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汉室因白蛇而兴;因青蛇而亡!
所以这个应该是依据《史记》中所记载的,汉高祖刘邦当年的起兵神迹:“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史学家们以“文”为“针”,以“史”为“线”,一针一线之间,勾勒出漫漫无垠的历史长河。
史学家与画家、书法家的性质大同小异,例如画家中有国画派、华庭派等等,书法家有传统派、现代派等等。史学家也分为“写实派”、“文学派”与“传奇派”。不同的派别,所勾勒出的“历史画卷”也所有不同。
比如“写实派”的代表人物陈寿,陈寿的写作手法是严谨、简洁、一语中的,所以《三国志》被公认为是三国时代的正史。而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虽然贡献大、地位高,但却不得不因为政治环境的禁锢,而去拍老刘家的马屁。
司马迁为了彰显汉室皇族一统天下乃是顺应天命之理,故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将原本是“老混混”的刘邦,描写成为一个“斩杀白蛇,获得真龙之气”的大英雄、大豪杰。当然不是说刘邦不牛,一个年过五十的老混混儿,一介布衣,开创一代王朝,他觉得有他的厉害之处,但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更多的是手段、是计谋,是尔虞我诈中的成长。他若是那种一言九鼎,刚正不阿的大英雄大豪杰,那么就该是项羽第二了。
但是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皇帝呢?皇帝的形象就得高大而且正面,甚至于万人崇拜。在古代,想要塑造这种形象最好的办法造神,用神迹来收服天下人心。
比如秦始皇的陨石,刘秀的出生赤光,都是这么个意思。
而刘邦的这个神迹就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当然,这个不是说司马迁编造哈,这个传说应该是刘邦当年起兵的时候弄的)
话说刘邦负责押送一批苦力到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刘邦见这些苦力可见,便偷偷的放走了他们。
刘邦自知已经犯了死罪,故在芒砀山灌醉了秦兵,准备“跑路”。刘邦在逃跑的途中偶遇一条白色大蟒,刘邦拔出宝剑,不由分说的将白蟒砍为两段。刘邦斩了白蟒之后揭竿起义,成为大汉的开国君主。
这个故事被《史记》收录之后,无疑是增添了一份权威性,而再度流传到民间之后,便被民间戏曲、民间评书所吸纳,从而成为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先生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将“刘邦扛把子砍白蛇”的故事作为一条暗线,加入了《三国演义》之中。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罗贯中开篇用一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分分合合”的大争之世。随后又以“桓帝昏庸无道、灵帝年幼无能”为历史背景,交待了一个在亡国边缘徘徊的大汉江山。
最后,一条大青蛇飞入皇宫,肆无忌惮的盘在温德殿的龙椅之上,霎时间雷声大作、暴雨倾盆、洛阳地震、黄河决堤、雌鸡变雄、泰山崩裂……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这条大清蛇便是白色大蟒的后代。想当年刘邦斩白蛇一统江山,看今朝青蛇盘龙椅天下大乱。一切皆为因果。
罗贯中利用“刘邦斩白蛇”这个典故作为暗线,编造出“青蛇盘龙椅”这段故事情节作为呼应,向读者们交待了“汉室江山气数将尽”这个历史背景,用以引出“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后续情节。
这便是“大青蛇”作为《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人……“动物”的原因。
其实如果熟悉四大名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除了《西游记》本身就是神魔小说以外,其他三部世俗小说多多少少也会添加一些神话因素。《三国演义》是大青蛇,《水浒传》是开头洪太尉误打误撞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红楼梦》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所以这应该就是古代写小说的套路了。
《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演义的开篇,充满着奇幻传奇色彩,甚至出现一些超自然现象,比如大青蛇的出现,在梁上盘旋,最后居然坐上了龙椅。
有些读者会疑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情节呢?这就要从一些凶兆或者瑞兆说起。中国古代,最讲究的就是一些兆头,包括现在的民间,过年时候,也会说讨个好兆头,这个兆头,就是一种预言。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在封建社会中,人们会把一些祥瑞,说成是好的兆头,比如瑞雪兆丰年,把一些不好的现象,比作凶兆。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干旱,地震,水灾。在皇帝的眼中,都是一种不好的兆头,证明自己一些事情做错了,所以皇帝会减膳,避正殿,或者减免赋税。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然现象,往往皇帝会有足够的应对。
