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把剑现在在哪?
说实在的,如果看过秦始皇陵发掘报告,特别是一号坑的发掘报告,对于什么“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种流言,就不会那么相信了。
秦始皇陵最早发掘的一号坑,是被打机井的农民伯伯无意中发现的,在农民伯伯上报以后,国家立即组织考古人员去秦始皇陵进行探查,同时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师生也参与进来,帮助发掘。
当时考古学家相继发现了一号俑坑,二号俑坑,三号俑坑,还有一个未完成的俑坑。根据地质特点,考古学家把一号俑坑的土质,按照从上到下,分成了七层,其中,在第三层,黄土层,发掘出了兵马俑和一些青铜器,包括一些青铜剑。
第三层的黄土层,由于土质较为疏松,被地下河或者山洪冲毁坍塌,所以在这里发掘的兵马俑有一些是破碎的,不完整的,这些青铜剑,有完整的,也有残段。
秦始皇陵一号坑共发掘出来青铜兵器486件,包括剑、戟、戈、矛、金钩、弩机。还有很多其他的兵器附属物一万多件。其他的都好理解,金钩是什么呢?金钩就是吴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的吴越等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就常用吴钩,唐朝诗人李贺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宋词人辛弃疾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们说的吴钩就是这里的金钩。
这些出图的兵器,包括短兵器和长兵器,有很多还保持着很锋利的状态,没有使用痕迹,甚至连兵器上的纹理也很新,但是,兵器的木质或竹制部分却早已经腐烂了。比如矛和戈就剩下矛头和戈头了。
这些兵器,也并非完全未受损,毕竟已经藏于地下两千年了,有些兵器有明显的残破,有的兵器有压痕,有的兵器则破碎了,还有的兵器完全不完整了,总之,多少有损伤。
秦始皇陵一号坑共发掘出来完整的青铜剑17把,残段8件,剑茎12件。这12把只有剑茎的青铜剑,也就是只有剑柄了,剑身已经找不到,可能那8件残段是这十二件剑茎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19件剑首,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剑柄了,所谓剑首,位置在剑茎上方,只有一小块,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剑首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
这19件剑首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剑茎了。
据考古学家测量,出图的青铜剑都比较薄,青铜剑的含铜与含锡量之比约为3:1,这就造成青铜剑的韧性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
而那8件青铜剑的残段的存在,则说明,这些青铜剑折断并非多难。从而也证明,剑瞬间弹直这种流言不太可信。
如果青铜剑的柔性这么好,就不会断了,那么这8件青铜剑残段又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是秦始皇他老人家亲自爬起来折断的吗?
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把剑现在在哪?
我们有很多人,非常痴迷于“祖上阔多了”的意淫式的自我满足。兵马俑一号坑的那把被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可以“瞬间弹直”的青铜剑,就让多少人着实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安慰了几十年——别看我们现在是落后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进”,现代人都看不明白!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实在是十分受用。
那么这件事,这把剑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其实是不能或者是禁不住认真的分析和考量的。但是,很多人宁可相信“这是真的”。
秦代的宝剑“剑”,是青铜剑,青铜其实就是铜基合金,合金当中含量最高的应该是“铅”。当然还有铁,镍等金属成分。秦代时期,青铜剑的制造是以铸造为主,还有就是后期的“磨”,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制造的青铜剑其实是有“有限的韧性”,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弹性,但这个弹性非常有限,尤其是使用铸造工艺。铜的可塑性倒是不错(紫铜)。
至于“记忆合金”,我想和青铜剑之间根本不沾边,这种合金的产生是有极其严格的“条件”。我们真的不要指望古人“瞎猫碰了死耗子”。中国有句古话“百炼钢成绕指柔”,说的是应该是“类似于合金钢”的东西,以及真正的“锻造”工艺。
在中国的整个青铜器时代,最让后人敬仰的和有神秘感的应该是青铜器的极其复杂的铸造工艺,特别是“制模制范”的工艺技术水平。因为的确是有出土的复杂的精美的青铜器,当时的铸造工艺至今没有得到完美的“复原”。
概括的讲,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注重技术和技巧的社会环境,对原理的研究上还是要差很多。
所以,即使是真的“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也不必太过于激动。个例的存在本身的可复制性(原理可复制性)就不是太有价值。
仅仅是个人观点,就事论事。
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把剑现在在哪?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据传说,在对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挖掘的时候出土了一些青铜剑,其中有一把剑被压在兵马俑下面,剑身已经弯曲。当工作人员把300多斤重的兵马俑移开的时候,这把弯曲的剑马上就变直了!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弯曲了2000多年的剑居然可以快速复原,这是什么材料和工艺制成的剑啊?
