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趣谈答案:袁崇焕不死,明朝能够扛住清军,但依然会灭亡。
区域性大将军今天我们来讲一个话题非常的微妙,就是区域性大将军。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大将军的前面加了三个字的前缀,我们说大将军那就是大将军呗,为什么还有一个区域性的大将军呢?
因为在区域性的大将军前面还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大将军叫做全国性的大将军。
如果袁崇焕是区域性的大将军,那么孙承宗就是全国性的大将军。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袁崇焕作为一个区域型的大将军,能够保住一片区域的稳定,而这就是他的最大作用。毕竟,区域型大将军没有办法保住全国的稳定。
袁崇焕的致命漏洞我们讲一个小案例,这个案例就是袁崇焕和满清的第二次作战。
这一次战役非常复杂,我们只挑其中重要的讲,袁崇焕在后面追,满清在前面跑,只不过满清已经跑到了华夏的腹地,而袁崇焕一直在后面追。
直到满清把明朝的都城给围住了,袁崇焕不追了,因为他也来到了明朝的都城。
袁崇焕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北京城非常的牢固,经过这些年来的修缮,可以说是苍蝇也飞不进去,只要外面依托于北京城,里面又依托于袁崇焕的部队双面夹击,必然能够将满清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全军覆没。
但是袁崇焕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个城叫做北京城,这个城叫做都城都城,是不可以用来作战的。
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袁崇焕这么优秀却最终依然死了,因为袁崇焕只懂军事不懂政治。
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哪怕他的军事再厉害,再能耐,在封建王朝也是站不住跟脚的。袁崇焕算一个,韩信算一个,他们两位都是典型的,只懂军事不懂政治。
不止一个敌人紧随其后,我们需要讲一下明朝的尴尬状态,明朝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面对一个敌人了,而是三个敌人。
最北边的叫做满清,把袁崇焕安排在北方,没有问题,可以守住。
南方的叫做流民,把左良玉洪承畴安排在南边,也可以守住,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个敌人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打,这个敌人叫做天灾人祸。
什么叫天灾人祸呢?我们简单讲,崇祯执政的这十余年里面,北方旱灾,南方是涝灾,山东是瘟疫,还有大量的蝗灾。
大家可以翻看一下明实录或者清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发现但凡一个地方出现了灾荒,以满清当时的国力都需要来回折腾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三年就更不要说尚处在即将灭亡的明朝了。
就这么来回一折腾,就是神仙也受不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袁崇焕死了,或者袁崇焕没死,明朝都能抗住清军。
终明一朝,清军都没有攻破北京。没能拿明朝怎么样,也不敢把明朝怎么样。
即使明朝灭亡后,关宁铁骑依然对清朝具有威胁。即使不能完全制止清军入关,也能给清军以重大杀伤。清军,依然无法入关。
灭亡明朝的,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队,渡过黄河,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所以对明朝构成威胁的,是农民军。
即使明朝灭亡的初期,清军依然不敢入关。因为关宁铁骑依然在,并没有损失分毫。
可惜的是,李自成为了自己的私利,率领军队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之后刘宗敏占有陈圆圆,使得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率领军队投降多尔衮,并联合清军在山海关大败农民军。才导致清兵入关。
这个时候,其实南明政权仍有一战之力。但是南明政权不能联合农民军,而且相互之间争斗不休,才导致最终被一网打尽了。
所以,袁崇焕死或者不死,明朝都能抗住清军,因为清军对明朝来说,不过是皮外伤而已。不值一提。
但是袁崇焕死或者不死,都不能挽救大明王朝,因为给明朝造成严重内伤并让明朝毙命的,是国内的农民军。这个,连孙传庭都对付不了,更别说袁崇焕了。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却比较低。假如单就辽东的局面来讲,或许袁崇焕可以抵挡住清军的攻击。但若放眼于晚明全局来看,单凭袁崇焕一人是不以扭转乾坤的。
首先,晚明并不缺少良将,只是身为皇帝的崇预,没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人才的使用方面欠缺统驭之术,从而造成了君臣离心上下离德之后果。
因此并非是明朝缺乏抗清良将,只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刻薄寡恩,推行严苛政治,以至于那些良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了明势日衰清势日盛的态势出现。
其次,晚明时代的天灾接踵而至,而天灾又引发了饥荒,饥荒则诱发了饥民起义造反,也即所谓天灾引发人祸。而就在此危急存亡之际,明廷上下因为皇帝多疑且刚愎,而大臣又互相结党营私舞弊,以致朝廷既无力也无心彻底理顺这个乱糟糟的时局。
而朝廷的腐败又使得歪风邪气被上行下效,这就更加促使晚明社会更加昏暗。在官贪吏狠之下,百姓承受着敲骨吸髓式的盘剥。于是在天灾人祸的诱发下,晚明的天下随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的风潮一波高过一波,直到最后难以遏制,明朝的根基也因此而动摇——天下混乱至此、朝政昏暗至此,病入膏盲的晚明又岂是袁督师一人所能挽救的?
