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与新冠撞了个满怀》这篇文章,大家到底怎么看?
人心都是肉长的,小孩子都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不求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至少要学会感恩吧。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有时候你的仁至义尽,甚至“以命相搏”,在别人的眼里都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医患之间。
如今的兰州,“阴霾”散去,“停摆”了近一个月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就在这个时候,石老太发了一篇“小作文”,讲述了从“中招”到康复的全过程,却没想到再次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石老太不是别人,正是兰州此轮疫情的首位确诊者,人称“上海老太太”。
老人嘛,多愁善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本无可厚非。但读者从石老太的字里行间却很少能看出愧疚、感激之情,相反,每一个字节都透露出“优越感”。
于是,质疑声中掺杂着骂声、骂声中裹挟着讨伐,虽然有人替她喊“冤”说情:“文章嘛,带有个人感情无可厚非,这叫有血有肉”。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是少数,声音过于微弱,一时间被更大的谩骂声所覆盖。
石老太到底冤否?我们不妨看一下她文中自述的经历:
文章开头,“与闺蜜有个一年之约,十一去看胡杨林”,于是从上海出发,辗转贵州两地,从贵州搭乘飞机来到兰州。10月8日,石老太太把老板也从上海叫来了,从上海搭乘高铁直奔兰州汇合。
文章到这里,无可厚非,为了“履约”舟车劳顿,也算是说到做到,总比爽约强。
接下来就是对闺蜜儿媳的一顿赞美:
为四位老人的行程安排的舒舒服服、行程满满当当:11号嘉峪关、12号胡杨林、13号口岸界碑、14号七彩丹霞、15号返回兰州……想必愿望达成,领略了西部大好风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接下来就失控了:
回到兰州的当晚,老伴先发烧,38.3度;到了16号,她闺蜜老两口也出现了发烧的症状;
其实到这个时候,本应该发现情况不妙,长达两年的教训还没意识到三人接连发烧的严重性吗?况且石老太自己都说:‘以往老伴感冒从不发烧,这是咋了’?
四个老人还没当回事,真要当回事,就不会选择去“小诊所”输液了;真要当回事,就不会心心念念的急于返回上海了。
18号,闺蜜儿子的朋友(曾做过四人的导游兼司机)在出差长沙时被确诊,接下来4位老人也被流调、检测、隔离。
最终的结果是,石老太太和老伴、闺蜜一家都“中招”,就连闺蜜10岁的孙子也没有幸免。
事情发展到这里,兰州这座西部繁华的城市因为有了病例而变得紧张起来,昔日熙熙攘攘的大街开始变得空空荡荡。
不能全怪石老太,毕竟人家来到兰州时还是健康的,至于发烧后处理方式不得当也情有可原,老人嘛,警惕心不强,可以理解。
但真正引燃大家愤怒情绪的是石老太对留观治疗期间的“点评”,文字之冰冷、感情之寡淡、感恩情之淡薄,让人倍感质疑和不适:
先是说病房“冷冰冰”,床架上布满灰尘,“被套破旧、棉絮外漏”;我的“上海”老太太啊,暂且不说你描述的是不是事实,都这个时候了,整个兰州都因为你们“停摆”了,咱就别挑三拣四了!况且人家是二甲医院,人家医院医护人员看到你文章的描述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回怼:“不可能有破洞的被褥”;
再称呼“以命相搏”的医护人员为“大白”,不可求你用敬语,用“医生”、“护士”称呼人家不行吗?“大白”是啥?
然后,质疑医护人员把她当成“洪水猛兽”,“一阵悲哀洗上洗头”,试问,人家医护人员明确告诉你待着房间别出门,你擅自出门,医护予以制止,怎么就把你当做“洪水猛兽”了?人家自己的健康不需要保证吗?将心比心吧,服从管理吧。
“喷”完了病房、医护人员,接下来又质疑饭菜了,说“重辣重油,难以下咽”,这我就不明白了,你也不是上海土著啊,作为贵州人的你口味不重吗?退休后去上海几年,口味变了?人家兰州把认为最好的牛羊肉都拿出来待客了,你就别挑三拣四了。
一会嫌弃饭菜里有葱姜,一会嫌弃饮料含糖量高,难怪医护人员质疑你“难伺候”。
再往下看,当看到北京来的医护人员、广东来的医护人员时,“鼻子一酸”,一同赞美,与对待本地医护人员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会称人家是“专家”、一会冠以“教授”,本地医护只配称之为“大白”?