关于这把剑的传闻很多,有人说这把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一直就被妥善保管,没有拿出来展示,因此秦俑佩剑更是成了一个谜。
我对秦俑佩剑的看法一把剑被压弯几千年后恢复原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记忆金属,觉得在秦始皇时期就掌握了记忆金属的技术,这是一项非常超前的科技。
现在的记忆金属主要是镍钛合金,在一定的温度固定成型,随着温度和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变形,但一旦外因消失,回到它最初成型的温度环境后,它就马上复原。那么秦俑剑是否含有镍钛合金呢?答案是没有。
经过相关机构对秦俑配剑的检测分析,剑的成份主要是铜和锡,另外还有其他少量的其他金属,但都不是记忆金属的材料,那这些剑又是如何实现几千年不变形的呢?
我觉得秦朝在铸剑的时候,其工艺应该不低,比如秦俑配剑打磨工艺,并非手工打磨,至少在当时已经有简单的车床进行加工,因为配剑上锉磨痕迹是平行的,没有一点交错。如果是手工打磨肯定会出现磨痕交错的痕迹。
还有就是剑身的镀铬工艺,这一点是被证实的,剑的表面确实镀了铬,这是让剑长久保存的原因。但古人是怎样镀上去的?曾经有人用老陈醋与铬矿石一起加热,达到800度的时候就会液化,然后再涂到剑上去。当然秦俑配剑是否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并不知晓,只能说这种方法适合当时的科技和生产力的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秦俑配剑里所采用的记忆金属是否就是镍钛合金?其实我觉得,他们可能只是采矿的时候,正好那一批矿石含有某种未知的稀有金属,因此炼出来的剑具有记忆性,或者拥有超高的柔韧性,而不是他们掌握了记忆金属的制作技术。
如果秦朝拥有制作记忆金属,那么这些技术肯定会得到流传,特别是稀有金属的提炼技术和配制比例,这都是会流传下来的数据,然而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因此我认为,秦俑出土的佩剑,应该是当时的矿石含有某种金属元素,他们在提炼的时候被熔合进去,就得到了“优质”的宝剑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把剑现在在哪?
答:这是一把逆天的神剑,不存在于现实里,仅产生于传说中。
传说中的说法比提问问题的网友说的更靠谱——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有细节描写、有人物心理变化。
首先,时间说得很明确:1974年。
其次,地点绝对不是提问问题的网友说的“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须知,秦始皇陵现在还全须全尾,无人敢开挖,也无人能开挖。
人家说的地址非常靠谱:秦兵马俑1号坑的11号过洞处。
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真的是在1974年正式发掘秦兵马俑1号坑。
人物:一群考古学家。
事件:这群考古专家发掘在11号过洞处发现了一把青铜剑。这把青铜剑的处境很糟,剑柄陷泥,剑尖被一尊重达 150公斤的陶俑压住。
细节:因为陶俑压得很死,剑身弯曲角度接近了45度。当考古专家们将陶俑搬开,这把又窄又薄、被压弯了2200多年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
人物心理:在场的考古专家全惊呆了!
为什么惊呆了呢?
因为,金属表现出的这种弹性物质,在冶炼工业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 “形态记忆合金”。
而形态记忆合金是在1932年才被发现,其首次应用则是在1969年。
按照这则传说,那就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人就已经掌握了“形态记忆合金”制造技术?!
