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回江东重整旗鼓?
时来江山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项羽本没有想去江东,至于说选择乌江自刎也是随机的。
项羽与刘邦打了几年仗,已经山穷水尽。人力物力财力全都耗尽。手下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还是与刘邦硬抗,直到垓下之战,才被彻底打垮。
项羽一直是走顺风路的,这种人在顺境时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可到了逆境,就束手无策,灰心丧气。
于是当战场刚打了败仗,加上四面楚歌,项羽就失去了胜利的信心。虞姬看出了这一点,为了激励项羽的斗志,也为了不成为项羽的累赘,虞姬以自杀明志。
可反倒适得其反,项羽更陷入了失败的情绪不可自拔。最后项羽冲出重围,他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只是想脱离那个悲惨的环境,好好静一静。
在路上,被自己的子民指路指进沼泽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项羽也越来越看清了形势。过了江东又能够怎样?
江东区区一隅之地,如何能够抵御整个天下。回江东只能给父老带来灾难。天下之大,已经没了项羽的存身之地。所以项羽一死了之。
项羽不承认自己打仗不行,把一切归于天命。对自己的失败至死不悟。
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回江东重整旗鼓?
这个我头条号的一篇文章相似,在这里再发一次。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道出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气概,随后就自刎与乌江。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吗?为此我为大家整理出项羽为何选择自刎的三个原因。
一、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太多的灾难,项羽想尽快结束战争,还天下一个太平,还死去将士们的一个交代,但刘邦多次避而不战,尽可能拖延战时。终于有一天,项羽兵败站在乌江边,想起自起兵以来,死伤无数,不忍民众在持续这样的伤亡,于是放弃渡江选择自杀,以结束战乱。(我们认知的真相是,项羽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疑点:既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为何要领八百骑兵杀出重围,直奔乌江。其目标明确,渡江,休养生息,望日后东山再起。但历史确是自杀了呢?)
二、据野史记载,项羽领八百骑从垓下突围,渡江,回家重振旗鼓。韩信料到以项羽的神勇,汉军必不能阻止其回江东。于是心生一计,派人在乌江渡口的山崖上用蜂蜜写上“楚霸王项羽死于此。”蚂蚁就会来采食蜂蜜排列开就出现了这几个字。项羽到了乌江看到以后,心想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于是乌江自刎。由于这个说法缺少证据,就被荒废。
三、有人认为项羽并不是死在乌江,而是在距乌江120公里处的定远东城搏杀而死。这一想法根据《史记》《汉书》《楚汉春秋》而得出的。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得,所以会有多少夸大或者贬低。
(有其他见解,欢迎留言讨论!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请关注我哟!)
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回江东重整旗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末名将,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代表人物,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在钜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等,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年轻时志向远大,相传双眼各有两个相叠瞳孔,与舜一样是是重瞳,据说是圣人异相。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学了没多久就不想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愿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只学了个大概,不肯深入学习。项羽才气过人,力大无穷,吴中子弟,都非常怕他。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浙江钱塘江渡船时,项羽见秦始皇车马仪仗威风凛凛,脱口说了一句:“秦始皇是可以取而代之的”。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会招来灾祸的”。 项梁内心认为项羽志气很大,从此对他青眼有加、另眼相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陈胜被杀,项梁召集部下议事,居巢人范增前来告诉项梁,如果不立楚国后人而自立,一定不会长久。于是项梁听取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9月,项羽与叔父项梁杀会稽守殷通,举吴中兵反秦,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立为会稽太守,项羽为裨将,管理所占领下属各县。秦将章邯围攻齐国相国田荣,项梁率军救援。在东阿(今山东省聊城属县)城下,击败了章邯。章邯往西逃跑,项梁则乘胜追击,在雍丘交战中斩杀秦将李由。后因轻敌,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战死。
章邯杀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足为患,便引军北渡黄河,大破赵国。赵王歇急忙向楚怀王求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作谋士为末将,率兵五万救赵。宋义率军行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肯进军。项羽说:“秦军围赵于钜鹿,危在旦夕,我等应快速渡河,与赵兵内外夹攻,必可大败秦军”。宋义不肯发兵,在军中饮酒作乐。说什么:“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吧!上阵跟敌人交战,我或许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我差远了”。当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见状,非常生气,拔剑将宋义杀了。项羽提着宋义的头对大家说:“宋义准备与齐联合谋反,楚怀王暗令我将其处死了”。诸将因为畏惧项羽,不敢抗拒,推举项羽暂为上将军。楚怀王得知后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并将黥布(英布)、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划归项羽指挥。
