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一方挂“免战牌”,双方都休战?对方非要打会如何?

免战牌为什么有用?看看孙子兵法里的一段话就会有所启发。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两军对垒,具有防御工事的防守一方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城池。所以古代对战,会尽量在双方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去打,如果可能,尽量避免主动进攻有防御工事的防守一方。免战牌,只有在有城池或者防御工事的一方才会有用,否则就是一块破木头,对方才不会理你是不是挂免战牌。

小说里经常看到,攻城一方,一般不会直接攻城,而是围起来,然后讨敌骂战,刺激对方出城决战。原因很简单,强攻损失太大,没有五倍以上的伤亡,很难攻破城池,只有实在没办法才会强攻。最好的办法是围困,断其粮草供应,逼对方出城迎战,这样就把对方拉到与自己同等条件下,损失最小。但是守城一方必定不会轻易出城作战,免战牌一挂,等于告诉对方,我们不出城作战,有本事你来攻城呀?不过一个被围的城池,一般不会坚持太久,全城军民的消耗不是小数字,不可能长时间坚守,坚持时间很长的,一般是单面受敌,可以供应粮草才可以。这就是有城池的防守优势一方,有时也不得不出城作战。

即便是没有城池,真正两军对垒,一般也会安营扎寨,这些临时的防御工事,虽然不如城池坚固,但是依靠这些临时寨墙防守,仍然会给强攻一方带来来巨大麻烦。所以没有非常必要,谁也不会强攻营寨,就算要强攻,一般也是夜里趁对方防守松懈偷袭。这时候免战牌也是有用的。

免战牌,实际上就是有防守优势一方告诉对方,我就坚壁不出了,有本事你来强攻。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战局复杂,有时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强攻,到那时,免战牌什么都不是,破木头一块。

古代打仗为何一方挂“免战牌”,双方都休战?对方非要打会如何?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免战牌?就这三字要是搁一般人眼里,拉倒吧,这纯粹就是来逗乐的。

打仗那是啥玩意?白刀进去,红刀子出来,你不弄死俺,俺就要弄死你,就这地界是最不讲究道义的,还免战牌,这世界压根就不会有这物件。

这东西就跟皇帝给大家伙发的那免死金牌一样,混弄鬼的,你要真当真了,相信世界上有这物件,瞧见没那刀下的亡魂一准有你一份,外带老天爷都不同情你,捎带给你一批语:“这孩子没啥大毛病,就是傻!”

嗯,这话说的似乎是没毛病。可俺要告诉大家伙,这世界上还真有这东西,他的功能和您想的一样,这玩意一挂出来就表示:“俺今天累了,不打算出来和你掰腕子,想找乐子自己玩去。”

懵圈了吧!那么这是咋回事呢?

这事,咱得往远了说,有多远呢?春秋之前吧!

春秋之前的免战牌

春秋时期,其实就是东周时期的前半段,那么他的前半段是西周。这时间点上人们有讲究,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整个社会体系从上到下讲究的就是一个礼字,用礼字来一统天下,那么为嘛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当时西周统治的地域他也大,而那个时候消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

离都城远的地界,假如发生了啥重大事件,您这十天半个月把消息送过来,这都算快的,三五个月那都是常有的事,一年半载他也不稀奇。

这就要命了,假如地方上发生了叛乱,等你接到消息,这叛乱指不定成啥德性呢?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呢?最直接的办法是派大兵,直接搞死对方。可一提到军事,这玩意打赢了就不说了,这要是来个远途奔袭还打输了,劳民伤财不说,威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是不是有啥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事呢?

