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趣谈答案:朱允炆无论怎样做都会把朱棣逼反,只不过被朱允炆逼反之后,没有及时的消灭朱棣,才是这手烂牌的关键所在。

朱允炆的软实力。

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纵向的比较,而在这个层面比较当中,重点比较的是朱允炆和朱棣的实力差距。

朱棣有什么呢?有着自己的一支武装士兵,这一队士兵他们在北方长年遭受战争,已经摸爬滚打成为了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

但是请注意朱棣仅仅有这些,除了这些之外,他什么都没剩下。

同样的,我们来看一下建文帝朱允炆他有什么呢?

答案:朱允炆好像什么都有,比如要将军有将军,要士兵有士兵,要朝臣子有臣子,四海之内他都非常尊重他。

如果把朱棣的软实力当作一的话,那么朱允炆的软实力就是一百。

朱允炆为什么会输?

同样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朱允炆会输呢?按照之前的约束条件的话,朱允炆不是绝对可以压制朱棣的吗?为什么到后来反倒被朱棣给压制了呢?

朱允炆这边的人虽然多,但是人才没有几个。

于是我们继续会问,那么朱允炆身边的人才都去哪儿了呢?

答案更简单,朱允炆身边的人才大多被朱元璋杀掉了。

在朱元璋执政的最后一段时间里面,他非常害怕自己的孙子执掌不了朝廷,有一些臣子们会从中做事情,所以朱元璋便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杀掉统统杀掉了,其中蓝玉案便是最为经典的。

蓝玉案并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过程,因为蓝玉案它中间有很多的时间段都在牵扯着不间断的人物,这些人物一旦牵扯进来很难活下去。

朱元璋就这么一倒腾,慢慢的整个明朝所有有能力有魄力的人通通都灭了,除了自己那几个宝贝儿子。

这也为朱棣赢得了契机,毕竟朝中无人,朱棣也可以大展手脚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直观看,朱允炆失去江山是因为削藩政策孟浪,引起诸王尤其是燕王朱棣不满,加之在后续战争中一系列指挥失误叠加造成的。但如果有代入感的细细研读这段历史,你会惊奇的发现,具有道统和兵力、财力等多重优势的朱允炆失败,固然同朱棣善战、将士用命以及朱允炆指挥失误有关,但我认为导致朱允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他的“仁弱”的性格和做“仁君”的执念。

第一,由“”暴力”和“强权”带来的社会秩序,往往会冠以“文明”和“仁慈”之名。九五至尊的君王行政也如此,这是被无数经验和现实证明了的,但自小就受帝王之术教育的朱允炆对此却不以为然,在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在手持屠刀的对手面前,还在哪行经布道,冀希通过举道义旗、讲纲常名教理软化对方立场、瓦解对方斗志,那句“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不是最好的佐证吗?言出君王口,如果不能用愚昧解释,哪唯一的说辞就只能是性格问题了,别无它途。

第二,朱允炆那句“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旨意,不管从纲常名教、还是君臣之义抑或是家常伦理等各方面去衡量,都符合圣贤教诲、仁爱之心,似乎无可指责,如果作为君王平时能这样说还该山呼万岁,但在战争哪个非常时刻,战场上的将士听到这话该如何抉择、如何操作?刀枪不长眼,更何况前线将士并不人人都认识朱棣,如果错杀了皇叔,让皇帝背上“不义”之名,谁能担的起、谁敢负责?如果你是战场指挥官该怎么办?唯一的好办法就是避战,试想这样的战争焉有不败之理?从逻辑推理看和行事风格判断,即使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在皇位上也可能坐不长。

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朱允炆的失败,归结于他无政治经验与政治谋略!尽管他在皇位上屁股没坐热就被四叔赶了下来,但有咎由自取的因素,不值得同情。往往,我们因为他送别出征的将士时,事求大家在战场上遇朱棣时要悠着点,就认为他是宽厚仁慈的主!其实不然,这家伙凌厉得很,性格也强悍狠辣。

朱元璋驾崩,尸骨未寒。朱允炆就在方孝孺等一批书呆子的撺掇下,变更祖制,力主削藩。肖藩的过程中,非常强硬,令人无丝毫回旋余地,把人情做绝。他一鼓作气连废四个王叔为民,且逼死了湘王全家,燕王朱棣送子为质并装疯后,他并无悲悯之心,削藩丝毫没有缓和。这样的楞头青,你认为他会是信男善女吗。

“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并非顾虑亲情与舆论使然!为了江山社稷,朱允炆比他爷还不在乎个体生命。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让四叔死在战场上吧,我不要活口!看官咀嚼一下这句话,再联想他雷厉风行的削藩举措,我没冤枉他吧?

