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趣谈答案:这就和我们掷色子一样,我们永远都会选择概率最多的那一面,而不会选择概率最小的那一面,对吗?
李建成称帝的可能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比一下可能性,什么叫可能性呢,那就是你会怎么怎么样,他会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这个怎么怎么样,究竟有着多大的概率。
简单来讲,当时李建成当皇帝的可能性是100%,李世民当皇帝的可能性是0%,但凡李元吉的脑子没有被门夹过或者没有被驴踢过,他都会责无旁贷的支持李建成,因为只有支持李建成,自己才能够拥有原始股票。对不对?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看李建成究竟有着怎样的底牌,能够为他称帝做好准备呢?
底牌一:李建成是嫡长子
这玩意儿就没法说,怎么说呢?只能说凭运气,谁让你出生的时间比较早呢。针对这一点,如果非要仔细的讲的话,那就是谁出生的早,哪个孩子的身份地位比较高,那么他就可以当皇帝,而且是妥妥儿的皇帝。所以从李建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比李世民要快上好几条马路了,而且李世民根本追不上李建成。
底牌二:李建成有着自己的势力
简单来讲,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所以皇帝会把绝大多数势力都给李建成,因为只有给他才能够确定他是未来皇帝、现在皇子的称呼。
而当时很多的朝中大臣都希望巴结李建成来及早的摸到原始股票,都希望巴结李建成来获得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朝中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附庸于李建成的。
底牌三:李建成有着自己的军队
历史记载的时候李建成好像一是无能,李建成就是个饭桶,吃啥都香干啥啥不行,但真正的历史绝对不是任人杜撰的,事实上李建成也有着自己的军队。
简单来讲,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人都有军队,三个人都有势力,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建成比李世民少了一点点而已。
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叫做:友情。我们总会发现自己小的时候,如果认识某个小伙伴属于光屁股尿床的那种伙伴关系,长大了关系也会很好,因为这种友情是小的时候就慢慢奠定起来,慢慢成长起来的。
简单来讲: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是光着屁股一起玩到大的,而且李建成作为大哥一直非常照顾李元吉,甭管啥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一股脑的都给李元吉拿了过来。
但是李世民相比较而言就有点扯淡了,不但不给自己这个弟弟好吃的、好玩的,有的时候还抢弟弟好吃的、好玩的。甚至在玄武门政变之后,还把自己弟弟的媳妇拉过来当成自己的媳妇。
就这么个情况,你要指望着李元吉能够和李世民关系好、关系亲,跟亲哥俩一样,那纯粹不可能啊。
李元吉自己的小算盘马无夜草不肥,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如果马上要长膘,就必须多吃草,吃到什么地步呢?晚上也要吃。
简单来讲,李建成给了李元吉很多的草,而且准许他晚上吃,敞开了怀的吃,想吃多少吃多少。
曾经有看过一个民间野史,传言不知真伪,但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很好,李建成曾经允诺过李元吉,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当自己死后,皇帝将直接给自己的弟弟李元吉。
换句话来说,他们打算来一个兄终弟及的政治制度,这可把李元吉给乐坏了,甭管自己大哥给自己的是不是空头支票,最起码给了自己许诺,自己就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无论如何,先把自己的哥哥抬上皇帝再说。
李世民太凶残通过前面我们知道,李元吉有着哥哥给自己的承诺,只要哥哥当皇帝并且死掉了,那么自己就是皇帝。先把这个承诺放在一边,来看看李世民。
历史记载李世民非常的能干,能干到什么地步呢?很简单,任何一个臣子在他手下都变得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简单来讲:李世民手段很残忍。
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李建成没有当皇帝的话,那么李世民会给自己弟弟这样的允诺吗?即便会给,李元吉能够活到明天吗?这一切都需要李元吉打心眼儿里思考思考。
玄武门之变的小事件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也都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局,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玄武门之变结局过程当中的一个小事件。
