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现今的社会中,当然还是有人情味的,只是已经淡了很多了。

妹夫家所在的村是一个2000多人的大村,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三两个老人家过世,每次村里人电话一来就头疼,因为又不得不请假赶回去。

来回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虽说不是特别远,但也不算是近的了。一年这么几趟下来,还真是够折腾人的。再加上清明节、春节是必须得回家的,所以,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两个月左右就得回家一趟。这不但耽误了很多时间,钱了老花了不少。

只是,这事情,摇头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驱车回家。因为村里人约定俗成:村里办红白喜事,外面工作的必须回家,谁要是不回,以后他家老人过世了,就谁也不去帮忙。

这一条很厉害,谁也不敢做不孝子,所以只要电话一来,就只能乖乖回家。

这种事情,要是搁在二十几三十年前,肯定不是这样的。谁村里有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是主动、积极、无条件参与的,那时的人情味,让人觉得还是非常重的。现如今这种强迫似的的人情,明显已经变了味,或者说,明显已经淡了很多。

只是,这事不存在对错。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几十年前还比较少外出打工的,村里年轻人还不少,外出的不回来也不太碍事。村里人气足够,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热热闹闹办了就行了。

可现如今却是完全不一样了,青年人几乎没有在家的。村里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家就是小孩子,如果外出打工的都不回来,啥喜事也办不成。尤其是老人家过世,在仍实行土葬的地方,落土为安都办不到。

所以,类似妹夫家村里的约定俗成,在农村几乎普遍存在,并非他们村的专利。甚至可以说,也是现在农村农民们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是,的确苦了外面的打工一族。

或许也正为如此,八年、十年、二十年下来,大家的内心里对“人情味”这三个字也早已变得五味杂陈,的确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这里说的是农村,因为就“人情味”而言,在农村是体现得最明显的。

反观城市里,倒并不觉得有多大的变化,所谓的“人情味”,十年、二十年过去,倒似乎依然如故——不好不坏、不淡不浓。

如果哪一天,中国农村的“人情味”也变得像城市里的一样,浓淡相宜、恰到好处,不再是一种强迫似的“人情味”,或许大家感觉会更好。

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如今的社会贫富差距极大,收入差距极大,福利待遇差距极大,马太效应十分严重!富裕起来的人富的流油,打工的人天天奔波劳碌,看来指望这些白眼狼带着贫困人一起致富,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人家都吃喝玩乐一条龙了,谁还会记得你呢!靠谁也不如靠自己了,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硬道理啊!

如今的社会诚信遭到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信任感荡然无存了,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利己主义十分严重,什么事情开口钱,闭口钱,没有钱就白谈!人情,亲情,友情,爱情,都让金钱之味冲淡了,金钱之味已经埋藏了人情味!

也不能埋怨人们金钱之味太浓厚,现如今物价高,开销大,消费高,看病难,养老等等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有缺德鬼的高房价!如今的社会你没有钱你就寸步难行,如果赚钱少了,生活中开销都不够花的。所以说,漂亮话大话都能说,要是遇到困难这些话还不如一桶水有作用呢!

俗话说得好: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如果要有病,再没钱简直就是噩梦连连,那些理想生活,梦想成真的豪言壮语就都成了扯淡的事情了。做人做事或者是说的话,一定贴近生活现实才是硬道理!

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一切皆为钱。条件许可的话,养条狗,养只猫,渡余生吧。

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现今社会人情越来越淡薄,忠诚实在的人往往上当受骗吃亏。本人亲身经历,一个曾经同行,他女婿大学毕业后在一国企负责办一化工厂,从建厂生产销售到厂子破产处理遗留,全由他一人负责,可想而知他女婿发了一大笔横财,这位心知肚明很有可能不久的将来他女婿将甩掉他失业在家的女儿,于是他串通女儿,儿子儿媳怂恿女婿把一套设备盘霸到手。找到我称兄道弟,并向我吐露实情,找我租场子我听信他的言语,同时看他又是我所在社区的干部,而且还有“道德模范”“荊楚好人”.....多顶桂冠,就同意他搬来设备安装,不曾想到,国家对环保的管控,原材料缺乏不能生产。可我万万没想到,这位耍赖了,以各种借口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几万元费用,而且设备也不搬走,后来这人死了。当今他儿子也在社区上班当干部了,找他儿子,他说这件事我们亏大了谁给你钱忘想!找不到他人,电话不接。我很想不明白,这样一家人父亲干部当死了儿子接着当,什么伯乐盯上这户专业坑蒙拐骗的呢?人前人后人面兽心,狼心狗肺的人渣!

