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我们人类要是没有做好防护准备,就直接下到深海的话,很容易就会被海水强大的压强压成肉饼。其实,别说是我们这种血肉之躯的人了,就算是利用钢铁制作成的潜艇,从强度来说应该比我们肉体要强很多,但要是它们也潜入到深海,很有可能也会被强大的海水压扁。那么问题又来了,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它们同样也是血肉之躯,但为什么却没有被强大的施压压死?
新来的朋友记得点一下关注,也可以从我的主页里面查看往期更多精彩的内容。
海水中的压强别以为我们平时在地面可以生活得比较轻松,实质上在大气中也存在着大气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距离地面的高度越高,大气压强就会变得越低,例如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大气压强,一般只有海平面上大气压强的0.5~0.6倍。
压强降低了并不会导致我们的身体被压坏,但有可能会引起高原反应,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不适。同时在如此低的大气压环境之下,想要将食物煮熟也会变得比较困难,因为水的沸点也会降低,这样煮食物的温度就很难升高,煮食物的时间就会变得很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地球的表面上存在着许多空气。在大海中也是存在着大量的海水,同样也会产生海水压强,要是越往大海的深处,压强就会变得更大,大约达到1000米海水深处,水压大约相当于100个大气压强。
所以潜艇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承受,一般的潜艇只能下到几百米的海水深处,越往深处就越危险。但在深海中却生活着许多鱼类,在深度达到1000米的水域,也不会影响到它们的生活状况,甚至是达到了深度2000米的水域,它们也仍然生活得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
深海鱼的肉质有独特的适应能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也是可以进化出符合在这种独特环境中生存的本领,这就是生物的神奇之处。深海鱼类也是这样,它们既然可以在深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身体结构也进化出了满足在深海中生存的能力,首先就体现在它们的细胞上。
深海鱼类从一开始的原始细胞,进化成多细胞的生物,一直都是在高压而且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的,漫长的岁月也使得这些细胞适应了在这种环境中活动的本领。经过研究发现,深海鱼的细胞膜上就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能够使得细胞膜在高压的环境下保持高水平流动,从而可以保证生命系统拥有足够的营养运输效率。
其实不饱和脂肪酸就是容易凝固结块的那种脂肪酸,就像很多动物的油脂,在常温下就会结成固体状,这就是因为还有太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使深海鱼就算是处在温度比较低,而且压强比较高的环境中,也仍然保持比较柔软的细胞膜,这样细胞的结构就不会被破坏,使得鱼类可以在深海中正常生活。
同时,深海鱼的蛋白质也拥有抗压的特点,而且在高压的环境下,还比较容易使原来的结构得到恢复,这种功能也可以保证细胞拥有活性。人们在了解深海鱼拥有的这些特点之后,也从深海中捕捉一些海洋生物,然后从中提取不饱和脂肪酸,制作成一些保健食品,也可以使人们在一定高压的环境中更加有利于工作。
然而这些细胞结构,仅仅是保证了这些深海鱼类的肉体能在深海中正常活动。对于一些软体动物来说,它们只要拥有这些本领也就足够了,但是对于一些深海中的脊椎动物来说,它们的身体中还是拥有骨骼结构的,这样也不是仍然会被海水压坏吗?