项羽命令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队输送粮食的甬道。虽收效不大,但减轻了项羽渡过河的压力。项羽就势率领着全部人马渡过黄河,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了三天干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钜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其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九战九捷,终于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军将士有举火自焚的,有作战被杀的,也有战败逃走的,围困钜鹿的秦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项羽在此战中破釜沉舟,确立了他在各路义军中领导地位。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性一战,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为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钜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无斗志,章邯见大势已去,率秦军20万投降了项羽。项羽却在西进新安城(今河南渑池),暗使英布将这20万降军坑杀了。刘邦见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趁机占领咸阳。项羽大为不满,派黥布攻下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灵宝)。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宴请刘邦。当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不足10万。刘邦自知不敌项羽,采纳张良之计,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楚军谋士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刘邦乘机逃脱了。后人说鸿门宴项羽养虎为患!项羽依靠强大实力,引兵咸阳,“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有人劝他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只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 ?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秦王子婴元年(前206),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地9郡,以彭城为都。封刘邦等为王,因分封不公,引起大家不满,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趁隙东进,平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4年多的楚汉相争。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见不是项羽对手,明的暗的倒向了刘邦,迫使项羽在政治上日益孤立。项羽虽说作战骁勇,但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争霸发生了著名的“彭城之战”。 刘邦遭到了起兵以来的最大的败绩,楚军在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下,仅用半天时间,就以3万之师歼灭了刘邦主力56万之众。置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境地,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刘邦彭城大败后,退守荥阳。刘邦提出割荥阳以东归楚,双方讲和的建议,被项羽拒绝。不久,项羽率楚军急攻荥阳,汉军粮绝,形势危急。刘邦出西门逃回关中,留周苛等坚守荥阳,成皋被楚军攻占。这时,彭越军渡过睢水,威胁楚都彭城,迫使项羽东击彭越。此后,项羽四处树敌,楚军由强转弱。
公元前202年十月,灌婴引兵进占彭城,攻下楚地许多地区。淮南王英布占领九江后,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今河南准阳西北)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与爱妻虞姬永诀,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公元前202年腊月,韩信、彭越、英布、刘邦后在垓下将项羽重重包围。楚军粮草全无,夜间汉军高唱楚歌,楚军以为汉军占领了楚地,士气重创。项羽不愧为西楚霸王,眼见大势已去,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破重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才得知项羽突围、引兵东向,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受田父欺骗迷路,被汉军追及,项羽奋战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仅剩下二十八骑。项羽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浦)边,项羽完全可以逃回楚地,但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受十余处创伤,最后自刎而死,时年31岁。
汉王刘邦以鲁公规格礼葬项羽于谷城(今山东泰安东平旧县三村)。项羽政治上的失败,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但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李清照有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对项羽的肯定!
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回江东重整旗鼓?
谢谢邀请!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项羽兵败于垓下!四面楚歌声,项羽唱起悲壮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连唱了几遍,留下了眼泪!虞姬悲伤欲绝也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完,竟然拔剑自刎了!项羽痛不欲生埋了虞姬! 项羽带着二十六人只往南跑去,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亭长有一小船停在江边!亭长劝项羽马上过江说,江东虽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里称王!项羽苦笑道,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位王,我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项羽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二十六人又冲杀了一阵!最后只剩自己一人在乌江自刎而亡!项羽不回江东,流下了千年的古谚语————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回江东重整旗鼓?
一则、高傲之人,感觉回去丢脸。二则、大势已去,无才可用,无将可点。三则、“江东子弟”代表着楚国旧贵族势力早已和项羽离心离德。四则、闽越侵占长江中下游,回到江东也是案板上的肉。前有刘邦后有闽越。
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回江东重整旗鼓?
个人认为是;心高气傲的霸主四面楚歌,羞愧难当,自责内疚,面对现实而又无回天之术。唯有自刎来慰籍追随他的死难弟兄,也以此举来展示个人的英雄本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