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肾是阴虚还是阳虚?

谢悟空邀请!肾阴虚和肾阳虚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属于寒性,一个属于热性,共同的表现就是腰膝酸软。

肾阴虚的症状表现为:腰酸腿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等。肾阴虚的人会出现脉搏快,嘴唇红,大便干燥,易烦躁,脾气大等情况,肾阴虚的人舌质绛红没有舌苔或舌苔很薄(严重者舌头会出现裂纹)。

肾阳虚的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怕冷出凉汗,手脚冰凉,夜尿频繁,面色苍白。肾阳虚的人舌头肿胀发白,舌体偏大,舌质淡。肾阳虚的人大多在夜间盗汗,焦虑易怒,难入眠有眼袋。肾阳虚的人气短少语,精神不佳。

肾阴虚的人平时饮食多吃些滋阴补肾的食物如:阿胶,黑芝麻,枸杞,核桃,海参等。

肾阳虚的人平时饮食多吃,牛肉,羊肉,山药,黑芝麻,韭菜,狗肉等。

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肾是阴虚还是阳虚?

肾,人体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死亡全过程。

肾脏对人体五脏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肝肾同源,心肾相交,脾肾相济、肺肾相生。

肾虚,是所有人避之不及的话题,尤其是男性,本来就是肾虚的最庞大群体,但是说实话,作为男人,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不行”。肾虚是身体亚健康的根源,必须正正视它。

肾虚的原因:

肾虚是中医中的说法,诱发原因多种多样:

先天不足--肾是人体先天之本,父母受精那一刻就决定着你的先天条件。

过度纵欲--纵欲伤精,肾精亏虚是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根本原因。

生活习惯--过劳、久坐、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起肾虚。

慢性病发--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肝炎等问题都容易诱发肾虚。

肾虚的分类:

中医将肾虚分为三种情况: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

肾阴虚--肾脏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热。

肾阳虚--肾脏阳气不足,无法蒸腾气化。

阴阳两虚--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脏腑失去正常工作能力。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

因为肾阴和肾阳本质上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所以在症状表现上有很大差异。

判断阴虚阳虚,咱们从上往下看:

看整体→

畏寒怕冷=肾阳虚;

五心烦热=肾阴虚。

看大脑→

头晕目眩=肾阳虚;

头昏耳鸣=肾阴虚。

看面色→

面色苍白=肾阳虚;

面色潮红=肾阴虚。

看舌头→

舌白苔腻=肾阳虚;

舌红少苔=肾阴虚。

看口腔→

唾液清稀=肾阳虚;

口干舌燥=肾阴虚。

看精神→

精神萎靡=肾阳虚;

失眠健忘=肾阴虚。

看手脚→

手脚冰凉=肾阳虚;

手脚发热=肾阴虚。

看腰腿→

腰腿冷痛=肾阳虚;

酸痛绵绵=肾阴虚。

看身体→

下肢水肿=肾阳虚;

形体消瘦=肾阴虚。

看小便→

小便清长=肾阳虚;

小便短黄=肾阴虚。

看大便→

腹胀腹泻=肾阳虚;

燥热便秘=肾阴虚。

看性欲→

性欲减退=肾阳虚;

冲动易举=肾阴虚。

看房事→

阳痿早泄=肾阳虚;

遗精早泄=肾阴虚。

看睡眠→

夜尿频多=肾阳虚;

盗汗多梦=肾阴虚。

注意:肾虚的判断一定要多方比较,不能单看其中某一点,这样不符合中医辩证。

肾阴虚的补益和治疗:

补益:

1.食物--黑色食物最能滋补肾阴,如黑豆、黑米、黑枣、乌鸡、桑葚、黑鱼等。

2.中药--枸杞、黄精、鳖甲、女贞子、怀牛膝、地黄、玄参等。

3.生活--多吃滋润食物,少吃温燥食物;减少熬夜;节制房事;加强锻炼。

治疗:

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滋而不腻,平补肾阴,主治各种肾虚。

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清肝明目,增强免疫,主治肝肾阴虚。

归勺地黄丸--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养阴补血,主治阴虚血少。

知柏地黄丸--清肺平热,清降胃火,滋阴养肾,主治阴虚火旺。

麦味地黄丸--滋肾养阴,敛肺润燥,涩精止汗,主治肺肾阴虚。

肾阳虚的补益和治疗:

补益:

1.食物--温热性质食物,如羊肉、韭菜、虾仁、桂圆;种子类食物,如核桃、杏仁、栗子、榛子等。

2.中药--鹿茸、肉苁蓉、杜仲、锁阳、仙茅、菟丝子、淫羊藿等。

3.生活--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背部;少吃寒凉食物;多参加户外运动;较少熬夜。

治疗:

金匮肾气丸--阴中求阳,生发阳气,主治各种阳虚。

济生肾气丸--补肾助阳,化气行水,主治阳虚气滞。

锁阳固精丸--温肾固阳,涩精止遗,主治阳虚早泄。

五子衍宗丸--填精益髓,扶阳助阴,主治阳痿早泄。

金锁固精丸--温肾填精,固涩滑脱,主治肾虚精亏。

阴阳两虚的辩证:

阴阳两虚是肾虚的最高境界,可能是因为阳虚久了阳损及阴,可能是阴虚久了阴损及阳。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阴阳两虚和气虚体质有一些相似,要注意区分,很多时候认为自己是阴阳两虚了,其实只是气虚而已。