朱允炆认为自己是皇太孙出身,代表着正统。又继承了爷爷奋斗的成果,实力强大。削藩纵使引起战争,自己也师出有名,会稳操胜券的。在左右一帮书呆子的鼓捣下,他认为削藩势在必行!开始时,燕王根本不敢违抗皇帝的意愿。他向侄儿交出了兵权,侄儿说调走三护卫他也没表示异议,要他“遣三子入京”,他也照办!

可南京方面无底线,直至把朱棣“逼疯”,建文帝还是要杀朱棣!狗急还会跳墙呢?现在朱棣进退维谷了,如其坐而待毙,不如破釜沉舟!否则,就是再傻,他朱棣也绝对不会以区区三万左右的燕兵来“清君侧”的。好牌确实在朱允炆手中,可惜,他不会打牌!

不会打牌还体现在小朱用人方面

自古阵前换将是兵家大忌,这小朱不顾这一忌。以前大军统率是耿炳文,虽然在真定之战中失败了,不过也就几千人马,十几万大军的元气未伤。胜败仍兵家常事,小朱不懂,在防御体系仍然完好的情况下,朱允炆撤了耿大将军的职务,换上了李景隆,这有点任人唯亲的意思。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是朱允炆的表哥,还给了他五十万大军。

在军队中,李景隆威望不足以服众,又胸怀狭隘。你把中央军交给他,肯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结果燕王打出了神威,打出了北京。

而李景隆不仅指挥失当,造成部队大溃败,自己还临阵脱逃,这按律当斩之罪小朱竟然一笑而过了,根本没有问罪,还升了官。并且继续重用他,还让他拥有了六十万大军。

真是草包,这小朱不是自取灭亡吗?

建文帝尊崇儒教,文人们喜欢这样的皇帝。小朱对文人也彬彬有礼,可小朱对身边的宦官很苛刻,稍有错误便严惩不贷,他不会笼络人心。对外派的宦官也一样地刻薄,不容犯错误。甚至允许地方将违法犯罪的宦官绑赴京城,这搞得全国公务员都惶惶不可终日了。

因而,很多宦官内心都同情与支持朱棣。当平燕大将在山东使朱棣无法前进时。宫中有人给朱棣带出口讯——京师空虚,这是要求他绕过山东,直扑南京。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此也得到了证明,这个小朱真是令人疑惑不解,平时怎么就不知道考虑一下公务员的福利呢?

其实,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京师守军还有十万之众。不说反攻了,守到各地勤王兵马到来是不成问题的,这个时候小朱别出心裁。他又出昏招:要朱橞和李景隆去负责防守最为关键的金川门。真是大混蛋,朱橞是谷王,其藩国都被削了,心存不满是肯定的。李景隆是朱家亲戚,是你小朱的表哥不假,还是朱棣的表侄呢,瞅准时机,二人献门投降了。

至此,把一手好牌被这样聪明的皇太孙打了个稀烂。

小朱没有辙了,最后放火烧宫,自己下落不明……。

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朱允炆拥有一手好牌。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被朱元璋立为太子。

本来朱允炆是朱元璋的二孙,朱标的庶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比朱允炆大3岁,但是他只活到8岁就死了,朱标原配常氏也死了,正因为如此,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成了朱标的嫡妻,朱允炆也就成了朱元璋的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话费巨大心血培养的儿子突然离世,对朱元璋打击甚大,他为朱标请天下最好的老师班子,还亲自抓朱标的教育,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他把对朱标的爱全部转移到朱允炆身上。根据嫡子继承制,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继位为帝。可是怎么也不会有人想到他会被朱棣抢了宝座,因为好牌在他手里。

大明经过他爷爷朱元璋的整治,一切归于正常,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够强。唯一的一点就是杀戮的气氛还在,胆战心惊的文臣不能正常发挥才能。儒家出身的建文帝,着手改革了朱元璋的一些弊政,以宽大为怀,重用文人大臣,史称“建文新政”。这一改革朱允炆获得了人心。

