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说到渤海国,就不得不说起渤海国的主体粟末靺鞨。靺鞨本是满洲的祖先,而粟末靺鞨是靺鞨人的一个分支。隋朝时,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依附于高句丽,唐朝灭高句丽以后,粟末靺鞨迁移到了辽东一带受唐帝国的节制。

武则天时期,契丹背叛唐朝,而当时包括粟末靺鞨在内的靺鞨也跟着契丹一起搞事情,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营州之乱”。结果武则天这个千古女皇也不是个好惹的,直接派兵镇压,联合后突厥与奚人剿除叛乱。而后,武则天下令诛杀不肯接受唐朝示好的靺鞨首领乞四比羽,而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在逃亡途中,很不幸就病亡了。

人算不如天算,帮着唐帝国平定营州之乱的后突厥势力壮大,整个就膨胀了,也背叛了唐帝国,而当时的奚人与原本叛乱的契丹、靺鞨也沆瀣一气。

不过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是个识时务的俊杰,审时度势之下并没有参与叛乱,而是趁机建立了政权,称“震国王”,渤海国的基础由此建立起来。大祚荣在契丹、新罗、后突厥之间巧妙周旋,使得震国迅速安定了根基并且壮大起来,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存在。

唐中宗复位之后,有意招安粟末靺鞨,所以派遣使臣进行册封。当时的唐朝仍旧强大富有,大祚荣再三考虑,觉得还是跟着唐朝有肉吃,很愉快的接受了册封。

唐玄宗时期,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将震国之地定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这是当时唐朝羁縻制度的体现,这个时候的“渤海”之号虽然已经出现,但充其量仍旧只是个部族。

唐朝时期,对于边夷之地施行特殊的“羁縻制度”。虽然这个时候的渤海已经成为不同于唐朝的藩国,不过按照唐朝的制度,依旧名不正言不顺。直到唐代宗时期,才正式将渤海升格为渤海国,而当时的渤海郡王大钦茂受封为真正的“渤海国王”。

渤海国到大钦茂时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与之前节制忽汗州的地域部族政权相比,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接受了大量唐朝文化的渤海国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东北亚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被称作“海东盛国”。虽然渤海对唐朝称臣,但与后来的越南一样,对内却仍旧自称圣人甚至皇帝。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渤海国属于冷门知识。

渤海国的起源不详,在唐代正式受到册封。

同时,大唐在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督府,亦称“渤海都督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

渤海国鼎盛时期,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渤海国首都位于今天黑龙江安市渤海镇,前后长达160多年。

因为地理原因,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的管理有限,对东北也不感兴趣。

出了山海关以后,有一个几百公里的辽西走廊,交通不便,难以维持大量运输。

这是中原王朝通向东北的天然地理问题,一直到近代有了铁路以后才解决。

除了交通瓶颈以外,东北的气候在古代并不适合生存。

古人缺乏足够的取暖设备和衣服,棉花是在明代才开始大量种植的。

在这之前,遭遇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人类生存会很困难。

除了生存以外,东北最大问题是西部和北部是开放的。

蒙古高原和远东地区的其他民族,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北,进行武力进攻,根本无法阻拦。

那么,如果汉人大量在东北定居,不但存在生存危险,甚至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证。

只有政府出兵建立强大的保护罩,汉人才能够在东北生存。

所以,东北在古代基本是放空的,这里人口也非常稀少,主要以游牧、渔猎为生,也有零星农耕民族。

当时东北有很多少数民族,大多以小部落形式生活。

在公元前37年前后,部分靺鞨人从北方的远东或者西伯利亚迁移到了黑龙江流域。

靺鞨是一个通古斯民族,南北朝之前称肃慎勿吉。

靺鞨也是较为原始的民族,以部落形式生存,分为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等七个大部落,分散在东北和远东各地。

靺鞨是崇尚武力的民族,到了东北就开始长达几百年的征战。

公元493年,他们首先消灭了东北北部的当地民族扶余人,控制了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为中心的大片土地。

