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的话,那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
趣谈答案:选择迁往南京只会导致明朝更早的灭亡,而这个时候会给李自成很长一段时间的缓冲,吴三桂保不齐会倒向李自成,消灭满清似乎也在咫尺之间。
一个复杂的逻辑关系这个问题讲得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如果嘛?但是任何一个如果我们都必须把蝴蝶效应传过来,因为如果不单单是如果,如果的后面还有一连串的如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崇祯为什么没有选择迁都南京呢?
历史针对于此写了很多很多,总结一下,无非就是朝中文臣不愿意,朝中武将不愿意,他们都觉得应该撸起袖子和满清搞。
但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需要看一下当时明朝所面对的绝大多数危机。
首先北面就不用讲了,北面永远都是满清和抵御满清的明朝将士们。而且这一个点讲的意义也不大,无非就是满清抓住了空子,趁着别人都不注意搞了一下明朝,然后直接打到了明朝都城吗?
但是我们要讲的是明朝都城的南面。
明朝都城的南面是河南、山东等地,而这些地区被一个人控制了,那个人的名字叫李自成。
于是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崇祯冒险从北京迁到南京,他必须得面对李自成这一道防线,而李自成是绝对不会让崇祯跑掉的。
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最开始的时候会和崇祯谈判,因为李自成手中握有优势,并且希望能够获得明朝帝国的认可,最起码也能给自己一大片土地,让自己当个土财主。
但是明朝拒绝了他,拒绝之后就需要付出对等的代价,这个时候的崇祯一旦往南跑就会面对李自成的部队,可是面对李自成的部队又有什么呢?
于是我们讲到了第2点,叫做北京城的防御性。
北京城它的防御性极佳,尤其是在于谦保卫北京战役结束之后,整个明帝国对于北京城进行了大肆的修缮,只要崇祯能够依托北京这道天险进行短时间内的躲藏,还是能够多活一段时间的。
南逃之后的逻辑链变化首先如果崇祯直接带着部队往南跑去,跑的多快都会直面李自成的部队,而以崇祯当时的状态,想要对抗李自成几乎不可能。
好的,问题的关键就来了,李自成极有可能击杀崇祯帝,杀崇祯之后顺势就闯到了北京城。
而从李自成闯到北京城到满清再一次鼓足气力向南进攻,中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足够天下易主了。
李自成手握重权并且牢牢的掌握天下,那么北方的吴三桂就必然而然会依托于李自成,这个时候满清能不能下来还得另说。
但是请注意我们这几句话全都是如果,全都是假如,因为历史一旦有了假如它的后续所有事情通通都是假如。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的话,那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
在明朝历史上,相较之下,崇祯还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其性格又是最复杂的一位。一方面勤政、立志,另一方面驭臣既多疑又苛刻;加上重用宦官,造成朝廷内部离心离德。外部天灾携人祸,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以及后金政权肆虐辽东,此起彼伏。诚如题主所言,即使是崇祯选择迁都,恐怕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童年阴影虽然哥哥朱由校是个“木匠皇帝”,不识字,但其对于弟弟还是比较上心的,安排出身进士的翰林悉心教导,使得崇祯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安排李选侍抚养,这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弟弟,李选侍人品正直,非勾心斗角的歪门邪道,受其影响崇祯养成了独立奋斗的精神。但其在幼年却受到明宫三大案中“红丸案”和“移宫案”等政治阴谋中的影响,尤其是“红丸案”致使父亲泰昌帝丧命,触动了崇祯的心底,让其过早地知晓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从而形成了性格中多了敏感多疑、刚愎自用、急功近利。
缺乏安全感1627年八月,朱由检继位,便是崇祯皇帝。其总体规划:
- 先稳住“权阉”魏忠贤,伺机除掉阉党;
- 整饬吏治,使得朝廷各项政令重新走上正轨。;
- 选派干练之臣收复辽东;加强地方控制,扑灭农民起义。