这种问题也不用担心,因为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要比浅水鱼少,脂类和胶质相对都比较多,而且骨骼中的软骨比例也比较高,这就使得它们的身体结构更加适合在深海中生活。同时,这些软骨和脂质胶类可以抵抗海水压力,就可以保证深海鱼类能在深海中自由活动。
深海鱼在深海是如何活动的?我们都知道有一些鱼类是拥有鱼鳔的,这样的结构是有利于它们浮沉,可以通过控制鱼鳔内的气体,然后就能达到使它们受到的浮力增加或者减小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浮沉了。然而对于深海鱼来说,保持这样的身体结构,对它们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鱼鳔中要是填充了气体,就会在深海鱼的体内形成空腔,但它们生活的水域水压如此之强,很容易就会将鱼鳔压破,到时候这种器官就形成虚设。例如,潜水艇潜入的深度越深,为什么就越容易被压扁?因为潜水艇本身就会在里面留有比较大的空间,下到深海中的时候,艇外以及艇内就会存在着比较大的压强差,然后潜水艇就会被压破。
就算是钢铁制作的潜水艇,也无法避免被水压压破的悲剧,那么这些深海鱼类就更加不能保留这些鱼鳔了。它们在抛弃了鱼鳔这种器官之后,主要就是利用体内脂类来调节浮沉的,就好像它们的体内填充了比较多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深海鱼的体内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就可以平衡深海鱼体外的压力,使它们体内体外的压力都会控制在一定的数值之内,这样就不会将身体压坏。
不过这样的身体结构对于深海鱼也是有限制的,因为它们体内所受到的压力本身就比较大,所以就只能活动在深海中。要是它们游到了浅海或者被别人钓到海面上,那么它们体外所受到的压力就会大幅度减少,而体内还是保留着比较大的压力,就会由内向外形成比较大的压力差,就会是深海鱼的身体非常难受,所以一旦它们离开了水中,很容易就会死掉。
因此,我们在市场上所买到的深海鱼,基本上是没有活体的,因为它们被捕捞上来不久就死掉了,一般只能冰冻保质。
不过也有一些鱼类是比较特殊的,例如鲨鱼,它们主要就是通过不停地游动来维持活动,也就可以随意上浮以及下沉,不仅可以到达浅海,也可以到达深海。但鲨鱼还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它们需要快速游动才可以不停地从海水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要是鱼鳍被人割去弄鱼翅了,那么它们就无法游动,最终就只能沉入海底窒息而亡。
综上所述,海水的密度本身就比较大,再加上深海比较深,所以在深海中所受到的压强是比较大的,大约在1000米的深度,就会受到100个大气压的压强。
然而深海鱼的细胞结构是比较特殊的,里面含有比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物质可以使细胞膜在比较高的压强环境下,也能保证营养物质的验收效率。同时,深海鱼体内的蛋白质结构也比较特殊,恢复能力比较强,在压强比较大的环境中,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最后就是深海鱼主要就是通过调节体内的脂类物质实现沉浮的,这样的情况可以控制它们体内与体外的压强差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那么它们的身体就不会被压扁。你是怎么看的呢?
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钢筋铁骨的潜艇潜深了,都会被高压压瘪,为什么深海鱼能在高压下活得很潇洒呢?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说来话长。
先说下压力和压强这个概念压力是指两个物体接触表面的作用力,或者气体作用于液体和固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又或者是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压力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以压强表示,比如海平面为1个大气压,也就是101325Pa(帕斯卡),也可以说101.325kPa(千帕),1013.25mPa(毫巴或百帕)。
而压力作用于一定面积单位的力就称为压强,1个大气压的压强为1kg/cm^2,也就是在1个平方厘米上需要承受1公斤的压力,如果相对1m^2(平方米)来说,1个大气压的压强就是10000公斤。
地球陆地上的人类和所有动物,都是在这种压力和压强环境下长期进化过来的,因此这些动物体内就具有了与这个压强相对应的压力。当然,各地域动物承受的压强并不是很精准统一的,根据海拔高低,大气压会有变化,海拔越高压力就越小,海拔越低压力相对越大。
所以在高原生存的动物,到平原或盆地就生活不习惯;反之,盆地和平原的动物到了高原也不适应。
人类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有一个范围,比如青藏高原上的大气压只有海平面的0.5~0.6,那里长期生活的人们也能够承受,但低海拔的人去了就有高原反应;同理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人来到平原,也会晕晕乎乎醉氧。
但人类承受能力是有伸缩性的,如潜水到10米深,压力就达到了2个大气压(1个海平面的空气压力,每10米水深增加1个大气压力),也就是压强达到2公斤/cm^2,人类也能承受。受过训练的人可以潜泳到100多米深,就有十几个大气压强。
但再深就无法承受了,人的胸腔和腹腔等空旷处,就会被压瘪,甚至骨骼也被压碎而死。于是人们制造潜水艇,用于深潜保护自己。一般的潜水艇可以潜到几百米深,军用潜水艇最深可以潜到1250米深,但再深就吃不消了,钢板也被压瘪崩溃。
深海潜水器可以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11000米深,那里的大气压强达到1100多个,这不但需要潜水艇有足够厚的钢板铠甲,还要具有很高的工艺制造水平,才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那么深海鱼类是肉体凡胎,为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呢?
