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两个原因;
第一;岳飞的名气怎么来的?为什么那么受重视?
同样是战胜,岳飞的战胜非常关键,郾城和颖昌的占领意义非常重大,这次胜利正好是处在第一次绍兴议和以后,金国反悔,撕破合议,进攻南宋。但是南宋并没有放弃议和这条路,但是想要议和,必须你的有本钱,高宗和秦桧比谁都明白,要想和金国议和,必须让金国知道不议和没有出路,你吃不掉南宋,以战促和是基本策略。岳飞长驱北上,给金国打击,对以后金国愿意重新坐到谈判桌上来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高宗对此高度重视,连续多次给岳飞嘉奖,扩大影响。但是宋高宗也非常担心,岳飞的长驱直入对金国震慑力是很大,但是也非常危险,岳飞已经处在金兵集结的主力范围之内,如果岳飞失败,这张王牌就变成臭牌了。于是急调岳飞回来,保住不败战绩。
其时岳飞的这些战绩,在南宋抗击金国的战役中算不得特别突出,从杀伤人数和对金国主力的打击上并不突出,但他是主动向前推进,与刘錡守顺昌,吴玠守蜀的防御战相比更能让人振奋,更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所以战略意义很强,给我们的印象岳飞很了不起。但是对金兵来说,岳飞是在金国撤退中一路追杀,主力本来就没打算和岳飞死磕,岳飞杀死的大部分是签军,也就是金国临时抽调的当作炮灰用的壮丁,这些人是被迫上战场,排在前边当肉盾的,遇到岳飞死的死降的降,这些人的性质和抗战中的伪军性质差不多。岳飞并未伤及金兵主力,所以岳飞回撤后,金国能迅速组织主力一路又掩杀过来。
岳飞是中兴四将中出道最晚的,参加的对金战役也不多,而且中间夹杂着多次失败,他的飞升主要集中在南宋稳定以后的后半段,在中兴四将中,刘光世是北宋名将世家,可以说是靠吃老本上去的,他也最早退出抗金的战役的,剩下的三个人中,张俊是排在第一的,岳飞曾经就是张俊的部下,张俊起兵早,是最早对金作战的队伍,而且在苗刘兵变中有大功,所以在南宋,他的名气在当时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世忠,岳飞则排在最后,论战功无法与张俊和韩世忠相比,更无法和长期与金兵主力作战的吴玠兄弟相比,刘錡虽然没有进入中兴四将,但战绩非凡,顺昌大捷首破金兀术的铁浮陀和拐子马,迫使金兵北撤,岳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跟着北撤的金兵一路掩杀而去。而且在岳飞撤军的时候,多亏刘錡围魏救赵,否则岳飞很难全身而退。金国的历史可以说忠实记载了这些东西。岳飞与其他人相比,参加的战役次数少,真正对金兵的主力影响也小。所以在准备谈和前,宋高宗把岳飞、张俊、韩世忠调到朝中任职,夺了他们的兵权,韩世忠和张俊是枢密使,而岳飞仅为枢密副使。
第二;《金史》和《宋史》对岳飞的描述为何出现巨大反差?
《金史》和《宋史》都是脱脱主编的,但在编三史(另一个是《辽史》)的时候,金史的资料是最全的,编纂也是最完整的,《辽史》是最差的,几乎是错误百出,遗漏更是很多,《宋史》居中,宋史的史料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因为时间太紧,在编辑过程中并没有对各史料之间的衔接进行系统的分析,只用了短短两年多点的时间就编完了,编《宋史》的时候,脱脱采用了岳柯为其祖父辩白的文字,岳柯和岳飞的关系特殊,完全以岳柯的观点看岳飞,当然就显得非常突出了。但是在《金史》的编纂时,没有这样一位特定人物提供充足的素材,当然会与《宋史》形成鲜明对比。
加一点题外话,岳飞的名气在脱脱没有编纂《宋史》以前并不是很大,岳柯的辩白文字虽然被宋宁宗收入史官,但是并没有采信多少,所以岳飞早在1162年就平凡昭雪,岳柯在1206年就提出秦桧害死岳飞的理论,但直到1254年,秦桧才被彻底打倒,这时候岳飞已经死了将近九十年。在南宋的时候,岳飞也并不像现在这样被人人敬仰,成为大家朝拜的大英雄,岳飞墓一片荒凉,几乎无人问津,宋末元初的书法名家赵孟頫曾作诗感叹;
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谁提
岳飞在《金史》并不特别突出没什么好奇怪的,岳飞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那是在明成化年间才开始的,重新修岳飞墓,塑造秦桧跪像都是在这一时期。后经过明清以及民国的不断强化,岳飞的形象才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汉人的思想里。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不可改变,无论历史上的岳飞是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再改变岳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岳飞已经化作一个符号,而非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
,
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大家不要被题主带沟里去,《金史》什么时候有过“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的情况?