可以说是体现了他想要有作为的一面。之后出其不意,先从剪除阉党的爪牙入手,同时对魏忠贤予以安抚,达到最终除去魏忠贤。接着便是裁撤边关镇守的宦官,将边关的主导权交由督抚,并严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皇城,进一步削弱宦官的影响。不曾想,大学士刘鸿训公然声称“皇帝是冲主”(稚嫩的皇帝)、群臣纷纷上疏为钱谦益辩解以及所谓的袁崇焕“叛变投敌”等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使得崇祯有了起用宦官的想法:
朕御极之初,撤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罔恤民艰,廉谨者又迂疏无通,己巳之冬,京城被攻,此士大夫负国家也。朕不得已,用成祖监理之例,分遣内臣监视。表明了崇祯心胸偏狭,容人“雅量”余额不足,不喜欢听“清流”的意见,与大臣有了间隙,加上1628年后金兵临城下的发生,已是惊弓之鸟的崇祯,将目光投向了宦官,因其听话,不逆旨意,更好把控,可以有安全感。
重用宦官1628年后金八旗南下,崇祯启用司礼监太监、内宫太监提督皇城九门以及提督京营,京营即明朝京城的主要军事力量,将京城安全交由宦官掌管,是崇祯重用宦官的信号。
两年之后,崇祯又派出王坤、吴直、张国元等太监,分赴大同、关宁、宣府等军事重镇,名义上是监视兵饷,实际上就是监军,将监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京城之外。 可是太监监军效果如何呢?宦官不仅没有建立功勋,相反还帮倒忙。以1628年后金八旗南下这次战役为例,监军太监一再催促受命增援的满桂部出战,致使满桂部一个总兵、一个参将,因寡不敌众,都壮烈殉国。更不可思议的是,崇祯竟然把户部、工部两部堂官搁置一边,让太监张彝宪总理户部、工部两部,被时任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斥为“辱朝廷而衰国体”。
君臣离心想要“中兴明朝”的崇祯雷厉风行,但又缺乏安全感,做事急于求成,任用的官员往往还未能得到施展才华,便被拿下,轻则贬谪戍边,重则处以极刑,令臣下心寒,结果是适得其反。崇祯在位17年,刑部尚书更换了17位,其中9人因在审案意见不同,受到不同程度处罚。而明朝一个朝代,内阁大臣才160余人,崇祯一朝就占了50人之多,占1/3。虽说早期也有孙承宗、钱龙锡等较为有才的阁臣,但过于耿直,既受到崇祯的厌恶,也受到奸佞之人的排挤,留下了一帮平庸之辈,夹杂了《明史》奸臣传中的两位,温体仁与周延儒。
晚明学者刘宗周评价崇祯: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转为猜忌。如此,这样被杀的重臣: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或失职,或猜忌。其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是蓟辽督师袁崇焕,虽说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在辽东建立的功绩。《明史·袁崇焕传》: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可见袁崇焕对于辽东的重要性。此外,1642年,崇祯还杀了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的总兵贺人龙,可以从其死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看出贺人龙对于起义军的威胁。
煤山自缢崇祯尽干些“自毁长城”、“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加上明清小冰期带来的粮食减产,灾民增多。此消彼长之下,腹地的农民起义与关外的后金八旗,两股力量使得崇祯“顾得了头顾不了腚”,但此时崇祯的理想还是召唤着他,企图南迁,东山再起。但现实又摆了崇祯一道,他不愿意主动提出南迁,这样不体面。只不过,早已离心离德的崇祯朝廷谁还敢提呢?见多了鬼,还不见黑吗?如此,眼见“中兴”理想的逐渐远去,慢慢熄灭了那团火。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时,崇祯累了,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最后体面。试问如此一个朝廷,若“一以贯之”,即使迁都南京,攻破南京城,难道不是时间问题吗?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的话,那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
如果崇祯选择迁都南京,那么虽然不能保证说明朝可以恢复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但至少能再延续一百多年,最差的情况就是南宋的翻版。
