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如何看待“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是“失去的痛苦,远大于得到的喜悦”。

比如捡了100块,正高兴呢,突然发现自己丢了100块,那这“丢钱的痛苦”,完全不能因为“捡来的100”而被抵消。

痛苦依然存在,且久久难以散去——虽然自己在实质上并没损失一分钱。

.

在单位也是如此,你干得再多,但只要有问题出现,“带给领导的心灵冲击”,就远大于领导从你身上得到的。

虽然你平时干挺多、干挺好,领导都明白,领导也挺高兴。

但你(偶尔)出的错,带给领导的惊吓、恐惧,以及“收拾烂摊子的气愤”,远远的大于“多干”时带给领导的愉悦感。

气得不行的领导,就要拿你开刀找事、平他心中愤怒了。

.

以上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了“多干多错”的问题,现在从现实角度来讲讲。
  • “多干”肯定“多错”,这是逃不过的人间规律

就是机器,还有坏了要修、干了要上油的时候,更不要说人脑子了。

人是血肉之躯,要休息好、吃好、心情好、身体好,才能最好的状态。

一个总是“多干的人”,首先休息不能保证,吃饭肯定也是凑合,心情也肯定好不到哪去,身体自然跟着受连累,那“状态”肯定受影响。

即使是干得再熟练的活儿,偶尔也有出错的时候,何况有些活儿不一定熟悉、不一定精通。

.

  • “出错”肯定“被责”,这是逃不过的人间规律

没出错的时候,那是“份内”,是“该干的”,因为单位给你钱了嘛、给你福利了嘛,同时还表扬了你嘛。

现在既然出了错,那就是“工作失误”,就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那肯定要“找个负责的出来,把这事给担起来”。

别怪领导心狠。领导不追你的责,那就只好自己担责,他不会那么傻。

他也没必要那么高尚。你只是和他一个单位工作的人,又不是他家的亲戚或他的亲兄弟。

.

  • 同事不会放过你,“舆论”不会放过一个“有瑕疵的人”

职场是个竞争社会,位置有限、资源有限,大家都要处在“强竞争”的状态下,才能在这里活得稍微像样点。

且因为这里有“阶级”的存在,所也就是“一些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欺负另一些人”,所以竞争显得格外残酷和赤裸——不想被人踩在脚下,那只好先跳起来把别人踩下去。

所以,别怪同事心狠。他们和你一样,只是想在单位得个更好的发展而已。

只不过你是用“多干”来求发展,而有些同事则是通过“踩人”来求发展。

如果不出意外,因为多干出的“多错”,会伴随你很久,并在关键时刻跳出来影响你。

.

  • 要“会干”,而是一味的多干

在能力不足、业务不熟的时候,多干是没错的。没有大量的实践,哪有一个业务精熟的自己。

而且这种时候因为“人微言轻”,也就是俗称的“没威胁性”(还不具备让人对付的价值),所以没什么人注意你,错了也就错了,没什么的。

等到能力足够、在单位有一定话语权的时候,就不能再“多干”了——这既影响工作质量,也影响自己的前途。

这种时候,应尽量干那些精、高、尖的工作——适当的少干,但干到让别人根本追不上。

到了这种地步,领导还要指望你干大活,同事也抓不住你的问题,你就安全了许多,且轻松了许多。

.

  • 适当的“空闲”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非必要的时候别把自己弄得太累

相比“多干”,其实“思考”更考验人,也在前进的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一些。

如果把时间都交给“多干”,把重复的、少思考的简单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误以为是“人生的进步”,那就把自己给耽误了。

深度思考,远比具体工作要难得多。

所以,适当保持空闲,对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

总之,“多干多错”是很正常的现象。“多干”是“多错”的诱因,是“自我伤害”的一种表现。

别怪领导和同事没长眼睛没长良心,这是强竞争的职场,不是学校。

所以,在能力足够的前提下,建议多干更有意义的工作,同事留出时间来让自己深度思考——思考现在,也思考未来。

如此,便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关键时刻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谢邀,在职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这样想法的同志,往往是受到领导批评后,产生误会有一种寃气,自认倒霉。