可惜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一个好事人编的“黑科技”段子,并不见于任何现场考古学家的报告和记述。
当然,可能有人入戏太深,以为是考古学家撒谎,私藏了这把逆天神剑。
但是,1994年3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2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次,又陆续出土了18把青铜剑。
这些青铜剑先后分送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上海冶炼厂等单位,进行激光显微光谱、电子探针、X光荧光检测和化学定量分析。
补充一下,青铜兵器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上:硬度、塑性和抗拉强度。
这三方面性能都和含锡量有关。
随着含锡量的增加,其硬度可以不断上升;但其伸长率(塑性性能)在超过3%含锡量后就不断下降,超过22%含锡量后,趋近于0%。抗拉强度则会在18%含锡量时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
所以,含锡量超过20%后,青铜塑性极低,基本上无法形变,抗拉强度也很低,工业上已无实用价值。
本来,对于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其塑性数值较高,可以通过冷锻来提升硬度和强度。但含锡量太高,硬度高、塑性低,无法采取冷锻技术,只能通过淬火、退火等法进行热处理。
一个非常冷酷的检测结果摆在眼前:这批青铜秦剑的硬度均在200HB以上,可知其并未经过淬火、退火等法对其塑性进行改善。
即:这些青铜秦剑属于不折不扣的硬脆材料,各项性能数值与常见玻璃、陶瓷的数值十分接近,稍不留神掉到地下就会成为碎片。
也由此可知,传说中那把被压了2200年却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神剑纯属好事者捏造的谣言。
秦兵马俑1号、2号坑里这种青铜长剑一折即断,遑论什么“形态记忆合金”技术?
目睹秦剑出土、并亲手捧过秦剑实物的考古专家刘占成先生坦承:从性能上讲秦剑是脆而易断的。
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何堂坤曾对66件西周-战国时期的刃器进行检测,其中的2件曾经过淬火处理,而由出土的杨家山铁剑证明,我国不但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钢铁兵器,还经过渗碳和退火处理。燕下都出土的大批钢铁兵器也表明,在战国时期,经过淬火处理的钢铁兵器已经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角色。
也就是说,在战国末期,青铜已经走向了没落。
那么,秦兵马俑1号、2号坑里为什么还会有这种脆得掉渣的青铜长剑呢?
考古学家们认为:既然兵马俑里的陶俑都是精心制成的陪葬品,那么,这些青铜长剑的真实身份就是陪葬品——不求实用,只求好看。
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把剑现在在哪?
这纯属虚构。
1、物理学上,在一个【应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应力是矢量,沿截面法向的分量称为正应力,沿切向的分量称为切应力。
内应力,是指当外部荷载去掉以后,仍残存在物体内部的应力。它是由于材料内部宏观或微观的组织发生了不均匀的体积变化而产生的。
2、应力多见于金属,如金属板材,很多时候,你在某些地方看到很多钢板露天存放很长时间不动,其目的就是消除金属板块的应力,防止在加工后再形变。
这现象如果真的存在,有点类似应力的消除。
3、如果真的存在有那剑,那剑应该是铜质合金,而非玉石或钢铁。因为玉石一压就碎了,谈不上可恢复;而钢铁也早就生锈烂掉。
4、铜基合金,确实是有一定弹力,但铜是软金属,要消除2000多年的压抑产生的应力,即使能消除吧,也非一年半载可以完成。瞬间弹直?金属原子【组织发生了不均匀的体积变化】,都发生质变了,要复原,难哦。
5、此剑在哪?在梦中。
秦始皇陵开挖的时候,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把剑现在在哪?
你说的这把剑在发掘时被一尊重达100多公斤的陶俑压在身下,剑身已严重扭曲,弯度几乎呈对折状。
由于当时深嵌于地下,工作人员也仅能看到其大概,因此一度认为这是一把已经折断了的“残剑”。
可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是,当发掘人员移开陶俑后,这把剑竟能弹开泥土,自动慢慢复原,最后居然恢复到了笔直原貌。
金属检测的结果更让人难以理解,这把秦剑的表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
但是,以现有的历史来看,“金属镀铬”是在1937年才被发现和应用的,又被称作记忆合金,而这种工艺却在2000多年前的“普通”秦剑身上出现。
其实,这种“金属镀铬”工艺更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剑”身上。及至秦朝,已经广泛应用。
最后,说一下这把剑在哪,它的真品就珍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馆之中,来西安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