实力强大以后,他们爱是继续南下,同南扶余人的君主制国家—高句丽作战。

但高句丽鼎盛时期人口有数百万之多,中原王朝尚且难以对付他,更别说靺鞨。

在几十年的战斗后,靺鞨连战连败,大部分臣服于高句丽,少部分则退到辽西归顺了中原王朝,隋朝。

靺鞨由于现实原因,支持隋唐一起对付高句丽。

大唐消灭高句丽以后,靺鞨开始了第二春。

大唐命令东北各少数民族,必须生活在指定的地区。而靺鞨人其实也分为很多部族,比如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等等。

他们大多在辽宁朝阳附近居住。

靺鞨人对此并不满意,开始和大唐作对,多次大规模武装叛乱。

在公元698年,靺鞨人叛乱,被大唐军队击败后逃亡到北部。

大唐派遣契丹族大将追赶,被击败。

靺鞨人趁势而起,在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建国,这就是靺鞨国。

靺鞨国建立以后,多次向大唐称臣。当时大唐对于这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都是笼络。

唐玄宗认为没有必要派兵攻打这种效果,顺水推舟任命该国国王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令其统治所居之忽汗州,加封其为“忽汗州都督”。

得到大唐认可后,靺鞨人将靺鞨国正式改名为渤海国,时间是公元713年。

大概50年后,大唐也以渤海国王对其册封。

渤海国是个小国,优势是地处东北偏僻地区,实力虽弱也可以称王称霸。

有意思的是,渤海国王非常敬仰大唐文化,不但采用大唐法律,还开始废除部落酋长制度,建立封建贵族登记制度,学习儒家思想,建立大唐国家形式。

渤海国的主要力量是靺鞨人,准确说是粟末靺鞨、白山靺鞨。

建国以后,渤海国陆续吞并了拂涅靺鞨、铁利靺鞨、越喜靺鞨、虞娄靺鞨、黑水靺鞨,但并没有能够统一靺鞨人。

水等靺鞨部落仍然独立,向大唐称臣。

建国后,由于渤海国毕竟是野蛮部落拼凑的封建国家,很快就出现严重问题。

各部落不满于封建君主独裁制度,认为损害了自己部落利益,开始武装对抗。

由于各部落都有军队,渤海国苦于对付,内战连连,国力日益消耗。

黑水、铁利靺鞨还打了胜仗,先后独立。

而且,渤海国所在的地区并不发达,这里农耕的老百姓并不多。这里很多部落还处于奴隶制度下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非常原始,只能以渔猎为生。这导致国家财政拮据,无力养活大量封建官吏。

这样持续了100多年,渤海国已经非常衰败。

公元926年,契丹人崛起以后毫不客气地攻打渤海国。

渤海国无力招架,迅速亡国,领土都被契丹和高丽吞并。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素有“海东盛国”之称又神秘无比的渤海国曾是唐朝时期东北部的一个夷狄政权,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建国到五代十国时期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将其灭亡,共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它和新罗一样都是大唐的附属国,但又比新罗的自治程度高。一度称霸东北地区,但在时间的荒漠中,渤海国最终还是消失无踪。

在被契丹所灭后,曾数次起兵反抗,终还是被镇压了下去,能够成为国家存在过的见证的文字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渤海国成了一个神秘的存在,能记载其简略历史的也就只有两唐书和日本的一些记载。正因为记载太少,很难窥其原貌,即便是已知的一些记载,也是存在着不少争议。因此所有围绕渤海国的一切都还只是个大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渤海国是个以靺鞨族人为主体的政权,其建国是在武则天时期,开创者是大祚荣,大祚荣隶属的靺鞨部落曾依附于高句丽,在大唐灭掉高句丽之后,李治将大祚荣的靺鞨部人迁到了营州统一管理,营州聚集了很多部落的人,算是一个杂居地。在最开始,这里还算是比较平静,但到了696年,发生了著名的营州之乱。

当时契丹闹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翙不肯接济,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起兵反武,他们很快就占领了营州,这次叛乱对武周政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武则天派出的第一支平叛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到了第二年以王孝杰为首的精锐孤军深入攻打契丹,因为援军不至而大败。

武则天平定这次叛乱用了两年的时间,还是联合后突厥才终于平定了营州之乱,但是东北地区的很多部落却失去了控制,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领靺鞨人逃往辽东,即便武则天采取招抚手段封两人为许国公和震国公,但是两人拒绝接受,依旧继续逃亡。在两人相继去世之后,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率领靺鞨族人在天门岭打败了唐军。

