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举制度中乡试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科考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与唐朝,以后也在陆续完善中,各朝的科举制度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尽相同,清代晚期取消科考制度,结束了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考试制度。科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有了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成为了现实,除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外,可靠制度还是一项很好的安民制度,使得人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稳定了社会关系。

古代科考制度中是分级的,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三级制度中最低一级,参加乡试的人员必须是通过地方考试的生员,也称秀才,通过三级预考才可以参加,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具备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通过后可以参加最高资格的殿试。

虽然在三级考试中乡试属于最低一级的,但只要通过了乡试,就代表已经进入仕途。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国家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而获得国家考试资格前,必需先通过地方考试,通过县学和府学的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虽然是最低一级,但能够考过是非常不容易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辛辛苦苦得参加考试,最后通过的也不过就是乡试而已。说到乡试就不得不说怎样获得参加乡试的的资格,按照明清的制度,取得考试资格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读书人必须首先通过三级地方预考才可以。

这第一级就是县试,属于预考性质,考过了县试就可以参加府试了,府试通过的叫做童生,所以县试和府试也叫童子试,如果你连县试和府试都通不过,连童生的资格都没有,府试通过后就有资格参加地方考的最后一关院试,在院试没通过之前,无论你岁数多大,哪怕是满头白发也叫童生。通过了院试,成为秀才,才真正有资格参加国家考试的最低一级乡试。像水浒传中的王伦、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是未通过院试的考生,被称为落第秀才或者是老童生。

院试通过成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考上了秀才就可以进入府学或县学学习了。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了。乡试虽然是国家考试中最低一等,但要取得考试资格也需要过关斩将,历尽艰辛才可以得到,所以并不像我们直觉种感觉那么简单,否则范进也不会通过乡试后高兴的发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