其实南明抗的住清朝的进攻历史上的南明面积广阔,也基本是在南方富裕发达地区,不仅财政收入丰厚而且人口众多。相对于清朝来说,其实清军入关的时候,其实军队人数并不多。根据顺治五年,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原4年之后,其满洲八旗男丁55330人,蒙古八旗男丁28785人,汉八旗男丁262816人,满、蒙、汉八旗男丁总数为346931人。如果只是满洲八旗的话,实际上也只有55000多人,再加上蒙古八旗,军队人数也只有大约8万多人。至于汉军八旗,则战斗力要差了许多。当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的时候,史书形容是起“倾国之兵”,那么当时满清的“倾国之兵”人数是多少呢?十八万人。
那么当时南明是什么情况呢?南明拥有人口大约1亿人,且大多数地区没有经历战乱,经济发达,收入稳定。南明的军事力量如何呢?实际上南明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江北四镇
就拿当时的江北四镇来说,是当时明朝在长江以北地区的四个军阀,分别是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黄得功,这四镇的兵力总数在40万人左右,实际上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此外,坐拥湖北地区的左良玉手上也有大约百万军队虽然这百万之众当中的大多数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至少十万精兵总是有的。
而清军入关后,一开始是分两路的,一路进攻李自成,一路进攻南明,也就是说,满清十八万大军,大约只有十万人进攻南明,如果当时的南明能够统一起来的话,那么光是江北四镇就够满清喝一壶的了。
此外南明还可以在江南地区动员起来,不断地出动军队北上支援江北四镇的作战,如此一来,不说击败清军,但至少抗住清军的进攻是问题不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南明在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和资源力量的情况下没有抗住清朝的进攻呢?
原因就在于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权,问题则出在皇位的继承上。
南明为什么没抗住南明的第一个皇帝是福王,因为崇祯当时自杀在了北京,他的三个儿子也没能逃出来,全都下落不明(被杀或者失踪),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拥立了崇祯的远亲福王为南明皇帝。
▲南明福王政权一年就垮台了
在当时的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来说,是以与崇祯的血缘关系为判断依据,就是说,谁的血缘与崇祯最近,谁就最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到了南京的话,崇祯可以继续当皇帝,如果崇祯没有逃到南京,而是他的儿子逃到了南京,那么继承顺序就是,第二位为崇祯的太子朱慈烺,第三位为崇祯三子朱慈炯,第四位为崇祯四子朱慈炤。如果是崇祯或者是崇祯的儿子,那么他们继承皇位没有任何争议。问题就出在,其实就福王与崇祯的血缘关系来说,福王同崇祯的血缘关系与当时明朝很多藩王与崇祯的血缘关系其实是一样的(明朝的藩王很多),所以当福王继承皇位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尤其是东林党人对福王非常不满,南明在清军进攻的时候闹其了内讧,直接导致了江北四镇反叛到了清朝,而湖北的左良玉则认为福王皇位非法,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南京。南明对于左良玉的进攻也慌了神,调集了大量军队抵御左良玉,也就放松了对清军的戒备,导致清军乘虚而入,直接攻占了扬州,进而攻占南京。
在福王政权倒台后,南明又冒出了多个“皇帝”和“监国”,面对清军进攻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抵御清军,而是自己内部先打出个老大出来再对付清军,实际情况就是老大往往没打出来,清军就已经把他们灭了。
▲历帝朱由榔时期疆域
到了最后永历帝朱由榔时期,其疆域已经只有西南一隅,要翻盘也十分地困难了。值得一提的是南明在李定国时期曾有过一次反清高潮,在李定国高超的军事能力指挥下,南明军队曾经两撅名王,也就是在战场上击杀了清朝的两位藩王,重创了清军的军事力量,在这种情况向好的形势下又闹起了内讧,导致反清大业功亏一篑。
所以,南明不是没有抵抗清军的力量,而是没有抵抗清军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在皇位合法性上令人信服的人来继承皇位。
如果崇祯到了南京所以,如果崇祯到了南京,那么他就是明朝当之无愧的皇帝,他的皇位合法性没有任何质疑,不仅江北四镇,还有湖北的左良玉等人都会听命于他。
▲崇祯如果逃到南京明朝至少可以再延续一百多年,只可惜崇祯死要面子
