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表面上看因为当年大哥大嫂忽悠了刘邦,扫了刘邦面子引发,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刘邦当年封了自己的兄弟,包括远房的,但对大哥刘伯的儿子刘信迟迟未封。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看不下去了,你怎么不封刘信呢。于是刘邦说当年我带朋友来吃饭,大嫂说没有饭了,我这帮朋友都走了。刘邦去后厨一看饭菜还有很多。从此刘邦就怨恨上大哥大嫂。
正因为这个理由,使得其他子侄兄弟封王,而刘信只弄了个侯,而且还带标签的羹颉侯。
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刘邦夺得天下,诸侯拱他当皇帝,此时他面临两个难题:
1、与父亲的关系。刘太公没有当过皇帝,刘邦当了皇帝。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官,没有比他更大的了。正如刘太公的家臣说: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
你应该是刘邦的臣。
如果从父子关系上来说,刘太公就是刘邦的父亲,哪有父亲向儿子称臣的,这不乱了套吗?
最后刘邦给父亲弄了一个“太上皇”的封号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太公看到一条蛟龙附在刘媪的身上才有了身孕,生下来的就是刘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回避这个问题。
2、嫡长子的问题刘伯才是刘家的长子,按顺序刘伯的儿子刘信才是刘家的正宗继承人,这一点从逻辑上来说完全说得通。问题是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刘信。
这样在家族的传承上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是刘信还是刘盈继位呢。为了回避这个问题,刘邦对刘信进行了打压。
比如他对次兄刘喜就很客气,封其为代王,后失国又封他的儿子刘濞为吴王。像刘贾、刘交也封王。唯独对刘信很小气。
刘邦扔出来的这个理由也很充足,而且刘邦说这是因为大嫂失德造成,让别人无话可说,这样刘邦也可以完美地完毕了这个嫡长子的问题。
因为刘邦死后是由嫡长子刘盈继位的。
刘邦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刘季曾经落魄到兄姐不待见的尬尴之地,有一回饿了想回家噌碗大肉面,大嫂竟给予冷嘲热讽:"大男人有手有脚的,不好好自己干活养活自己,整天来混饭吃,坍台啊!"
刘季望着清汤光面,眼泪一滴滴流进汤碗,心中生怨:"都说是家是温暖的港湾,为何吃碗方便面都怎么难。看来从此再不要回家吃方便面了"。
转眼天翻地覆,刘季改名为刘邦,做上了一邦之主汉皇帝,大封刘家子侄,个个封王封侯,无不欢声笑语。独独刘信一无所得,全家齐哭诉于刘太公:"汉皇不公啊,独独漏了信儿啊。哇哇哇"…
全家上下齐哀求,特别是刘太公老泪纵横,大嫂长跪不起,信儿连连叩首,萧何、樊桧、陈平等人于心不忍,都劝起刘邦网开一面,大人不计小人过。
刘邦就从饮食上取之一羮半匙之意,封了羮颉侯,对当年清汤光面犹耿耿于怀,记忆犹新。
民国上海闻人杜月笙,日后总结人生三碗面:光面暖嘴,情面暖心,场面暖人。不要小看一碗面,有时就是大情面,就是大场面。面条不大面子大啊!
刘邦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大封刘姓同宗,不仅将一母同胞的二哥刘仲封为了代王、将同父异母的幼弟刘交封为了楚王,甚至连同宗远支刘贾都被封为了荆王。但是,刘邦却一直没有给自己同胞长兄刘伯的儿子刘信任何封爵,似乎完全遗忘了这个亲侄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哥刘仲的两个儿子,刘濞被封为了沛侯(后来晋爵吴王),刘广被封为了德侯。以至于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刘煓都看不下去了,亲自为嫡长孙刘信出头,找刘邦要封爵。最终,在父亲的逼迫下,刘邦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给侄子刘信封了一个羹颉侯爵位!
何为羹颉侯?众所周知,汉王朝的爵位大多以封地为爵号,封地在哪爵号就是什么。如周勃的绛侯、雍齿的什邡侯等,都是以封地为爵号。那么,羹颉是什么地方呢?那根本就不是个地名。所谓羹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铲子刮锅之意!
刘邦为什么会给侄子刘信这样一个爵号呢?刘邦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其母不贤!刘邦尚未发迹之时,经常带着人去两个哥哥家蹭饭,大哥刘伯在世时,碍于兄弟情面,刘伯还接待接待。刘伯去世之后,寡嫂显然不那么待见游手好闲的小叔子刘邦了。一日,刘邦带着人又去大哥家蹭饭,结果寡嫂明明有饭却用铲子把锅刮得嘎嘎响,意思已经没饭了,搞得刘邦很没面子,就此记恨上了这位寡嫂!不给侄子封侯,就是因为这件事。后来迫于老爷子的压力给他大孙子封侯,刘邦却依然忘不了这茬儿,于是便有了羹颉侯这个奇怪的爵号。说白了,刘邦就是在借此表达内心的不满!