朱允炆毁于削藩。

朱元璋为了使大明统治永固,对自己成年的9个儿子进行分封,他的这些儿子们手里握着数万兵马的军事大权,在国家的一些重镇和交通要道,权势惊人,甚至威胁到中央,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建文帝继位后为增强自己的权力去削藩,他听从了浪漫书生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先从最弱的藩王下手,可谓雷厉风行,简单粗暴,一年内就干掉了周、齐、湘、代、岷王5个藩王 。如果朱允炆从最强的朱棣开始着手,给他来个措手不及,让他无法做出反抗的充足准备,也许就不会有他后来的反叛了。这是朱允炆打的第一个烂牌。

另外朱允炆的削藩并没有错,但其所用的方法不妥。汉武帝不是把主父偃的推恩策运用的很好很成功吗,为什么不借鉴呢?

朱允炆遣回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允炆削了5个藩王后,让朱棣有了很强烈的危机感,但他并不敢违抗皇帝的旨意。朱允炆让他交兵权、调走三护卫、“遣三子入京”当人质,他都照办了。因为朱棣知道自己所剩兵马不多,根本无法与朝廷抗衡。只要朱允炆手指轻轻一动就会不费吹灰之力将自己拿下。朱棣实在是没有办法才痛心交出三子。而他唯一的绝招就是演戏,他抓住朱允炆的弱点,朱棣向建文帝传递了一封自解书信,建文帝上当了,关键的时候建文帝想收手!而朱棣却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大哭大叫,装疯卖傻的好戏,请求朝廷还给他的三个儿子,留全家性命。仅仅半年多的时间朱允炆就招架不住,把朱棣的三个儿子还给了他,从此朱棣开始大胆地起兵了。朱允炆遣回朱棣的三子,这是他第二次打烂牌,被一些史学家称为愚不可及。

朱棣起兵后,对朱允炆狠下杀手,而朱允炆却下令要保朱棣性命

朱棣起兵前就在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里扒拉出合适的理由:

“朝中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此时的朱棣打着“正义”的旗号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建文帝是受到他们蛊惑才实行削藩对诸皇子残害,就在1399年8月,朱棣率领八百将士进行诛讨,称自己是除奸臣平定祸乱,并将军队命名为“靖难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在战场上,朱允炆继续打烂牌:

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正在上演,朱允炆竟然对作战将领下了一道愚蠢的命令,

“不得加矢刃于燕邸,使朕有杀叔父名”。

面对皇命谁还敢对朱棣实打实的动手啊,导致朱棣更加有恃无恐,他曾以十余骑视察敌营被大军围困,但士兵们只是围着,不敢动手,使朱棣骑马潇洒而去,也无人敢追。

“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

这让将士们心里会怎么想?朱棣对朱允炆可是狠下杀手,如果不杀朱棣迟早会有一天他会登上皇位,倒是自己会不会被株连?这道命令实则动摇了军心,降朱棣从战者甚多,导致朝廷损兵折将十万,这些人死的岂不冤枉,本来一心报效朝廷,死后被视为乱贼,连累家室老小。建文帝的80万雄师让他在短短的三年就玩完了,而朱棣却由八百将士扩充到百万。

最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建文帝败的很惨。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进京后宫中大火,建文帝从此消失不见。朱棣称帝,废除建文帝年号,诛杀建文帝的功臣,一场血雨腥风蔓延。

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明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位接班人。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利登基,坐上了皇帝宝座。可是,朱允炆继位后,因为施政错误,最终逼反了时为燕王的朱棣。

原本,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可朱标因病去世,朱允炆就被朱元璋指定为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让包括朱棣在内的叔叔们,多有不满,但是,按照宗法制度,他是合理合法的皇帝,诸藩王也不敢说什么。

此时的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得到天下士人的拥护。同时,他又实际控制着朝廷大权,没有权臣当道,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正常情况下,只要朱允炆不急不躁,有条不紊且相对平和的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大明朝还真有可能在朱元璋之后,又一个治世。可是,朱允炆操之过急了。

一、朱允炆过于理想主义,又没有得力之人辅佐,是朱允炆逼反朱棣的根本原因。

朱允炆自幼饱读儒家经典,性情温文儒雅,对人宽厚,颇多理想主义,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想像的过于美好。而现实呢?恐怕儒家典籍上所写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朱允炆思想上的这一严重缺陷,导致他对现实严重的认识不清,必然会引发他做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