深海鱼之所以能抵抗深海压力,是进化的结果物种进化的精髓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应环境和竞争的需要,才能在残酷的环境和竞争中生存和繁衍下去。深海鱼类就是在深海这种环境中孕育进化过来的,才能够适应这种环境。
深海鱼进化到现在,无论是外观还是骨骼等具象宏观结构,还是深入到细胞层面的微观结构,都与浅海浅水鱼类有着根本的不同。
首先说下深海鱼类的微观结构特点
深海鱼类从一开始的原始细胞,到进化出多细胞生物,一直都在高压黑暗环境中,因此它们的机体结构就是为这种环境而存在的。研究发现,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能够让细胞膜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高水平流动,提高维持生命系统足够的营养物质的运输效率。
直观地说,所谓不饱和脂肪酸就是容易凝固结块的那种脂肪酸,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也结成固体状,这就是含有太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而植物油里面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多,因此不容易凝固,即便在冬天,也能够保持流动。
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让深海鱼即便处于深海冰冷水中的高压环境,仍然拥有柔软的细胞膜,细胞就不容易被破坏;与此同时,深海鱼的蛋白质也有抗压特点,如其体内α肌动蛋白在多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取代,其中包括了钙离子和ATP的结合位点,这样就能够保证肌动蛋白在高压环境下正常工作。
此外,深海鱼的蛋白质化学键数目和种类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蛋白质三级结构改变,加强了结构的刚性,也提升了其对高压环境的适应性;深海鱼体内的氧化三甲胺也远远高于浅海鱼,这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稳定剂,能够帮助蛋白质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从而保证细胞活性。
不过三甲胺是鱼腥味的主要来源,深海鱼类死亡后氧化三甲胺就分解为三甲胺,因此深海鱼死后比浅海鱼更腥。
深海鱼宏观外形结构特点
我们知道,气体是很容易压缩的,而液体或固体就比较难压缩。因此深海鱼在进化中首先就抛弃了鱼鳔这个脏器。所谓鱼鳔就是我们宰杀潜水鱼时腹腔内看到的鱼泡泡,这是浅水鱼用于调节上升下沉“工具”。泡泡里面有气体,要上升就充入更多气体,让鱼泡加大,从而取得更大浮力;要下沉就排出气体,让鱼泡变小,身体密度加大。
这个鱼泡如果在深海,就会被压破。抛弃这个鱼泡器官后,深海鱼主要利用体内脂类来调节浮沉。我们打个比方,一个空着的玻璃瓶很容易被深海压力压碎,而装满水的玻璃瓶,即便沉入深海也不会破裂,这是因为瓶子内外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压力。
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也比浅海鱼少,脂类和胶质相对更多,骨骼中软骨的比例也远高于浅海鱼。俗话说,过刚则易折,深海鱼用软骨和脂类胶质对抗深海压力,就能够在高压下活动自如。
因此,深海鱼类体内已经具备了抵御高压的能力,也就是体内压力与环境压力形成了平衡,就能够抵御深海高压了。但真正的深海鱼只能活动在深海,如果游到浅水,或被捕捞上来,突然失去高压平衡,深海鱼的细胞物质就会从里面渗出来,有的甚至会被体内高压胀爆,很快死亡。
因此,我们市面上售卖的深海鱼,是不可能有活物的,一般在捕捞船上就要备好冰库,鱼打捞上来就立刻冷冻保存。