我用文本搜索大概统计了一下《金史》中有关宋朝诸将的记载(可能有遗漏)。和岳飞相关的有9条,韩世忠10条,刘光世3条,张俊2条,张浚12条(这里面有部分应该是金人把张浚和张俊弄混了),吴玠13条,吴璘14条。
除去几条和战争无关的内容,在《金史》的记载里,承认的金国败绩一只手数得过来。是和尚原算一个,黄天荡算半个,岳飞、刘光世袭取许颍三州也算一个。剩下的都是金军如何大显神威,把宋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金史》出了名的夸胜讳败,怎么可能对宋朝的胜利赞不绝口?
比如说黄天荡之战,本来是韩世忠把金兀术(就是完颜宗弼)围困住了,后来金兀术连夜挖开废弃旧河道,才得以逃生。但在《金史》里头,对这一段轻描淡写,搞得好像两军不分上下,倒是对后面的胜仗大费笔墨。由此可见《金史》是个什么倾向了。
所以说,既然《金史》记录的战绩不完全可靠,只从这本书来判断宋军将领的本事,当然也就不靠谱了。
下面是具体条文:
岳飞
1.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2.列传四·完颜宗秀
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
3.列传六·完颜阿鲁补
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三州,旁郡皆响应。
4.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宗弼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
5.列传十九·王伯龙
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
6.列传二十·仆散浑坦
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
7.列传二十二·完颜昂
明年夏,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勒兵袭之,至清口,飞众泛舟逆水而去。时霖雨昼夜不止,昂乃附水屯营。夜将半,忽促众北行。诸将谏曰:“军士远涉泥淖,饥惫未食,恐难遽行。”昂怒不应,鸣鼓督之,下令曰:“鼓声绝而敢后者斩。”遂弃营去,几二十里而止。是夜,宋人来劫营,无所得而去。
8.同上
岳飞以兵十万围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余,守将惧,遣人求救。昂曰:“为我语守将,我尝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堑深丈余,可速实之。”守将如其教,填之。岳飞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备,遂止。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
9.列传三十六
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韩世忠
1. 太宗本纪
(天会八年三月)宗弼及宋韩世忠战于镇江,不利。四月丙申,复战于江宁,败之。
2. 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3. 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宋韩世忠以舟师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汉军没者二百余人,遂自镇江溯流西上。世忠袭之,夺世忠大舟十艘,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战且行。世忠艨艟大舰数倍宗弼军,出宗弼军前后数里,击柝之声,自夜达旦。世忠以轻舟来挑战,一日数接。将至黄天荡,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宁。挞懒使移剌古自天长趋江宁援宗弼,乌林答泰欲亦以兵来会,连败宋兵。
宗弼发江宁,将渡江而北。宗弼军渡自东,移剌古渡自西,与世忠战于江渡。世忠分舟师绝江流上下,将左右掩击之。世忠舟皆张五纟两,宗弼选善射者,乘轻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纟两,五纟两著火箭,皆自焚,烟焰满江,世忠不能军,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4. 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宗弼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
