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及准噶尔是什么关系?

答案:瓦剌就是卫拉特,只不过瓦剌是明朝对于蒙古西部人的称呼,卫拉特是清朝对蒙古西部人的称呼。而卫拉特又从属于厄鲁特,额鲁特一共有五个支流,其中有四个卫拉特,还有一个就是准噶尔。

针对于这一段历史比较复杂,我们必须将这几大称呼先详细讲述下!

  • 瓦剌的起源

瓦剌的发源地在八河地区,这个八河地区是古地名,为了找到这个古地名究竟在哪,我们做了详细的论述,中间过程颇为繁琐,单纯的说一下最终结论: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

当元帝国一统天下时,瓦剌寻到了生机,开始跟随大部队南下,并且一直南下到了阿尔泰山麓。根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在色楞格河的下游也见到了部分瓦剌势力。我们在地图上按照这个范围大致画一个圈,差不多就是瓦剌的活动范围。

瓦剌主要活跃于西域地区,而且活跃时间段在明朝。明朝最开始阶段,为了抵御北方蒙元,对他们采取了系列政策,顺便拉拢了瓦剌。比如:明朝统治者直接给瓦剌文书,给予他们所统辖的封地。(其实不用明朝给与,毕竟是人家打下来的,但好坏是个文书)

只不过,瓦剌出了一个小人物,无形中将瓦剌带上了巅峰,他就是:也先。

没错,也先正式出现,并且给大明王朝致命一击。如果在关键时刻没有于谦在一旁辅助,恐怕大明王朝早就改名换姓了。

再后来因为也先丧失了对瓦剌的控制,最终瓦剌四分五裂,其余的残部也逃到了西域地区。但是当我们仔细查看瓦剌的前世今生的话,不难发现,逃到西域地区的仅仅是部分瓦剌的百姓,还有一部分并没有逃到西域地区。

  • 卫拉特,瓦剌的自称

相比较而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瓦剌并不会称呼自己为瓦剌,而是称呼自己为卫拉特。针对这一点,各个历史书籍当中,几乎都有过着不同的争论,但是也没有办法作出详细的阐述。

但是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瓦拉还是维拉特,都有着对应时代的称呼,比如明朝的时候称呼为瓦剌,而清朝的时候所称呼为卫拉特。

  • 瓦剌与蒙古人的关系

既然谈到漠北就无法避免蒙古的关系,毕竟瓦拉可以说是从属于盟国,那么瓦剌就是蒙古人吗?

如果说是的话,非常抱歉,又错了。

真实的情况是瓦剌尽管隶属于蒙古,但是与蒙古的关系不大,准确的来说瓦拉和蒙古的关系是并列的。直到后期瓦剌的势力越来越小,蒙古才愿意把瓦剌拉拢过来。

在公元1640年的时候,喀尔喀和卫拉特的相关部门领导曾经制定过一个条款,而这个条款当中双方都否定了瓦剌人就是蒙古人。

也就是说在这个节点开始,瓦剌与蒙古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只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瓦剌慢慢的从属于蒙古,而且仅仅是广义的蒙古。

  • 厄鲁特蒙古的起源

而厄鲁特蒙古出现是中国清代的时候对于蒙古西部人的统称。

这个时候的厄鲁特,其实可以说得上是西部的瓦剌,也就是清朝时期的卫拉特。

简单来讲,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明代的时候统称为瓦剌,然后到了清朝对于他的称呼都变成了厄鲁特。厄鲁特又有着另外两个名字,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四卫拉特。

额鲁特一共分成了五个部分,五个部分分别包括土尔扈特部以及剩下的四大部落,而这四大部落也就是四个卫拉特。

而这四大部落当中分别为杜尔伯特部落、和硕特部落、准噶尔部落、和辉特部落。

在这里面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部落是我们上文当中需要讲到的,就是准噶尔部落。

  • 准噶尔部落的起源

从公元1676年一直到公元1670年,准噶尔部落一直处在一个慢慢的聚拢状态,只不过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并没有引起清朝的注意。

再后来从公元1670年一直到1755年,准噶尔部落从辉煌慢慢变得分崩离析,而这个时候清朝的乾隆皇帝则趁着准噶尔部落不注意,瞬间攻占了伊犁。

从公元1755年到公元1760年,整整6年的时间里面,清朝对准噶尔发动了无数次战役,在此之后准噶尔部落彻底灭亡。

  • 小总结:

漠北地区以及西域地区,因为整体的流动性比较大,再加上各种风俗、各种文化与咱们的传统有着诸多差距,所以在认知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也不难发现漠北地区以及西域和蒙古西部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发生,比如他们政权的更替,比如他们部落的某些风俗习惯。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及准噶尔是什么关系?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准噶尔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太紧密了,可谓是一脉相承。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三者内涵相同,皆指向同一对象——西部蒙古或漠西蒙古;而准噶尔则是西部蒙古四大部中的一部。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成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首——盟主;噶尔丹汗统治时期(1671——1697),兼并厄鲁特蒙古各部及附近蒙古部落,称雄漠西,准噶尔则成了西部蒙古的代名词。下面简介一下它们的兴衰及其关系:

