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人人都是虎父无犬子,但是在整个明朝初级似乎上演了很多虎父有犬子的形象,徐达的四儿子便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当我们细细窥探就不难发现,徐达的四儿子有着自己的政治考量,也有着自己的朋友关系圈,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别人来看无疑是叛国的罪名,可是对于他自己而言,似乎又有着很多义正言辞的可辩解之处。

事件回顾

在具体讲到徐达的四儿子之前还有一些小故事,只不过这个小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框架给大家了解一下背景概况。

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上位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而削藩的对象并没有指向朱棣,因为朱棣在北方已经做大做强,朱允炆的想法是先把弱小的统统削掉,然后在集中精力对付朱棣。

这个想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在一件事情上让朱棣的犯了愁,那就是朱棣父亲去世之后的第一年里面需要各个皇子前往南京曾经祭奠,而朱棣原本是想亲自前来的,只不过当时的谋臣说道,现在你的外甥已经对你有了敌意,如果你自己前去的话八成会死在那里,与其如此倒不如你派几个儿子去。

朱棣一听也有道理,便派了自己三个儿子前往南京城,可是走在路上的时候朱棣突然反悔了,因为现在朱允炆想杀了自己,几乎成了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这个时候还把自己的儿子派出去无疑就是羊入虎口,于是朱棣便派使者阻拦自己儿子前往南京城,可是鬼知道自己那几个儿子平日里办事不太地道,但是跑的贼快。

等朱棣的使臣一溜烟的追到南京城的时候,一问才知道,朱棣的儿子已经进了皇宫,并且待了好几天了。在当时朱允炆正处在两难的境界,到底是杀朱棣的儿子还是不杀朱棣的儿子,正在朱棣纠结的时候,徐达的第4个儿子突然之间站了出来,并且告诉朱允炆,这几个人不可以杀,因为只有把他们放回去,才会给朱棣形成错觉,让朱棣误以为朝廷对他们没有敌意,只有这样才能够安抚他们,免得打草惊蛇。

没错,这就是事实

徐达的第4个儿子与朱棣的关系非常好,好到了甚至不惜以叛国罪来安在自己头上的同时,依然源源不绝的为朱棣提供朝廷情报。

在整个靖难之役4年的时间里面,谁也不知道徐达的第4个儿子究竟为朱棣提供了多少情报。当然这一切在外人看来非常的不耻,非常的下作,可是如果明白徐达的第4个儿子与朱棣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发现,徐达的四子好像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把名利放在身上,甚至连性命都不顾了,就是为了一心一意的帮助朱棣,因为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好伙伴之一。

只不过当徐达的四子做的这一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时候,自然而然被锦衣卫盯上了,最终真相大白,皇帝朱允炆自然非常生气,于是异常愤怒的情况之下别把他给剁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成年后,朱元璋率先投身起义,后来,徐达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义军,最终,朱元璋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皇帝,而徐达也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给了徐达极高的评价和荣誉,曾评论徐达说;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另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徐达为太傅、参军国事、中书省右丞相,爵位为魏国公。可以说,徐达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

1385年,徐达享受了半世荣华之后因病去世,得了善终(烧鹅之说纯属清朝时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子孙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每个儿子都有不同的结局。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为了保住徐达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同时也为了让徐达子孙忠心于大明王朝,给了徐达子女们非常优厚待遇。

当时,徐达共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绪被朱元璋授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授左都督。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1398年闰五月,徐达子孙命运的分水岭到来。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开始暗中筹划,准备叛乱。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来临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时,支持削藩的大臣齐泰请求朱允炆把他们一并扣留,而黄子澄却反对。朱允炆陷入犹豫。

得知这个消息后,徐达长子徐辉祖密告朱允炆说:“我的三个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没有忠义之心,迟早会背叛陛下,而且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一定会成为后患!”

正在犹豫的朱允炆听了徐辉祖的意见,又跑去征询了徐达四子徐增寿的意见。他心向朱棣,所以对朱允炆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朱允炆听后觉得有理,所以释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后,朱棣抱着三个儿子喜极而泣,同时也看透了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这时,徐辉祖所说的全部应验,朱高煦作战勇猛,俨然成为了朝廷的巨大威胁。因此朱允炆非常后悔的说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为了应对燕军的南下,朱允炆启用了徐辉祖对抗朱棣。徐辉祖虽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对这个造反夺权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军的进攻。

就在形势对南军有利之时,朱允炆认为京师不可无良将,所以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城驻防(也有一说,当时谣传徐辉祖认为朱棣是至亲,并未尽力,所以被朱允炆调回了南京)。徐辉祖回到南京后,朱棣等人又卷土重来,并且突破了长江,距离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朱允炆发现了京城之内又一个燕军的间谍,那就是徐增寿。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区的军事部署,这才让朱棣有机可乘。