简单来讲:李元吉根本不用死,李元吉有逃跑的机会,但是他没有跑,他是趁着尉迟恭向自己跑来的过程中冲向了另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李世民。
换句话来说,李元吉用自己逃生的机会来换取和李世民击杀的机会,只要能够把李世民击杀了,那么自己就安全了。
为什么呢?因为李世民一旦死了,所有的皇子当中能够成为未来皇帝的,就只剩下李元吉一个人了,给尉迟恭1十个胆子、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跟自己怎么样。
但是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没有想到最终自己没有杀掉李世民,反而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
历史启示录我们会发现李元吉最开始帮助自己的大哥,是因为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好,是铁哥们。李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不好,不是铁哥们。
紧随其后,李建成给了自己很多好处,并且许诺自己未来当皇帝,李世民没有给自己任何好处,没有许诺自己当皇帝,所以李元吉喜欢自己的大哥,不喜欢李世民。
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是我们绝对没有办法忽视的,那就是李元吉他自己认为相比较于残酷的李世民而言,自己的大哥李自成更容易忽悠。
换句话来说,即便自己当不上皇帝,凭着傻大哥上位之后,自己也能够捞取很多的不法好处,既然如此,还是赶紧支持一下李建成吧。
但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玄武门政变一下子全都给折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李元吉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李渊家族每个人都自己的小算盘,李渊当初被隋炀帝怀疑,谁能保证李渊自己就能够没有想法。李渊与老婆窦氏生了四子一女,除了三子李玄霸于隋朝大业十年就年仅十六去世以外,其余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还有一女平阳公主李秀宁,这些子女中哪一个是简单人物。
就平阳公主而言,在李渊起兵之后,李秀宁就很快从长安回到鄠县李氏庄园,女扮男装,变卖产业,很快就拉起一支队伍。随后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很快就发展到七万多人,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军队称为“娘子军”。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大唐建立后,平阳公主去世,成为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一个女人尚且如此,李世民、李建成也不遑多让。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晋阳起兵,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继续率兵四方征战,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完成全国统一;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李建成更是助其父李渊太原起兵,率军攻略西河,攻取霍邑,拒守潼关,攻克长安;在唐朝建立后,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被封为太子。
李元吉虽为李渊四子,然而诸兄弟中除过李建成、李世民,下来也就是他年龄最大了。李建成、李世民都跟随李渊太原起兵,为大唐的建立立下功勋;李元吉同样在太原起兵之时,跟随李建成从长安潜回太原,但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在太原南下长安过程中李元吉有什么军事表现,只是说占领长安后,被封为姑臧郡公,随后进封齐公,总领十五郡诸军事,加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唐朝建立后,进爵齐王、封并州总管。李元吉同样手握军权,面对两位哥哥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作为齐王的李元吉还想更进一步,毕竟此时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舞台已经搭建好了,就看主角怎么唱了。△带着儿子们建立大唐的李渊
投资永远是选择收益最大化现在天下已定,作为后面之人李元吉,如果想继续进步、出人头地,那就必须选择站队了。那么堵在自己前面的只有自己的两个哥哥了,李元吉如果作为第三方势力出现,必然会引起前面两方势力的打压,那么选择站队就成了唯一明智的选择。