阴阳两虚和气虚体质的相同点---

夏季怕热、冬季怕冷;手脚冰冷、自汗盗汗;腰膝酸软、精神乏力;

阴阳两虚和气虚体质的不同点---

气虚体质会出现气短气喘、心悸、食欲不振、舌头淡红有齿痕等肾虚不具备的症状。

阴阳两虚的调理方式

1.节欲保精,肾的阴虚和阳虚归根结底都是肾精亏虚,所以节制房事是补肾虚的第一步。

2.规律生活,减少熬夜,规律三餐,合理营养,加强锻炼,这些是养肾的必要条件。

3.合理进补,建议先用金匮肾气丸补益,阴中求阳,不会益阳损阴。待阳虚症状改善之后再用六味地黄丸补益阴虚,滋而不腻,不会补阴过度。阴阳双补的中成药有补天大造丸和龟鹿二仙膏,但是不好购买,同时价格昂贵。

气虚体质的调理方式

1.饮食调节,多吃甘温补气食物,如粳米、小米、糯米、山药、鸡肉、胡萝卜等食物;少吃寒性顺气食物,如山楂、大蒜、槟郎、香菜、柚子、金桔、橙子、菊花等。

2.中药补益,大枣、人参、白扁豆、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中药可以泡茶、煲汤、泡酒。

3.生活环境,一定要注意适当通风,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气虚会导致表气不固,抵抗地极低,容易受风寒感冒。

4.中药调理,补中益气丸、归脾丸。

最后,补肾要注意两点:

1.肾虚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同样存在。

2.肾虚用药一定要遵医嘱,本文不作为用药指导。

以上回答属于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评论,分享看法。收藏转发,分享给身边朋友。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论健道,每天听三甲营养主任医师道健康,致力成为您身边最贴心的健康养生专家。

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肾是阴虚还是阳虚?

您好,作为一个养生少女,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养生干货~ 很多人都知道肾虚,却不知道女性也会肾虚,同时肾虚在中医里面还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哦!

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简单的方法:

1.看性功能。阴虚的人早射、遗经的比较多;阳虚的人阳萎的比较多。 2.看冷热。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是阳虚;五心烦热、容易盗汗的是阴虚。 3.看二便。小便发黄、便秘的人多属于阴虚;小便清长、大便溏稀的人多属于阳虚。 而且六味地黄丸作为肾虚滋补药,也是很有学问的。它是用于肾阴虚体质,如果你畏寒肢冷虚寒无力,切忌不能用此药。 而肾阳虚经常用到的一个中成药就是金匮肾气丸。此药专门用于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小便不利,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 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帮助!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补充! 亲爱的朋友,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点个赞呗~~谢谢您!喜欢中医的可以关注我哦!带你养生~

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肾是阴虚还是阳虚?

肾阴虚和肾阳虚的辨证施治。

肾阴虚主症:形体虚弱、头昏少寐、健忘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口干盗汗、发脱齿摇、失眠健忘、耳聋、视力减退、尿量多、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肾阳虚主症:面色淡白、形寒肢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阳痿早泄、性欲减退、尿少浮肿、或食少便溏、舌体胖儿有齿痕、脉沉弱。

肾阴虚治法:滋养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肾阳虚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1.金贵肾气丸,2.右归丸。

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和其他脏腑辨证施治,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肾是阴虚还是阳虚?

肾虚是常见症状也是人经常出现的症状,肾虚分肾阴虚和肾阳虚,不同的症状就有不同的表现及预防。肾阳虚一般男性与女性都同时存在,主要是;精神不振,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身体有沉的感觉,要洗酸痛,腰背冷痛酸软,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肾阴虚也不分男女;主要是;两腿发软无力,心烦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咽干等症状。肾虚是指肾脏阴阳不足。主要原因是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恐惧,饮食,熬夜等因素引起。要缓解这种症状尽量食疗;要适量应用羊肉,狗肉,韭菜,泥鳅等,还可用黑米,黑芝麻,豆类等,也可用水果,核桃,腰果等。如果中药调理使用金贵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也可咨询医生进行相对的中成药物调理。

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肾是阴虚还是阳虚?

肾阳虚肾阴虚最简单区别:

1、看热冷:

肾阴虚怕热、手脚等身体易出汗;

肾阳虚畏寒怕冷、手脚冰凉。

2、看津液:

肾阴虚口干舌燥、喝水不解渴、皮肤干燥、舌红少津、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

肾阳虚形体肥胖,水肿,腰以下最重,腹部涨满,舌苔淡

3、看精神:

肾阴虚烦躁不安、易怒急躁、易发脾气;

肾阳虚没精神,乏力气短,抑郁不欢。

4、看气色:

肾阴虚脸色发红

肾阳虚面色无光

5、看疼痛:

肾阴虚腰膝酸软,腿膝无力;

肾阳虚腰膝酸冷或疼痛

6、看睡眠:

肾阴虚失眠多梦

肾阳虚嗜睡,睡不醒,易犯困

7、看大小便:

肾阴虚小便量少,颜色黄,大便干燥;

肾阳虚尿频尿急夜尿多尿不净,易腹泻

8、看生殖能力:

肾阴虚男子遗精,早泄,阳强易举,女子闭经,崩漏;

肾阳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

最后一条是最严重病症!看到的朋友要想身体好一定要记住,

三分治七分养!药不要乱吃!

打铁还需自身硬,锻炼为主,药物食补为辅才是养生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