要不说咱大华夏的人聪明,上位者这就想到了一个字——礼,用礼来束缚地方上各位诸侯。

把礼字贯穿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王应该穿啥衣服啦?诸侯应该用啥器具喝酒啦?大夫出门应该蹲在啥样的车子上出行啦等等。

你如果没有遵守这些礼法,那么你也就被遵守这套礼法的人们所排挤,不用上位者出生,一帮子遵守这套礼法的人们,也会出手收拾你。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大华夏的人做啥事之前,都喜欢和你掰扯掰扯道理,哪怕你是那种听不懂音律的牛,他也和你掰扯掰扯,让自己站在礼法的高度上,然后一闷棍敲你头上,在弄死你。

那么这个礼字贯穿到了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礼法。

你比方说,战争双方,这就开打了。首先出场的是战争双方的领头人,俩人跑到当中间,这就一堆胡扯。

这俩人要是能把事情掰开了,这矛盾点解决了,这也就不用下边的人拼命了。

这要是还没整好,接着是大将出场,双方划出道道里,比划两场,先撑撑场子,给自己一方提升一下士气。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方感觉自己个真不行,这撤了他也成。

这还是不行,那没得说,双方这就正式的开打了。

那么在这种氛围之下,有免战牌的说法,还真有!

那么啥时候消失的呢?

这事到了春秋时期,这套制度就被废弃了。不然咱咋老是听那个时候,叫啥礼乐崩坏,礼乐崩坏的,说的就是这套礼法没人听了,遵守这套礼法的人少了。

打这里起,打仗只寻求结果,不寻求过程了,这免战牌也就属于搞笑级别的物件了。你挂个免战牌,俺就不揍你了,想多了吧!你挂个免战牌,俺就相信你不悄摸兮的跑出来偷袭俺?俺瞅起来有那么愚蠢吗?

这事打这里起就算是废了,那么具体的时间呢?没有具体时间,倒有具体的事。

宋襄公,这就是一个坚持礼法的人,打这人之后,战场上就没啥礼仪了。那么接下来咱就说道说道他这是咋回事?

话说,当年他想做诸侯的霸主,这就弄会盟诸侯的事。话说这种事,比较凶险,一个弄不好这就要身死道消。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局,这宋襄公就提议不带部队去,下边的人一听直秃噜舌头:“为防有变,你最好带上部队。毕竟这里边最不服你的就是楚国,这玩意是个最不讲信誉的家伙。”

可宋襄公那脑袋瓜摇的像个拨浪鼓似的:“这主意是俺出的,俺不能不遵守约定啊,说不带就不带!”

结果他这人去了就和这楚成王因为这霸主的事嚷嚷起来了,人家楚成王一挥手埋伏的军队一家伙就把这宋襄公给掐住了,丢到了人楚国的大房子里囚禁了起来。

后来这事请鲁僖公说和,这宋襄公才被放回来。

按说发生了这样的事,这宋襄公应该知道,这个时代已经是礼乐崩坏了,就不应该用礼法那一套来看待事物了。

结果后来楚国和宋国又因为这霸主的事,刀兵相向了。

到地之后,这楚国正好开始渡河。下边的人就给宋襄公出主意:“咱来个半渡而击咋样?”

话说这主意好,毕竟人家楚国人多势众,您就得取巧不是。

结果这宋襄公脑袋摇的像个拨浪鼓:“不行!俺是仁义之师咋能干这种缺德带冒烟的事呢?咋得等他们摆好了军阵,一刀一枪的打,这才行,方显俺这仁义二字!”

好吧,宋襄公这脑壳里压根就没有胜负的概念。

结果等到楚军把阵型摆好了,休息够了,一家伙就冲了上来。

咱开头不就说了,这楚军人家的人数就比他多,这一冲击,宋襄公可就败了,大腿上还给人射了一箭。

这损失可没地补去,国力可就衰退了不老少。

这是一种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把自己卖了不说,捎带了那么多老百姓,还自以为很高尚,不可理解。

那么打这起,礼法似乎在消失。但当大华夏再次形成大统一的时候,礼法二字又被重新拿了起来。

但这礼法二字所形成的传统在战争当中,这就有点行不通了。因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走过来,咱都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性,他的终极目的是用刀子从肉体上彻彻底底的消灭对手,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兵者诡道也,免战牌?拉倒吧,这东西您也只能在戏剧里瞅瞅,当个娱乐就得了,千万别当真,这可是要命的东西,不然你就是下一个宋襄公。