当大祚荣跑到东牟山的时候,依靠地理优势,又加上依附于后突厥,终于建立了震国,这就是后来的渤海国,大祚荣自称震国王。初立的震国还是比较弱小的,只是大祚荣与后突厥和新罗建立了联系,为震国的发展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并很快发展成一个不小的国家,有人口十万户,有疆域五千里。东北接黑水靺鞨,西联后突厥和契丹,南接新罗。

唐中宗时期,大祚荣向唐称臣,开始接受大唐的册封,正式成为大唐的附属地。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其辖地设忽汗州。大祚荣去世之后,其子大武艺继位,即渤海武王,继续接受唐玄宗的册封,但在治内实行自治,因为山高水远,大唐也只能任由大武艺如此。但是大武艺注定是一个强势的人,在他统治期间大肆扩张领土。

后来黑水靺鞨归顺了大唐,这引发了大武艺的恐惧,害怕大唐和黑水靺鞨联合夹击其国,于是准备出兵讨伐黑水靺鞨,出兵的将领定为大武艺的弟弟大门艺,不过大门艺曾经作为质子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对大唐产生了深深的畏服,因此不愿意开罪大唐,兄弟两人决裂。大门艺入唐,大武艺则试图联合日本和契丹攻打大唐领土,并试图刺杀大门艺。

不过大武艺进攻大唐并不顺利,最后决定谢罪退兵,大唐和渤海国又恢复了友好的宗藩关系。大武艺去世之后,其子大钦茂继位,即渤海文王。如果说渤海武王主要的功绩是扩张领土的话,那么渤海文王的功绩则是仿照大唐的制度建立中央集团统治,实行五京制,设三省六部,发展经济,加强与大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让渤海国的发展蒸蒸日上。

唐代宗继位之初,下诏升渤海为国,即渤海国,而大钦茂为渤海国第一位真正被大唐册封的渤海国王,自此,渤海国真正建立。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靺鞨族在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盛的时疆域包括俄罗斯沿海州的南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天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辖有十五府、六十二州,拥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源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对外号称“海东盛国”。

第一、靺鞨族的崛起

渤海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98年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吉林敦化割据称王的事迹。当时中原正值武则天执政,朝廷为了安抚东北的少数民族,就对靺鞨人进行了册封,并使他们与契丹人相互攻杀,减少唐朝的军事压力。不过,靺鞨人一方面对唐朝称臣,另一方面则割据自守。

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又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就是渤海国的来历。渤海国内有汉人、高句丽、靺鞨、契丹、奚等诸多民族,民俗与中原相近,并效仿唐朝建立了政治、经济制度,逐渐发展壮大。

第二、渤海国的发展与鼎盛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朝衰落,开始失去了对东北的羁縻控制,而远在东北的渤海国却越发强盛,并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日本列岛诸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唐代宗继位后,为了笼络渤海国,又将其君主从“渤海郡王”升格为“渤海国王”。至此,渤海王国正式形成。

9世纪时,“渤海宣王”大仁秀继续扩张版图,吞并了周围的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落,击败了另一支靺鞨人~黑水靺鞨,使渤海国终于达到全盛,历史上将他统治的“渤海国”称之为海东盛国。不过宣王死后,渤海国逐渐陷入内乱中,失去了继续扩张的机会。

第三、渤海国的衰落与灭亡

进入10世纪以后,渤海国已经日渐衰落,而且还常年受到新兴的辽国(契丹族)的军事压迫。公元926年,辽太祖阿保机率领1万契丹铁骑东征渤海国,为渤海敲响了丧钟。

面对骁勇的契丹骑兵,渤海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丧失了大片领土。契丹骑兵集中优势兵力攻下了渤海国的西部重镇扶余,然后长驱直入围困渤海首都。渤海国末代国王走投无路,只好举国向契丹投降,建国2个世纪之久的渤海国就这样灭亡了。