5.列传十五·刘豫
元帅府使萧庆如汴,与豫议以伐宋事,豫报曰:“宋主军帅韩世忠屯润州,刘光世屯江宁。今举大兵,欲往采石渡江,而刘光世拒守江宁。若出宿州抵扬州,则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轻兵直趋采石,彼未有备,我必径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润州,韩世忠必先取之,二将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6. 列传十九·王伯龙
进击韩世忠于邳州,走之,与大军会于宿迁,追世忠至扬州。
7.同上
还过真、扬,道遇郦琼、韩世忠军,复战败之。
8.列传十九·高彪
宋将韩世忠以战舰数百扼于江北。宗弼引而西,将至黄天荡,敌舟三十余来逼南岸,其一先至者载兵士二百余。彪度垂及,以钩拽之,率勇士数十,跃入敌舟,所杀甚众,余皆逼死于水中。
9.列传二十·纥石烈胡剌
皇统初,从宗弼渡淮,及下庐、和二州,大破张浚、韩世忠等军。
10.列传二十四·尼庞古钞兀
尼庞古钞兀,曷速馆人。初为大抃扎也,补元帅府通事。宋将韩世忠率军数万围邳州,钞兀将轻骑数百与侦人数辈间道往救之,败敌兵六千。翌日,宋兵复围下邳,钞兀复败之。
刘光世
1. 列传六·完颜阿鲁补
阿鲁补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三州,旁郡皆响应。
2. 列传十五·刘豫
元帅府使萧庆如汴,与豫议以伐宋事,豫报曰:“宋主军帅韩世忠屯润州,刘光世屯江宁。今举大兵,欲往采石渡江,而刘光世拒守江宁。若出宿州抵扬州,则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轻兵直趋采石,彼未有备,我必径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润州,韩世忠必先取之,二将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3.列传十九·耶律怀义
时河东、陕西路兵来救太原,刘光世、折可求栅于文水西山,怀义捕得生口,尽知宋兵屯守要害,乃分兵袭败之。
张俊
1. 熙宗本纪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帅宗弼上言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诏命击之。
2.列传三十·毛硕
皇统元年,权知拱州。宋将张俊据亳州,而柘城酒监房人杰叛以应俊,硕发兵讨之。
张浚
(这里面有的和张俊混淆了)
1.太宗本纪
(天会八年)九月戊申,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世修子礼,都大名府。辛酉,谙班勃极烈、都元帅杲薨。癸亥,宗辅等败宋张浚军于富平。
2.世纪补
是时,宋张浚兵取陕西,帝至洛水治兵,张浚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壁富平。帝至富平,娄室为左翼,宗弼为右翼,两军并进,自日中至于昏暮,凡六合战,破之。
3.列传十·完颜娄室
陕西城邑已降定者,辄复叛,于是睿宗以右副元帅,总陕西征伐。时娄室已有疾,睿宗与张浚战于富平,宗弼左翼军已却,娄室以右翼力战,军势复振,张浚军遂败。
4.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宗弼渡江北还,遂从宗辅定陕西。与张浚战于富平。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俱出。既败张浚军于富平,遂与阿卢补招降熙河、泾原两路。
5.列传十七·张中孚
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浚走巴蜀,中孚权帅事。
(这人是宋朝降将。)
6.列传十九·蒲察胡盏
时胡盏为左翼千户,摧锋陷阵,敌遂败去。败张浚富平复有功。
7.列传十九·夹谷吾里补
败张浚军于富平,吾里补先登,睿宗赏以金器名马。
8.列传二十·纥石烈胡剌,
皇统初,从宗弼渡淮,及下庐、和二州,大破张浚、韩世忠等军。
9.列传二十五·纥石烈志宁
完颜襄攻颍州,拔之,获杨思。(纥石烈志宁)乃移牒宋枢密使张浚,使依皇统以来旧式,浚复书曰:“谨遣使者至麾下议之。”
10.列传二十五·仆散忠义
使左副元帅志宁移牒宋枢密使张浚,其略曰:“可还所侵本朝内地,各守自来画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统以来旧约,帅府亦当解严。如必欲抗衡,请会兵相见。”宋宣抚使张浚复书志宁曰:“疆埸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胜或负,何常之有,当置勿道。谨遣官僚,敬造麾下议之。”
