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对于雾霾天气对人体有什么害处之话题,我个人认为,人们要真实理解此题,必须要知道雾霾天气的由来和雾霾天气与大雾天气的区别。近十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现象,主要原因是近十多年以来,全球各地的活火山口频繁爆发火山现象,超大量的火山灰颗粒逐渐被注入到大气云层之中,由于火山灰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化学物质,改变了部分大气云层的物质结构,造成部分大气严重超标,这也许就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雾霾天气与大雾天气不同,大雾天气是不超标的,对人体生存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雾霾天气就不同了,它携带着火山灰颗粒有害化学物质的成份,是火山灰的稀释产品,造成局部空气的极度污染,严重超出于人体健康适应性的指数,人体如长期处于雾霾天气环境中生存,一方面会减少阳光的润育;二方面会对呼吸道系统带严重影响和伤害,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生存。雾霾天气的发生,多出现在处于对流带的城市和地区,尤其是处于海洋(或大湖)与大沙漠之间的温差对流带,会显得更加频繁。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关注我,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与学习。宇明于东莞市。
雾霾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和被动食用基本相同。
雾霾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冬天来了,大气的扩散条件不良,特别容易出现雾霾。那么,雾霾的危害,除了大家能够想到的会增加肺部疾病发病率,你能够想到它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吗?我想大部分人还想不到这一层。其实,很多试验都已经证实,雾霾和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很多试验也都证实,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下,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一、那么,雾霾和心脑血管疾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呢?首先,雾霾进入肺泡后,出发肺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继而向血液中释放大量的致炎因子和促血栓物质。
其次,雾霾,尤其是以PM2.5为主的细颗粒物是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从而诱发血液中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机体释放致炎因子和促血栓物质。
此外,雾霾中的超微细颗粒物、可溶性金属以及有机化合物都可以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紊乱、活性氧增多、血压升高、血小板激活、动脉硬化程序启动、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
二、雾霾来了,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说,雾霾来了,无论是正常普通人,还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屋里尽量使用品质过硬的空气净化器,同时注意避免在车流量大的马路上跑步骑车。饮食方面,可以尽量吃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比如说西蓝花、甘蓝等等。同时比吃点什么更加重要的是,注意控制体重不超标、戒烟限酒、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最后,希望大家重视雾霾的危害,加强对于雾霾危害的重视,尽量做到更好的自我保护。
雾霾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雾霾由灰尘和烟雾颗粒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还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雾霾最大的健康风险是PM2.5颗粒物,PM2.5是直径小于2.5μm超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碳气溶胶、硫酸盐、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之间复杂的光化学反应。污染微粒直径小于2.5μm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停留时间长,传播距离远,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雾霾对人体危害的生理机制进入肺部的空气污染物可破坏气道上皮屏障和细胞信号通路,损伤薄壁组织,产生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渗透性炎症,机体免疫紊乱,表观遗传变化及自噬异常。
短期接触短期接触雾霾颗粒物(数小时或数天)可影响心脏和肺功能,尤其是已经患有慢性心脏或肺疾病的人,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心力衰竭。会加重肺部疾病,导致哮喘发作和急性支气管炎,还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心脏病患者短期接触可能与心脏病发作和心律失常有关,暴露于雾霾和出现症状时间间隔可能为1-3天。
长期接触长期暴露导致肺功能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甚至过早死亡。