站队也是有技巧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到底选择站队哪一方。
其实在唐朝建立之前,李建成的功勋与李世民相比也不遑多让,最起码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李渊让李建成为陇西郡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只是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作为长子成为太子,李世民成为秦王,从此李建成上前线机会相比李世民就很少了,而李世民在征战中收拢了一大批人才,势力逐渐超过了李建成。
李元吉要选择站队,最科学的选择当然是站队太子李建成一方了。理由有二:一是李建成是太子,是未来的储君,站队李建成就是站队在皇帝李渊的一方,依靠皇帝总比依靠大臣强的多;二是李世民实力强大,投资李建成更能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回报,上升空间更大。△躲在幕后的李元吉
算盘打的再响的也有落空的一刻其实李元吉要出人头地,就要面对李建成、李世民两座大山。不过再大的山也要一座一座的搬,那么李元吉要越过的第一座大山当然就是李世民了,只有超越李世民才能距离太子之位更近一步,最起码将来坐不上那个位子,赢不过李建成,最起码也能成为那个位子之下第一人嘛。
估计李元吉当初就是这么打算的。然而事情往往超乎你的想象,本以为联合太子李建成就能稳稳压住秦王李世民,熟料最终还是没有防住,被李世民不按常理出牌,在玄武门翻盘了。
玄武门一场政变,秦王李世民直接抽出刀子,砍死了后面扯衣服准备跑到前面的李元吉,更是直接捅死了前面拦路的李建成。然后提着血淋淋的钢刀,大踏步朝皇帝那个宝座走去。坐在位子上的李渊傻眼了,面对气势汹汹的儿子李世民,赶紧起身,让开了那个位子。坐上宝座后的李世民,立马擦干刀上的血,收回鞘中,正了正衣冠,凶狠狠的表情切换到和蔼可亲,搂着兄弟的老婆,开始了自己的贞观盛世。△坐上皇位的李世民
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一直关注玄武门之变或者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却忽略了李元吉这个角色。他为何要选择站在李建成那边而不是李世民这边呢?我接下来为你仔细分析一番。
一、从整个形势来看我们后人在研究李世民与李建成以及玄武门之变时,经常会以为李世民要比李建成厉害很多,所以玄武门之变的胜利都是水到渠成之事,实际上从李元吉的站队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深思一番。
当时李建成除了朝中大臣支持他的很多之外,还有后宫很多妃子都是支持李建成,因为李建成经常与后宫来往,才会有后来李世民说李建成淫乱后宫一事。
李元吉作为当时李渊成年的儿子中的三个之一,自然对皇权以及政治趋势都很明确,他知道李建成在整个皇权之争中胜利的希望最大,除了继承制度以及后宫支持,还有李渊的大力支持。
为何说李渊支持李建成呢,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已经开始为了李建成的势力着想,对李世民的党羽进行削权,该调离的调离,该贬职的贬职,总之就是想让李世民完全接受现实,让李建成成为皇帝。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的综合压力,李世民才不得已发起玄武门之变,殊死一战,希望能够逆天而为,好在运气与自己的计划周全,这场政变得以成功,造就了李世民。
二、为自己考虑除了形势之外,李元吉也是有自己私心的,他与李世民之前在战场上有很多交集,对李世民为人十分了解。李元吉知道自己想要与李世民抗衡,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加上太子李建成的力量,两个人一起收拾李世民,就要简单很多。
到时候两人合力将李世民铲除,他再继续考虑与李建成之间的事情。李元吉可以说还是很机智的,在与李建成的接触中,他看清楚李建成的犹豫不决与软弱善良的一面,这正是李元吉最需要的。
反观李元吉,则是心狠手辣,果断决绝,与李世民有些相似。他想要的结果就是与李建成合力铲除李世民,自己再借助李建成善良的缺点,趁其不备之时铲除李建成,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者,岂不是最好的局面。
这些事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从最后玄武门之变就可以看出,当时李世民杀死李建成之后,自己的马惊慌把李世民甩到地上,当时李元吉想的不是逃命或者投降,而是返回去用弓箭想勒死李世民。
这件事情已经彻底出卖李元吉,在那种情况之下,要是聪明人都知道,原本就不关自己太多事,李世民要的是太子李建成的命,并不是要李元吉之命,只要他乖乖束手就擒,李世民是不会将其杀死的。
但是李元吉反人类思维的举动,说明他已经被皇权迷失双眼,换言之,即使当时他勒死李世民,玄武门内所有人都是李世民的,他们又怎么会轻易放过李元吉,他想成为太子难度也很大。