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现今的社会,我觉得不但到处都有人情味,而且每个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人情味!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对"人情味"最初就有最好诠释!为什么慢慢的都觉察不到呢?那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彼此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内心世界的不平衡!自己认可的参照物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把自己去作为参照物!因为人是情感形的,所以会产生比自己好,不舒服,不如自己,也会不舒服,在情感上表达出来,就产生了距离感!虽然感觉物质世界很丰富,但在精神世界里觉得彼此很遥远,不能靠近,就觉察不到人情味!

其实人情味一直在!马路上发生车祸,当人被压在车下,马上会有素不相识的路人,齐心协力把车抬起,救人与危难之中,这不是人情味又是什么?只是我们不去讲!留下一个背影,转身离开!

其实人情味一直在!当在开车途中,耳边听到频道里传出:在某某路上,有一辆车上,有个病人急需送医。经过路段的车辆,会不约而同为这辆车,让出生命之道!这不是人情味,那又是什么?只是我们不去表达!等车经过,我们依然前行!

其实人情味一直在!汶川大地震:有多少人在第一时间去银行汇款?有多少人提供物质支助 ?有多少人出现在第一线?有多少人排队献血?他们救援,夜以继日,有些甚至累倒在那里!这不是人情味?那又是什么?只是我们不去说!带着泪水,在心里祝福!

其实人情味一直在!小孩走失,全城寻找;一方有难,多方相助;留在出租车的物品,会物归原主;在微信多付的钱,还会退还;司机纵然用生命,也要保护一车人的安全!……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甚至每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这不是人情味,那又是什么?人情味一直在,只是太多太平常,做到身体力行,让自己内心欣慰!

其实人情味一直在!事事上在!它不但出现在国家的重大建设里,而且也出现在每个人平常点滴生活里:开车时的遵守法规;公共场合时的不大声喧哗;医院里家属和医生的相互配合;学校里老师的担当和学生的知书达礼;各种市场里的敬畏之心;旅游人多时的彼此理解!更有:夫妻间的默契;子女间的理解;亲人间的认可;朋友间的真诚!只要我们自己内心阳光,充满人情味,一定能感受到它无处不在,在生活中的如影随形!

让我们平静的问问自己:你有人情味吗?你喜欢有人情味的社会吗?我想,你也一定和我一样,喜欢!让我们都来做个有人情味的人,并感受这个社会人情味的美好!如果不信,带上你的人情味,去亲身试试?

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现在,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大过了人情,人情味淡了。

六、七十年代,邻居盖房,同村人帮忙,只需管顿饭。谁家地里活干不过来,喊一声就行。孩子小,没人照看,交给邻居老人。我奶奶就曾替几家邻居照看孩子,分文不图,毫无怨言。有些家有老人的,儿媳不会做衣服,邻居会帮助做,帮忙拆洗。记忆中,奶奶总有做不完的衣服。这件是东院三爷爷的,那件是前面孤寡老人的。春节时,同村的互相拜访,热热闹闹。近门的你给我端点好吃的,我给你端点新鲜的,其乐融融。每到吃饭时,大半个村子的人端着碗凑在一起,边吃边说笑,你尝尝我的菜,我吃口你的饭,那气氛,洋溢着欢乐。

再来看看现在:帮忙是要给报酬的。盖房,人家不会无偿帮助,要论小时给钱。说好七点开始干活,肯定是七点,不会提前干。下午五点收工,一定是五点。地里活干不过来,请打工队吧,一亩地讲好价钱再说。就拿养活老人来说,(我先声明,孝顺的人还是多数)做为儿女,孝敬老人,天经地义。但是,有些人斤斤计较,搬着指头算来算去,大月小月要分清,多一天都不行!老人生病住院,想办法少出钱,少出力,为这些大吵特吵,完全不顾老人感受。老人去世,不是考虑怎样把老人送走,先考虑出多少钱的问题。你拿少了,他拿多了,老人在世,他伺候的时间长了,你伺候得少了,等等。好不容易送走老人,再坐下来算账。剩下的钱怎么分,东西怎么分。离我们村庄七、八里地的村子里,就有一个当女儿的,母亲去世,怕花钱,说什么也不回家奔丧。结果,人们看不惯,灵车专走她家门前,到她家门前时停下,放鞭炮。这个时候,那女人要上灵车,其他几个姐妹又推又打,坚决不让。活该!

现在,生活压力大,花钱的地方多。挣钱如针挑土,花钱如浪淘沙。请人干活需付报酬这是应该的。但是,该讲人情味的还是要讲。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侵权速联速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