不同层次深度的海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鱼类深海鱼有很多种类,但严格来说,市面上常见的一些鱼类不能说是深海鱼,如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鱼、马加鱼、红利鱼等,这些鱼一般都生活在数十米水深的海中,百米以上的都不多。因此有些鱼在饭店的水族箱里都可养活。这些鱼更准确的称呼只能叫海鱼,真正的深海鱼在水族箱里是无法养活的
越深的水中越黑暗,压力越大,因此生长在越深海水中的鱼类,长得越怪,令人恐怖,就像是外来物种。一般来说,深海鱼眼大嘴大牙齿长大锋利,不少深海鱼身体某些部位会发光,可以在漆黑的环境中勾引同类交配,也可以用于诱捕猎物。
一般到了200米,微弱的光线就再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了,因此这种深度就没有绿色植物了,鱼类也不多了。有一种叫皇带鱼的鱼,俗称海龙王;200米深以下的海中,还有一些蟹类,蓝鲸和帝企鹅最深可以潜泳到500米深度。
到了600米,就基本是黑暗的世界了,这里的光线极其微弱,有一种大气后钢鱼在这里活动,脑袋是透明的,眼睛就像挂在头颅左右两半的圆球,眼珠子只往上瞅,因为完全不需要往下看~根本看不见;700米以下还生活着一些欧洲带鱼和鳗鱼等深海鱼类,900米深度还有大王乌贼。
到了1000米,就完全是一片漆黑的世界了,这个深度的鱼类就更少了,但在1300米的深度,还有一种叫革龟的海归生活在这里,欧式尖吻鲨,也在这种深度活动;随着深度增加,鱼类越来越少,但南海象鼻豹可以潜泳到1700米。
2000米有一种叫黑龙鱼的怪鱼,长得像外星物种,下面长着两条长须,会发光,用于吸引猎物;而巨大的抹香鲸可以潜泳到3000米深度,它们主要食物是大王乌贼,据统计每年全球抹香鲸要吃掉500万只大王乌贼。
到了四千米,有一种叫蝰鱼的深海鱼,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在漆黑的深海捕捉猎物很不容易,因此它们进化出犀利的长牙,猎物一旦被咬住,就别想逃脱。
人类的潜水深度4000米以下的深海中,已经非常难得见到鱼类了,但2017年4月,中国一个深海探测小组在8150米深处看到过一只白色的鱼;凑巧的是同年8月,日本的一个勘探小组也在同一地方发现了同一种鱼,有人认为可能是同一条。在这样深的海域,鱼类已经非常罕见,人们把这种鱼命名为马里亚纳蜗牛鱼。
最深的生物是一种巨型单细胞生物,生活在10660米的海底,这种单细胞生物体长有20厘米。
人类一直在设法探索更深的海域,包括无装备潜水和有装备潜水,以及无人潜艇和载人潜艇。迄今为止,人类无装备潜水最深深度为113米,是一位叫吉翁·奈瑞的法国籍探险家于2006年创造的;有装备潜水的世界技术是332米深度,是一位41岁的埃及男子阿梅德·加布尔在2014年创造的。
人类的深潜器已经能够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目前创造载人潜艇最深记录的,是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位以导演《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等大片著称的电影人,有着强烈的童心和探险欲望,2012年3月,他乘坐“深海挑战号”潜艇,下潜到1092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沟底,创造了载人深潜的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载人潜水器深潜第二名的是咱中国。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处进行深潜实验,最深潜到7062米深度;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
而无人深潜器保持世界纪录的是日本的“海沟号”,1995年创造了10970米的深度;中国研发的深潜器“海斗号”,于2016年7月28日,下潜了10767米,名列世界第二。
这是人类在与深海动物和深海高压特殊自然环境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将不断得到提升。
