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名将魏延大家怎么看?杀魏延对错相比哪个多?
魏延是蜀汉一流的大将,早年跟随刘备屡立战功。《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在汉中之战中还射中曹操一箭,射落曹操门牙两个,险些活捉了曹操,可见其骁勇。当年刘备选拔将领守卫汉中,大家包括张飞自己都认为是张飞。谁知道最后宣布是魏延,一营皆惊。
刘备问魏延如何守卫汉中,魏延说,如果曹操率倾国之兵来,我就防御他。如果他派遣将领率十万兵来,我就为主公消灭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魏延守卫汉中,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到夷陵之战失败后,魏延就成了蜀汉留下来的有数的大将。按理说诸葛亮应该重用魏延才对。但由于诸葛亮没有实战经验,魏延这些行伍出身的将领心里是对诸葛亮马谡这些纸上谈兵的指挥者是不服气的。因此,诸葛亮也对魏延不放心,怕难以驾驭。
第一次北伐,奇兵用了久跟在诸葛亮身边的赵云出萁谷。守街亭用了马谡大败。这更引起了魏延的不满。
魏延唯一一次独立行动是在公元230年七月,诸葛亮令魏延、吴懿率一支轻骑,进入羌中。魏延在羌中如鱼得水,招兵买马,将部队扩大为万名骑兵。十一月,驰回汉中。在首阳遇到魏国名将郭淮的截击,大败魏军。魏延因此大功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这是魏延唯一一次独当一面,也是后期蜀汉难得的一次胜仗。
从此以后,诸葛亮便不让魏延独当一面,将他死死抓在手里。魏延经常感叹自己才不得用。
诸葛亮为了制约魏延,用杨仪为长史。杨仪是有名的卑鄙小人,专门和魏延作对。诸葛亮一死,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冤杀了魏延。他诬陷魏延要造反,魏延没有办法,只有带几十个亲随入川向刘禅上诉,被杨仪截杀在半路。魏延死也没有向魏国迈出半步去叛逃。
魏延一死,蜀汉再没有大将。在姜维这个才能不出众的将领穷兵黩武下,蜀汉在魏国一次进攻就灭亡了。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杀魏延只有错,没有对。这是杨仪一伙蒙蔽刘禅干下的恶行,刘禅从来都没有认可过。最终刘禅也借着其他的过错给了杨仪应有的惩罚。
对于三国名将魏延大家怎么看?杀魏延对错相比哪个多?
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讨论:
魏延勇猛过人,可以算一个勇将,不过为人傲慢,做事太不冷静,不适合独当一面。《三国志》里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确了,魏延
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从这点来说,魏延和关羽很像,关羽当时也是评价他“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两个人都是善待士兵,但是都不善于和其他人相处。
不过魏延比关羽的更过分的是,他甚至会在诸葛亮面前拔剑威胁同僚,这个脾气实在没什么人能和他合作,所以他的定位也就只能是一个猛将了。
有些人会以“子午谷奇谋”来说魏延有谋略,暂且不讨论一直争议很大的“子午谷奇谋”,从诸葛亮死后魏延没有考虑后果直接起兵对抗杨仪,最后兵败身亡看,他并不是一个做事通过大脑的人,没有什么深谋远虑,只靠一时冲动。
这种人作为猛将在一个好的统帅下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自己单独领兵的话,就很危险了。
杀魏延是必然的,从他索取兵权和起兵那一刻起,就只有死或者叛,没有其他路好走。应该说,从诸葛亮死后魏延公开索取兵权起,他的下场已经不会太好了。
任何一个团体,都必须有其运行规矩,诸葛亮既然已经明确规定的身后的军事安排,那么此时魏延就应该遵照命令执行,而不是跳出来反对,直接索取兵权就更过分了。在这种情况下,没一个人敢用他。
而糟糕的是魏延的脾气太暴躁,从他后来的反应看,魏延的行为完全不可控制。这次他对杨仪不满意,可以直接带兵反对,那么下次他对其他人不满呢?总不能为了容忍魏延一个人,把蜀汉其他的大臣都杀了吧。
而且魏延在蜀汉的地位太高,此时已经是军界第一人,蜀汉无法承受他叛变的可能。既不能用,魏延又肯定会以实际行动来表示不满,后果蜀汉又无法承担,那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杀了。
所以在杨仪和魏延互相举报对方造反时,蒋琬等人立刻就表示相信杨仪,而不是说要派人调查,此时魏延已经失控,最好的爆发就是快刀斩乱麻,将他杀死,解决后患。
所以说魏延从抗命那刻起,他的命运已经注定,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于三国名将魏延大家怎么看?杀魏延对错相比哪个多?