得到这个消息后,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来徐增寿当面质问。徐增寿无法反驳,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宝剑,亲手将徐增寿斩杀于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进入皇宫,看到了徐增寿的尸体,抱着他痛哭流涕,并且追封了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进封徐增寿定国公,子孙世袭,岁禄2500石。后来,徐增寿子孙的爵位也传到了明朝灭亡。

说完了徐增寿,再说徐达长子徐辉祖。南京城破之后,他留在了徐达祠堂,根本不出来见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将他下狱,逼迫他支持其称帝,徐辉祖不肯屈服,朱棣决定处死他,但徐辉祖有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券,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和俸禄,将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令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纳闷,徐达的三儿子徐膺绪为何没有出现。实际上,历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难之役中他选择了中立,根本不参与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达三个儿子中唯一得善终的人。

看完徐达三个儿子的经历,突然觉得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很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掷,要给自己的多留几条后路。”难道徐达也告诉了他三个儿子,为了徐家长久的富贵做打算,三个儿子要做不同的选择?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徐达,朱元璋的发小,一生建功无算,忠勇无二。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民间故事里讲到徐达患背痈,朱元璋赐鹅而死,那毕竟是故事。实际上徐达应该算是善终,但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据史料记载,的确死于继君朱允炆的剑下。

洪武18年(1385年),徐达去世的时候,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自为其拟制神道碑文;并被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明朝后世的皇帝烧纸钱,徐达也能收到一份),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从这些举措来看,朱元璋对这个儿时撒尿和泥的玩伴的一生予以了无与伦比的认可。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之于刘备,虽然你我兄弟,但是儿女亲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

徐达有3个女儿、4个儿子。徐达将3个女儿无一例外地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给了朱棣,后来成为了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死后,4个儿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个,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分别承袭了魏国公、指挥使、左都督之职,各领一份公粮。

但是一切从朱允炆继位后决定削藩开始,这3个兄弟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兄弟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因为徐家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可信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长子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吃皇粮从皇命,一心报国,但是他偏偏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适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这种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将来必然酿成大祸。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因为“大义灭亲”,而对徐辉祖颇有意见;于是朱允炆对该问题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这事无稽之谈,哪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人伦道理,也更值得信赖。于是朱允炆错过了一次将藩王家属留京扣作人质的机会。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的不臣之心,于是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造反?”同样的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徐增寿就好比蜀中的“张松”,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仿佛再说,“速来、速来“刘璋”暗弱,今日如若你不取,他日定为他人所取。”因此徐增寿的命运本质上和张松也是一样的。

“刘璋”虽然暗弱,但是毕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过火,还是会让他察觉的。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等到朱棣的兵马都已经渡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责问徐增寿,“你说朱棣不会反的呢?”徐增寿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将徐增寿斩杀于殿上。

说到这里,似乎缺一个人,那就是徐膺绪。他似乎没有针对朱棣的事情,发表过半个观点。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3个兄弟当中,最终善终的人只有他一个,存在感极低,不是后来他的墓在板仓被发现,或许大家都会把这个人遗忘。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因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下令开门迎接朱棣了。很显然,淮西勋贵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

忠于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受孔孟教化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而徐辉祖显然也是受孔孟教化的人。虽然朱允炆在生前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并重用过自己,但是自己用自己的一生为朱允炆守节。

朱棣入京以后,徐辉祖躲到了徐达的祠堂里,不肯迎接朱棣,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朱棣亲自审问他,他一言不发。有司拿其他罪名诬告他,他只说自己父亲徐达留有免死铁券,可以免儿孙的罪孽。最终朱棣只能将其削爵,让他在家思过。

自己的亲大舅子对自己这般态度,朱棣心里也是够郁闷的。所以因此越发觉得对不住为自己送命的小舅子徐增寿,因此徐增寿的死后殊荣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追封为定国公,食禄2500石。并且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徐增寿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个浪荡子,后来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寿,心就狠不起来,就原谅了他。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徐达,字天德,被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个儿子却有四个结局,特别是四子徐增寿不但没有增寿,竟被“天资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剑劈死,年仅28岁。

徐增寿到底做下何等“恶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愤怒。

可以说,徐增寿是朱棣的头号间谍,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能够成功,徐增寿居功至伟。

暗助朱棣三子脱险
  •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为彻底解决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他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亲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阔斧实施消藩。

  • 1398年7月,废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与朱棣的博弈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此期间,朱棣的三个儿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当时,有大臣给建文帝提议,应当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留,以此为质,对燕王进行削藩。

徐增寿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于是找到建文帝,对他讲:“燕王已经富贵已极,没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将他的三个儿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吗?” 建文帝一听,感觉有些道理,遂放弃扣留朱棣儿子作为人质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寿的操持下,朱棣的三个儿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随后,于1399年7月,起兵10万,发动“靖难之变”。

可以说,徐增寿此举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废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张好牌。后来,明白过来的建文帝能不怒吗?