可别忘了,石老太,除了给你们治疗的医护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门外的志愿者,可都是兰州本地人、兰州学生,他们也在为你的治疗保驾护航,兰州人怎么了?
所谓的优越感来自哪里呢?况且你也不是“上海人”,在贵州教了半辈子的小学,教了半辈子的作文,写出这样的“小作文”实属不应当,伤感情。
当然,有一说一,文中也流露出了些许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也流露出一些愧疚和自责,我们也是就事论事,该质疑的质疑、该赞美的,我们也不吝惜文字。
不管怎样,这一切都过去了,您和老伴也康复了,这才是最好的结果,祝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吧。
石老太被“讨伐”之后,第一时间发文道歉,不过这道歉文简短至极,与之前发布的长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有错别字。
石老太表示“措辞不当,伤害了你们的感情”,好吧,不管怎样,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只有团结、只有同仇敌忾才能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一切已成云烟,不管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就此既往不咎吧。
总之,互相体谅吧,站在医护、志愿者,甚至那些普通兰州群众的角度多想一想,有多少人因此不能出门上班,有多少人因此停课,耽误了生产、耽误了学业,倘若能换回你一丁点的感恩之情,这一切也算是值得。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灾难面前,总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如果你能力有限,不要求你付出什么,别挑三拣四就可以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对《我与新冠撞了个满怀》这篇文章,大家到底怎么看?
最应该被感谢的就是甘肃人民。当发现石头一行情况异常后当地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及时就地给他们隔离治疗。斩断了继续传播病毒的链条,确保了他的故乡和回故乡路上所有途经地的人民的安全。成然我们西北地区的医疗条件,各种环境无法和一线城市相比较,更不能做到像上海那样的精准防控,但是我们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医疗资源技术力量范围承受内,用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停摆了城市斩断了病毒的传播。如果没有我们西北人民的城市停摆,严防死守封闭防控任由病毒肆意传播,那样的后果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和不负责。向勤劳朴实、勇于自我牺牲的兰州人民致敬!
对《我与新冠撞了个满怀》这篇文章,大家到底怎么看?
白眼狼,不感恩。
突如其来的新冠让甘肃措手不及,就像当初新冠撞击武汉时一样,准备肯定不十分充分,但经济落后的甘肃为了人民身体健康摁了暂停键,倾尽所有保护人民,治愈患者,但她优越感满满的指责令人愤慨,心寒。
她欠甘肃人民一个诚恳的道歉。
对《我与新冠撞了个满怀》这篇文章,大家到底怎么看?
为什么石头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这块石头缺少温度,不懂感恩,伤害了广大甘肃人民的心,试想,己经近两年不被新冠病毒打扰的城市,突然因为石头等人的出游打破了平静,孩子们不能上学,上班族居家办公,小区封控管理,医护人员昼夜加班,志愿者冒着风险坚守岗位,更不用说为了抗击疫情政府支出了多少,多少商家店铺关门损失了多少,而石头的文章对此闭目不见,竞然报怨医院的设施和饭菜,好像我不负兰州,兰州负我,怠慢了从上海来的客人,这种心胸怎不叫甘肃人气愤,不骂她骂谁?
对《我与新冠撞了个满怀》这篇文章,大家到底怎么看?
没有一点点感恩的心,条件再怎么不好,但是治好了你的病!不能这么对待大白,农夫与蛇的现代版!
对《我与新冠撞了个满怀》这篇文章,大家到底怎么看?
首先不说吃住如何?应该是必须治好病,你有钱,但尊重国家防疫政策!你身为国家退休的老师!智商总比一年级学生高吧?挑三拣四是为人师表的风格吗?你在没疫情旅游不行吗?你有钱不会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吗?自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