李苗: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
魏延其人,在《三国演义》中,先正后反,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子午谷奇谋不被采用,及脑后反骨,被诸葛亮设计斩杀二事。然而历史之上,却不知此人乃是一代奇才,只为不得明“主”所累!
1、锋芒初露,一心为主!
建安十三年,称象神童曹冲病死,神医华佗也难逃病魔之手。大将甘宁投奔了孙权,曹操也成为了丞相!而这一年中,还有一件大事的发生,就是一代奇士魏延,归顺了刘备,开始书写其玄奇的一生戎马!
这时候的曹操,如日中天,在曹操到达新野县的时候,刘琮就以荆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过去颁发的符节去迎接曹操。
当时,刘备正驻军樊城,无奈之下,只能率部下撤离,转而投奔韩玄。那之后,魏延已然决心跟随刘备,直到终于反叛杀死韩玄,献城投降,才终于跟随了刘备,这其中,尚且有一野史言诸葛亮见魏延反叛,便已经认为脑后有反骨乃是不忠之人,若非刘备求情,已然杀掉了,可是其时又有多少弃暗投明的美谈呢?此言着实差已。
直到建安十七年,在正史记载中,魏延才终于崭露头角。其时候曹操把持汉廷,才大破关中诸军不久。而这一年,刘备终于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可惜战术不行,被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更派遣黄忠、魏延等平定广汉郡,魏延数有战功,一举迁升为牙门将军。
2、锋芒毕露,引人忌惮!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自称汉中王,并定治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而这,似乎也为魏延悲剧的一生埋下了不可磨灭的隐患。
都知道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是有派系的,而张飞,就是诸葛亮派系之中的一员大将。有如传言之中,说张飞好喝酒,常大醉,可是诸葛亮却不怪罪,反而专门送了好酒去招待。这是为什么呢?演义之中,张飞是个莽撞汉子,正史之中也是个高傲之人,但是有一节,虽然能文能武,但是张飞却是一个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名仕尊重的人,简单说,就是听话,所以诸葛亮必然愿意拉拢这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诸葛亮眼中张飞要远比关羽亲近的理由。毕竟诸葛亮性格谨慎稳重,掌握远比出彩重要的多。而作为有自己想法太多的人,如关羽,以至于魏延,又何不会引起忌惮呢?
3、锋芒太露,子午谋溃!
不过作为被刘备器重的人,诸葛亮的忌惮并没有阻止魏延的平步青云。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刘备去世,魏延被封为都亭侯。至此,这些年间,魏延一直依靠自己出色的能力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甚至在刘备死后的建兴五年,因为其能力诸葛亮为了预备北伐,也不得不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但是这,也终究拉开了魏延悲剧的序幕。根据《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子午谷奇谋就这么被搁置了,而这也让魏延知道自己恐怕仕途不会再那么顺利了,但是他还是尽心尽力,建兴八年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大破费瑶和郭淮。凭借出色的实力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次年魏延又是大败魏兵。
而就在这几年中,他却早已经因为锋芒太露,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何许人也?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又在建兴八年加绥德将军。同样拥有一定势力。而这个不和,就被诸葛亮看在眼里,但是这时候,他并没有动手,只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4、锋芒散尽,名将折戟!
