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把“神器”,曾一天之内救国家于水火,千米精准狙杀敌方首领,是怎么回事?
这个神器应该是床子弩吧。这种弩在宋朝得到很大的发展,有二弓至四弓型制。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从数人到百人不等。
床弩发射的箭分两种,一种是以木为杆,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枪(矛),威力很强。另一种是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寒鸦箭”,用于射击集群目标。
床弩的射程可达三百大步(约合570米),是中国古代弩类武器中射得最远的。
床弩在宋景德元年的澶渊之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射死了辽国的统军将领萧挞览,使得辽军士气大跌,被迫与宋朝谈判。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两国达成了和平。
宋朝有把“神器”,曾一天之内救国家于水火,千米精准狙杀敌方首领,是怎么回事?
宋朝时期的确出现过“神器”事件,这件神器的登场当即为宋朝力挽狂澜,仅仅一天就把国家救于危难之中,如果不是这款“神器”,宋朝兴许在当时已经灭亡,而不是在历史长河里延续了319年,特别是其中那一两百年中堪称战乱年代,但是它依然坚挺不倒。
宋朝“神器”事件始末公元1004年宋朝被冠上“弱宋”雅号,而与宋朝对立的辽国却是“泱泱大国”,两国在双方交战屯兵之最中对垒里,宋朝御驾亲征的皇帝带领几十万精锐全程龟缩城内,反观辽国却是整整20万精兵悍将围堵“弱宋”。
这场关乎于历史进程的大战眼看就要变为亡国之战时,宋朝名将却奇想妙计,解救了国家并击溃“泱泱大国”。
妙计是怎样的呢?先回顾下前言,据悉,辽国大将首领萧挞凛轻视“弱宋”,更对弱宋的弓箭评估错误,竟然很放荡的在澶州六百步外巡视宋朝,在他的理解里,六百步别说宋朝的弓箭射不到,哪怕以骑射著称的辽军都达不到。
所以,他很放心的到处溜达,自以为带着许些轻骑就可以探访敌城,结果,这一幕恰好被宋朝名将张环发现,后张环就妙计实施打算用宋朝“神器”狙杀于他。
那这件“神器”叫什么呢,它名唤三弓床弩,是宋朝时期最巅峰的利器,它的使用不运用于攻城掠阵,而是用于守城防守,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被冠于“弱宋”的雅号。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这款神器的箭矢非常巨大,较之士兵使用的长枪差异不大,它除开叫三弓床弩,还别称“一枪三剑箭”,据记载,这款神器最长射程可达1500多米,最初这款神器并非出产就达这么高纪录,而是经过几次改良。
宋朝“神器”千米外狙杀辽军首领据宋朝的《宋史·魏丕传》记载,最初这件弩射程只可达七百步,也就比神箭手多一两百步,后经魏丕改良达至千步,最终运用于守城时已经到1500多米,而且还专配备了射手负责精准射击与瞄准,其三弓床弩的使用人数据记载标配是30人才能拉动并完成射击。
而这款“神器”第一次使用也是在辽军身上,那就是萧挞凛在某日清晨再次外观宋朝情况时,被张环一声令下,所有三弓床弩齐发,其中一支犹如长枪般大小的弩刚好不偏不倚命中萧挞凛的头部,后辽军传出这位辽军主帅死亡后,宋朝才鼓舞人心,他的死,是澶州之役“弱宋”取得胜利的关键。
后续因为此战役的胜利,宋辽两国还签订了一则合约,史称“澶州之盟”,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哪怕宋朝皇帝亲征大军也免不了被困于城,但喜剧的是,由于宋朝的武器先进,最终为皇朝赢下胜利。
宋朝虽然神器在手,但它对于先进武器的使用仅限于固守城池,历史战役里,宋朝鲜有攻城略地,基本战略就是消极地防御为主导,被动的挨打。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即便“神器”在手,却非天下我有,宋朝还被冠于“弱宋”称呼,宋朝的羸弱只局限于保宋朝传承319年而已,但好像就这样,也足够了。
文/探索历史奇闻
宋朝有把“神器”,曾一天之内救国家于水火,千米精准狙杀敌方首领,是怎么回事?
北宋的三弓床弩曾射杀于辽国大将萧挞览,扭转了战争的走向,张环功不可没,澶渊之盟最终达成。
宋朝有把“神器”,曾一天之内救国家于水火,千米精准狙杀敌方首领,是怎么回事?