不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时想要挺进中原,将契丹主力部署在长城以北,一时半会还吞不下庞大的渤海国,所以就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并让自己的皇长子耶律倍担任东丹国王,以作为渤海国的延续。这个东丹国等于是辽国控制下的傀儡政权,主要帮助契丹人统治渤海的故土。一直到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后,才将东丹国的建制废除。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史书记载:渤海国的开国之君大祚荣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靺鞨族是肃慎后裔、满族祖先。大祚荣所在的这支靺鞨部族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这一部族与当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的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当时即为部落酋长)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重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营州是当时唐朝(武周)东北的中枢重镇,除了大祚荣所属的靺鞨人以外,还生活着高句丽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问题突出,极易发生动乱。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是为“营州之乱”。事发后,武周女皇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被击败,其后周军联合后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南北夹攻营州叛军,李尽忠战死。697年周军又联合奚人剿灭李尽忠残余势力孙万荣部,李楷固等投降,营州之乱平定,武则天改元“神功”,以示庆贺。

当时居住在营州的靺鞨人加入了反周行列,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武则天对他们采取招抚政策,分别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许国公”和“震国公”,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斩了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奔。武则天派李楷固前往讨伐,穷追不舍。697年(神功元年)九月周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周军,李楷固仅以身还。天门岭之战为大祚荣率领的东奔队伍赢得喘息时间。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攻入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说在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建立政权,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一作振),是为渤海立国之始。从大祚荣建国的过程来看:自营州东奔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其东奔队伍的构成则是以靺鞨人为主,高句丽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人、契丹人等。这些人就是渤海立国的基础。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在建国之后便立即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705年唐中宗复位,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招抚,向唐朝称臣,并遣次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侍,留为宿卫。唐朝准备进一步册封大祚荣,但“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故册封一事暂时搁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寺卿,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崔忻将其册封大祚荣的事迹刻在都里镇(今辽宁旅顺)的一块石碑上,即“唐鸿胪井碑”,成为见证唐渤关系的重要物证。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羁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羁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唐玄宗追赠其为特进,并遣使吊祭。

大祚荣死后其长子大武艺继位,是为渤海武王。大武艺虽然也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号而“私改年曰仁安”,并且“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大武艺即位后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征服了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东北诸夷”,特别是他对黑水靺鞨的战争,更是触及唐朝的利益。黑水靺鞨自722年开始归顺唐朝,726年唐玄宗以其地设立黑水都督府,并派遣长史监领。大武艺闻之大怒,认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与唐夹攻自己,于是派弟弟大门艺与舅父任雅发兵征讨黑水靺鞨。大门艺害怕得罪唐朝,反对出兵,但大武艺一意孤行,演变成一场冲突,最后大门艺出走唐朝避难。

此后围绕大门艺事件,唐渤矛盾逐渐加深:727年大武艺派人东渡日本,试图结援日本以对抗唐朝、确保安全,此外亦与契丹结盟。完成准备后大武艺于732年水陆并进侵犯唐朝:水路由张文休率海盗直取登州,杀死刺史韦俊;陆路由大武艺亲率大军至马都山(今河北东部)一带,屠戮百姓。唐朝将领乌承玼、盖福顺等奋力抗击渤海入侵,新罗、黑水靺鞨、室韦亦发兵助唐,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在此期间,大武艺为打开局面,曾派人至洛阳行刺大门艺,但未能得逞。大武艺也意识到不能继续对抗唐朝,于是派大诚庆赴唐谢罪,唐玄宗下敕书予以赦免。其后大武艺撤兵,并送还唐朝俘虏,唐朝亦对其进行赏赐,唐渤关系终于恢复。

737年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期间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也进入了高峰阶段。大钦茂大兴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设五京及府、州、县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钦茂在位时,渤海农耕经济发展,并加强了与唐朝和日本的商业贸易,其间遣使入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访问使团不仅次数多,规模也大。在文化上大钦茂在即位第二年就派人入唐抄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典籍,其后又多次派子弟前往唐朝学习。对外方面大钦茂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在安史之乱期间未贸然卷入,而是采取迁都上京以防叛军侵入、加强与日本联系等措施。762年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便下诏升格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正一品检校太尉,作为对渤海的褒奖,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大钦茂与日本亦往来频繁,不仅12次派使访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人出使渤海。大钦茂虽对唐称臣,但对内使用自己的年号(大兴、宝历),甚至使用“皇上”、“圣人”等称呼。大武艺以来的自主政策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793年渤海文王大钦茂去世。其后20多年间,渤海一度进入中衰时期,先后更换了废王大元艺、成王大华玙、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等六代国王,其间政局动荡,屡有宫廷政变发生,废王大元艺即为国人废黜并杀死,大华玙、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变而即位或死亡。 818年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即位,是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后,渤海国势中兴,并步入全盛时期。宣王大仁秀重在武功,他曾大破新罗,迫使新罗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筑长城三百里;同时向北征服其他靺鞨部落如拂涅、虞娄、越喜等部,并打败了素称强悍的黑水靺鞨,将兴凯湖、乌苏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置于渤海国的控制之下,于其地设怀远府、安远府,故史书记载“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

