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趣谈答案:因为曹操活着的时候压根不具备造反的条件。

年龄差决定一切

根据曹魏的历史不难发现,司马懿比曹操要小24岁。

而且曹操属于大器早成的状态,年轻的时候便有雄才大略,在加上自己的寿命比较短,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尴尬现象,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的官衔等级都低的可怜。

我们可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这个时候曹操是一头大象的话,那么司马懿就是一只蚂蚁,一头大象如何防备一只蚂蚁?又有没有必要防备一只蚂蚁?这些都是问题。

但即便如此,曹操在临死之前仍然给曹丕提了个醒,告诉他:司马疑有狼子野心,要小心防备,而这个时候也能够看的出来,曹操压根就不稀得杀他,因为司马懿根本撼动不了曹魏,只需要防备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没有想到: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子孙后代竟然没有防得住,司马懿从乱军中杀了过来,并且直接把曹魏一脚踹了出去。

曹操的阴谋论让司马懿不敢动弹一步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有阴谋论的,这个阴谋论是什么呢?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半步。

简单讲,只要曹操发现你一点点想要搞事情的举动,根本不给你解释的机会,稀里哗啦一顿锤,早就把你捶下去了。

所以根本不要指望着在曹操的手底下做一些错误的事情,一旦你真的做了,下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得很惨。

司马懿一来忌惮曹操的阴谋论,二来也是自身的实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没有办法和曹操对抗,既然没有办法做对抗,那还是赶紧隐藏自己的实力。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曹操心眼多多哦,他不让司马懿造反,司马懿敢造反吗?

而且,司马懿想都没想过要造反,不要说造反,司马懿不造反都害怕命不保。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01

司马懿出仕

司马懿出身河内郡司马氏,世代豪门士族。高祖父司马钧是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从这个家世就看出司马懿祖上多么牛叉。郡太守是二千石的官员,地方第一大佬。况且还是世代郡太守,其父京兆尹,更是直辖市的市长,比太守地位更高。

就算到了司马懿父亲司马防为官的初期,天下还没有大乱,其宗族势力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都很有影响。虽比不上汝南袁氏等“四世三公”的家族,但也是颇具威望的豪门世家。

当时,郡是最高的行政区划,就相当于今天的省,几代人都做着省里最高的长官,其家族的威望、势力可见一斑。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字中都有一个”达“,当时号称“司马八达”,个个优秀,而且次子司马懿更是突出。

司马懿出生时,天下就开始混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在司马懿二十岁之前,见过司马懿,说他绝非等闲之辈。

尚书崔琰、也就是曹植老丈人的从兄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经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司马懿名声在外,这么多大佬都看好司马懿,地方上就举荐他出仕为计掾。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已经在官渡战败了袁绍,成为北方最具实力的诸侯。当时,曹操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

但司马懿更牛逼,直接没把曹操放眼里。他认为汉朝国运已衰败,不想在曹操手下做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而推辞掉。

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果然看到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的染上了风痹病一样。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就逼着司马懿出仕,辟为文学掾。曹操对征召的人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怕,就乖乖出来就职。

由此看来,司马懿并非天生就是一个野心家,也不是贪慕权势的人,更是一个怕死的人。

司马懿不得已才出来做官,是为了保命,哪里会整天琢磨着造反呢?躲避死亡还来不及,岂能会自己找死呢?

02

司马懿为官

司马懿假装有风痹病,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最终还是被曹操逮住,无可奈何的出来做官。

现在人或许认为,考个公务员还那么费劲,有人请你出来为官还不干,这很难理解。

其实,在古代,这是很正常的事。不差钱,也没有官瘾,出来操那份心干嘛,何况还冒着很大的风险。

那时候,寒门士族想做官还没有机会,而豪门士族却有许多子弟不愿为官。但征辟为官,就像底层百姓服徭役一样,不做还不行。

据《魏略》记载,曹洪自以为才疏学浅,就想让博学多识的司马懿去帮助他。一开始,司马懿对曹操都不愿意伺候,就别说曹洪了。司马懿以与曹洪来往为耻,假装拄拐不去。曹洪忌恨他,就给曹操打小报告,告他的状。

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就立刻扔了拐杖,屁颠屁颠地去为曹操效命。

这与《晋书·宣帝纪》记载的有些差距,但也不很矛盾,不过,司马懿善于伪装看来不假。

曹操本性就是多疑的人,通过这些事情的观察,就发现了司马懿“鹰眼狼顾”之相,心中很忌讳。

曹操的谋士郭嘉也给司马懿相了一面,认为司马懿不是善茬,建议曹操如果不能控制他,就直接把他杀了,一了百了。

司马懿也清楚曹操对他防范、不放心,为了保命,司马懿就夹着尾巴做人。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就连喂牛喂马这样的小事也亲自做,不敢有一点儿出格的地方。

此时的曹操,权势熏天,杀死司马懿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就是借给司马懿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与曹操大声说话,更别说想造反了。