这是史籍记载的东西,也是关于羹颉侯爵号由来最官方的答案。真的仅仅是因为寡嫂不贤吗?个人认为未必全是。嫂子不贤归不贤,可侄子毕竟是自己亲大哥的儿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刘邦为何因为嫂子而如此迁怒侄子呢?这里面很可能还涉及到刘邦与同胞长兄武哀王刘伯之间的兄弟矛盾。
兄弟封王,唯独遗忘长兄刘邦在正式称帝之前,将长兄刘伯追封谥为了武哀侯。很多人或许就此认为,刘邦对他大哥不错啊。但个人却不这么认为,刘邦之所以选择追封长兄为列侯,更多地还是为了安抚自家兄弟子侄。你们大哥、大爷已经死了都有封爵,你们急什么?这一点从后来刘邦的举动也能看得出,他封刘伯为列侯完全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兄弟情深。在刘邦称帝之后、尤其是平定异姓诸侯王之后,大封刘姓同宗,不仅同父异母的幼弟刘交被封为了楚王,连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都被封为了吴王。可是,终刘邦一生,刘伯却始终只是武哀侯!直到吕后掌权之后,刘伯才被弟媳吕后追晋为了武哀王。这就非同寻常了,刘伯是太上皇刘煓的嫡长子,老刘家的嫡长房!连庶出的老幺刘交都封王了,为什么刘邦偏偏遗忘了长兄刘伯?显然,这不是一句忘了可以解释的,很可能就是刘邦刻意为之。
刘邦为何刻意遗忘长兄刘伯?关于这个问题,史籍没有给出任何说法。不过,从刘邦对待刘伯和他儿子刘信的态度以及刘伯死后他夫人对刘邦的态度来看,刘邦与自己这位长兄的关系恐怕非常一般!如果兄弟关系融洽、甚至兄弟情深,就算嫂子不贤,刘邦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似乎也不至于会如此对待侄子刘信,不是吗?更何况,如果二人兄弟关系融洽,刘邦的大嫂看在死去丈夫的面子上,恐怕也不至于那样给刘邦难堪,这是正常逻辑。换言之,刘伯在世时和刘邦的兄弟关系恐怕也并不和谐,至少比刘仲与刘邦的关系差得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邦没有看在刘伯的面子上善待侄子刘信的问题,说白了,刘邦其实不爽的正是他大哥刘伯!正是因为和刘伯的关系不佳,刘邦对自己这位大侄子也太喜欢,不给刘伯封王、不给他儿子刘信封侯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其母不贤、什么羹颉侯不过就是一个理由罢了。显然,刘邦不想将兄弟矛盾公诸天下,那就只能拿寡嫂当借口了!
太上皇前后反应的差异很多人在这个事情上面大多只记得太上皇刘煓为长孙刘信出头要封爵,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之后的事情。刘煓已经为长孙刘信出头了,说明他对自己这位长孙还是非常喜爱的。可为什么刘邦封侄子为羹颉侯时刘煓却保持沉默了呢?这么一个带着羞辱性质的爵号,难道刘煓听不出弦外之音?显然不太可能。已经为孙子出头了,可刘煓为何对这个羞辱性爵号却又视而不见了呢?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刘煓对大儿子与三儿子之间的矛盾心知肚明。老三已经卖给自己老脸,封自己的大孙子为列侯了,自己对死去的老大也算有个交代了。可作为父亲,一碗水总得端平吧?总得给老三一个出气的地方吧?如果再为爵号跟三儿子说三道四,那就是刘煓这位父亲偏心了,不是吗?这或许就是太上皇刘煓最后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给侄子刘信封羹颉侯,恐怕不单单是因为寡嫂的原因,很可能还涉及到与刘伯之间的兄弟矛盾。当然,史籍之中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只能靠合理化推测。文中纯属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刘邦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刘邦年轻的时候在干什么?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洁侯?】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原创,严禁抄袭剽窃。
刘邦在家兄弟之中排行老四,刘邦有个姐姐,不知道排第几个,很早就出嫁了。刘母去世之后,刘父还续娶一妻,生老六刘交。刘邦大哥刘伯,二哥刘仲,三哥刘叔,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刘叔,估计未成年就夭折了,刘邦在兄弟中排行老四,故此刘邦也叫刘季,伯仲叔季是也。刘邦前面有四个兄姐,刘母平均每两三年生一个孩子的话,老大刘伯比刘邦大10多岁,大嫂可能也比刘邦大10岁左右。