结语综上所述,其实李元吉跟随李建成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把戏,只是可惜最后没有成功,成为李世民剑下之鬼,要是玄武门之变时他聪明一点,也许小命还是可以保住!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无论因私因公,李元吉倒向李建成都更加合情理。
李元吉也曾跟着李世民混我们都知道,当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陪着他的儿子是李世民。李建成则带着其他家眷待在河东当朝廷的人质。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兵后,李建成带着李元吉逃往太原,异母弟弟李智云则落在官府手中被杀。
由此可见,元吉曾经跟着大哥生活,二人感情理应更深。但元吉也曾经常年随着二哥,并且是在很容易患难见真情的战场上。
自公元619年李元吉丢下太原、逃往长安后,他就多年跟随李世民到处打仗,比如两人一起征讨王世充、刘黑闼。史书称他“以善马矟自负”,也就是马枪用的比较好,应该是一名比较优秀的战将;而李世民则善于射箭,兄弟俩一近一远,都是临阵的武将,应该有共同的话题,但为何二人一直不怎么亲近?首先跟两位哥哥的性格差别有关。
面对随和的大哥与严肃的二哥,年幼的小弟会偏向谁?公元626年李元吉被杀时,仅仅24岁,也就是说他跟随李建成在河东、跟随李世民打仗时,都不到20岁。小年轻选择很哪位哥哥走得近,很大程度上要看对方性格。
李建成的真实性格,史书中难得一见,但根据其善于讨父亲以及父亲后宫欢心来看,他的情商是比较高的。再加上他作为储君长期在长安处理各类政务和人际关系,根据阅历积累,理应比较成熟、圆滑。
而李世民的性格就比较有意思。当初在太原时,马仔刘文静曾向裴寂这样夸他:
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
性格大度像汉高祖刘邦一样,英明神武又跟曹操有几分相似,看起来并不是很严肃。但此时他只是不到20岁的少年,随着其后常年带着一群猛将浴血沙场,他的性格日渐霸气: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举止失措。
“英毅”大概是英气逼人、不怒自威,让那些官场的老油条们见到都吓得手足无措。为此,李世民甚至不得不刻意挤出一副柔和的表情,希望以此让臣子们敢提意见。
此外,从李世民任人以才、甚少徇私的带队伍风格来看,估计年幼的李元吉没少挨他批。笔者猜测,正是由于两位哥哥性格相差太大,让李元吉打心底里更亲近柔和的哥哥。更别说这位大哥还是太子,未来的皇帝。
太子本身就比王爷更值得投资自李渊拿下长安后,李建成就是雷打不动的世子、太子。所谓名正言顺,经过多年的经营,他在朝廷的势力应该是远超过李世民;后者的影响力,几乎是全靠军功积累起来的,而且更多的集中在军队中。
面对这种大势,再加上李渊的态度,大部分人都会偏向投靠李建成这座现成的大山;李世民的铁杆,则主要是秦王府的那些常年跟随自己的文武。这一点,从玄武门之变时,军队中的李靖、李世勣都采取了中立态度就可见一斑。
所以无论是依据私交还是大势,李元吉都会选择帮助李建成。至于史书中称,李建成答应事成后让元吉当皇太弟一事,个人觉得不必当真。皇权面前无亲情,李建成当时已经三十好几岁,自己的儿子已经接近成年,没有传位给弟弟的客观需要;如果他真的视权位如粪土,那为什么不让给功劳震天下的二弟?干嘛冒着风险,废那么大劲去排挤李世民,难道就是为了替李元吉抢天下?李元吉又不是傻子,他怎么会被这样的空头支票忽悠。
正史漫谈,欢迎关注交流。
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三个原因。
第一,烧冷灶不如赶热灶。李建成是太子,有关陇集团支持,炙手可热,朝中绝大多数人都围在他身边转,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会这么选。李世民只是秦王,以后李建成当了皇帝,他就是被清洗的对象,瞎了眼才会跟他。之所以秦王府有那么几个人死心塌地,是因为即使背叛了李世民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只能跟着李世民豪赌一把。因此李元吉跟着李建成混是很正常的选择。
第二,李建成看上去比李世民好对付。李元吉的目标是当皇帝,李建成也承诺,等他死了让李元吉接班,就如赵匡胤让赵光义接班一样。即使李建成到时候不想把江山交给自己,李元吉也可以跟李建成拼一把。但是他在李世民手下毫无胜算,李世民也不可能把江山交给他。
第三,李元吉跟李建成感情深,跟李世民不行。李元吉从小跟着李建成长大,李渊带着李世民在太原当官,李建成带着一大家子在长安留守,说穿了就是当人质。李渊起兵,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度过重重危险来到太原,可谓患难兄弟。李建成比李元吉大十三岁,可以说长兄如父,所以他要跟着李建成干。
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杯酒谈笑间,脑洞阐史观。
随着唐王朝的逐步统一,争储斗争也异常激烈,而当时形成了三大集团势力,各自拥兵,即太子东宫、秦王府和齐王府。当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实力是最强的,在二人的相互争斗中,李元吉倒向谁,谁的实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加,而形成二对一的格局。
那么,李元吉为什么会选择站到太子李建成这一边呢?