03

四代辅佐大臣

不管司马懿如何伪装,但曹操仍不放心。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是不甘为臣下之人,恐怕要干预你们的家事。

之所以曹操说司马懿会干预曹丕你们的家事,而不说他要干预我们老曹家的家事,这里面大有玄机。有些资料翻译为我们的家事是不确切的。

在豹眼看来,曹操的确有杀司马懿之心,曹操大行之前,恐怕真有带走司马懿的想法。

但因为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着他,而得以无事。

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以拥护汉室的居多,但司马懿每每在关键问题上,都表示支持曹操。而且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也令曹操心安。

同时,司马懿(179--251年),比曹丕(187--226年)还大了八九岁,或许考虑到司马懿可能比曹丕死的早,只要曹丕认为能够控制得了他,就交给曹丕去处理吧。

这就是曹操对曹丕说,可能会干预曹丕的家事,而不是担心干预老曹家的家事。

事实上,司马懿不仅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不敢造反,就是到了曹丕、曹叡在位时也没有敢造反。

在曹芳继位后,如果不是曹爽把持朝政、而又智谋不足,给了司马懿机会,司马懿也不一定就敢冒然造反。

除了一些亡命徒,不知深浅,只看见利益,看不见风险,才会动不动就想着造反。想司马懿这样的人,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是不会去冒险造反的。

曹叡之后的小皇帝不争气,也怪不得司马懿。

令曹操没想到的是,曹丕、曹叡爷俩都是短命鬼,都没有熬得过司马懿,这事就没地方说理啦。

总之,曹操不仅对司马懿一人不信任,几乎对所有的大臣都不会绝对信任。不能因为一些怀疑就把他们杀掉,否则,还会有谁替你老曹家出力干活呢?你老曹家还凭啥去打天下呢?有本事的不放心就杀掉,放心的没本事,还依靠啥混江湖呢?

曹操有能力控制司马懿,司马懿不敢、也没能力此时就造反。最后司马懿造了老曹家的反,那也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就司马懿而言,憋屈一生没过几天舒心日子,造反成功后,也没有几天的快活,不像曹操得意了大半生,也算过足了官瘾。都被后世咒骂,司马懿比曹操就吃亏多了。

尽管司马懿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也没有算出他的子孙如此不堪。自己没得意几天,却留下了千古骂名,还不如继续辅佐曹魏,留个名声为好。

估计司马懿肠子也悔青了。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大臣谋反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大权再握;其二、国君暗弱。当这两个条件不具备时,一个聪明的权臣不会发动谋反;因为发动政变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如果没有较大机率成功,通常是不会发动政变的。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并非掌控军政的权臣,他要谋反一定是必败无疑。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曹操对司马懿既用且防,司马懿主要从事谋略、后勤的工作,在世子曹丕手下当差任职。217年,曹丕被封为魏王太子;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同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主要发生在曹丕为帝期间,不过曹丕的帝王之术深得曹操真传,因此司马懿并无谋反之心。在曹丕主政时,司马懿备受重用,他“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有丞相之实权,又有大将军之军衔。

公元225年,曹丕去世,命大将军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共同辅助魏明帝曹叡。魏明帝主政期间,司马懿进一步控制魏国的军政大权,在长期对抗蜀汉、东吴的战争中,司马懿在军队中树立了崇高威望。230年,魏明帝升司马懿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令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助少主曹芳。不久曹芳任司马懿为太傅,像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243年九月,司马懿率军击败东吴;244年曹爽伐蜀战败。247年曹爽专政,司马懿装病引退;249年,司马懿智诛曹爽,大权尽归司马懿。251年,司马懿诛杀王凌及其党羽,又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司马懿辅助曹魏四代(曹操、曹丕、曹叡、曹芳),一步一步掌握军政大权,他身前没有造反,但是给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打下了深厚基础。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魏蜀吴三国打打杀杀,但最终却被魏国的司马懿统一了,司马懿是一个拥有才华智慧谋略于一身的狠角色,但他却在曹操活着时很憋屈的活着,甚至在曹操面前装病装蠢装弱,为何他不敢在曹操活着时大展威风,谋反称雄呢?因为,司马懿根本没有造反的机会。

一,曹操活着时,司马懿从来没有进入政权中心。虽然司马徽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但司马懿的才能绝不次于诸葛亮,但司马懿自从被曹操强征到曹操身边,一向善待将士,能够容忍将士各种缺点的曹操对待司马懿却非常苛刻,尽管司马懿做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并在战争中,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智慧。如关羽水淹魏将于禁七军之后,曹操畏惧,想要迁都,司马懿劝说曹操此举于大局无碍,若为此而迁都,却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并且献计离间孙刘关系,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从此曹魏一家独大。但曹操并未重用司马懿,从司马懿进入曹氏集团,一直到曹操辞世,司马懿所担任的官职也不过是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等辅助性文职工作,一个人没职没权没兵,如何能够造反?后来因为曹丕的回护,司马懿虽然得到了曹操的一些信任,却一直没有进入曹军的权力中心,更是与军政大权无缘,那时司马懿纵是一条龙也要窝着。