看这标题我就知道,又开始有人要吹三弓床弩了。。
首先,问题里所说的“神器”,其实原名叫“三弓床弩”,也称“八牛弩”,是一种守城武器,其次它长这样:
具体构造分解,则是如下所示:
其次,所谓的这座床弩“一天内救大宋于水火”,其实真吹的有些过了。
历史上没有哪场战役,是单纯的因为某种兵器或者武器取胜,因为归根结底,使用武器或装备的,都是人,打比方唐朝时被吹破天际的陌刀,也有缺点,除了在几场对阵突厥的战役中偶露峥嵘外,后来突厥人学聪明了,也有了应对方法,就是用大量的短刀步卒包围陌刀兵,因为陌刀太长,对阵骑兵虽然有奇效,但短兵相接却因刀身太重而极不灵活,因此一旦与突厥的短刀士兵对阵,陌刀兵的优势就大打折扣,后来就逐渐被淘汰了。
我举这个例子也是想说明,即使是当年由镔铁所造,被称为“大唐第一刀”的陌刀,也有缺点和弱点,所以我们如果把一场战争的胜利,乃至一朝国势都与某种武器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不去考虑种种外在因素与内在条件,包括领军将领的调度和战术,还有士兵的士气与素质等因素,如果不去将这些考虑在内,而直接通过一种武器就讨论战争的胜负因果,显然是不客观也不理性的。
基于以上这个前提,再说回问题里所问的,“宋朝神器一天之内救国家于水火”,如果您要了解事情经过,就会立马觉得,这种理论是吹的真有点儿过了。
所谓“千米精准击杀敌方首领”,确有其事,这我没法否认,但整体的经过却是另外一码事儿。
先说这件事的背景,正是景德元年赫赫有名的澶渊之战。
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在位的景德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兵分两路南侵大宋,先攻遂城与祁州等地,最终兵临澶州城下。(澶:chán)
此举不仅使大宋边防将士伤亡惨重,更引得大宋朝廷震动,于是宋真宗为反击辽圣宗耶律隆绪,也亲率大军前去抵御。
来到澶州城,宋辽双方叫阵,互相按兵不动。
过不多时,辽军主将萧挞凛率先出营,率数十骑在澶州城池下巡视挑衅,然而此时御驾亲征的宋真宗登上城楼督战,宋军士气大振。
趁此时机,为打压这支骑兵的挑衅气势,宋军威虎军头——张绬,便拉动三弓床弩,对准辽军数十骑,当箭矢离弦射出,谁知却直接一箭命中辽军主将萧挞凛,致使萧挞凛当场坠马暴毙,眼见战未开打,主将便中箭而亡,于是辽军士气一落千丈,军心再无,就此败退。
然而这只是攻打澶州城的辽军败退,而不是南侵的辽军全部败退。
算是整个事件的前奏,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才导致宋辽双方议和呢?
答案是因为宋军与辽军陷入了一段时期的拉锯战,而辽圣宗耶律隆绪获悉到国内的厌战情绪,为了平息百姓,便有意与大宋议和。
于是耶律隆绪找来王继忠,带着议和书前去大宋面见宋真宗。
那王继忠又是何人呢?
其实王继忠最早是大宋的官儿,历任殿前都虞候等职,后来率军支援望都时身陷围困,被辽军俘获,于是投敌了,接着在辽国当起了官儿。
因为他之前是大宋武将,所以对大宋非常熟悉,辽圣宗也是看到这一点,才派他前往大宋议和,而宋真宗听说王继忠并没在望都一役中战死,反而成了契丹人的使臣,也很是震惊,但当时国家局势紧张,宗真宗也有意止戈以平民怨,因此经过王继忠从中调停,最终宋真宗接受了辽圣宗的议和建议,双方宣布停战。
自景德元年九月开始的澶渊之战,再到十二月的议和,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月才落下帷幕,这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檀渊之盟,促使宋辽双方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所以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使大宋免于战乱的,其实不止是因为一座“三弓床弩”,还有宋辽双方统治阶级的互相推动与努力,包括王继忠从中调和,最终促使双方暂且休战。
至于说一把弓救了一个国家这种论调,还是省省吧。
唯一能用某种武器救一个国家,或者说震慑一个国家的,无他,唯原子弹是也。
冷兵器时代,尤其是看重排兵布阵的古代,几乎没有可能性,至少咱们说起某种武器定天下,这完全是忽略古人在军事上的才能,千军万马大作战不是儿戏,更不是仅凭一座床弩就能抵御千军的空谈。
认清历史,远比了解历史的有趣,更为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