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这时候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但是真的士随便吗?诸葛亮其实已然动了杀心,哪怕是自己死后。而他早已经熟悉魏延的性格,知道自己在的时候,可以制衡他,但自己不在,却就难了,而任由其发展,则必定不符合自己稳固的政治作风,所以一场隐秘的计谋已然展开。
很快,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帅军后退,而魏延却正如所料,准备杀了杨仪,《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他追杀了过去,却只留下了一句有名的:“谁敢杀我!”和自己的人头。
但是《魏略》却记载,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终被追杀。
但不论如何,魏延这名将,终于还是在隐形的政治斗争之中功败垂成,甚至留下了一世反名。
但是我们纵观其一生来看,早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并没有投降曹操,反而选择了自己心中的明主刘备,而后一路前行,从不退缩,哪怕被政敌打压,甚至到了最后,也不过是因为性格的高傲而想要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除掉杨仪,目的亦是为了让蜀汉更好。
这样的人,又如何称得上士脑后有反骨的贼人呢?历史一事,污名太多,但若是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或许总能从其中看到不一样的面貌,还这些奇士一个更接近历史的原貌吧!
最后,我们再引冒鹤亭言:魏延之反,亦冤辞也。其人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其才不及诸葛则有之,其兴复汉室之心,与诸葛同也。
对于三国名将魏延大家怎么看?杀魏延对错相比哪个多?
三国魏延之死,是那段时期最大的冤案之一,世人都知道魏延是孔明锦囊妙计杀掉的,这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流传太广原因,给大家造成的误解。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死于其本人的嚣张,杨仪的奸诈,这是蜀汉集团政治内讧的结果。
魏延在当时蜀汉,是除孔明之外的威望最高的人,形同于当年的关羽,被人众星拱月,但因为他对蜀汉的忠心耿耿,又服从孔明的安排,所以一直是蜀汉的重臣,但杨仪除外。有史料记载,杨仪与魏延是形如水火,势不两立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魏延被杀以后,杨仪夷其三族,做得实在过分。
关于魏延死的对错问题,我个人觉得,无关乎蜀汉被灭的最终的结局,甚至我觉得如果魏延没有被杀,由其掌管蜀汉军事大权的话, 蜀汉有可能 被提前消灭。
孔明六出岐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北定中原,而是奉行以攻为守的战略方案,相当于现在朝鲜,走的是先军政治。蜀汉是三个国家之间实力最小的国家,在其投降的时候,其国内人口不足百万,而民兼菜色,已显灭亡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停的对外宣示一下自己的武力与实力,才有可能生存下去,这是诸葛先生的方针。
但是魏延并不真正懂孔明的策略,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抗曹反曹派,他要打曹魏,是真正的去干,就是在孔明去世之后,蜀汉已经失去主心骨了,让其撤兵回成都,保护现有政权的前提下,他还不理解,犹自说怎么能以一个人的死而废天下之势乎,还想带兵继续北上。之所以没有北上,是因为他听到要为杨仪断后,心有不甘,所以抢在杨仪前面撤退,意欲置其于死地。结果被弄到自己被两边夹击,兵败被马岱追杀。
试想,如果魏延不死,让其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其肯定要发动大规模的反曹战斗,而蜀汉以区区百万之众的国家,如果能支撑起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呢?如此,只会更加加重国内矛盾,有可能引起民变,提前让蜀汉灭亡。
以上是个人之见,见仁见智。
对于三国名将魏延大家怎么看?杀魏延对错相比哪个多?