一、元吉是怎么倒向李建成的?其实,李世民和李元吉曾经有过亲密的合作,事情还得从刘武周攻占太原说起。
武德二年九月,刘武周攻打晋阳,李元吉弃城而走,逃回了长安。李渊虽然很愤怒,但最终还是选择原谅了元吉,随后又派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在平定刘武周之后,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大概有让元吉跟世民学习打仗的考虑吧,李渊派李元吉跟着李世民一同出征。
(上图:世民、元吉在战场上有过合作)
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军驰援东都洛阳,企图与王世充联合,解东都之围。而李世民则看准机会,希冀“毕其功于一役”,亲率三千五百名勇士前往虎牢,东拒王世充;而围困东都洛阳的任务交给了谁呢?没错,正是李元吉,而且李世民还给元吉留下了一员猛将屈突通,可见李世民对于元吉的器重和信任。
当年秋天,李世民大军奏凯,返回长安。秦王李世民身后一共有二十五位大将,领头的,就是齐王元吉。当年冬天,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元吉则领司空。二人几乎是齐头并进。
没过多久,刘黑闼又起兵了,这一次,又是李世民和李元吉合作出征。当刘黑闼第一次起兵平定之后,李世民接到李渊的命令,让他回朝,而军权呢“以兵属齐王元吉”。
由以上的内容来看,在第一次平定刘黑闼起兵之时,二人还没有出现很深的裂缝,至少军事交接还能顺利进行。
但变化来得很快,就在武德五年,刘黑闼第二次起兵,这时候与李元吉合作的,就不是李世民了,而是李建成!而志在“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的李建成,正是在这一次合作中,将李元吉拉拢了过去。
《旧唐书·巢王传》中,也正是在武德五年之后,才有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一起合谋的记载:
(武德)六年,加授隰州总管。及与建成连谋,各募壮士,多匿罪人。
武德六年之前,李元吉既与李世民合作过,也与李建成合作过,他对于双方的实力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统一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李元吉也到了为自己打算的时候。
那他为什么选择李建成呢?
二、元吉的策略:“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随着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越来越公开化,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元吉就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了。
(一)李元吉有没有想过争夺皇位?有!
李元吉有没有想过争夺继承权呢?当然想过了,否则他何必要蹚这个浑水呢?这可不是阐史君主观臆断,其实李元吉想争夺皇位,也是有证据的。
证据一:在李建成李元吉密谋昆明池刺杀李世民时,《旧唐书·巢王传》记载了李建成对李元吉的许诺:
正位已后,以汝为太弟。
李建成的意思是说,我当了皇帝之后,你就是皇太弟。当然,肯定有画饼的成分,但这句话也说明,李建成很了解李元吉的目的:无非也想染指皇权嘛!
证据二:李世民在得知自己危险处境之后,召集了幕僚商量,其中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使建成、元吉肆其毒心,群小得志,元吉狼戾,终亦不事其兄。
重点是最后一句话,“元吉狼戾,终亦不事其兄。”不得不说,李元吉这小子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了。
(上图:元吉倒向建成)
(二)元吉争夺皇位的策略:先除秦王 后制太子
元吉想争夺皇位,但问题是他的实力是最差的,不得不选择依附一方。那依附强大的秦王,还是依附处于劣势的太子呢?
其实早在几百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联合相对弱点的啊(注:有人提到,后来争位之时,李世民相比李建成,处于劣势地位,甚至“不为兄弟所容”。没错,但要注意,元吉做选择的时候,战争即将结束,还没结束,李世民还处在上升期。)。没错,元吉也是这么想的。《旧唐书·巢王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护军薛宝曾经搞了个迷信活动,向元吉呈递了一个符箓,还说“元吉合成唐字。”元吉得到符箓很高兴,说了这样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李元吉的意思是说,先联合劣势的太子除掉秦王,然后转头对付太子就易如反掌了。仔细揣摩这句话,这才是李元吉投靠李建成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除了根本原因,也有其他现实的原因。
太子毕竟是合法的储君,在法理上占有优势,帮助太子,李元吉也可以赚取政治资本。即便杀掉秦王李世民后,元吉没有实力对抗太子,也可以因襄赞之功保全自己。可以说投靠太子,进可攻退可守。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李元吉的计划确定之后,除掉李世民之心就比建成更加急迫,他甚至对建成说:“当为兄手刃之(世民)。”还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来到齐王府,元吉派出刺客要暗杀世民,多亏建成阻止才作罢,李元吉愤怒的对建成说:“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这话便有点自欺欺人了,杀了李世民责任都是李建成的,而好处都是你李元吉的,因为只有杀了李世民,你李元吉才有机会啊。还说不是为自己谋划吗?
说白了,都是利益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言不虚啊。
以上,便是李元吉投靠李建成,而放弃李世民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