为什么深海鱼类更受人们青睐物以稀为贵,深海鱼本来就少,捕捞困难,按照价值规律,当然就很受人类欢迎了。除了价值规律原因,深海鱼相对浅海鱼还有很多好处。
首先,深海鱼由于海水盐度和压力很大,寄生虫和细菌等微生物很少,加上工业污染对深海影响较小,因此深海鱼是更清洁健康的海产品,是生鱼片、刺身等美味佳肴的主要来源。
深海鱼含有更多更高对人体有利的营养,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有许多人体需要的特殊氨基酸、脂肪酸、DHA等。如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等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a、b、c等。
因此,多吃深海鱼类,有利于促进营养均衡,调节体内营养物质平衡,促进发育,健脑益脑,降低胆固醇,让血管更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和风险,有效控制冠心病等等。
一些科学机构和企业,从深海鱼类身上提取出深海鱼油等各种营养保健品,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很受欢迎。
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目前发现的生存深度最深的是深海狮子鱼,可生活在8170多米深度,超越8300米的“生命极限”后,已经不存在大型生物,最多是类似于小虾米的生物。深海虽然压力庞大,但生物可适应。
深海的压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水压超过110兆帕,也就是1000多个大气压力,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深海压力大的原因就在于深,水的压力不断累积,可以用公式P=ρgh(ρ水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h深度)计算。超强的压力导致越深的地方大型动物种类越少,主要原因恐怕还不是压力巨大而是物质匮乏,上层生物粪便、遗骸残渣在没有落入海沟时就已经被各深度的生物吃完了,而阳光在水中穿行的距离只有几百米,10000多米深处的地方也没有光照,单细胞植物无法存活于那里,因此深海缺乏生物。
目前对于深海的探索并不算很多,因为深海载人潜具很难制造,深入海沟的探索历史上只有十来次。今天早上传来喜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具奋斗者号,携带着3名潜航员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将进行采样工作,采集深海淤泥、生物等样本,预计持续6个小时。这艘潜艇是2016年开始设计制造的,而它的体积并不大,只能搭载3名潜航员,而军用或者民用的潜艇虽然能搭乘更多的人,却无法潜入深海,主要是由于潜艇内部中空,为了潜航者的安全,其内气压不能太大,潜艇存粹靠自身的强度抵抗压力,而内部中空很容易被压扁。奋斗者号使用新型钛合金制造的,强度高、韧性好。
7500米左右的阿米巴
因为探索较少,所以很难接触到生命的“极限”,此前发现的鱼类生存记录是活动在大约8000米的一种狮子鱼,这种鱼通体粉白,身躯柔软,日本团队在8170多米的地方发现过它们的身影;还曾在7500米附近发现了一种单细胞动物,巨型阿米巴虫,直径可以达到15厘米。曾经8300米左右的深度被称为生命极限,以此为界限,上部可以有大型动物活动,下部不再有大型动物。此前一次坐底海沟的是大导演卡梅伦,他潜入了10800多米的地方,据他回忆那里看起来就像荒漠,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于小虾的动物,没有看到鱼类。
深海狮子鱼
鱼类适应深海压力的方式比人类的方式更巧妙,人类就是简单粗暴地用高强度的材料做成一个球体结构,用于人乘坐,然后连接动力推进、科学探索等装置,造一个长条型的壳子套上就完事了,壳子不需要太高的强度,因为允许水进入。鱼类则是提升身体组织的含水量,水拥有很好的流动性和抗压能力,即便是深海水的密度也没有明显变化,难以被压缩。