但有一种兆头的出现,那就证明,一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这种兆头,被称为妖异。
在三国演义也有过这样的情节,在辽东的公孙渊,想要背叛曹魏,他的谋士说了一句话,“如果国家快要灭亡了,必然会出现很多灵异现象。”他还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一个人从地底下挖出来一个东西,有头有眼,而且刀枪不入;第二个例子,晚上人们看见一个红衣人在房上走来走去;第三个例子,一家人做饭时,发现一个婴儿被蒸死在了锅中。这三个妖异的现象,都证明了,国家将要灭亡。果然,没过多久,公孙渊就被司马懿灭了。
在民间传说,甚至一些正史上,也记录了一些妖异的现象,用来证明,国家将要灭亡。同样,在小说中,也习惯于用这种妖异事件,来证明,国家真的要灭亡了。
所以到了三国演义的开头,作者不惜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一种妖异的现象,这个妖异,就是大青蛇。除了这个妖异以外,他还描绘了海啸,地震一类的极端自然现象,从大量非正常现象入手,来预示汉朝将亡。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大青蛇?有人说,这和刘邦斩蛇起义有关。当年刘邦,在四川,看到一条白蛇挡在路中央,白蛇说,“你不能杀我,你要是砍我的头,你的汉朝从头亡,你要是砍我的尾巴,你的汉朝从尾巴亡。”刘邦不惯毛病,说道“那我从中间砍。”于是,汉朝就出现了东西两汉。
正史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但多了一个老太太的戏份,那就是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杀了白帝之子。从而证明,刘邦当了皇帝,是上天的安排。所以,汉朝和蛇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说法,其实,如果从小说角度而言,既然是预兆,为什么不是白蛇的报仇,而非要是一条青蛇呢?
所以,罗贯中的青蛇,实际上还有另一层含义。
我们可以大胆的推论,这个青蛇,代表着曹操,同时也为曹操控制汉朝朝局埋下伏笔。
那么,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众所周知,中国古人,最讲究五行相生相克学说,这样的学说,在正史、民间传说以及古典小说中,都有明显体现。
蛇,是一种阴险毒辣的代表,而青色,在无形中属木,木在方位中应该属东方。而后文也证明了,曹操发迹就在山东。而曹操的青州兖州的精锐主力,也都是从东方来的。更重要的是,曹操的确控制朝局,而且曹魏也取代了汉室。
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罗贯中以青蛇开头,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预示着曹操的出场,以及预示着曹操之后的影响。
如果这样说,还是有些牵强,那么,我们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继续推论,汉室火德,但汉室衰微,说明火德衰微,而生成土,土又生木,这才引出了诸侯混战,最后曹操一统北方。
但这种统一,在作者眼中,不是正统,罗贯中在三国里,拥刘反曹德思想,非常明显。因此,这个伏笔,也预示着,刘备兴复汉室,以火德克北方之木,为刘备兴复汉室,对抗曹魏埋下伏笔。
可以说,青蛇的横空出世,并不是罗贯中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写出来的,这里面包含着更深层次的伏笔,预示着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此展开。《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刘邦斩杀的那条蛇是条白蛇。《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刘邦斩杀白蛇以后,随后有人来到刘邦杀蛇的地方,看到有一个老太太在夜中哭泣。问她为何而哭,老太太回答:“有人杀了我的儿子,为此而哭。”问她儿子为什么被杀,老太太说她儿子是“白帝子”,变化成为一条蛇,当道而卧,被“赤帝子”所斩,人们都认为这老太太胡说,准备报官说她妖言惑众,结果老太太突然消失了,杳无形迹。
看来,刘邦是“赤帝”的儿子,他斩杀的那条白蛇是“白帝”的儿子。
杀人偿命,不付出点代价来那肯定是不行的。人间如此,天道亦然。怎么报复呢?父债子还,刘邦造下了孽,但他是“真龙天子”,有自己的寿数,这是上天安排的,不能违了玉旨,但此仇也不能不报,自然要由他的子孙来承担。所以二百年后,大蛇投胎转世成人,就是王莽(蟒),字巨君,看这名字就是一条大蛇。来到人间,主要就是为了祸乱汉室江山,夺取刘家天下。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王莽篡汉夺位,建立了新朝。