比如我过去企业的一位中年男性同志在销售科工作,平时负责打包工作,虽科里有分工,但忙时也打统仗,大家一起帮忙,把当天业务事办好,他也非常热心勤奋,忙乱中由于填写地址错误,把发往郑州某总厂的货却发往了该总厂的分厂,而总厂与分厂相隔300公里的路程,造成了总厂急用货物时间上的损失,后我企业给予了一定补偿,该同志受到领导批评,私下叹气自说自话,多做多错。

又如车间某位车床加工的同志,平时工作勤快,经常超产起额完成任务,有一次车间主任分配他一种特种材料费很贵的任务,要求按图切割加工5O件,材料有多,他却认为反正加工好的零件以后还能用,自说自话加工了78件,哪知道这零件不但材料费贵,而且是客户约定数量的,不是畅销品,不知等到何时才能有下次销售机会,造成积压,成本又高,领导也给予批评,自认好心办了"坏事",多做多错,实质上是没有仔细去正确的认识工作后所产生的利与弊。

上述二个例子,说明从本意上说,二人都有工作积极性,想多出力做好事快事。但从客观上分析,由于不仔细,粗心大意,虽是好心多干了,却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受到领导批评教育也是应该的。应吸取教训,那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思想是不正确的理介,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需相互配合,领悟领导意图,国有企业也不是老板一个人的,需上下共同作出贡献,才能提高效益。所以,工作中不仅要有踏踏实实,努力肯干的作风,还应有一絲不苟认认真真的态度。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在职场上,你的职位与你需要承担的责任要对等。

职位越高则责任越大,相应承担的风险也大。只亨受利益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实是不称职的表现。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其实是对待事情消积怠工。以少干事情来明哲保身,这种形为本身违反职业道德,容易传染,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简单的线性事物论多少还可以。现实社会往往事情是纷繁复杂的,往往是系统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复杂事物再论事情干得多还是少意义不大。面对复杂事物需抓重点,分清哪些是重要且紧急的,哪些是重要不紧急的,哪些是次要紧急的,哪些是次要不紧急的。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从而避免重要紧急的事情产生的太多。

分清轻重缓急,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你会变得更加强大。

谢谢。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谢邀!这个话题,个人认为;要想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工作中,克已修身,自律守信,努力坚持做好事,做实事;比如讲,做任何工作的前题,都有一定的章程规矩…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组织原则;可以讲不管领导按排的事,是否合理;先要有明确的态度,立即行动;做了后发现问题,及时和领导沟通细节…这种工作的回应方式;不容易出差错;换句话说,工作中没有不辛苦的,没有一处事不复杂;只要认真把握好,从中的正能亮点…才能真正把它做实做强。

众上所言,企业是与每个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工作中的努力拼博;不怕吃苦,办事效率高,全靠在工作中的历练,造就出来的;所以多做事,应懂工作规矩…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未来的路更长,前程似锦!然而也就不存在题主所言了。当然这是个人的见解,如不当之处,请见谅!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作为想法,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势必在职场表现得非常被动,而且凡事只考虑会不会出错,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忽略自己的成长。

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

1.爱面子

有些人觉得犯错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还会影响在同事和领导心中的印象,为了避免丢面子,干脆就什么也不做。

2.害怕失败

有些人想做一件事,但非常害怕失败,为了不让自己尝到失败的滋味,也就不多做分外事了。

3.斤斤计较

还有一类人显得斤斤计较,凡事不是自己的事情会拒绝帮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想法出现,我们都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1.犯错误也是一种进步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是一种害怕犯错的心理,把犯错这件事等同于失败,丢脸,反正能免则免。

但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路上,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善于从错误中总结和复盘,犯错也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因此,不要害怕犯错,错误有利于指向正确的方向,我们不能祈祷做什么事第一次就走对路子,这是不可能的,人生就是一个失败与成功互相交错的过程,不敢经历失败的人,也无法走向成功。