斡亦剌——元代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斡亦剌为蒙古之一部,居住于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以北地区。1207年投降蒙古,首领受封为全体斡亦剌四千户长,领地扩大至谦河上游(小叶尼塞河)等地。元末,斡亦剌已扩充至四万户。

瓦剌——明代将蒙元时称作斡亦剌的西部蒙古诸部改称为瓦剌。瓦剌游牧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瓦剌贵族脱欢于1418年袭父爵,成为瓦剌首领之一。脱欢先后兼并了太平、把秃孛罗两部,统一了瓦剌内部;1434年又袭杀东蒙古太师阿鲁台,统一了东、西蒙古,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傀儡可汗,自称太师。此时,瓦剌统治了全蒙古,势力走向强盛。1439年,脱欢辞世,子也先嗣位为太师,东征西讨,瓦剌势力达到鼎盛。也先逝后,瓦剌势力渐衰,主力移向漠西,主要活动地区以坤奎河、札布汗河为中心,东到杭爱山,西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越唐努山;后为东蒙古所逼,向天山北路发展。

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又称额鲁特蒙古或卫拉特蒙古,是清代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国外学者泛称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之斡亦剌,明代之瓦剌。初分布于锡尔锡德河与叶尼塞河上游;经长期融合与吸收周围突厥语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清代厄鲁特蒙古主要分布于东起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其具体分布地区为:准噶尔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伊犁河流域与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杜尔伯特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两岸;土尔扈特部,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一带;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后又迁至青海、西藏一带。四部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只有一个松散的联盟“丘尔干”作为协调各部关系的机构,丘尔干有盟长,原由四部之首实力雄厚的和硕特部首领担任;至17世纪20——30年代,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取代了和硕特部盟长地位,成为四大部之首。

准噶尔部——清代厄鲁特蒙古四大部之一,因首领姓绰罗斯,故又名绰罗斯部。该部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河塔尔巴哈台以东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政治中心。到了巴图尔珲台吉与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统辖厄鲁特蒙古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噶尔丹汗受沙俄唆使,于1688年东侵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北部落瓦解,南下内迁,归附清廷并求救。噶尔丹得寸进尺,南进至距离北京城仅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南北分治的狂妄要求。1690年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大破噶尔丹,准噶尔军队大败而走。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清军于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莫德)大破噶尔丹。噶尔丹兵败势衰,部众离散;转年,迫于清军的紧逼,噶尔丹自杀。其侄策旺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首领,同清朝关系还不错。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去世,子噶尔丹策零继位,与清廷关系紧张,发生过战事。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开始了内乱。1754年,乾隆帝出兵西征。翌年清军兵分两路进入伊犁,统一了西北,在其聚居地实行盟旗制度。准噶尔部,亦即厄鲁特蒙古纳入大清的统治。

蒙古分为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西部蒙古)三大部。西部蒙古自蒙元的斡亦剌,到明代的瓦剌,再到清初的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以及康雍乾时期的准噶尔,一脉传承了五百余年,生命力真的挺强。相对而言,西部蒙古归附清政府时间最晚,也是清廷耗时最长(前后70年)、费力最大、数次出兵才最后征服;而清朝的版图也最终确立下来了。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及准噶尔是什么关系?

蒙古族明朝分为瓦剌和鞑靼,瓦剌就是西蒙古,就是卫拉特蒙古,卫拉特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后来准噶尔强盛后逼迫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成为“卡尔梅克人”,清朝消灭准噶尔部后,有一部分卡尔梅克人回归中国。

中国明代所讲的“鞑靼”是指阿鲁台统治的东部蒙古。

萨芬是喀山鞑靼,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西起多瑙河下游,东至中亚地区建立强大的钦察汗国或者叫金帐汗国,这一时期被并入金帐汗国的各种突厥部落、匈奴系的保加尔人与占少数的西迁的蒙古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结合,形成鞑靼,按地方分为:喀山鞑靼、阿斯特拉罕鞑靼、克里米亚鞑靼、西伯利亚鞑靼。

蒙古人本身也分为尼伦蒙古与迭列斤蒙古.各自起源也是不一样的。很多蒙古部落原本是突厥部落或鲜卑部落。

所以客观地讲,萨芬的先祖主要是突厥种的钦察人,蒙古血统很少,自然他长的就不像蒙古人啦。

研究一下,康里人、钦察人、蒙古人的起源,以及他们在13世纪至17世纪不同的混和后发展成为鞑靼、哈萨克、乌孜别克的过程,相信你就会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及准噶尔是什么关系?

卫拉特(厄鲁特)中国古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时称斡亦剌,又称卫拉特、卫喇特。明代称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8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明初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乘时而 起。永乐七年(1409),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懽。脱懽统一蒙古。他死后,子也先嗣,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大举攻明 ,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也先死后 ,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

明末清初,卫拉特(厄鲁特)各部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准噶尔部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蒙古语会盟之意),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17世纪20年代后,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实际上的盟主。明 崇祯十三年(1640)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明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而当时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土尔扈特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故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准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甚为密切。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伊犁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激烈。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割据势力,统一西北。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祖国。清廷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厄鲁特蒙古的后裔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