鱼体内水含量高,用水抵抗水压,生活在8000米左右的那种狮子鱼就有很强的透光性,说明身体组织含水量高,区别于浅海的硬骨鱼,深海鱼骨头纤薄、柔软富有韧性,这允许它们的骨组织在压力下变形,能更好地适应压力的变化,最后,它们的体内没有空腔,就类似于一层皮包裹着一包子水,深海压力奈何不得。
没被压死自然是生物适应了海水的压力。生命的适应性可能远超我们想象,上文提到的7500米深度的巨型阿米巴,在一两千米到七八千米的范围内都有分布,说明压力并没有给这种生物带来太多困扰。深海尤其是马里亚纳海沟底,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缺乏有机物,生存在那里的生物难以找到食物,因此不允许体型大的动物存在,上图中的深海狮子鱼,投喂一点食物就引来一大群,而周围海底环境看起来就像是沙漠一样缺乏生机。
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没有压力,你把气球按到水力,气球要承受压力,水压会把它顶上来,因为气球里面装的是气,可如果气球里也装满了水,内外一样,也就没有压力了,懂了吗,内外都是水,内外压力一样,也就不存在压力了
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目前发现的活动深度最深的是一种全身透明的狮子鱼,在深度8370米的地方仍见到它们的身影,而8300米左右的深度已经被认为是生命极限,其下生物种类和数量很少。
具有肺和鱼鳔的生物都怕挤压,不管是肺还是鱼鳔,其内储存的气体压力有限,生物薄膜结构组成的器官,内压只能小幅度升高,无法抵抗数个大气压。大气压力压死生物和直接用重物压死生物区别不大,在于强大的压力直接压迫生物身体,使得身体变形,肺(对于来说是鱼鳔)中难以储存气体,呼吸无法进行,而压力也作用于神经血管,导致血液流动阻塞,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生物因为窒息和多脏器的损伤而死亡。但是地球上的生物不是都有肺和鱼鳔这样的,深海鱼体内缺少空腔。
深海的很多生物,安康鱼、带鱼等这些通常只活动在数百米深度的生物,其体内就已经缺乏空腔,带鱼只有很小的鱼鳔,安康鱼体内没有空腔,将带鱼的带出海面后,带鱼会很快死亡,所以除了刚补立马吃,带鱼几乎没有鲜鱼。带鱼和安康鱼就已经为适应深海做好了一些准备,但是还有所不足。但是鱼能生存在深海,必然是已经适应了深海的压力,压力虽然很强,但是生命也有适应的方式,就像人一样,为了活肯定不会往火堆里跳。常说的深海鱼其实大多数都生存在数百米的深度,和真正生活在数千米深海底的生物是没法比的。
日本发现的那种狮子鱼在马里亚纳海沟数千米的深度比较常见,这是一种全身组织柔软几乎透明的鱼类,主要以上层海水中沉降下来的动植物残渣为食物,国外有团队捕捉过这种鱼,因为深海缺乏食物,所以只要带些小鱼小虾过去,很容易就能逮到这种鱼。这种狮子鱼的皮肤组织十分柔软仿佛能透水,而身体组织柔软充满了水分,体内没有空腔结构,高含水的身躯就是抵抗海水的利器,深海的海水被压缩的程度也很低,高含水量的组织在深海中无非就是稍微变些形状,而这种鱼的骨骼也比较柔软,身躯很容易适应压力。
抵抗不了你,我就变成你,这是大量深海生物的生存策略,深海水母几乎全身都是水,一种在一两千米到7500米深度都存在的巨型阿米巴虫,其体内也是绝大多数成份都是水,靠这种方式抵抗水的压力。某些生物可以靠强劲的肌肉收缩肺部,使组织中氧气含量充足,因此可以活动到较深的地方,比u抹香鲸,这种哺乳动物用肺呼吸,但是可以潜入一两千米深的地方,以捕食大王乌贼。可抹香鲸这种靠生理代偿适应深海的生物活动的范围还是受限,不可能潜入三五千米的海洋,那意味着肺等空腔组织需要更大程度的变形,而肺组织未必能抵抗那么强的压力。
深海鱼不会被压死当然是因为已经适应了深海的压强,这种鱼带到海面上根本不会爆炸,因为体内就没有什么空腔,但是却会较快地死亡,因为压力太低,溶解在组织中的气体析出,在组织中横冲直撞,导致组织缺氧的同时气体冲击又造成组织的损伤,也就是减压病。
深海的鱼为什么没被水的压强压死?
深海鱼生活在压强高的水域,但没有压差,所以鱼感觉不到有压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