能力高,忠心耿耿,同时刚愎自用、目中无人。
说实话,魏延有点像关羽,不同的是,关羽看不起士大夫,重视士兵,而魏延是除了少数人以外,全部看不起。
魏延谋反被杀,那杀魏延是对还是错?正如陈寿给魏延所做的平反一样,魏延谋反其实是一桩冤案: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意思就是:魏延如果谋反的话,为什么不去北逃去投奔曹魏,而要往南进入汉中腹地呢?所以魏延本意只是要杀杨仪而已,因为当时舆论都是魏延才是取代诸葛亮领军的人,结果却给了杨仪。
以魏延的性格自然不愿服从自己所厌恶的人,甚至他可能还怀疑杨仪其实是阴谋夺权的,所以才上书杨仪谋反,并想要杀死杨仪,夺回蜀汉兵权。并不是背叛。
当然魏延最后还是斗不过杨仪,因为他性格桀骜不驯,不止杨仪不喜欢他,连蒋琬、费祎、董允等都自动和魏延疏远。蒋琬、董允在收到魏延和杨仪的来信后,都选择了相信杨仪,蒋琬还带着宿卫军北上“平乱”,而费祎则在魏延拉拢自己的时候,假意帮助魏延,结果把他的全盘计划都告诉了杨仪。
而且魏延也不善养兵,在他和王平对峙之时,王平仅仅用了一句:丞相刚死,尸骨未寒,你们为什么谋反?就把魏延的军队全部吓跑了,只剩下魏延和儿子数人逃到汉中,被马岱追上一刀砍了。所以魏延是既不得士心,又不得军心,只能算是个弱化版的关羽。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魏延被杀到底是对是错呢?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当时的局势已经是魏延和杨仪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时候了。不是魏延死,就是杨仪死,而由于杨仪是诸葛亮亲自委托领兵回国的人,还有费祎、王平、姜维、马岱等的支持,这些情况杨仪自然也会在送到成都的信中写明白的。
所以蒋琬等才会如此笃定魏延谋反,因为杨仪在当时其实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如果选择杨仪谋反的话,那跟随着杨仪一起撤退的姜维等人呢?难道也是谋反,权衡利弊之后,成都才会选择了相信杨仪,而牺牲魏延了。
何况连陈寿都看得出的事,难道蜀汉朝廷就没人看出魏延谋反的不合理性吗?可最终朝廷依旧没给魏延谋反,因为如果给魏延平反的话,那蒋琬、费祎、董允、王平、姜维、马岱等就会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了。他们要么手握重兵,要么镇守要地,要么执政中枢,都不是好动的。
魏延之死,表面上看只是杨仪和魏延两人的争斗,实际上却牵扯到了蜀汉整个神经,没人敢去触碰它,也没人敢去提及它。魏延之死,对当时的各人来说是错的,但对经历了诸葛亮去世、魏杨之乱后、急需稳定的蜀汉政权来说,魏延又是死得很正确的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对于三国名将魏延大家怎么看?杀魏延对错相比哪个多?
谢谢邀请。魏延字文长,勇猛威武,性格傲慢,锋芒必露。三国时期被刘备任命为将军,后被提拔镇远将军,镇守汉中,随诸葛亮几次北伐,功绩显著,进封为侯,每次北伐,魏延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诸葛亮一直没有答应,一直怀恨自己才不能用,他的高傲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与长史杨仪之间势如水火,有几次魏延拿刀要杀杨仪,被诸葛亮劝阻才作罢。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重,秘密托付杨仪等人身后退军之事,令魏延断后。
诸葛亮死后,杨仪大军退却,魏延不听指挥,烧了道路,杨仪依诸葛亮死前的交代,派马岱斩了魏延,将其首级献给杨仪,杨仪诛灭其三族。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开始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他英勇善战,但到后来因他性格孤傲,得不到重用而积怨恨,魏延经常无视军令导致失误,诸葛亮判断其是不忠之人,为了免除祸患,防止魏延谋反,而嘱咐杨仪让马岱杀了他。从这种意义上说,杀了魏延是迫不得已的明智之举,是利大于弊的正确做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