后来大明时期,朱棣造朱允炆的反,而朱允炆就是为了爱惜自己的名声,下了一道蠢猪似的命令,不得伤害朱棣的一根汗毛。

得嘞,朱棣有了这防弹衣,打了四年多,身陷包围多次,在火枪箭头的包围下,一点伤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啊!当年常山赵子龙也不过如此。

这不后来眼瞅着朱棣打到了皇宫里边,朱允炆落得个烧毁皇宫了事的结局。

战争?礼仪讲不得。我们可以在开战之前,把所有的条条框框摆在明面上,最好不要开战,陈述开战后带来的危害。

但战争一旦开启,礼仪?扔了吧!这东西压根就不合适在战场上生存,这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只有一方重伤退场或者死去,才是最终的结局。

这也就是为嘛,咱大华夏的人瞅起来人蓄无害似的,一旦战争真的来临,这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咱们。

规则俺们懂,兵者轨道比你懂的更多。咱就用美国一位将军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唠叨:“和大华夏的人开战,疯了吧!”

好了,今天就写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古代打仗为何一方挂“免战牌”,双方都休战?对方非要打会如何?

免战牌?搞笑来的。战争又不是过家家,说不打就不打啊?

我查了一下,免战牌这个概念是出自清朝的一部小说,钱彩的《说岳全传》,书中第15回写道:

“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既增加了趣味性,可读性,又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就像日漫角色放技能大招,必须配合着剧情大喊出这个技能的威力,和大招伤害等。

但你不要把免战牌的概念搬入历史里去。因为古代战争,动则数万、数十万大军混战,统军将帅才能稍弱就会导致输掉战争,而输掉战争的后果极其严重,不单单是死了那么多士兵。要是数十万大军都输掉的话,那就是伤筋动骨,损伤国运了。

交战:

所以败军之将帅,难辞其咎。战死还好说,即使不死逃回来,多数也会被当权者处死。所以战争中,为了获胜,无所不用其极,阴谋阳谋三十六计,各种尔虞我诈。能用就用,只要对战争有帮助就行。

统帅:

两军交战,敌军准备溃败了,突然派人来跟另一军统帅说,:打仗太辛苦了,我们要休息一下。然后把写有免战两个字的牌子,挂起来,示意:暂时不打了,等养好精神再打过。这可能吗?

或者攻城战中,攻城方和守城方打得难分难解了,你突然挂个免战牌说不打了,任你叫骂都不应战。但攻城方真的攻城你不应战试试?所以免战牌根本就没什么意义。

攻城战:

就像两个人因口角而发生斗殴,正打得眼红脖子粗的时候,下风的一人突然说:“停一下,我疏个头发,换个姿势再跟你打。”哈哈,原谅我想到无厘头。

就算是号称最君子的春秋时期战争,也没有这个说法,打仗虽然双方排好阵型再开始打。也有打完教敌军怎么跑路的。但也没有记载说打着打着,挂个免战牌就不打了。

可想而知,这免战牌的概念,只是一些整天空想的酸腐文人想出来的,再加工到文化作品如小说,戏曲之中。真实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免战牌的概念。

古代打仗为何一方挂“免战牌”,双方都休战?对方非要打会如何?