朱允炆的这种思想类型,其实也并非全无好处,除了可以宽仁治理天下之外,还比较容易纳谏,包括批评他的谏言,都能虚心接受。所以,如果朱允炆身旁有类似汉朝霍光、三国诸葛亮、唐朝长孙无忌,亦或是明朝后期出现的大明首辅张居正,朱允炆的帝位也将会稳如泰山。只可惜,朱允炆身边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一帮同样缺乏治国经验的“腐儒”。

二、朱允炆削藩过急,失去了藩王的忠心与支持。

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藩王守国土的策略,将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的二三十位宗亲,分封为了藩王。同时,给与了这些藩王兵权。

朱允炆看到了藩镇的危害,却没有制定出削藩的正确策略,更没有掌握好削藩的尺度。古代藩王,最忌讳两件事情,一是挪封地,二是收军权。历朝历代因此被逼造反的事例,比比皆是。

朱允炆,不但直接夺兵权,而且还会将藩王废黜,调离封地,或者软禁。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先后被废黜,并迁徙软禁。湘王朱柏,不堪其辱,举家自焚而亡。有了五王的前车之鉴,其他藩王为了自保,可选的出路除了造反之外,真不多了。此时的朱棣是不得不反。

其实,朱允炆完全可以加派监军,甚至是恢复锦衣卫,加强对藩王,以及将领的监控,同时做好安抚工作就可以了。毕竟,想完全杜绝藩王反叛,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后来宁王朱宸濠不还是反了。

三、朱允炆过于迷信儒家的仁义,不懂军事,用人错误。

朱棣造反,其实也不可怕,毕竟天下人心还在朱允炆这里。

实际上,朱元璋留下的老将耿炳文,足以将朱棣限制在北平区域。可是,朱允炆在大军出征前,竟然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意思就是说,你不要杀了朱棣,给我抓活的回来。这就让中央明军行军打仗之时,畏首畏尾,数次失去了临阵斩杀朱棣的机会。

耿炳文战败固守,朱允炆又临阵换将,以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最终导致了中央明军大败。

虽然朱棣造反了,但是朱允炆还是可以使用儒家的仁义,同时做出保证,安抚其他藩王,并召集其他藩王,围攻朱棣的。可是,朱允炆此时,却表现出对其他藩王的不信任,召辽王、宁王回南京。结果,辽王顺从的回了京城,而宁王则被逼到的朱棣一方。

朱允炆屡出昏招,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靖难之役,从1399年七月开始,一直到1402年六月,打了将近三年,燕王朱棣的地盘最多时,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朱允炆用了三年的时间,不但没能灭了朱棣,还让朱棣长途奔袭,一剑封喉,足见其在用人及军事方面的才能是非常非常的一般。

朱棣则是敢拼敢干敢冒险,还继承了朱元璋的杀伐决断,取得靖难的胜利,并不足奇怪。明朝在洪武之治后,又迎来了朱棣治理时期的永乐盛世,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至少在靖难之役中,还是正确的。

不知道失踪的朱允炆,最后做何感想,也许是无尽的后悔与无奈吧。

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著名的削藩事件共有四次,分别是汉朝汉景帝削藩,唐朝唐代宗、德宗、宪宗削藩,以及明朝朱允炆削藩和清朝康熙帝削藩。

四次削藩事件中,如果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必然是朱允炆削藩最容易。

首先,明朝朱元璋自立国之后,兢兢业业三十余年,开国即为盛世,此时的明朝蒸蒸日上,国力极为强盛。而燕王朱棣仅仅有北平一隅之地,从赋税、人口、兵力和后勤补给上对比,完全不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对手。

其次,朱元璋对于很多制度大破大立,让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有足够的权威,可以调动地方上大量的资源平定叛乱。

反观其他三次削藩事件,每一个都比朱允炆削藩困难。

比如汉朝,汉景帝时期,藩王们占据了半壁江山,拥有的财赋、人口不亚于汉朝中央政府。唐朝代宗、德宗、宪宗削藩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中央政府的实力和权威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再说清朝康熙削藩时,三藩的军事实力甚至不亚于清朝中央政府。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相对困难的汉景帝和康熙帝削藩大获成功,即便是最困难的唐朝代宗等人削藩,虽然没有彻底成功,但也做出了点成绩。反观最容易的朱允炆却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不仅削藩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就连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结局,这又是为什么呢?