二,曹操虽然没有重用司马懿,但并不意味着曹操一直忽略司马懿,相反,曹操还一直防范着司马懿。曹操善于识人,他早知司马懿又“雄豪志"。又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便开始有意打压司马懿,司马懿有一段时间做曹丕的助理,曹操就提醒曹丕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会久居人下。可惜曹丕当时对司马懿信任的很,并未曹操的话放在心上,以至于司马懿后来尾大不掉。

三,曹操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枭雄,无论军事才能,还是识人能力都十分突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并且谋臣无数,战将千员,权力很大。而且对属下非常关爱,部下对曹操也非常忠诚。另外曹操还非常狡诈,喜欢揣测人心,因此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不得不小心谨慎,掩藏自己的风华,让自己显得平庸,不然,如果司马懿真有点儿风吹草动,恐怕不待司马懿造反,便已丢失了性命。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公元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这次,曹操放出话,如果司马懿还是和七年前一样,装病拒不出仕,就将他逮捕归案。这下,司马懿慌了,不得不就职。曹操没想到的是,他强行征辟的司马懿,在41年后,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政敌曹爽,架空了曹魏皇帝。有人说,那么司马懿为何没有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啊?

个人认为司马懿不但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在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时期,都没有谋反的迹象,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只是一个文官(谋士),没有兵权。

公元209年,司马懿第一次出仕,官职为文学掾。文学掾是一个什么官职呢?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还兼管郡内教化、礼仪之事。因此,文学掾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和文化局局长。这只是一个文官,是无法染指兵权的。后来,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与曹丕交好,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这些职务,都是文职,虚职,没有一个是掌握兵权的。《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如下:

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而发动政变、谋反,都需要大量军队,显然此时的司马懿没有自己的军队。因此,司马懿没有谋反的基础。如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就是依靠自己的三千死士,才成功的。

其二,司马懿没有机会谋反,因为曹操雄才伟略,并且重用曹魏宗亲大将。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曾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评论天下英雄,谁主沉浮。曹操经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为曹丕建立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能够建立不世之功,靠的主要是自己的亲信大将们。这些大将,分为曹魏宗亲八虎骑和“五子良将”,而曹氏、夏侯氏宗亲大将明显压制着外姓将领。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掌握着大量的军队。

司马懿虽然也不凡,本领也很大,可是和曹操相比,还是差远了。此时的司马懿无兵无权,没有机会谋反。曹操在觉察到司马懿“有雄豪志”,还有“狼顾之相”之后,非常忌讳。他对自己的儿子曹丕说道,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之人,日后可能对我们曹家不利,要防范他,不要重用他。然而曹丕却和司马懿是好朋友,处处维护他,没有将曹操的话当回事。再加上司马懿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成功蒙骗过了曹操,使其安心。《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如下: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其三,即使在曹丕、曹叡时期,司马懿也没有机会谋反。

不说在曹操时期,即使在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也是很听话的,不敢有出格的行为。如魏文帝曹丕每次带兵伐吴,没有带着司马懿,而是让他坐镇固若金汤的京城。在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虽然逐渐掌握了部分军权,尤其是在大将军曹真病死后,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可是由于曹叡大权独揽,始终压着司马懿,对他一直防备着,司马懿也没有谋反的可能性。

此时的司马懿,在祁山附近与诸葛亮对峙,慢慢积蓄着力量,积攒着自己的心腹,没有露出一点不臣之心。司马懿只是带领着曹魏军队,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作战,这些军队是因为和敌国交战,才听从司马懿命令,而不是司马懿的私人军队。如果此时的司马懿,率领这些前线军队,倒打一耙,是不可能得到响应的。如钟会率领曹魏军队,灭了蜀汉后,想自立为王,反抗司马昭,就没有得到中下级军官的支持,最后功亏一篑。

演义中,曹叡刚刚登基,就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来了个下马威,只是后来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猛烈攻势下,他才又重新启用司马懿的。这一段虽然是演义,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曹叡对司马懿掌握着生杀大权。

总结: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司马懿没有实力,也没有谋反的可能性。只有在曹叡英年早逝,小皇帝曹芳即位后,司马懿才逐渐显露出来,可是很快遭到了另一位辅政大臣曹爽的打压。他被曹爽明升暗降,成了毫无实权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着皇帝曹芳高平陵扫墓之时,才突然发动兵变,控制曹魏朝堂。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因为曹操虽然爱才但生性多疑,独揽大权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像曹操这样一位独断专横的人,是不可能给任何人造反的机会。况且当时司马懿一无兵权,二无朋党,他根本没有谋反的实力。司马懿虽然有才华,但曹操善于识人,他早已察觉司马懿有野心,因此既用他又防范他,当时曹操身边全是自己提拔的人,司马懿纵然有造反的野心,在一无党羽,二无兵权的情况下,恐怕还没出门就被灭了。所以当时司马懿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