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孙大彝震继位。大彝震时期进一步营建上京宫阙,并发展与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关系,尤其与唐朝往来最为频繁,大彝震不仅14次派使入唐朝贡,并派遣许多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唐朝也派张建章访问渤海,张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回国后著有《渤海记》,详细记录了渤海诸王谥号、年号、官制、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成为研究渤海国的珍贵史料。虽然当今该书已亡佚,但宋朝欧阳修编的《新唐书》内容多参照该书,使渤海的状况能较详细地被记载下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渤海诸王的谥号、年号仅在大彝震之前保留,而大彝震以后则失传了。大彝震于857年去世,以后又经历了大虔晃、大玄锡两代王,渤海国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评价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渤海国能建立一要感谢唐朝刺史赵文翙,二要感谢契丹,三要感谢突厥。总之,渤海国算是捡了大便宜。算起来,渤海国的建立者大祚荣和满族创始人努尔哈赤算是同源。不过大祚荣祖籍属于粟末靺鞨,努尔哈赤祖籍属于黑水靺鞨。

注:靺鞨是先秦时代的肃慎,以供奉“楛矢石砮”闻名。汉朝时,又改称“挹娄”;南北朝时,又称“勿吉”;隋唐时,才称“靺鞨”。不过此时的靺鞨已经分为七部:安车骨部(阿什河流域)、坲捏部(兴凯湖附近)、号室部(乌苏里江流域)、伯咄部(松花江拉林河流域)、黑水部(松花江、黑龙江合流处)、白山部(长白山地区)、粟末部(松花江鞨牡丹江上游,最靠近汉地的部落)

武则天时,营州(辽宁朝阳市)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视契丹如奴仆,坐观其族饥饿而不赈济。契丹族李尽忠、孙万荣愤恨之余,旋即起兵攻杀赵文翙,开始武装反唐。除了契丹族外,和契丹比邻而居的靺鞨人也参与进来,武则天征发军队讨伐。契丹人一边设伏硖石谷(迁安),一边释放俘虏引诱唐军入伏。硖石口之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武则天震怒之余,准备再次征发军队平叛。同时,东突厥可汗趁李万荣病死,率军袭击了契丹人。契丹人反应过来后,又召集残部突入河北地带,其兵锋一度波及今河间地区。这下,受到震动的唐朝毫不拖泥带水地集合17万军队立即开赴前线。两军再战硖石谷,唐军又败,契丹人一度入无人之境。

武则天乃再发20万军征讨契丹,但屡战屡败的唐军恐惧对敌,只是退守今安阳地区畏缩不战,契丹势力深入到今石家庄赵县地区。恰在此时,突厥人再次袭破孙万荣老巢。于是,汇同契丹人叛乱的奚族人叛变在后,唐军攻击在前,契丹人一路溃逃到今通州潮白河流域,孙万荣仅存数骑,被唐军追及斩首。平定了契丹人后,唐军一路深入,兵锋直指靺鞨人。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先后败死,只剩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率残部窜逃。看到唐军紧追不舍,大祚荣旋即列阵天门岭。天门岭一战,唐军再次战败。

但对唐军来说,此战不过是小挫兵锋。正在唐军调集军队再次镇压靺鞨人时,突厥人再次对唐朝叫板。担心后路被断的唐军,不甘心地放弃了追剿大祚荣。利用这一机会,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自称震国王,定都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直到703年,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再次缓和,大祚荣充分利用这一段三不管的“真空时期”召集散亡,壮大了力量。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大祚荣深知震国并非唐朝对手,只好选择臣服,并派自己的儿子大门艺入唐为质。此时唐朝的政局和国防并不稳定,故而唐朝也不愿在边疆生事。713年,唐朝派使者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为了控制自己的统治,大祚荣从此废弃靺鞨称号,改称“渤海”。49年后,唐朝将渤海升格为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