我到觉得免战牌的意思是,敌人来攻城一般都是要等几天的制作攻城器械才能攻城,攻城伤亡较大,所以很多将军都想用骂战的方式,让城内的守军出城决战,而城内的又不想理他,所以直接挂一块免战牌让军士小心戒备就去逍遥了!十倍以上的军力才敢攻城,所以一般打仗是不会随便攻城的,而是双方主力出战,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就算胜利,挂免战牌不是说不打了,而是守城方不出战了,你想打有本事就攻城。而攻城方在人不够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攻城,伤亡实在太大了。所以就有了免战的效果,而不是牌子管用。对于守城的一方免战牌还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不想打就意味着对方就得攻城,攻城战本人感觉是只有进攻方实力远大于守城方才可能成功的,没有听说过实力差不多就攻城的,相对于野外对攻来说,攻城难度和伤亡就大多了。相当于我站在你家门口叫你出来我要揍你,你站在门口喊,我就不出来,这就是高挂免战牌。你还可以继续喊,有种你进来啊?如果我就一个人又顾忌警察街坊,骂你几句也就走了。如果我人多今天事儿大就是要揍你,那免战牌也是没用的,这样理解了?有此可见古人已很聪明了,先以最小代价,最小伤亡来取胜。古人都以最勇猛的战将排兵布阵阵前指挥作战,一旦某方有威信勇猛常打胜仗的将领被对方将领阵前打败或杀死,如被打伤或不敌对方,只能退回军营挂起免战牌,养伤和商量对策,而此时的战胜方已知自已胜利在手,已不用再大战杀,已达到不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所以也无需去强功。如敌方再无战将迎战,动摇军心就会军心溃散,战败一方的主子就会考虑投降或逃跑,战胜方就达到不用大战而全胜,把伤亡减到最少的结局,而俘虏又可壮大自己的实力。唉,不算上围点打援或者引蛇出洞,强攻城池的话一般是攻城方士兵的尸体和城墙一般高,然后后面的人如履平地地进去,你以为攻城好玩啊?冷兵器的攻城就像现在不想打有核武器的国家,能赢,但是能不计成本不想后果吗?你说的火攻,城里一般是泥土和砖砌的好房子,城外是农民的茅草屋,能点燃吗?坚壁清野不是你随便一句话就能破的了的,免战牌肯定有,绝不是凭空捏造的,就像作者你说的春秋战国时打仗最君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他们头上还有个皇帝,虽然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候打仗还是不敢太过份,打仗也为提升实力和威望不是以侵略为目的,人家挂免战牌不出战,你强攻就会落下把柄,各方诸候就有出师征讨的借口。随着皇帝的影响力消失了免战牌自然也没用了。古代打仗很讲究“进可攻退可守”,所谓免战牌是对防守一方自己人的,“不得将令擅自出战者斩”,古时打仗,双方都会安营扎寨或者坚守城池,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当一方处于不利处境时会退回己方城池或营寨固守待援,或者待敌疲惫寻机再战,此时既在一家营门前高挂“不得将令擅自出战者斩”,以免一些将领被敌激怒擅自出战吃亏,一般情况下,防守一方营寨或者城池都很坚固,不会被敌方轻易攻破。

古代打仗为何一方挂“免战牌”,双方都休战?对方非要打会如何?

免战牌这个东东的确是有些戏说,但这种攻防的形式的确存在。

毕竟战争不是儿戏,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输了不认账,推到重来。

打仗有输有赢,打不过就跑,这好理解。

但如果是守城,打不过就不能跑。没办法就只好关起门来做缩头乌龟。这完全可以形容为高挂免战牌,没毛病。

不管是不是挂一个免战牌之类的东西,这不重要。不出城交战,紧闭城门就等于挂了免战牌。

问题是挂了免战牌,敌人就不攻城了吗?就可以安全了吗?不言而喻,绝非如此。

那又有啥区别呢?这里面有学问。

敌人来攻城,自然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守城方也具备一定能力。彼此都以为很牛叉,那就干一架好了。

敌方在城外列阵,守城方出城列阵完毕,双方交战。敌方打不过就自动跑了,不会再回来丢人现眼;守城方打不过,就退回城里,紧闭城门再也不出来,有本事你就攻城吧。

这就是以前攻城的套路。

不出城交战,直接紧闭城门不出,不就行了吗?

可以啊,许多善于守城的将领都是这么干的。

但是得有个前提,要有足够的粮草、水源等后勤保障,然后等待援军解围。

这也是敌我势力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措施。

本来一战就可以击溃敌军,你却龟缩在城内不出,大呼小叫的等待援军。等老板派遣大军,兴师动众赶来,却是几个小蟊贼,老板也不乐意哦!敌人没有攻破城池,守城将领的脑袋也会搬家。

为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就要先干一架,试探一下火力,确实打不过就只好高挂免战牌等待援军了。

