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收割,巨亏300多亿你怎么看?

有投资者在原油跌到1分一桶的买了1万块原油,结果合约交割跌穿历史最低价,达到-37.8美元每桶,也就是该投资者需要赔37.8*7.1万人民币求人买他手里100万桶原油,还倒贴钱给别人。

最直观的感受是投资风险可能不仅局限于“割韭菜”,还有可能被“连根拔起”,也就是“倒贴”!

此次中行原油宝巨亏我认为是有中行原油宝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华尔街的狙击共同引起的。
  • 首先,原油宝最大的缺陷在于在面临交割日的时候不选择提前几天换仓,而偏偏要选择在最后时刻换仓,最后时刻换仓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意味着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投资者愿意与你做对手交易,会直接导致换仓失败。

  • 反观建行、工行的风险意识明显强于中行原油宝,建行、工行均提前一周的时间换仓,结算价格也达到了20-21美元,相对于中行-37.63美元的结算价格显然要幸福的多。

  • 另一点是在华尔街专业投资者的面前,散户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实在太差了,根本不具备与国际资本抗衡的能力。

此次原油宝巨亏可能就是华尔街的一次围猎行为,正所谓资本逐利,当华尔街的资本大鳄在2:00多的时候看到中行还有2万手的多头没完成移仓会怎么做?当然是华尔街空头会在最后的三分钟里集中狙击,最终成功在最后三分钟里将价格狙击到-37.63美元,成功吃下中行2万手合约。

此次事件造成300多亿的损失最后不管是由中行承担还是由投资者承担,亦或是由中行和投资者按照责任划分自行承担,对于我国都是不利的,最终结果都是便宜了美国、便宜了华尔街。

所以投资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那些之前我们认为的亏损大不了就把本钱亏为0的概念在现在看来是不成熟的,谁能想到还有一种亏损叫“倒贴”?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收割,巨亏300多亿你怎么看?

感谢中国老铁送来的航空母舰,中国银行闹了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笑话,白白送出一部分的军费。

300亿是什么概念?

此前、美国制造的尼米兹级航母,总造价50亿美元。基本巨亏的300多亿就相当于一艘航母。近期,中国银行原油宝美国资本华尔街收割300多亿,着实让不少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投资金额完全亏损,并且还欠银行本金的3倍多。

此前美国原油一再下跌的前一周,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已经实现了投资者金钱的移仓(直白的来讲,也就相当于将投资者的钱取出转移);和中国银行甚至连价格一再下跌到零的时候都没有做出及时的强制平仓。

这难道真的像大家所说的一样?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的时间,正为国内凌晨时分,估计都在睡觉。

先前已经有了价格下跌的征兆。

芝加哥交易所早在半个月之前就对外发布通知:原油价格可能会出现负值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何工行、建行等能够做出紧急预案措施的前提。

这不禁让大家对中国银行业务水平有了质疑。根据中国银行后续发布的通知来看:投资者不仅要承受本金完全亏损的责任,还要将欠费的金额全部补上。

并且现在投资者中行其他账户的钱在不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已经被陆续的划扣。其中根据一部分投资者的意见“正准备离婚,转移资产”;投资者如果不及时归还欠费,将会被纳入最高的黑征信系统当中。

投资有风险!

确实如此,根据不少投资者的反馈来看:很多都属于投资小白,原油宝、也正是中国银行像他们此前所推荐的一款理财产品。

原油投资风险巨大,中国银行又是怎么将它做到平民化的?在推荐用户选购此款理财产品的时候,有没有将具体的风险程度告知,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总体来看,在此次事件当中,中国银行风控力度做得不够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也就是这样一些事情的发生,导致大家对银行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收割,巨亏300多亿你怎么看?

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割韭菜,这很正常,一点也不要感到奇怪。

虚拟金融及金融衍生品本来就是华尔街专门为自己设计的收割机,其他国家想在他们那里骗到钱,做你的大头鬼梦吧。

中国倒是很有必要认真清理一下,这些年被人家收割了多少韭菜,坚决杜绝任何投机的幻想,那是自由世界的专利,在中国水土不服。

我们不但不应该参予华尔街的这些东西,对国内已经开展的诸如此类的交易,包括股指期货也很有必要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说的不客气一点,虚拟金融及其衍生品充其量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骗局而已,不相信你就继续玩,一定会玩到你怀疑人生!

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收割,巨亏300多亿你怎么看?

