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雨季出征,曹操在河北玉田受阻,需绕道喜峰口走平泉,司马懿为什么不用绕道?

当年曹操征乌桓,在玉田(无终)受阻,多亏田畴带路,北出卢龙古塞,厉平岗,越鲜卑庭,嵌山埋谷五百里才能通过。由此可见,经玉田、丰润、迁安、卢龙、秦皇岛这条路是太难走了,而几十年后,司马懿同样也是雨季出征《晋书》原文记载:【“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但他很顺利的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这是为什么?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年曹操征乌桓,在无终(今玉田)受阻,道路泥泞,河道纵横,深不载舟楫,浅不通车马。面临退兵的尴尬境地,多亏无终义士田畴自荐与曹操,愿意做向导,北出卢龙古塞,厉平岗、越鲜卑庭,嵌山埋谷五百里,直达柳城,出其不意获得胜利,塌顿被杀。但辽东还是被公孙康所占领,曹操按照郭嘉的建议,没有直接攻打公孙康,公孙康迫于压力,杀死二袁,投降曹操,曹操封其为辽东太守撤兵,曹操这次出征担了极大的风险,自己都后怕,所以不敢和公孙康恋战。但这样做也留下了一个问题。公孙康面服心不服,依仗自己地理位置优越,时时表现出不逊。

辽东与内地的联系,完全通过秦皇岛、抚宁、卢龙、滦县、丰润这条狭窄通道,往北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山北即是鲜卑的地盘,往南是渤海湾,这条通道在山海之间曲折狭长,大部队很难顺利通过,看看下边这张地图就能清晰感受其艰险程度。

图中可看到北面是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南边是渤海,从唐山经秦皇岛、葫芦岛到锦州这条通道几乎是必经之路。公孙康占据辽东,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认为朝廷奈何不了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史书记载其“恃远不服”。

汉献帝禅位曹魏以后,公孙康的儿子占据辽东,已经有自立的意思,甚至遣使通孙权。想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曹叡早已觉察到辽东早晚会出事,也知道公孙渊依仗地理位置优越而骄横,于是在公孙渊还没有自立前就开始有意识的加强通往辽东道路的建设。在这条重要的地理通道上,留有一座古桥,根据碑刻和文献记载,就是建于魏明帝曹叡的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桥的位置在唐山市滦县榛子镇,在三国时期,这里并不是繁华地带,但却修建了一座石桥,桥名叫临水桥,而且明确记载为魏明太和五年始建。此桥后来经过多少次维修已不见记载,只知道明万历再次出现在史料中,但这是桥早已倾塌,只剩一堆乱石,万历十五年前后,为了加强对宁锦及朝鲜的控制,这座桥得到重修,改名叫承流桥,直道清嘉庆九年,大桥再次重修,现在整桥保存十分完好,除部分小的修补,主体还是嘉庆年间修建。

魏明帝太和五年正是公孙渊称王前七年,在此之前公孙渊早已通使东吴,打算自立。魏明帝在这个节点上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建桥,其目的已经十分明显,他对公孙渊早有防备,滨海大道早已修通,所以毌丘俭兵败后,立刻派司马懿帅四万大军东征,这次司马懿东征也是在雨季,但史书简直可以用轻描淡写来形容,经孤竹(滦县卢龙一带)越碣石(一说在昌黎,一说在抚宁)次于辽水。有了前期的充足准备,司马懿在雨季也轻松到达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