攻城一方也不会因为你挂了免战牌就放你一马,继续会寻找机会跟你决战。

《孙子兵法》有云: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意思就是,最好是吓唬吓唬他,把他吓尿了,让他主动投降最好;其次就是把他约出来干一架,一决雄雌;最下才是攻城。攻城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就是看见对方挂了免战牌,也不是直接攻城。一般采取辱骂之类的方式,再把守城方弄出来打。因为孙子教育大家,最后没办法才攻城。

攻城一方往往也用计,假装败退,给守城方来一个调虎离山,设伏兵背后偷袭入城等等。

这需要斗智斗勇,像诸葛亮这样的,唱一出空城计就可以退敌。这不是戏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冒这个风险,但空城计的确有许多名将用过,也却有奇效。

像张飞这样的就不行,沉不住气,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城约战。这也是刘备不让张飞守城的原因所在。

许多情况下,坚守不出,敌方确实是无可奈何。但也不是毫无作为,那就是最后一招,没有办法的办法,选择攻城。

之所以孙子兵法称为下策,攻城往往是不占便宜。但只要付出代价,办法妥当,还是能够攻下的。

因此,高挂免战牌,不管是不是有这个东西,其本质就是说:“我不会出城找你对打,你有本事就来吧,上城来打我吧!”

敌方无可奈何是常有的事,围困一下,没有攻城的把握就撤了;一般情况是选择攻城,不会像有些小说描写的多么诚信,就不再进攻了,反而是照攻不误。

有时候也会出现“三天后决战”的免战牌,其意图就是去搬救兵。

攻城方也清楚是个套,没别的办法可使,就等三天,这不是多么讲信用;也可能就此将计就计,假装撤退,麻痹对手,突然攻城。

总之,兵者,诡道也。没有真正的啥信用可言,都是些套路罢了。

古代打仗为何一方挂“免战牌”,双方都休战?对方非要打会如何?

“免战牌”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你要当真?那可就贻笑大方了。

话说一群山贼袭击一个县城,县太爷挂出免战牌,说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今天不打,明天再打。山贼说,“好,那我们今天不打了,你开门我们去买点酒就走。”你说这县太爷是开门还是不开门呢?要想打你我说了算,免战牌顶个屁用!

小说中,把古代的战争描述为武将对决。脑补一下场景,千军万马分列两边,中间两个主将手拿兵器互相撕逼。一会儿横尸疆场一个,失败的一方士兵抱头鼠窜。然后高挂免战牌?打赢的还不能怎么样?恐怕亘古至今都没有发生过吧?你想想,汉武帝派卫青去打匈奴单于,匈奴人挂个免战牌,卫青说,“算了,回去吧!”。刘彻那脾气,不夷了他三族才怪!

免战牌是个“道义”符号,只有在讲道义的场合,它才能排上用场。比如,你和一帮朋友喝酒,别人找你约战说:“哥们,听说你酒量不错,咱俩一人一瓶茅台,看谁先干完。”你一摆手,不接招,高挂免战牌,他就不能说他比你酒量大。因为哥们情分在,他也不能把你摁地上灌进去呀!可打仗不是这样的,那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我不弄死你,你就弄死我,双方只有一个目的,就把对方弄死。这个时候,“道义”算个球!所以也就没用了。

不过这个“道义”在春秋前期还是个主流思想。虽然周王没实力了,还受诸侯的气。但毕竟是天子,孩子多,各个诸侯都可以发言。郑庄公欺负周王室,还箭射周天子,他的霸业始终得不到诸侯的承认。最后郑国还是被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给削下去了。所以,有名义上的天子在,大家打架的时候还是有规矩的。打你的时候,要送战书过去,还要商量地点,最后等大家军队到齐了,列好队,擂鼓开战。这种方式算是比较野蛮了,还有更文明的。双方争执一座城池,要大打出手了,周边诸侯拉着周天子去调解,最后赛马定输赢,军士们一切安好。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战场上就是干你不愿意让我干的事情,没有什么道义可言,免战牌这种东西不能成为护身符,况且在正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直至到了近代,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战场上以投降的方式借助《日内瓦公约》让自己活下来还是有可能的。不过,那不是免战牌,那叫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