总结来说,朱允炆政治水平太低,在削藩上没有正确的战略方向。再有就是碰到了一群猪队友。

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很多大臣就已经注意到了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因此,朝中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对藩王有了警戒之心,并且想了很多对策。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这些人都开始怂恿其削藩。

按理说,削藩这种大事需要慢慢筹划,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削藩是敏感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造成动乱,到时候可能得不偿失。

不过,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站了出来,以汉朝景帝轻松平定七国之乱为由给朱允炆洗了洗脑,树立了信心。

朱允炆年仅二十余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听了黄子澄的一番话,瞬间就觉得底气十足,于是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针对削藩的问题,很多大臣为了国家的稳定,提出了一些相对比较稳妥的方案。比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主张把朱棣从北平徙封至南昌,让朱棣远离树大根深的北平根据地,便于朝廷控制。

还有其他人也曾上书,效法汉武帝,采用推恩令,让这些藩王慢慢分裂弱化,然后再采取行动。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这两种方案虽然不能迅速削藩,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让中央政府慢慢地消化藩王势力,避免过激的冲突。

然而,朱允炆并没有这样想,他受到黄子澄的蛊惑后,一心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藩王势力。

既然要快,那就挑大的来吧,兵部尚书齐泰上书,“擒贼先擒王”,应该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避免他有所察觉。

从后世事情发展来看,齐泰的方案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采用这个方案,在朱棣羽翼未丰之时先发制人,在朱棣给朱元璋奔丧的时候将其拿下,必然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不过,黄子澄这个猪队友又来了,他上书朱允炆,“柿子应该挑软的捏”,削藩应该一步一步来,先挑一些实力弱小的藩王开刀。

就这样,在黄子澄的“帮助”下,朱棣拥有了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

再之后,朱允炆开始削藩。

说句实话,朱允炆并不是善男信女,也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反而,他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不过却用错了地方,该狠的地方不狠,不该狠的地方非常狠。

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一口气削了五个藩王,全部软禁,或者废为庶人,丝毫没有任何情面可言,而且还逼得湘王举家自焚,葬身火海。可见朱允炆并不是儒生口中的仁慈皇帝。

或许,当时的朱允炆对这些叔叔念及一点亲情的话,能够给他们丰衣足食,让他们平安幸福的过完下半生,他们也不会对朝廷如此抗拒。朱棣反叛的时候也会有所犹豫。但此时说什么都没用了,看到这五位藩王的结局后,所有的藩王都开始人人自危,朱棣自然也不例外。再加上其手握重兵,位列藩王之首,又有了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自然发动了叛乱。

朱允炆的悲剧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其实力根本不足以和中央政府抗衡,但朱允炆和他的猪队友却屡次失误。

比如,朱允炆最初派去平叛的人是朱元璋留下的大将耿炳文。虽然耿炳文在面对朱棣的时候败了两阵,但也迅速组织起了防御,稳住了脚跟。然而,朱允炆却急于求成,来了一个阵前换将,把草包李景隆换了上来。

阵前换将,本来就容易导致军心不稳,再加上李景隆这个人就是绣花枕头,不仅能力不足,而且还嫉贤妒能,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李景隆挂帅后,三番五次的失败,还给朱棣送去了几十万人的物资,最终让朱棣拥有了和朝廷对抗的资本。

再之后,李景隆虽然被罢免,但朱允炆竟然没有处罚他,导致朝廷的军队离心离德,战斗力骤减。此后,朱棣和朝廷军队打的有来有回,并且逐渐占领上风。

公元1402年,这一年的六月份,朱棣誓师渡江,眼看破城在即,朱允炆身边又出现了一个猪队友,这个人就是被后世推崇之至的方孝孺。

当时,南京城内人人自危,朱允炆也知道形势危急,所以准备带着玉玺等象征皇帝的东西逃跑。毕竟朝廷在各地还有大批军队,而且黄子澄、齐泰出南京城搬救兵了。所以暂时撤退(逃跑),等积蓄力量之后再卷土重来也行。

不过,此时的方孝孺站出来严肃的批评了逃跑思想,极力的劝阻朱允炆,并且要求朱允炆坚守南京,即便失败,也要为社稷而死。

于是,朱允炆就这样被困在了南京,等到猪队友李景隆开门投降后,朱允炆想跑也跑不了了,最终在皇宫一把大火之后不知所终,复位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一把好牌也彻底打烂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