在皇位合法性没有任何质疑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南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及丰富的资源,还有完备的行政体系(南京有一套六部系统,可以随时运行起来),整个南明机器便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运作起来,再加上清军的力量实际上并不强大,北方地区由于连年战乱其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不强,所以至少抗住清朝的进攻是没有问题的。
崇祯到南京后中国之后的发展如果崇祯到了南京,那么我认为很可能会重新上演南宋与金朝的情况,也就是南明相当于历史上的南宋,清朝就相当于历史上的金朝,最终清朝没有力量灭亡南明,南明也没有力量北上推翻满清。
最大的可能就是二者长期对峙,中国会因此形成两个割据政权并长期存在。
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的话,那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
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之后的中国历史必然会有所改变,但大概率上明朝还和真实的历史一样,坚持不了多久便彻底灭亡,这不是迁不迁都的问题,而是那个时期的大势所趋。
其实我也知道,很多人将中国近代的没落归咎于清朝,认为满清奴役汉人,闭关锁国,封建落后,误我中华三百年。处于对满清的仇恨,这些人更原因相信明朝,这个汉人政权如果可以延续下来,定能避免中国在近代遭受那么多的屈辱。于是乎,就有了和这个题目中这样,关于明朝延续或者满清没能入关等的各种提问,以佐证明强于清的观点。
对于这类问题,我只想说:幼稚
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学科,在他们的眼中,历史就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和故事相互窜连起来的传记小说,人们某个时期的历史问题,社会困境,是某个皇帝,某个政府所造成,天真的认为只要换个领导者,或者作出另一种选择,就能避免问题的产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是唯物的,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明朝的灭亡是地主阶级(明政府和大地主)和农民阶级(李自成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最终爆发,其弊政在于明朝内部而不是东北的满清,只要这个阶级矛盾没有缓解,无论明朝政府和崇祯皇帝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农民阶级作为革命力量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农民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残暴无道的统治者,获得土地和稳定的生活,并不是颠覆旧有的社会制度。例如李自成在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农民起义运动的成果被少部分领导者撺取,进而演化成新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进入一个同以往一样的历史循环。
中国近代的落后并不仅仅是表面上满清征服的无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对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的全面失败,所以在明末的乱世中,无论是明政府、李自成、张献忠、满清哪一方获得最终胜利,都不会改变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都将不可避免的使中国在近代走向落没,只是在具体的“挨打姿势”上有所区别,仅此而已。
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的话,那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
如果历史有假设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643年,明朝灭亡前一年的的战局:
李自成的闯军连破西安、洛阳控制了陕西、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大军向北京挺进。
崇祯皇帝身边没有多少能够调动的军队,最近的吴三桂手中的关宁铁骑镇守着山海关,防备着满清的进攻。