但是仍然不成功,“位面之子”刘秀横空出世,以弱敌强,拔乱反正,打败了王莽,重新夺回了天下,仍然是刘姓江山。
白蛇的报复又归于失败,这个梁子算是越结越深,仇怨越积越大。白帝又不是只有一个孩子,有了白蛇,就有青蛇,老大不行,老二上。等到老二青蛇长成,具备了报复能力,又是将近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四月望日,汉灵帝在温德殿召集群臣议事,刚准备往龙椅上坐,突然殿角狂风骤起,一条巨大的青蛇飞落下来,盘曲在龙椅上,当场就把汉灵帝吓昏过去。
为啥这次青蛇这么着急出现呢?不能再等了,马上端午节就要到了,宫中肯定要提前准备雄黄酒,还会在墙角四处洒上硫磺粉,这都是驱蛇的东西,青蛇再想展开行动就困难了。
青蛇的这次行动还是收效不错的,紧接着世间就出现了很多不祥之兆,大冰雹啦,大地震啦,大海啸啦……总的来说,对帝国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汉朝讲究的是“福祸休咎,上干于天”,君王无道,天降不祥,民心思动,这就有了“黄巾之乱”。
汉室虽然衰微,但也不是没有扭转局面的人才。刘家出了个很厉害的人物――刘备。连曹操都钦佩的英雄,胸怀大志,要兴复汉室,力挽狂澜。经过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刘备成了气候,在川蜀一隅维持住了汉室最后的希望,还隐隐然显霸出北征中原的庞大气势。但是,白帝岂能善罢甘休?就要做掉刘备。彝陵一战,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仓皇败逃,兴复汉室的理想彻底破灭,急病而死,死在什么地方呢?――白帝城。
所以说,赤蛇、白蛇、青蛇这就是个冤冤相报的过程,缠绵悱恻。
大仇得报,怨恨化解,剩下的就是报恩了。几百年的岁月过去,白蛇和青蛇再到人间,就是为了报恩,感激夺了刘家天下的那些人。曹丕篡汉,民间有谶云:
“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言在东,午在西”,这就是个“许”字。书中说,这是说曹魏代汉,建都许昌。
但白蛇和青蛇寻找的那个许仙不知是谁的后代。
《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三国演义》的开篇先是简单介绍了东汉末年的政局,时灵帝当政,宦官曹节专权,朝野内外一片昏暗。紧随其后的便是写到了题主所说的大青蛇的故事,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
这段描写非常之形象,青蛇于殿梁飞下,盘坐于龙椅的景象顿时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话说《三国演义》开篇写这样一件奇事的意义何在呢?有道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而青蛇的出现说到底便是预示着汉室的衰亡!为何独独选中了这青蛇呢?下面和大家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龙蛇之孽蛇与中国神话中的神物“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人亦称蛇为“小龙”,蛇在古人看来更是极具灵性之物。“神龙”在古人眼中是祥瑞之物,但龙若出现的时侯不正常,或行为怪异时,则往往预示着将有大事发生,当然龙毕竟是神话中的生物,而在现实中替代龙的生物便是蛇。在古代占卜学中,有一怪异景象称为“龙蛇之孽”,所谓“龙蛇之孽,君国之象”,据《 五行传》记载:
“皇之不极,是谓不建,……时则有龙蛇之孽。”
这一景象的出现则预示着国家将生变乱,天下将有浩劫。故《三国演义》开篇写到青蛇突出,盘坐于帝王之位上,实际上便是描写了这样一种”龙蛇之孽”,从而引出汉末乱世。
故在演义中,紧随“青蛇异象”之后,便写到了洛阳雷雨冰雹,地震,海水泛滥等一些不祥之事,最后点出汉末民不聊生,由此黄巾起义,战乱四起。
因果循环,冥冥之中天注定昔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造就了大汉四百年的江山!今青蛇乱世,四百年前的血债终到了尝还之时。因果循环,造化弄人,昔日刘邦种下了“因”,其“果”自当由后世子孙来承担。正应了那句话“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写青蛇的第二个缘故。
其实像这样的情节在演义中还有多处体现,如“火熄上方谷”,“秋风五丈原”,何尝又不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呢?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是《三国演义》开篇的章名,述说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连续不断,国家势力、日趋疲弱,又逢大旱、赋税不减。