暗助朱棣奔袭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军与建文帝的南军相互攻防对战,燕军虽屡战屡胜,先后攻占广平、顺德、大名等多处重镇。然而,由于南军兵势强盛,燕军所占之地又经常发生得而复失的现象。最后,打来打去,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当时,朱棣烦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从南京城来了一名小太监,交给朱棣一封书信。朱棣打开一看,原来是“小舅子”徐增寿送来的亲笔密函,告诉他:“南京城兵力空虚,当火速袭取。”

朱棣同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尽皆赞同。因此,朱棣迅速调整作战部署,率领精锐大军绕过山东,进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东守将盛庸闻报后,立即率领本部兵马于宿州追上燕军,并于齐眉山大败燕军。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领“关宁铁骑”前来支持,反一举将南军击退。

1402年6月,燕军顺利渡过长江,并攻占镇江,大军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记载: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这时,已有人向建文帝奏报了徐增寿的一举一动,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寿来前,二话不话,手起剑落,将其当场斩杀于大殿之上。

不几日,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亲抚徐增寿尸体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永乐帝。不久,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追封定国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袭。

徐增寿为何要帮助朱棣呢?

原来,徐增寿袭父荫官至左都督期间,曾随朱棣一同征战,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关系,颇受朱棣关照。后来,徐增寿返回南京后,两人也常有书信返来,因此二人关系颇为亲密。

所以,当建文帝与朱棣争斗之时,他便站到了朱棣一边,处处为大姐夫着想,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四个儿子四种命运

徐达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变”中,却与四弟徐增寿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锢家中,不久忧愤而亡,年仅40岁。

徐达次子徐膺绪在“靖难之变”中,却是个中立派,两不相帮,依旧保持了世袭指挥使的爵位,直到45岁病逝。

徐达三子徐添福,不但没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见,人生好像就是站队,站什么样的队,就会有什么样结局。但是,在站队的过程中,也应该心中存有一杆称,该坚持的忠义原则,还是应该坚持。

图片来源网络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大臣在金殿上被皇帝一剑劈死,这种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居然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就发生在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身上。这也算是这位文弱形象的皇帝,为数不多的暴起场面。

那个被劈死的人,便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正是徐增寿的死,让徐家因祸得福,后代保住了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也算“死得其所”。

元朝末年,朱元璋投身红巾军领袖郭子兴麾下,参与反元斗争。后来朱元璋回乡募兵,招揽了年仅22岁的徐达。徐达颇有军事才能,加上又是朱元璋的老乡,很快成长为其帐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徐达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居功至伟,也让他的子女获得福荫。徐达共有四子四女,除第三子徐添福早夭外,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建文帝即位后加拜从一品太子太傅;次子徐膺绪,官至中军都督佥事,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儿子个个高官,女儿也不遑多让。四个女儿中,长女为燕王朱棣妃;次女为代王朱桂妃;四女为安王朱楹妃。

这么看来,徐达一家子真是满门显赫。但是,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应该已经发现,这些子女,已经渐渐走上了各自完全不同的道路。

朱元璋在位时,悉心培养太子朱标。无奈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没有另选皇子作为储君,而是本着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将朱标之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并倾注全部心血培养。而其他皇子都被早早派往远地就藩,断绝了他们夺嫡的希望。

当年,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即位消除障碍,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众多功臣武将诛杀殆尽,致使朝中无将可用,举国精锐尽在边关各藩王手中。

如果真是朱标即位,藩王们尚不敢对新君如何,偏偏后来是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就连建文帝自己心里都没底,自然对叔叔们多有怀疑。

众藩王中,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最为年长(朱元璋次子、三子此时都已过世),其作战经验和麾下将士战斗力都居众王之首,自然成了建文帝的心腹之患。

建文元年四月,正逢朱元璋忌日,各地藩王都要派儿子入朝拜祭,朱棣最年长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悉数到场。

这时,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建议,将三人扣为人质,以此防范朱棣作乱。而另一个亲信翰林学士黄子澄却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只会打草惊蛇,反而可能逼反朱棣。建文帝左右为难,便询问其他大臣的意见。

鉴于朱棣的王妃,也就是三个王子的母亲是徐达的长女,所以建文帝征求了徐辉祖、徐增寿的看法。徐辉祖表示,自己这三个外甥中,其他二人尚不足惧,唯有朱高煦作战英勇彪悍,而且为人奸诈,若纵虎归山必成大患。很明显,作为陪伴建文帝多年的忠臣,徐辉祖是一腔肺腑之言,而事情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他看人真的很准。

