徒。招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寡善人之美称,鲜君子之风采。惑秦宫而不出,窘项座而不起。计失乎郦生,忿过乎韩信。太公是诰,于孝违矣。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鸩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哉?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又其枭将皆尽忠之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不然斯不免当世之妄。”4、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后赵明帝石勒的评价:钦佩之至,宁愿向其称臣。
石勒:“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5、宋文学家苏轼的评价:不嗜杀。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6、同是帝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宽仁大度,有君临天下之德。
朱元璋:“惟汉高祖皇帝除嬴秦平项羽,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开创基业四百年。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7、毛泽东的评价:刘邦出身下层,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决策正确;用人的当。
毛泽东:“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二、世人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
1、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高傲自大,居功自骄,只知耍弄小聪明,而不晓历史发展大义,不懂如何治理天下,至死都不悔悟。
司马迁:“然羽非有尺寸势力,起陇亩之中,三年,遂率领五国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2、项羽的老部下对他的评价:英勇善战,奸猾残忍。
楚国诸老将:“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3、背叛项羽投靠刘邦的陈平对项羽的评价:恭敬爱人,待人礼貌,有功不赏,任人唯亲。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4、项羽的老对手刘邦的评价:不会用人。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5、背叛项羽,投靠刘邦的韩信的评价:不会用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韩信:“项王厉声怒喝,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6、蜀国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评价:不懂仁德道义,凌辱同僚上司,暴虐下层民众。
诸葛亮:“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7、宋朝文学家苏洵的评价:有取得天下的才能,但没有治理的天下的谋略。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8、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评价:不能克制自己。
苏轼:“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9、同为帝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不知道实行仁义之政,高傲自大,居功自骄。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10、毛泽东的评价:指出项羽战败有三个重大错误:一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二是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三是不在长安建都,而建都徐州。
历史名人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刘邦和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对著名的宿敌,他们共同担任主角,在以秦朝末年天下纷乱为背景的舞台上演了精彩绝伦的好戏。其实,如果单从二人的身份、条件以及能力等因素来考量,项羽无疑是更加优秀的那个,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相当不凡,此外,他从小学习武艺,“力能扛鼎”,他的勇武和直率也令他深得军中士卒们的支持。
反观最后的赢家刘邦,他年少浪荡、不学无术,直到四十七岁都还是秦国最小的官吏——区区亭长。此外,刘邦身上还有着许多近乎流氓无赖般的坏习气,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历史选择刘邦作为推动者,汉朝的建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如今许多人的民族、服装也都以它为名。对于刘邦、项羽,如今的人们是议论纷纷,各自支持自己所崇拜的一方。那么,历史名人们又是如何评价刘邦和项羽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对汉高祖刘邦的恶评,与他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秦末诸侯魏豹曾经先后依附项羽、刘邦,最终又叛投回项羽,他对刘邦的评价是“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这一评价很真实的表现出了刘邦出身布衣而导致言谈举止时常不合体统的特点,而刘邦的这一特质也被许多其他名人提及。
刘邦曾经摆酒宴请大臣,席间,他询问大臣们为何他能够统一天下而项羽却最终失败,大臣高起、王陵回答道:“陛下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他们二人虽然先说刘邦喜爱轻慢和侮辱他人,但马上补充道,刘邦表面待人无礼,但能够大方的赏赐有功之人,这一特质让人们都倾心归附,最终胜利。
刘邦手下的名臣郦食其也给出类似的评价道:“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此外,兵仙韩信曾指出刘邦的强大在于他“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让人们心甘情愿为他所用,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明太祖朱元璋在说到刘邦时,给出了“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的高度评价,可见在他心中,这位能够统御贤才的名君是多么优秀。与此同时,他还批评项羽道:“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比起当上皇帝的刘邦,项羽在历史上受到的批判要多上不少。
之前说到的郦食其评价项羽时道:“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太史公司马迁也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此外,三国时期的郭嘉说他“恃勇无谋”,而诸葛亮则批评他“不以义,陵上虐下”、“起不由德”。大体上,因为刘邦是赢家,且建立汉朝,他是常被人赞扬的,而项羽败者为寇,其缺点被不断强调,不断批判,而且他也是借古鉴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便经常被古代名人“鞭尸”,要说赞扬他,李清照的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许是最大最美好的支持了。