- 满清方面,一年前的1643年皇太极暴毙,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野心勃勃的关注着关内局势,而且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附近的时候,多尔衮和洪承畴已经率军到达长城以外,随时准备浑水摸鱼。
1643年形势图,崇祯皇帝完全可以到达南京
崇祯作为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但是从他能干掉如此多的大臣来看,崇祯皇帝虽然是病急乱投医,但是他对明末的政局是有控制权,这对于当时政治环境来说至关重要。
而据说当时李自成在北京城外的时候,曾经与李自成仍进行过谈判,此时崇祯帝已经没有什么谈判的砝码,但是最终谈判仍旧失败,转而兵戎相见。
崇祯皇帝朱由检
如果此时崇祯帝能够破釜沉舟,通过运河或者海路到南京,继续发展,其实历史很可能会改写。此时整个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都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南方虽然兵力薄弱,但是没有遭到多少战争破坏,经济仍然发达不差钱。如果有崇祯帝这样的能够号令天下的人物绝对要比福王朱由崧要强太多。
而且北京留给李自成,中原留给李自成,可以给明朝留下一个战略缓冲空间,而一旦李自成能够顺利接收长城防务,后来的山海关之战就不会如此的一败涂地。而将应对满清的这个巨大的包袱甩给李自成。
在明朝南京不是陪都,而也算是正式首都之一,南京有和北京一样的官僚系统,一旦崇祯能够顺利到达北京,重整军武,依靠江南雄厚的财力,重新翻盘绝对不是没有机会。
崇祯皇帝最后吊死在煤山之上
不过崇祯帝不想当逃跑皇帝,但是面对危局有没有对策,最后只能被困在北京城内,吊死在煤山之上。相比之下清朝的皇帝逃跑功底就不错,1860年咸丰帝北狩承德,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西安。
如果崇祯最后选择迁都南京的话,那之后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
1、对比偏安江左的历代政权,明朝的主力军在辽西、潼关惨烈打光,形势非常险恶;不支持新中枢的存在。2、若崇祯不改变刚愎自用的性格,迁都南京也不免灭亡;最多比南明多存在一段时间。一、崇祯迁都前,局势惨烈,明军战力所剩无几
崇祯十三年,松锦大战,洪承畴所部13万明军全军覆没,打光了举国调集的四方精锐,放弃辽西关宁防线,无奈退守山海关;
潼关大战,孙传庭所部秦军也被李自成军歼灭,明廷的最后一支机动武力也丢了,则“传庭死而明亡”。
(孙传庭在西安马革裹尸,大明王朝最后希望覆灭)
何等惨烈。
历代偏安江左的政权,东晋、南朝、南宋,都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南朝有“金戈铁马”的刘裕刘寄奴冲在第一线开国;南宋有富庶的江南,以及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而实力较弱的东晋司马睿,也能妥协“王谢桓庾”四大家族,“王与马共天下”。
对比这三个朝代做法,“不肯认错、死要面子的”崇祯能做到哪个?他迁都南京,能一改在位17年,换掉19年首辅的做法?即便改了,“宋明理学”下腐朽的官僚集团,利益盘根错节,绝不是忠贞到底的铁板。
崇祯想改,群臣手下们也不会真正配合,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钱袋、官位、以及名誉。面对更艰难环境,他们还将是“干说不练”;就像东林党领袖钱谦益,面对清军入关不肯殉国,推说“水太冷”成为历史笑柄,不如一个妓女。
(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带头献城)
何况明代攻城火器已经成熟,不像几百年前的南宋,可以依靠“弓弩+坚城”防守存活。军事技术的进步,让非马上皇帝的崇祯,犯错的机会更少。
迁都后的崇祯,无法避免大明王朝的惯性滑落。
【涛说乱世史创作,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二、崇祯怎样能逆天改命?
崇祯胸怀大志,以身殉国,让后世人扼腕叹息;究竟怎样才能让明思宗夙愿得偿?
涛说乱世史认为,在北京失守后,明思宗至少做3点能翻盘:
1、能够成为马上皇帝,起码能选拔最优秀的将领、士兵,让明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提振全国士气;
2、崇祯能够改变刚愎自用的性格,能承认自身失误,能够宽容大臣、大将失误,放手他们去做;亦或摆脱两面作战的策略,让农民军和清军拼的两败俱伤(貌似农民军做不到)
3、面对明朝200多年的僵化制度,能够进行较彻底改革,让干实事的文官+能吏管理国家,而非沽名钓誉的嘴炮。
(惜哉,朱由检!)
这太难了。如果做不到,朱由检只能即位伊始,放手能臣去做,这似乎是另一个随缘话题了……
【涛说乱世史创作,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