最后,晚明崇预朝之所以无力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军,也无法收复辽东,在松锦大战后只能对关外清军取战略守势,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力匮乏——而没有充足的军费,就自然无法保障战争的持续性,容易造成明军因后劲不足而输掉战争!
在那个军人只知当兵吃粮,拿银子养家的时代,没有充足的军饷自然也没法保证军队的忠诚度。崇祯皇帝被财力匮乏搅得焦头烂额,被迫东抽西调以便保障军情最紧急之处的需要。正是因为缺饷才造成了某些明军部队,在镇压李自成时的作战不利!而袁崇焕的辽东战线虽然情况好一些但也是怀水车薪,相对整个明朝大局来看,还是于事无补的。而财政难题,也不是袁督师一人所能化解的。
综上所述:即便袁崇焕没有被崇祯冤杀,凭借他的力量也还是无法阻止清军扫荡中原的。不过假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是诏令袁崇焕勒王的话,或许会比吴三桂要来得迅速一些!然而只凭区区数万辽东铁骑能否抵挡得住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并且还得保障山海关不被清军趁虚而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袁崇换不死不可能抗住清军。
因为思宗冤杀袁崇换后,并没有吸取教训,面对千疮百孔的明王朝,他总是急于求成。大臣们稍不如他,就遭罢免杀害,轮换任免和滥杀大臣。搞得朝堂不稳,人心思变,朝中正直之士渐稀人少,满朝文武结觉营私,根本不关心王朝命运。农民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
思宗性格从刚愎自用到后来暴躁多凝,明末以李自成为首农民军主力,发展百万之众。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从西安起兵40万誓师伐明。三月十八日,农民军大举攻城,思宗亡国己定。最后成了一个亡国之君。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袁督师的死让本来就被动的辽东局势变得更加不可逆转,但是即使袁督师不死明朝依然很难抵挡住清军的入关。
五年平定辽东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袁督师曾经给崇祯帝提出五年平定辽东的宏愿,可惜从当时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对比来看这明显是不现实的。毕竟在萨尔浒大战失败后辽东基本丢失,明军只能固守关宁防线,后来袁督师杀掉皮岛守将毛文龙让辽东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也是他被崇祯帝杀掉的原因之一。
即使他不被杀明朝在关东也只能处于防守地位,想主动进攻是不可能的,因为实力不允许他这么做。
关内陕西起义军渐成气候,越剿越多陕西起义军高迎祥虽然被抓,但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却继续高举闯王大旗同明军周旋。尤其是李自成部深入河南腹地并迅速壮大了自己,在转战中成功击杀孙传庭,后攻占开封建立起了大顺政权。
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明军关内部队的实力,北京丢失已经是不可避免。在关外还有清军的状况下,袁督师也不会放弃山海关救援京师,毕竟关宁防线的兵力不足以应付两线作战。
为反间计杀掉袁督师皇太极曾多次绕道山海关强掠关内崇祯帝多疑,借助崇祯帝杀掉袁督师是上策,因此皇太极数次穿越山海关从蒙古绕道偷袭京津地区,袁督师疲于应付救援,最终导致崇祯帝对他失去了耐心而惨遭杀害。
假如袁督师不死,也许就不会出现松锦大战这样的惨败,假如没有这场惨败也许和李自成起义军在关内还可以继续周旋,但想两线作战都取胜难度依旧很大。
在北方清朝实力最强大入关是早晚的事关外的皇太极把八旗扩展为满蒙汉24旗,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其总兵力接近20万人。当时明朝只有15万左右的机动兵力,一边要剿灭李自成起义军一边还要防着皇太极偷袭明显的实力不足。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折腾数年极大的消耗了明军的实力,对清朝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清朝可谓是坐收渔利,而明朝只能疲于应付,从实力来看清朝入关是迟早的事,只不过经过李自成一折腾让清朝加速了进关的脚步。
总之,袁督师不死形势会好些,也许崇祯帝能坚持的更久一些,但想取胜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实力不允许啊!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能抗住清军吗?
只能延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