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写字不在多,而在于对,写字不在法,而在于理。”对吗?

法理可以分割吗?二者似乎是不可分割的,是阴阳观之一种表达。

学书法“写字不在多,而在于对,写字不在法,而在于理。”对吗?

对与理?什么是对?什么是理?对从哪里来?理从哪里来?

世间总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存在!这些人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悟透点道理,就兴奋地拿出来当热点去叫卖!

王献之就是最好的例子,世间还有人比王献之有条件在书法上做对的事吗?恐怕没!即使是他的亲哥哥也没有!因为对于王羲之来说,他对于自己的儿子不可能有比王献之更用心的了!但是,十八缸水又说明什么?说明王献之不仅仅是靠老爹的正确引导,更多是靠自己亲身的实践得到的,所以,他在七个弟兄中脱颖而出,他能成为仅亚其父的存在!

我们再说法与理,理事对的!可是没有经过法,怎么知道理啊!即使是你知道了理,可是没有经过法验证的理,在书法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能是空洞的理,没有什么意义!

有句俗语是书法最好诠释,字怕习,马怕骑!没有实践的所有理论与法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书法“写字不在多,而在于对,写字不在法,而在于理。”对吗?

写字不能贪多求快,循序渐进,方法正确了,自会事半功倍。

以练钢笔行书为例试作分析:

学生们学拼音时,先是把26个拼音字母读音发准,平舌音,翘舌音发准,然后就是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整体认读学会。只要学生们学会了这些拼音组合在一起的拼读法,既使从未学过的音节,他们都会读了。

学钢笔行书也同理,先单独学笔画,偏傍部首,独体字,了解合体结构的方法、规律,当一本字帖练了一段时间,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所以说,学习钢笔书法,在于精练,巧练,讲究方法。练常用的字,而不在于多。

硬笔行书练习可选择硬笔书法家顾仲安的字帖。

顾仲安先生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最高奖,曾几十次担任各类全国大赛评委。

顾仲安先生曾学二王、宋四家、智永、陆柬之、赵孟頫书法,擅长钢笔书法,尤精楷、行。清雅稳重,潇潇洒洒,有毛笔书法的风采神韵,文人书卷气浓。

(下图是顾仲安先生所书的钢笔行书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学书法“写字不在多,而在于对,写字不在法,而在于理。”对吗?

谢朋友之邀。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准确。首先,严格意义上讲,写字肯定是讲究方法的,但方法只是一半,另一半则是,不仅要写“对”〔学习套路正确,书写符合基本法度技巧与审美〕,也在于勤写多写。其次,书法之所有谓之“法”,肯定要讲究法度、技法,而所谓的“理”通常指义理、道理,这是建立的法度基础之上的,没有法,理则是空谈。

我曾多次谈及书法学习的成效就取决于一个“累积效应”,这个“累积效应”既有理论的积学,也是“方法优化”的过程,更是书写实践技法技能技巧的深化与巩固。正确的方法当然是重要的,但书写的实践才是是客观的载体与途径,“眼高手低”的现象之所以非常普遍,不是说不懂方法路径不对,大多是技法技能的能力水平跟不上。不少书法理论评论家,道理一套一套的,方法一套一套的,就是不能拿起笔来去写好字,根本原因也就在这。

个人认为,书法的“理”是比较后学与高端的,初学者或者普通书法爱好者,根本没必要去思考“理”的问题。法是规律性的东西,而理是规律的再抽象化。真正可以把握这个理,需要十分厚实的书法学养,理论的,实践的,或者审美的,否则,你根本看不穿也悟不透,徒费时日不说,反而可能会把自已搞乱。

当今书坛的“现代书法”就是一个典型,不少人其实就是在玩“技法”,在非常“执着”的探寻所谓的“理”,因此很多书法现象一时如雨后春笋,而实质上真正的传统技法技能并不过关,故而引来嘘声一片。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学书法“写字不在多,而在于对,写字不在法,而在于理。”对吗?

这个说法存在着一定的正确性和片面性。也就是说法和理不对,写多少都是白搭。但是法和理对了,写的少了也不行。

所以说,学习书法,先要知道响应的法和理,法和理对了,你就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了,但是,光知道这个东西没用,你还是写不好,要想写好,就得多写。

当然,如果没有掌握法和理,你就不会知道学习书法到底应当学习什么,应当怎么学,就连照猫画虎你也做不到,写多少又有什么用了。有的人开车三十年,老厉害了,教练不说技巧,科二一考一挂。道理都是通的。

学书法“写字不在多,而在于对,写字不在法,而在于理。”对吗?

没有深入考究这句话的出处,但我感觉不完全正确。应该改为“练字在写对的前提下求多、在合法的前提下通理”。

初学书法重在强化训练,“写对”是前提,但量的积累不够是学不好的

初学书法,有三个方面的不足,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才能解决:

一是控笔能力。也就是对笔的掌握,只有达到心手合一、手笔一体才能写好字。启功先生在形容控笔能力时讲过“要象拿筷子吃饭一样对待拿笔”,而一个刚开始用筷子吃饭的婴儿是拿不好筷子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训练就没有问题了。写字握笔也是这样,刚开始可能控制不了毛笔,写出的笔画歪歪扭扭,有时心里想着写的笔画毛笔却不按你的指令行走,这没有其他捷径可循,只有持之以恒的训练,过了那个坎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学习书法不同于其他的技能,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已经学习掌握的技法可能会因为长时间搁置会变得手生,而需要持续不断的温习。

二是线条质量。这就涉及笔法问题,也就是题中所言“对”与“不对”的问题。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曾经说过:笔法千古不易,这个笔法就是指中锋行笔。就是说书法行笔大多数情况下必须用中锋写字,一些特殊的笔画可以使用侧锋,但无论什么时候不准出现偏锋。如果按照这个原则行笔写字就是“对”,否则就是不对。而将中锋行笔成为一种书写习惯却需要长时间学习和训练,况且还有调锋等一系列保持中锋行笔的重要技法,都不是短时间可以练就的。

三是字形结构。这是涉及结字方面的问题。也就是笔画的排列方式、单字造型,写出的字是长还是扁,是胖还是瘦,多个笔画的排列是等距还是穿插,也是存在很多技巧的,需要学习者坚持长期临帖,不断观察和分析,才能将古人的书法经验变成自己的书写习惯。

以上三点都说明,学习书法必须在技法正确的前提下,坚持长时间临帖学习,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做到,只写“对”而不注重量的积累也是不行的。

写字必须重“法”,在合法的前提下通“理”

所谓书法,就是指用笔写字的法度,没有“法”就不成其为书法,不按法度书写的字就是“江湖体”,是不讲究的。

本题所谓的“理”,我理解就是书法理论或道理。尤其在现代流行书风影响下,有些书法理论过于超前,甚至过于偏颇。有些现代书家过于强调书法的艺术性,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忽视最根本的东西——笔法问题,也就是书法中的“法”,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学不好书法的。

在这里,我又要多说两句关于丑怪书法和江湖书体的问题。丑怪书法是现代流行书风盛行的情况下兴起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严格说属于学术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是少数人的圈子里可以玩的东西。但对于大多数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还是应该以传统书法为根本,毕竟我们不能都从事艺术创作,最终还是传统的东西有生命力,对于自己来说也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这是那种“艺术品”所没法做到的。

至于江湖书法,其实就是爱好书法的人因为没有按照书法法则来写字造成的,它比丑怪书法好的一点就是不搞怪,总算还是好好写字。如果稍微加上一些“法”,还是能够纠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