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秦军被杀,为何嬴政不杀了李信祭旗?
李信也是秦国名将,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他还是李广李陵的先祖呢。
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李信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追逐燕太子丹,也就是派遣荆轲刺秦王的那个太子丹,生俘了太子丹。因此秦始皇很赏识他,认为他“贤勇”。
李信打的败大仗应该是伐楚之战。但不是题目所说的,被杀了二十万。
当时秦王伐楚,问计于李信、王翦。问需要多少人。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而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就足够了。秦王认为王翦老了胆怯,还是李信壮勇有气势,所以派李信率二十万伐楚。
李信伐楚,先攻平与,大破楚军。然后又攻克了楚国在西部的重镇鄢、郢。然后率领军队向西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便跟着他追击,三日三夜都不休息,终于大破李信军。杀进他的两座壁垒,杀了七名都尉,李信率领剩下的秦军逃回了秦国。后秦王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才灭了楚国。
根据李信的记载,李信不是全军覆没,但是损失很惨重。都尉是秦军中的中高级将领,竟被杀死了七个都尉。
但是,秦国的军功制度规定:获得的军功和失败的败绩可以对抵,多的受赏,亏欠的受罚,余下的可以出钱赎罪。我们可以看到李信在这次战争中的初期,也是打了大胜仗的。他的战功和败绩对抵,不至于杀头。就是罪至杀头也可以赎买。
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史书上记载,李信还参加了灭燕灭齐的军事行动。
二十万秦军被杀,为何嬴政不杀了李信祭旗?
这是因为嬴政作为一个帝王的心胸。
伐楚之战在即,大将军人选有两人,是启用新人小将李信,还是继续让老将王翦挂帅,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一时为难起来。
但当他问起需要多少兵力灭楚时,王翦说至少60万,而小将李信却说20万足矣。
于是李信被选中,挂帅出征。
起初还是很顺利,秦军如猛虎般出击,楚君溃败,李信信心十足,继续向西与蒙恬会师,结果被楚军大将项燕尾随而来,秦楚两军大战三天,秦军大败。
李信灰溜溜的带着残兵回了秦国,他想,自己打了这么大败仗,必死无疑了。
可是历史被称为残暴君主的秦王嬴政,却并没有治李信的罪,而是向王翦将军道歉,请老将军出山挂帅。
嬴政把这次败仗的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而李信,却被赦免了。
次年,王翦率秦军发起第二次灭楚之战,果然是老将出马,王翦一举攻破楚国都城,俘获楚王,楚国灭亡。
而接受了教训的李信,从此虚心向老将军们求教,在此后的灭六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
再后来到了秦末,刘邦项羽攻打关中的时候,也成了老将军的李信为报当年嬴政不杀之恩,死战到底,以身殉秦。
值得提一句,正是始皇帝嬴政没有杀死李信,才让陇西李氏没有衰败,最终还成了名门望族,汉代出了个飞将军李广,到了隋末更是了不得,李渊李世民也是陇西李氏,成了新一代的皇族,开创了辉煌的大唐盛世,这是始皇帝嬴政始料未及的,相信他泉下有知,也是欣慰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二十万秦军被杀,为何嬴政不杀了李信祭旗?
诚谢邀请,以下文作答。
李信伐楚,轻兵冒进,为项燕所败,丧师二十万,折损七都尉,罪不可谓不太,然而秦王嬴政未诛李信以正军法的缘故,我以为是败军丧师之责不全在李信,亦半由秦王,甚至可以说是秦王犯战略错误在先,而李信犯战术错误于后,下文详谈。
秦王嬴政当国之后,连灭三晋,大破燕军,正在志得意满之时,决议伐楚,庙算已多纰漏。首先,伐楚之战时机不当,准备不足。秦先于前226年大败燕军主力,后于前225年击灭魏国,接连两场国战,虽为完胜,但国力消耗必剧,当此民弊兵疲之时,又于前225年骤兴大军伐楚,时机实不得当,况且楚国实力远胜燕、魏。则伐楚一役大败实以肇基于动念之时。
其次,秦王政有轻敌之失。秦王委派李信以二十万大军伐楚之前,曾先询老将王翦,王翦以为非六十万大军不足以灭楚,秦王不满,遂用骁将李信。探究其中原因,一为对老将的防范,再为国力恐有不充之患,但主因应为轻视自战国以来与秦战每多大败的楚国。舍稳健而用燥进,又为伐楚之失多一隐患。
综上,秦王政于伐楚败北一事,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为李信不当死的主因。再者李信因破赵、燕的大功,成为当时秦国年轻一代将领中的翘楚,也成为了秦王政制衡王翦、蒙武等老将的重要棋子,所以不能轻易斩杀。
以上浅见,望方家斧正。
二十万秦军被杀,为何嬴政不杀了李信祭旗?
