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古代的养生说法,并不一定都说对的。春捂秋冻,这是真的吗?
“春捂秋冻”是古代北方人在自然季节变换的时候,根据季节采取的保护身体健康的说法。
所谓春捂,就是春天的时候不要太早脱去棉衣,因为春天刮的风里面都有寒气,容易引发流感等季节性疾病,有一句话叫做“春风刺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秋冻是说秋天的时候不急着增添衣物,因为秋季只有早晨和晚上气温偏低,并不至于对人身健康造成威胁。
古代老百姓能拥有的衣物都比较少,一般夏天是单衣,只有很冷了,受不了了才会把棉袄拿出来穿。而现代,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衣服,秋服羽绒服春服夏衣,应有尽有,应对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
还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每个人的身体差异也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的按照古代的俗话来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
现代对各种关节疾病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寒冷,对关节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天气冷,伤害大。天气热,也会有伤害。特别对于体力劳动比较少的妇女,更需要尽早保护关节。老年人,心血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血管梗塞,也要尽量保暖。
天气变热,特别南方沿海,天气闷热,湿气重,皮肤黏黏的,不利于散热。穿得太多,盖的太厚,容易出汗,影响休息,影响工作,还容易滋生皮肤病,对身体也是不利的。
身体虚弱的人,关节不好的人,还是要注意保暖,春天如此,秋天也如此。
不过,身体要好,锻炼,晒太阳,户外活动,才是根本。
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我们武汉人说,(包三冻九),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就是说初春的时候,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冷一会热,如果这时穿少了,很容易感冒,俗话说,病从凉起,所以说春天不宜随便穿衣服,适当穿暖点,以勉感冒。
秋天来了,气候干燥,温度降低了,天气也凉快了,人觉得天高气爽,很宜人,此时不能穿太多的衣服,穿多衣服客易上火。给身体带来不适。同时也容易感冒,因此要少穿点衣服。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仅供参考。还是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小孩和老人,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增减衣服。
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无论在古代是否有道理,在今天这些经验都已经过时。春捂秋冻都是应对气温反弹的办法,等真正热了和凉了,再换装。
但这是因为
1、古人的衣装远没有今人这么多,这么方便。
2、古人换装是大事情,换下来的衣服要及时的清洗晾晒收捡,不然就是败家子。而在换装时遇到气温波动,那可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3、古人没有空调、电扇这类非常方便的调节小环境温度的工具。
4、古人无法快速让衣物干透,尤其是春捂的时候。
5、最后,古人也没有天气预报。现在,我们有长达一周的天气预报,就算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但气温的大幅度波动是能提前预报的。
无论是捂还是冻,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从健康养生的角度来说,保持适宜温度才是最好的。人的体温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过热和过冷都将引发严重后果。抱着老祖宗在低技术时代总结出的经验不放手,这在古代都是笑话,否则祖宗就不会用刻舟求剑这样的寓言故事,来教育你要学会灵活变通了。
图示:体温调节
低体温时,人体通过减少表皮血液供应,同时收缩肌肉产热来应对,这时候你就会手足冰凉,这也是冬天易生冻疮原因之一,保暖不足。体温过高,人体则通过增加表皮血液,同时让汗腺排汗来增加散热。但捂汗这事儿绝不是好事,出汗伴随着毛孔的增大,也让人更容易被细菌感染。
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谢邀, 从古至今许多养生者都十分重视“春捂秋冻”,就是在早春季节不要着急把棉衣脱掉,以免感受风寒;初秋来临,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以免气候乍冷乍暖,反而易受凉。俗话“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但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春捂”捂不捂还是要把握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注意温度临界点。下面笔者就来说说为什么这么说!
许多疾病的发病率的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春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注意这样一个温度临界点——15℃。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候持续温度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则“春捂”就可以结束了。
最后还需要注意温差,当日夜温差大于8℃时,“春捂”就是必不可少的,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转眼间就有可能寒流涌动,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一样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
另外,捂着的衣服,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若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衣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医学家发现,天气转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所以,“春捂”一般要7-14天比较合适。
综上所述,“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谢谢邀请!
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第一、春季气温温差较大,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让你回到冬日的肃杀。常有冷空气袭来,忽冷忽热,气温不定,面对气温不定,春捂是必要的。
第二、对于多数老年人,或是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对于冷空气到来之前,做好春捂是非常必要的。
那“春捂”有哪些说法呢?1、春季穿着应该“上薄下厚”,现代医学表明,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要差,易受到冷空气的侵入,特别是脚部、足部的保暖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老人,小孩脚步保暖,以便感受风寒。
2、头部保暖,也很重要,这是因为,其一人体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掉,其二,冬季头部一直受着围巾、帽子的呵护,如果立春,马上就去掉,头部很容易受到春风以及猝不及防的冷空气的侵袭,很容易引起头痛、感冒。
3、春捂不是适合于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确定,主要适宜于身体虚弱的老人、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以及小孩。
4、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稳定时。就不要再“捂”了。也就是说春捂也是要根据气温的回升与下降,以7-14天比较合适。
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谢谢邀请~入春后天气渐暖,“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吗?春捂秋冻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虽然春天来临时天气开始逐渐转暖,但是冬天的寒气还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一早一晚,天气还是比较凉的,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减衣,很容易造成受凉,或出现腹泻或感冒等问题,所以春天即便白天尤其是中午温度升高,但是依旧需要保暖,避免着凉。
那么对于秋天来说,为什么要秋冻呢?因为秋冬天气是逐渐转凉的,为了让身体更好的适应寒冷,可以稍微晚一点添加更厚的衣服,一来可以帮助增强体质,二来可以避免因为出汗再吹冷风造成感冒等问题,所以进入秋天的时候,不仅要晚一点添加更厚的衣服,还要注意运动,增强体质。
春捂秋冻主要与自身的适应有关,人体如果从寒冷到炎热之间的过渡,只要不着凉生病,身体的适应能力会更快,但是从暖到冷,身体却需要一个更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寒冷也是很考验人的体质的,所以“春捂秋冻”对健康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