但是没想到,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表示,燕王朱棣与故太子朱标同气连枝,况且富贵至极,必然心怀感恩,不可能谋反。与他持相同意见的还有朱元璋第六女怀庆公主的驸马王宁。

就这样,建文帝最终将三个堂弟都放回了燕地。而朱高煦得知父亲即将起兵,为避免夜长梦多,居然还偷了徐辉祖的快马日夜兼程逃走。徐辉祖大怒,派人去追,可惜还是没能追上。不过这一行为也让建文帝更清楚了他的忠贞不二,从此愈加信任。

但徐增寿就完全不一样了。估计他在朱允炆与朱棣之间比较,觉得建文帝难以和叔叔抗衡,也可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将朝中信息悄悄透露给北平。

和他有同样心思的还有刚刚说到的驸马王宁。这两人成了朱棣在朝中的内应,为后来朱棣篡位成功提供了不少帮助。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二人搞的小动作最终被建文帝发现了。

随着朱棣兵锋南下,饮马长江,徐家兄弟也将迎来各自的宿命。眼看朱棣就要抵挡南京,建文帝召徐增寿前来,当面揭穿其暗通反贼,盛怒之下建文帝拔剑就砍,可怜徐增寿本想留条后路,结果却弄巧成拙,当场殒命!王宁也被锦衣卫逮捕,下了诏狱。

很快,建文帝兵败如山倒,下落不明。徐辉祖曾率军抵挡燕军,破城后又坚决不迎接朱棣,自然被记恨,下狱治罪。不过毕竟有父亲的福荫,加上妻子徐皇后的求情,朱棣最终没有杀掉他,只是革除爵位,一说被软禁在私宅,一说被囚禁在狱中。五年后,徐祖辉去世,朱棣加恩免除其原有的罪过,还让其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

而徐增寿的后代则更加幸运,徐增寿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他们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朱棣一即位,就追封他武阳侯,追谥“忠愍”。两年后更是累加官职,还进封定国公,子孙世袭。

原本作为徐达幼子的徐增寿根本没有资格获得公爵爵位,但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到了嘉靖年间,开国功臣后代大多凋零,天下仅存五个公爵,而徐达的两支后代都位列其中,真的可谓荣宠无双。

以徐增寿本人来说,惨死的下场固然可悲,但对他后代而言,可能真的要感叹一句:感谢老祖宗啊!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1402年6月,明朝皇宫内,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龙颜大怒,他拔剑劈死了徐达28岁的小儿子徐增寿。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的父亲徐达,他是朱元璋的发小,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为人谨慎,为了大明王朝戎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勋,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在开国功臣中他是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但是他的儿子许增寿,并没有增寿,反而不得好死,这是为什么呢?

徐达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朱元璋亲自赐名:老大徐辉祖、老二徐膺绪、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寿。徐达死后,有3个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老大袭魏国公,老二袭指挥使,老四袭左都督。徐达的长女则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对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觊觎已久。

建文帝刚坐上宝座时,按照规矩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面圣。老大徐辉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谋反的迹象,他向建文帝建议扣押朱棣的儿子当人质。老四徐增寿却为朱棣的儿子开脱。建文帝柔弱,乱发仁慈之心,最后竟放走了朱棣的儿子。

徐增寿表面上忠于建文帝,暗中处处维护他姐夫朱棣,充当朱棣的眼线。他常把朝廷机密泄露给朱棣。建文帝也曾怀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没有足够证据。于是他分别找来老大和老四,向他们询问关于朱棣谋反的的事和预防措施。老大徐辉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无保留地说,燕王有谋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并没有听取,也没有采取防备措施。他又问老四徐增寿,徐增寿则替燕王说好话,坚定说朱棣不会造反。据记载,徐增寿说:

“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

听了徐增寿的话建文帝放松了对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着“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当燕军渡江时,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寿与朱棣已经长期勾结。此时徐增寿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当朱棣兵临城下时,徐增寿还在派人给朱棣通风报信,准备做内应。一群文官发现了这个叛徒的勾当,气愤至极,他们群起而攻之。皇宫内闹出很大动静,被建文帝知道了。他当面质问徐增寿,证据确凿徐增寿无言以对。建文帝怒而杀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大将军李景隆,没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开门迎降燕军。京师沦陷,建文帝火烧宫殿后消失。此时朱棣得知徐增寿被劈死,他匆匆赶来看到朝堂上徐增寿的尸体,抚尸痛哭,令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宝座,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明史》载:

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辉祖对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没有改变他的立场。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辉祖一个人守在徐达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状,徐辉祖却把免死铁券中的文字写了下来。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并软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愤恨去世,终年40岁。徐辉祖的后世恢复了爵位。

老二徐膺绪,在“靖难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这次变动中安然无恙 。成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备受恩宠,官至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1416年,因病去世,时年44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