近日,中国银行出了一则通知,经我行审慎确认,美国时间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为有效价格。根据客户与我行签署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个人产品协议》,我行原油宝产品的美国原油合约将参考CME官方结算价进行结算或移仓。这个公告,等于中国银行正式承认了它就是按照次最低价-37.63美元成交的。

此次事件造成300多亿的损失,最后不管是由中行承担还是由投资者承担,亦或者是由中行和投资者按照责任划分自行承担,对于我国都是不利的,最终结束都是便宜了华尔街。其实,这次WTI原油5月期货跌至-37.63美元/桶,这是市场各方都没想的。这主要是,受到全球新冠病毒影响,贮存燃油库存房爆满,而当天交割日,全球散户无法以实物交割,被空方获悉,于是一致做空5月期货才酿成了如此悲剧。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不仅仅是亏掉保证金,反而还倒欠银行一笔巨债。

那么,这次被华尔街收割了的原油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第一,按照常理,中行原油宝无论如何也不会巨亏300多亿。因为,原油宝明知自己不可能按时交割实物原油,却没有在提前几个交割日换仓,而偏偏要选择在最后时刻换仓。在现实中,最后时刻换仓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这意味着,市场上根本没有投资者愿意与你作对手交易,这会导致换仓失败。结果只能是要么交接实物,要被强行平仓,认裁出局。

就在稍早之前,建行、工行的风险意识明显强于中行原油宝,建行、工行均提前一周的时间换仓,结算价格也达到了20-21美元,相对于中行-37.63美元的结算价格显然要少亏很多。而我们认为,中国投资者对国际原油期货不熟悉,更偏向于做多,但实际上不熟悉的投资品,大家千万要谨重投资。

第二,在华尔街专业投资者面前,中国的散户投资者抗风险能力太差了,根本不具备与国际资本大鳄抗衡的能力。当4月20日,华尔街资本大鳄在2:00多的时候,看到中行还有2万手的多头没有完成移仓。于是,华尔街空头会在最后时记得集中狙击,由于华尔街空头们都是加杠杆的,最终成功的将5月份原油期货价格打压至-37.63美元成交,成功的吃下中行这2万手合约。所以,中行由于迟迟没有换仓才造成了这2万多手多头被吃掉了,还倒欠下别人一屁股债。

第三,中行的原油宝在产品规划上没有考虑到极点的场景,所以没把最极端的风险考虑进去。当部分国内投资者乐观的买入“纸原油”产品抄底,却没有料到原油期货会出现负价格,更未料到中国银行的“原油宝”出现了产品漏洞。而投资者却把原油宝当作理财产品买入,现在却要承担类似期货杠杆交易的损失,对此多数投投资者表示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中行的原油宝本来就是一款与国际原油期货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而且目前国内这样的理财产品还有不少。目前,中行的原油宝存在着二个疑点:一是,明明知道自己不能按时交易,为啥还迟迟不换仓,耽误了换仓时机,导致了换仓失败,被华尔街空头们狙击。二是,中行的公告承认,它就是按照4月20日的最低价-37.63美元成交的,抄底没有抄到最低价,而强行平仓却平在最低价,这实在是有些不正常。作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类期货产品的关注和监管。对于投资者来説,不熟悉的投资品种一定要慎重,别盲目投资。

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收割,巨亏300多亿你怎么看?

本想抄底的投资者,成为了原油期货里的韭菜。那么到底谁是本次原油期货交易的大赢家?据自媒体报道,墨西哥因中行原油宝,成为最大赢家!净赚1500亿比索,中行净亏了315亿。墨西哥政府在49美元开始做空原油!中国银行把客户在-37美元价位结算砍仓强平,05合约最低价都是中国人割肉砍仓打出来的。

这一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目前显然处在监管模糊地带。油价“一夜暴负”,让中国银行原油宝做多投资者陷入困境。当部分中国投资者乐观的买入“纸原油”产品抄底,却没有料到原油期货会出现负价格,更未料到中国银行的“原油宝”出现了产品漏洞。投资者当作理财买入,现在却要承担类似期货杠杆交易的损失,对此多表示难以接受。

国内银行玩的这些名目繁多的挂钩国际期货的产品,可能真不少,具体的没法说,纸原油就是一例。恐怖的是,中国银行的原油包结算价几乎到了当天的最低价,当天最低也才40美元啊。中国银行按-37.63美元/桶的负油价,对持有“原油宝”多仓的投资者进行轧差交割。众多原油宝客户不仅亏光所有保证金,还反过来倒欠银行一笔债,数字巨大,难以承受之重。4月22日,中行原油宝客户等来了这样一纸公告:经我行审慎确认,美国时间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为有效价格。根据客户与我行签署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个人产品协议》,我行原油宝产品的美国原油合约将参考CME官方结算价进行结算或移仓。这个公告,等于中国银行正式承认了它就是按照次最低价-37.63美元成交的。这次原油宝时间敲响了警钟。以后,监管层应加强对银行类期货产品的关注和监管,落实对金融机构客户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熟悉的投资一定要慎重。

中国银行原油宝被美国华尔街收割,巨亏300多亿你怎么看?

中国金融业不能过早开放。金融市场是一个国与国之间无形的战场,看看前苏联私有化,到处开放的结局,还有中国一些被外国洗脑忘了自己根的精英们的任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