11.列传二十五·仆散忠义
和议始于张浚,中更洪遵、汤思退,及徒单克宁败宋魏胜于十八里庄,取楚州,世宗下诏进师,于是宋知枢密院周葵、同知枢密院事王之望书一一如约,和议始定。
12.列传三十六·完颜匡
显宗命匡作《睿宗功德歌》,教章宗歌之……盖取宗翰与睿宗定策立熙宗,及平陕西大破张浚于富平也
吴玠
1. 太宗本纪
(天会八年)十一月甲辰,宗辅下泾州。丁未,渭州降。败宋刘倪军于瓦亭。戊申,原州降。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以众降。马五等击宋吴玠军于陇州。
2. 太宗本纪
(天会九年)十月戊寅,天清节,齐、高丽、夏遣使来贺。撒离喝攻下庆阳。慕洧以环州降。宗弼与宋吴玠战于和尚原,败绩。
3. 太宗本纪
(天会)十一年正月丁巳朔,齐、高丽、夏遣使来贺。丁卯,撒离喝败吴玠于饶峰关。
4. 太宗本纪
(天会十二年)二月丁酉,撒离喝败宋吴玠军于固镇。
5.世纪补
(天会六年)宋秦凤路都统制吴玠军于陇州境上,招讨都监马五击走之,降一县而还。
6.列传十·完颜海里
睿宗经略陕西,海里战却吴玠军于泾、邠之南,
7.列传十·完颜彀英
宋吴玠拥重兵据泾州,泾原以西多应之。元帅撒离喝欲退守京兆,俟河南、河东军。彀英曰:“我退守,吴玠必取凤翔、京兆、同、华,据潼关,吾属无类矣。”撒离喝曰:“计将安出?”彀英曰:“事危矣,不如速战。我军阵泾之南原,宋兵必自西原来。彀英与斜补出各以选骑五百摧其两翼,元帅当其中击之,可以得志。”监军拔离速曰:“二子当其左右,拔离速愿当其中。元帅据冈阜,多张旗帜为疑兵,可以得志。”撒离喝从之。吴玠兵果自西原来,彀英、斜补出击其左右,自旦至午,吴玠左右军少退,拔离速当其前冲击之,遂败玠军,僵尸枕藉,大涧皆满。自此蜀人丧气,不敢复出,关、陕遂定。
8. 列传十五·完颜宗弼
及攻吴玠于和尚原,抵险不可进,乃退军。伏兵起,且战且走。行三十里,将至平地,宋军阵于山口,宗弼大败,将士多战没。明年,复攻和尚原,克之。
9.列传十七·张中孚
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
10.列传十九·夹谷谢奴
与吴玠相拒,乌里雅行阵不整,吴玠乘之,谢奴领兵逆战,遂大破敌。
11.列传二十·完颜习不主
又以五千兵败吴玠之众三万。
12.列传二十二·撒离喝
使撒离喝总之。居无何,请收剑外十三州。与宋王彦之军七千人遇于沙会泺,败之,遂克金州。连破吴玠诸军于饶峰关,遂取真符县,取洋州入兴元府。败吴玠兵于固镇,擒其两将。
13.列传三十六
初,吴玠、吴璘俱为宋大将,兄弟父子相继守西土,得梁、益间士众心。
吴璘
1.世宗本纪
(大定二年)三月癸亥(二十四史全译本做癸卯),参知政事独吉义罢。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嘉败宋将吴璘于德顺州。
2.世宗本纪
(大定二年七月)陕西都统璋败宋将吴璘于张义堡。
3.世宗本纪
(大定二年)九月甲午朔,完颜谋衍擒奚猛安合住。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大败宋将吴璘于德顺州。
4.列传三·完颜璋
宋将吴璘出散关,据宝鸡以西,诏璋赴元帅都监徒单合喜军前任使。
5.列传三·完颜璋
京兆尹乌延蒲离黑、丹州刺史赤盏胡速鲁改已去德顺州,宋吴璘复据之,都监合喜以璋权都统,与习尼列将兵二万救德顺。璋率骑兵前行,与璘骑拴二万战于张义堡遂沙山下,败之,追北四十余里。璘军遇隘不得前,斩首数十级。璋至德顺,璘据城北险要为营,璋亦策营与璘相望,可三里许。两军遇于城东,凡五接战,璘军败走,璋追至城下。璘军已据城北冈阜,与其城上兵相应,以弩夹射璋军。璋军阳却,城中出兵来追,璋反施与战,大败之。合喜遣统军都监泥河以兵七千来会,与璘军复战,败之。璘遣兵据东山堡,欲树栅,璋与习尼列、泥河议曰:“敌若据东山堡,此城亦不可拔,宜急击之。”于是璋先据要地,习尼列以兵逼东山堡,璘兵恃濠相拒,短兵接,璘兵退走,习尼列追击之。璘城北营兵可六千人,登北冈来战,璋之汉军少却,伤者二百人。璘遂焚璋军攻城具,璋率移刺补猛安兵逾北冈击走之。璘军隔小堑射璋军,移刺补少却,习尼列望见北原火发,乃止攻东山堡,亟与将士来赴,引善射者先登,率刘安汉军三百人击败之。璘军皆走险,璘以军三万据险作三阵,皆环以剑盾、行马。璋遣万户石抹迭勒由别路自后击之,特里失乌也、移刺补以二千人当其前,以强弓射之,璘兵大败,堕沟壑者甚众。璋军度涧追之,斩数千级而还。