首先澄清一点,李信第一次伐楚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所谓的“二十万人被杀”。
嬴政为什么不杀李信祭旗?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胜败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即使如王翦,也曾在灭赵的过程中败给李牧,最后还是靠着反间计,在赵王杀了李牧之后,才顺利灭掉赵国的。如果一个将领败一次就要被杀,那么最后必然无将可用。
其次,李信的失败,秦始皇也有要负一定的责任。李信伐楚虽然只带了20万人,但一开始是比较顺利的,史记记载:
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史记 · 楚世家》可是,后来为什么会失败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后院起火,腹背受敌。这个主导者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在秦国为相。李信伐楚时,恰逢被秦国灭掉的韩国发生叛乱,秦始皇派昌平君去平叛,没想到昌平君却在郢地造反了,在李信的后面狠狠的来了一刀。史记记载:
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史记·秦始皇本纪》另外,史记又记载:
李信攻平与,蒙恬(应该是蒙武,此处有误)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次叛乱的发生,使得李信腹背受敌,因此不得不和蒙武合兵一处,回师向西,先解决郢地的叛乱事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李信回师郢地的时候,楚国军队一直在后面追赶,一连追了三天三夜了。
因此,李信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败的,而长平君之所以能够造反,与秦始皇把他派去韩国平叛有很大关系(韩国靠近楚国)。如果秦始皇考虑到昌平君是楚国公子,能够防着他,把他困在咸阳,就不会发生这次的叛乱了。
因此,李信的失败,秦始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杀了李信,谁人能服。
最后,灭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十万人确实少了李信灭楚失败后,即使是王翦这样的名将,也用了60万人,经过大概两年的时间,才算彻底灭掉楚国。李信只有二十万人,即使失败了,也情有可原,从这一点看,秦始皇至少佩服李信的勇气。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始皇还是很信任李信的,在此后的灭燕之战中,仍旧重用李信,李信发挥的也很出色,可见李信还是有水平的。
二十万秦军被杀,为何嬴政不杀了李信祭旗?
为什么不杀?我们也可以问,问什么要杀,以下是回答:
一、秦始皇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人。不论史书怎样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干了哪些残暴的事情,都无法掩盖嬴政是一代帝王的基本事实。试想,一个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皇帝,会是一个丧失理智只知道砍人的人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秦朝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靠的可不仅仅是运气和前几任打下的基础。始皇帝的能力和想法我们可猜测不透。
二、秦始皇的目标是统一。我从来没怀疑过一句话“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所以,秦始皇嬴政的目标肯定是统一六国的,心怀这样的目标的国君,为因为一个将军的战败而盲目杀人吗?不会,而且嬴政很清楚整个事情的始末。是自己相信李信而不信老将王翦导致兵败的结果,杀了李信什么好处都没有。
一代帝王,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去杀领兵的大将。
三、二十万兵败后面的故事是,秦始皇并没有杀李信,而是先去向老将王翦道歉,说是自己的不相信他才导致了兵败。结果,次年老将王翦领兵灭了楚国,李信也重新领兵,屡建战功。
所以,秦始皇为什么要杀李信呢?
二十万秦军被杀,为何嬴政不杀了李信祭旗?
题主你是不是在刷存在感哈?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被打的大败而归,只要打仗肯定是有伤亡的,被打败了还能跑跟全部被杀全军覆没完全是两回事儿,史书上连李信全军覆没的记载都没有更别说被楚军杀光光了。李信打了败仗回来秦王(后来的秦始皇)并没有严苛追责,因为战国的乱世城池地盘儿易主胜败是兵家常事,打了败仗就严惩甚至斩杀主将那有多少将帅也不够杀的,而且谁还敢出头带兵打仗?必然导致无将可用。包括秦始皇这样的英主当然清楚这个道理。再说李信的失败秦王是有责任的,名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大人多而且地形复杂,灭楚需要60万大军。60万秦军已经是秦国兵力的极限,而且不算牲口车辆器械要10万民夫负责后勤补给运输。李信说只需要20万军队。王翦的看法符合实际秦王未必不清楚可是想“省钱办大事”,派李信出征,果然成本低了办不了大事。好吧,秦王再次起用王翦,按王翦的条件出兵60万。公元前226年,立国大约800年的楚国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