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仁人志士,相遇街市,因其意气相投、言行相依,便选在一处桃花盛开的园林,为了一个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以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举酒结义,对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话说,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在张角的号令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战争,向官僚地主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作者却用大青蛇和天降异象来作为文章的开始,来表示汉朝即将发生动乱、汉室即将走向衰亡。公元168年,洛阳皇宫温德殿竟然突然刮起了一阵邪风: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汉高祖刘邦起义的时候,斩了白蛇,而青蛇的出现,还盘坐在龙椅之上,表明汉室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行将就木,汉灵帝就是汉朝的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了,作者告诉读者们,天道有轮回、天理有循环,王朝即将易主。当年刘邦斩白帝之子,造就了四百年的江山;到了东汉末年,终究有因果、报应来了,要血债血偿,这份祸端还是降临在了他的子孙后代身上,有种造化弄人的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正应了天意。
《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的为什么不是张角,也不是刘关张,而是大青蛇?
凡是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朋友都清楚,古人比较迷信,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要有个由头。凡是写开国之君出生,或者描述某些皆大欢喜的故事,开头必然是天降祥瑞。或者一阵红光罩顶,或者雨后现出一轮光彩夺目的彩虹。
凡是描述一个朝代没落时期,或者某一个心地不良善之人该倒霉时,便会有一些超自然的现象出现。预示着这个朝代即将结束,或者说某个家庭将遭遇灭顶之灾。
冯梦龙《警世通言》里有一个故事:宋朝时,有一个叫计安的押番(宋朝专司捕盗的衙役),钓鱼钓了一条金鳗。金鳗对他说:“计安,吾乃金明池掌。汝若放我,教汝富贵不可言尽;汝若害我,教你合家人口死于非命。”计安不信,杀了金鳗。后来夫人怀孕生了一个女儿叫庆奴,把家里弄了个鸡犬不宁,家破人亡。
《西游记》开篇是唐太宗李世民梦见好多恶鬼向他索命,为了超度亡灵,因而才派唐僧去西天取经。
杜月笙生于七月一日鬼节,那天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不管这件事真假,人们都宁愿相信它就是真的。
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之需要这既是烘托人物的一种写法,也是吸引读者注意。我们国人深受几千年传统礼教和什么事循规蹈矩影响,对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东西总是会觉得悚然一惊,便自觉不自觉想要看下去。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来说,这条大青蛇出现在戒备森严的皇宫内院,就已经属于不可能,更何况是钻进了皇帝的内室,这无疑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奇闻。读者不看都不可能。
在我们的传统理念里,讨采头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过年,都要穿新衣服,吃平时吃不上的锦食,嘴里互相说:“过年好。”
其实,该好的人,说不说好,同样还得好。生活差的人,你就每天讨采头,又能改变什么呢?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这种现象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只要你说个不好的字样,大家就会把你当成另类。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选择大青蛇作为开篇?这无疑是要和当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遥相呼应。意思是当年斩蛇起义成了事,选择,大青蛇出现在皇宫内院,预示着以蛇开头的汉朝廷,还得以蛇妖作怪而结束。
在大青蛇出现的前面,《三国演义》开头是怎么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段调寄《临江仙》,或许才是作者对于人世间最重要的总结和诠释。
因此,尽管《三国演义》这么写有其深刻的含义,但我们也没必要认为这大青蛇有什么预兆,都是小说的噱头而已。至于一个朝代的兴亡,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什么事,既然有兴,就必然有亡。不管这大青蛇出来不出来,东汉最终都是要灭亡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之常理。不管是小家、大家,还是国家,概莫能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