璘军虽败,犹恃其众,都监合喜使武威军副总管夹古查刺来问策。诸将皆曰:“吴璘恃险,不善野战,我退军平凉,彼必弃险就平地,然后可图也。”璋曰:“不然。彼恃其众,非特恃险也。昔人有言,‘宁弃千军,不弃寸地’,故退兵不如济师。我退军平凉,彼军深入吾地,固垒以拒我,则如之何。”查刺还报,合喜于是亲率四万人赴之。吴璘诘旦乘阴雾晦冥分兵四道来袭,战于城东,离而复合者数四。汉军千户李展率麾下兵先登奋击之,璘军阵动。璋乘胜踵击,璘军复败,追至北冈,璘走险,璋急击之,杀略殆尽。璘分半军守秦州,合喜驻军水洛城东,自六盘山至石山头分兵守之,断其饷道。璘乃引归。
6.列传十九·蒲察胡盏
从破德顺、秦、巩、临洮、河、兰等州,破吴璘兵
7.列传二十·颜盏门都
大定初,宋将吴璘等以军数十万人据秦、陇,元帅府承制以门都为勇烈军都总管,领军讨之。宋人保据德顺。都监合喜遣武威军副都总管夹谷查剌,会宗室璋,议征讨之策。璋与门都曰:“须都监亲至,敌必退矣。”合喜领军四万来赴,遂复德顺州。
8.列传二十四·李师雄
宋将吴璘军攻秦、陇,会师雄以事就逮临洮,宋兵至城下,州人乘城拒守,谋欲出降,师雄止之。宋将权仪鞭马方上浮桥,师雄射之,坠于桥下,遂擒权仪,宋师退。
9.列传二十四·夹谷查剌
时彰化军节度使宗室璋等与宋将吴璘相拒于德顺州,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遣查剌与诸将议破敌策。璋等议曰:“我兵虽屡胜,而敌兵不退者,知我军少故也。须都监亲至,方可破敌。”于是合喜领兵四万至,遂下德顺州。
10.列传二十五·徒单合喜
是时宋吴璘侵古镇,分据散关、和尚原、神叉口、玉女潭、大虫岭、石壁寨、宝鸡县,兵十余万,陷河州、镇戎军。合喜乞济师,诏以河南兵万人益之。合喜遣丹州刺史赤盏胡速鲁改以兵四千守德顺,吴璘以二十万人围之。统军都监石抹迭勒将兵万人,破宋兵于河州,还过德顺,驻兵平凉,求益兵于合喜,以解德顺之围。合喜遣万户完颜习尼列、大良顺,宁州刺史颜盏门都各将本部兵,合二万人,以顺义军节度使乌延蒲离黑统押之,与迭勒会。吴璘闻之,使偏将将兵五千人来迎,前锋特里失乌也、奚王和尚击败之,追至德顺城南小溪边,璘自将大军蔽冈阜而出,乌也等驰击之,迭勒、蒲离黑继至,并力战,日已暮,两军不相辨,乃解。已而璘报云:“宋主遣使至,两国讲和,请各罢兵。”璘遂遁去。蒲离黑亦引军还。
11.同上
顷之,吴璘复来犯陕西州郡,兵十余万。诏以兵七千益合喜兵,号二万人,庆阳尹乌延蒲辖奴、延安尹高景山分领之。彰化军节度使璋、通远军节度使乌延吾里补、宁州刺史移剌高山奴、京兆少尹宗室泥河、恩州刺史完颜谋良虎,皆备军前任使。宋人驱率商、虢及华山、南山之民五万人,来围华州。押军万户裴满挼剌欲坚壁守之,猛安移剌沙里剌曰:“宋兵虽多,半是居民,不习战,不如击之。”于是挼剌以骑兵千人败宋前锋,追至其大军,亦败之,斩首五千余级。已而,璋败宋姚良辅军于原州,宋戍军自宝鸡以西,至于大虫岭,皆自散关遁去。顷之,吴璘闻赤盏胡速鲁改、乌延蒲里黑军已去德顺,率兵号二十万,复据德顺,陷巩州、临洮府。临洮少尹纥石烈骚洽死之,诏赠官一阶,赐钱五百贯。合喜以璋权都统,习尼列权副统,将兵二万攻之。连战,宋兵虽败,璘恃其众,不肯去,分其兵之半,守秦州。合喜乃自行,驻水洛城,东自六盘山,西抵石山头,分兵守之,当德顺、秦州之两间,断其饷道,璘乃引去。
12.列传三十·徒单克宁
契丹平,克宁除太原尹。未阅月,宋吴璘侵陕右,元帅左都监徒单合喜乞益兵,遣克宁佩金牌,驻军平凉。诏合喜曰:“朕遣克宁参议军事,此其智勇足敌万人,不必益军也。”克宁至,下令安辑,未几,民皆完聚。
13.列传三十六
初,吴玠、吴璘俱为宋大将,兄弟父子相继守西土,得梁、益间士众心。
14.列传四十五
既而征西元帅合喜败宋将吴璘、姚良辅于德顺、原州,右丞相仆散忠义、右副元帅纥石烈志宁败李世辅于宿州,斩首五万,兵威大振。
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又让我想起了那首《精忠报国》,对于岳飞这样的抗金民族英雄再合适不过了,一代忠臣的陨落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在宋朝那个积贫积弱的社会里,岳飞带领岳家军英勇的抵抗金的进攻,他平定杨么之乱、率军转战江南积极与义军联络抗金,北伐中原,收复重镇建康,收复襄阳六郡等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力的抵抗了金对宋的进攻,可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英雄却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可以说岳飞死得冤。