2.多做,不是为了给别人铺路,而是给自己打基础

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曾经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当时的他只是一个程序员而已,但他做好自己的事情后,但是乐意给同事帮忙,因此接触到更核心的业务。

有新人入职,他也主动去给大家分享工作流程,在这样一次次梳理和复盘的过程中,他的工作能力也不断精进。

这些主动做的事情,也给他后来的创业铺平了道路,让他拥有更敏锐的产品和市场嗅觉。

很多人总认为,我不能多做,那不是我职责范围的事情,我干嘛要为他人做嫁衣呢?这就是打工思维,做事情的出发点永远是围绕别人展开的。

但老板思维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自己,他们不是在为别人服务,而是把这些事情当成一次次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多做一点,他们的经验值就增长一点,所以他们愿意主动去做,拥有强大的内驱力。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老板是雇你来“产生结果”的,而不是雇你来“不犯错”的。

如果不干,的确不容易犯错,但问题是你也不可能为老板产生任何效益。在这种情况下, 你的老板凭什么要雇佣一个“没有效益”的员工?做慈善吗?

员工的价值不在于“少犯错”,而在于“多产出”

如同一开始所说的那样,老板衡量一个员工是否优秀,所评的依据绝对不是他犯了多少错误。而是看他到底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诚然,你做的工作越多,犯错的概率也就越大。但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你干的多生产的价值也要远高于你犯错所造成的损失。

假设真的有这么一个员工,他干得越多,造成的损失越大,那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她的工作能力恐怕有着巨大的缺陷。对于这种员工,即使他什么都不干,也不犯任何错误,我想老板也不会把他留在公司。

干的越多,机会越多,那怕犯错也是一种博表现

一个公司里,有那么多员工,如何才能让老板发现并赏识你?最佳途径当然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首先你要做的多,其次你要被关注。

前任故宫院长单霁翔先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习惯。那就是每当领导到故宫参观考察时。单霁翔先生专把领导带到那些有问题的地方去看。

如故宫的仓库条件简陋,导致文物保护出现问题,那么他就专门把领导带到仓库去看。而且还专门要让领导看到,由于仓库的客观条件问题,导致我们有些文物遭到了伤害。

通过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对他个人成绩的损失,但细究起来,你会发现正是用这样的形式,才能让领导深切的注意到需要改变的问题。

而作为故宫的看门人,他最大的成绩应该是更好地保护了文物。从这个更大的目标上来看,他其实做出了一个聪明的选择。

在我们的职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害怕出错。你出了错就会有人关注,我们又能犯多大的错误,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损失呢?只要我们犯了错,并能够及时的弥补,甚至改进提升,那么你所做的努力,就统统落到了领导眼中。

一个工作积极地员工,虽然出了点小错,但及时作出的补救,这样的员工,领导怎么会不青睐呢?

只有“多干”才能获得“选工作”的资格

最后,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手里的工作不好。往往是因为这些工作简单、重复、无价值。

但是究竟如何才能把自己手里的这些不好的工作换成更好的工作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主动做更多。

如果你希望摆脱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么你就必须要证明自己能够胜任那些更复杂,更高级的工作。

谁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把一项复杂的工作交给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先从细枝末节做起,不断地主动接触那些更复杂的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成长,模仿他人。

随着你工作能力的提升,你将有可能接到越来越多,更高级的工作。

当你发现自己手头的工作有一天已经饱和的时候,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向公司提出要求,把那些更差的工作去分给其他人接手,而你自己则专注于那些能够为公司产生更大价值的工作。

最后你再猜一猜,接手这些差工作的人会是哪些人?

很显然,能够接手这些工作的,只会是那些“做得少、错的少”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亮点,没有任何进步,所以他们,只能一面“抱怨”,一面深陷在低质工作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我是肿么破,优质职场作者,专注职场难题,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评论、关注我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