局部影响可导致眼睛、鼻子和喉咙发炎。有鼻窦病史的人更容易出现鼻塞、喉咙痛和咳嗽。系统性影响更为严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发作和支气管炎,以及心脏病恶化,如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长期暴露在雾霾中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5,冠状动脉钙沉积率增加20%,从而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另一项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5,患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22% 。
对健康的影响在高危人群中更为突出如儿童,老年人,有呼吸道疾病等疾病史的患者,任何心脏疾病患者,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患者。
雾霾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1943年 美国洛杉矶;当地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1952年 英国;12月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 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1961年 日本四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 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1989年 希腊雅典;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500毫克/立方米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并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
2018年 北京;12月2日一早,北京笼罩在灰蒙之中,全城能见度不佳,部分高速路段已封路。全市35个监测站点中,除1个站点显示数据缺失外,有30个站点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数据显示,北京绝大部地区的PM2.5实时浓度均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作为人类只能不断的改善自己,善待我们的家园。但是,这种改变必定是旷日持久的,例如,美国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
既然彻底摆脱雾霾的危害还需时日,不如现在做好防护,首先;口罩成出门必备,建议采用N95以上级别的口罩。对于孩童和老人,采用N90口罩,并在污染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其次,少出门,少开窗,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 用好空气净化器。室外空气恶劣,待在室内的时间大大增加,室内成了必须守住的净土。大多数办公室或者家庭场所,都能看到空气净化器的身影,空净在国内的普及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海尔KJ-F300/MFC空气净化器自上市以来,凭借优秀的净化效果以及差异化的多模块组合形式,受到许多人的热捧。区别于普通产品,海尔KJ-F300/MFC空气净化器搭载7重高效复合滤网,分别由初效PET滤网、初效银离子滤网、HEPA滤网、纳米银离子层、椰壳活性炭吸附层、活性炭+RCD催化分解层、负离子层组成,这7重防护设置,不放过室内任何角落的污染物,甲醛、苯、VOC、PM2.5、细菌、病菌等,统统可一网打尽,绝不“留情”,全方位呵护室内环境的健康。
其中,不得不提业内领先的高效RCD催化分解甲醛技术,这项技术可自然催化分解甲醛,生成无害的水跟二氧化碳,不仅能快速净化室内的甲醛分子,还避免了二次污染,提高了滤网的安全性,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和安心。
雾霾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雾霾是空气中的颗粒物,其来源是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物和生活燃烧废气,在空气中悬浮,在稳压的气候之下,这些漂浮物会相互交叉反应,产生毒性更加大的混合物,还有这些悬浮颗粒物还会成为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载体,在颗粒物上繁殖繁衍,构成更大的污染。其对身体的危害如下:
一、雾霾对呼吸道的危害
雾霾是一种复杂的物质,不同的地方成分都不一样,但是,其危害机理有共性,首先吸入鼻腔时,对敏感人群或者免疫力差的人群引起鼻炎,进入呼吸道也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产生呼吸道感染,如果是呼吸道疾病患者会加重呼吸道疾病,对免疫力弱的婴儿儿童是呼吸道致病的主要因素。这就是雾霾期间,呼吸科人满为患的原因。
二、雾霾对肺部的危害
雾霾进入肺部,直接大于0.5微米的颗粒物无法穿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就会堵住肺泡内壁,影响肺泡呼吸呼吸的氧气交换量,造成呼吸不到位,产生胸闷的感觉,并且会在肺泡沉淀,虽然肺泡的巨噬细胞会吞噬这些雾霾沉淀物,但是,由于其中含有重金属,巨噬细胞吞噬以后无法消化,自身就会死亡,日积月累就会产生肺炎,严重导致肺泡癌变。
三、雾霾对心血管的危害
直径小于0.5微米的雾霾可以直接穿过肺泡进入肺泡上面的毛细血管,今天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在血液的流动中,与血管内的氧化型低密度蛋白质(胆固醇)会结合成为血栓,血栓堵在血管到账血管硬化,堵住心脏产生心梗,堵在脑部产生脑梗。
四、雾霾对组织细胞的危害
一部分直径小于0.5微米的雾霾从血管进入组织里面的细胞,通过巨噬细胞和白血病等无法消灭掉此类雾霾,那么,剩余雾霾就会抢夺细胞里面的DNA上面的电子,造成基因突变,也就是细胞癌变,这就是雾霾可以导致癌症的基本原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