为什么金史却对岳飞的功绩有很少的记录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立场不一样岳飞、韩世忠、刘琦、张浚被称为“中兴四将”,其中以岳飞的名声和功绩最为著名。在所有的抗金中以岳飞带领的军队为主力,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的防御了金的进攻。要知道不管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史书里过多记载敌人的丰功伟绩,那么就是我们常说的“长他人志气 灭自己威风”,你想想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不想这样,那如何才能完美的记载发展过程中的事件,而又不灭自己威风的事呢?最好的做法就是记载那些次要的人物,这样做一是历史也有了见证,二是史料的完整度,这样做了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与宋朝有关我们都知道岳飞抗金的过程中宋高宗是反对的,他和秦桧极力求和。而岳飞也是他们亲手害死的,这与金脱不了干系!试想宋朝极力求和的情况下怎么会让你去记载一个争议很大的人?
总之不管岳飞的记载多与少,他都是中国历史的著名英雄,历史会记住他。不会让他沉淀,他在抗金的过程中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稳定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大众利益,是功绩不可磨灭,他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生坚持抗金,身经大小战役百余场,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想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里体现了他的一生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这说法本身有问题。
金史提到岳飞不少,其姓名就出现十三次之多。仅举几例:
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宋將岳飛軍于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
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陳三州,...
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
明年夏,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
毫无疑问,在《金史》中,岳飞所部是宋方最活跃的部队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岳飞在的时候,他都排在其他宋将前面,都是先说岳飞,在讲刘光世、韩世忠。可见金人早就将岳飞视为主要威胁。
并且,金人自己也会说,岳飞的功绩、威名,非比一般。1207年,南宋守卫西蜀的大将吴曦叛宋降金,金人封他为蜀国王。金朝完颜纲当时带兵策应,企图经营西川,就赐给吴曦一封诏书,其中讲:
卿家專制蜀漢,積有歲年,猜嫌既萌,進退維谷……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于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叁夷之誅,可不畏哉。这就是说,你家里经营西川已经三代人,很多很多年了。朝廷早就猜忌你们一家人了。……你觉得你自己的功劳和岳飞比怎么样?岳飞的威名、战功,南边北边是无人不知了。但是呢,一旦遭到猜疑排挤,就被杀掉了。这样的事情,你能不害怕不担心么?言下之意,就是跟吴曦讲,留在南宋,早晚就是岳飞的下场,不如投降我们金朝吧。
这个时候(1207),距离岳飞惨死(1142)已经六十多年了,金人还在称道岳飞的战功威名。
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胡扯,金史没夸奖过一个宋的将领。但是金史分别提到南宋将领次数如下。岳飞8;韩世忠7;张俊2;宗泽1;吴玠10;吴璘10;刘光世3。可以客观看出将领的重要程度。
为什么金史对韩世忠、刘琦、吴阶等将领对金战绩赞不绝口,却很少称赞岳飞对金的战绩?
主要是政治因素。比如清朝修的明史把污点最重的袁崇焕定为了明朝英雄,为了增加可信度又把卢象升、孙传庭、满桂等有能力有忠心却没有被重用又早有定论的明朝武将加了进去。而对毛文龙(敌后袭扰、策反敌将)姜瓖(先降李闯后降清,最后反清消耗了满清大量的资源和兵力连多尔衮都在不久后死亡)阎应元(折损了满清3王18将)都不予立传并做了淡化处理。又比如二战时的德国以装甲战(坦克)出名的只有容克贵族(军人世家)的古德里安、曼因施坦、隆美尔,而对于战斗力不逊于容克贵族的党卫师(代表师团是骷髅师)却做了淡化处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