历史名人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自己的格局和认知的不同,对于项羽的评价,会得出完全大相径庭的评价和结论。让我们先来看看,和项羽处于同时代的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首先看看陈平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史记·陈丞相世家》在陈平的眼里,项羽的品格是高尚的,也能够恭敬的对待他人,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却优柔寡断,把功名利禄这些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不肯轻易赏赐他人,同时项羽对自己的亲族十分信任,但对于有能力的人却不能完全信任,因此很多有能力,却不能得到重用的人便纷纷离他而去,陈平便是其中的一员。陈平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很多曾经在项羽手下,后来又投靠刘邦的人的真实心声。我们再来看看,在辩士郦食其的眼中,项羽是怎样一个人: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作为刘邦首相著名的辨士,在郦食其的口中项羽就成了“背信弃义、睚眦必报、有功不赏、有为不封、任人唯亲”的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句诗里提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直接指出了项羽盲目自大、沽名钓誉的特点。作为一位政治家来讲,项羽显然是不合格的。
而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项羽是不世出的英雄,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客观是相对的,主观是绝对的。每一个人的评价,都反映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但正因为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评价,才使项羽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而鲜活,他所留给我们的故事也更加生动而感人。
加一点关于刘邦的评价,因为自己审题不谨慎导致只写了项羽没写刘邦,请大家见谅。对于刘邦的评价中,郦食其的说法直接指出刘邦是个好领导:
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刘邦不吝惜名爵封地这些东西,其核心思想就是“与天下共利”,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封王拜相、列土封疆都不算什么,证明刘邦有气吞天下的志向,其人并不吝啬。如果你让我选择领导的话,我肯定选择刘邦,而不会选择项羽。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刘邦也给予了极高评价: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秦末乱世天下思安,项羽横征暴敛不得人心辜负天下对他的期望。而刘邦则能够从谏如流与人共利,这份胸襟和气度,实乃真英雄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历史名人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刘邦懂得人性,知道分享的重要。
我们知道楚汉之争,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之争。这里我们反思一个问题:
刘邦很粗俗,出身卑微,并且慢而侮人,就是喜欢骂人,高兴骂,不高兴也骂。
项羽出身贵族,重视礼数,并且有仁爱之心。韩信说他“恭敬慈爱”,陈平说他“恭敬爱人”,王陵说他“仁而爱人”,看法真可谓一致。
两个人的反差如此之大,刘邦反而赢得了天下。这里面的玄妙也正是我们谈的智慧,下面我们就从人生智慧角度看看刘邦是如何做事的:
首先说,刘邦能做到知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人,而是他深知人性的最大优点和弱点。他明白,自己要得天下做皇上的同时,其他人也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所以他慷慨封赏。手下将军把一座城攻下来,他会马上把这座城封赏给这位将军。所以跟随刘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恩情。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很明白,所谓的得天下,就是得人心。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国就是最大的得人心。
而项羽在这方面远不如刘邦,他充其量给下属来点小恩小惠,自己却拼命树立个人英雄形象,经常卖弄自己的权威。
高起和王陵总结说,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刘邦派人攻城略地后把城池赐给他。项羽手下打了胜仗不论功劳,攻下城也不给好处。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所以我们总结出刘邦的智慧就是与人分享,与天下人同利。他的对部下封土赐爵,升官发财与项羽对部下嘘寒问暖,送汤送饭比较起来,效果可谓天壤之别。
历史名人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谢谢邀请!刘邦(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195年),字季,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人,西汉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对民族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项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O2年),名籍,字羽,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将两位同时代的巨人放在一起对比,差异还是很大的。刘邦的早年,只是一介布衣,与大多数市井平民一样,平淡无奇。只是他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不拘小节,慷慨豁达。但是性格上的优点并不能掩饰他生活的窘迫,他又不喜劳作,只能混迹于市井,骗吃骗喝,连他的父亲都骂他没出息,说他不如在家埋头苦干的兄长刘仲。最后,还是他父亲看不下去了,花钱给他捐了个泗水亭长干干,怕他不学无术,误入岐途。
同为楚国人的项羽年轻的时候同样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项梁对他很生气,大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可项羽却不当回事,他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可以了,剑术,也只能抵挡一个敌人,不值得学习。要学就学能敌万人的本领"。看到项羽有这志向,项梁很高兴,就教项羽兵法,可项羽刚学习一些皮毛,又厌烦了。但项羽身高八尺有余,聪慧有余,才气不足,力大能举鼎,当地的年轻人都很服他。
刘邦与项羽不同,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家境和社会地位都要高于刘邦。而刘邦只是一介布衣,加上他游手好闲的个性,很不为人所接受,但偏偏有一人对他另眼相看,并断定刘邦日后定能飞煌腾达。这人便是刘邦的岳父吕公。吕公并不在意刘邦在宴会上的恶作剧,他在刘邦的身上看到了从容、镇定、和自信,他知道这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为了自己家族的美好前途,他必须将自已的命运与刘邦绑在一起,于是将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由于国仇家恨,他纵容几十万大军在咸阳烧杀抢掠,不但秦王子婴及秦宗室被屠杀,许多无辜的百姓也死于屠刀之下,金银财宝和女人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并将秦宫殿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昔日富丽堂皇的城市成为一片废墟,百姓对这支残暴的起义军大失所望,项羽的名声和威望自然也跌入谷底。
另外,项羽推翻秦始皇的郡县制,大封异姓诸侯,完全出于一己之私,随心所欲,没有标准和公平,这为日后众多反对他的人奔向刘邦的阵营埋下伏笔。乱封王的结果只会导致更多的猜忌和战争,致使众叛亲离,陷入被动之中,这一点刘邦与项羽有很大的不同,刘邦以军功论高低,而不是以亲疏,虽然很难一碗水端平,但不会偏差很多。
刘邦虽然出身于市井,但他有政治眼光,有战略目标,能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广纳人才为己所用,所以他能如愿以偿地登上权力的巅峰宝座。而项羽刚愎自用,唯武力是崇,推行暴力政笨,导致民心向背。本来吗,他的出身代表着封建小资产阶级的利盖,根本不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刘邦出身市井,本能地会以基层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立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大不相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