司马迁为了抹黑刘邦,把《高祖本纪》中,刘邦35岁以前的事迹都删除了,司马迁还说刘邦不事家人生产。司马迁从刘邦一出生,直接就写到刘邦35岁当亭长,人们就误以为刘邦不务正业,是个没有文化的流氓地痞二流子。但是,司马迁却忘记了自己在其他人的传记中还写过刘邦的青少年时代,虽然这些记载不太多,但是已经足够勾勒出刘邦35岁前的大概生活轨迹。
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和卢绾出生满月的时候,乡亲们就拿着酒拿着羊肉,到刘家卢家祝贺了一番。刘家和卢家是邻居,刘邦的父亲和卢绾的父亲关系相当铁,而且和乡亲们相处的非常融洽。七八岁的时候,两人一起上学读书,刘邦和卢绾由于学习好团结同学,被县里评选为三好学生,同时,刘家和卢家也被县里评为三好家庭。刘卢两家双喜临门,乡亲们又拿着酒、拿着羊肉,到两家恭喜热闹了一番。
《史记•卢绾传》:“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刘邦是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少年,刘邦上学的时候,就常听人说,魏国公子信陵君特别贤良,魏公子无忌者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封信陵君是魏国的栋梁之才,特别喜好养士,家有门客(食客)三千人。公元前257年,刘邦出生的前一年,信陵君窃符救赵,挽救了赵国也挽救了六国灭亡。刘邦从小就崇拜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立志做一个反秦斗士游侠剑客,渴望成年后能追随信陵君左右。刘邦当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开封)都要祭拜信陵君,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叛英布路过大梁,为信陵君安排了五户人家守墓,年年岁岁四时奉祀守护信陵君的陵墓。
《史记•魏公子无忌传》:“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公元前243年,魏公子无忌薨,刘邦时年13岁。张耳比刘邦大8岁多,是信陵君忠实的门客弟子,信陵君去世后,魏安釐王就迫害信陵君的门客及弟子,张耳为了避祸就逃难到外黄这个地方。过了一两年,外黄富户的女儿死了老公(不知是战死的还是病死的),有人就劝说富户让女儿改嫁,并且说张耳是个贤人,就改嫁给张耳吧!张耳娶了这个女人,富户给了张耳巨万财富的陪嫁。张耳有钱了,就到魏国去捐了县令,并且学习信陵君的样子,招募天下的能人异士,打出了保卫六国反对秦国的旗号。
公元前238年,刘邦18岁的时候,听说信陵君的弟子张耳在外黄招贤纳士,就毅然决然的离开家乡丰邑,前往魏国外黄投奔张耳。刘邦当了张耳的门客(食客),做了游侠剑客、反秦斗士,刘邦跟随张耳大约14年时间。这期间大部分时间跟随张耳游历天下,行侠仗义联络仁人志士对抗秦国,寻找刺杀秦王嬴政的机会。刘邦做游侠剑客反秦斗士,大部分时间也不在沛县丰邑,也就不可能在家乡参加家人的生产劳动了。
刘邦当游侠剑客反秦斗士,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刘邦到32岁了都没有娶妻结婚。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灌大梁灭魏国,过了一两年,秦始皇获悉张耳、陈余在外黄的反秦基地,就悬赏1000两银子通缉张耳、悬赏500两银子通缉陈余,张耳外黄反秦基地树倒猢狲散,张耳、陈余逃到陈留这个地方,在乡政府看大门养活自己。张耳、陈余都逃命了,刘邦也没有人再养活了,前224年,32岁的刘邦就带着樊哙回到了沛县丰邑。
《史记•张耳传》:“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
32岁的刘邦回到沛县丰邑,当时刘邦也没有多少钱,在丰邑既没有田产也没有房产,生活没有着落。俗话说:坐吃山空,就刘邦积攒的那点钱,几个月就吃完了。樊哙当时只有16岁,虽然继承了父亲狗屠的手艺,但是毕竟还是年纪小,杀狗屠羊的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刘邦在沛县的亲戚朋友很多,无奈之下,刘邦就经常带着樊哙到亲朋好友家去,干什么?蹭饭吃呗。话又说回来,救急不救穷,刘邦经常上亲朋好友家蹭饭吃,别人也嫌烦呀!
刘邦当时32岁,刘邦的大哥比刘邦大10多岁,已经不在人世了,大嫂差不多也40岁出头了。刘邦到大嫂家蹭饭的次数一多,大嫂真的很讨厌很烦。有一次,刘邦带着樊哙去大嫂家蹭饭,大嫂见刘邦又来蹭饭了,就没有好脸色地说:“粥没有了。”刘邦走到锅台前,揭开锅盖说:“锅里还有粥呀?怎么说没有了呢?”当然,刘邦多聪明的人,也是要脸的人呀,一看大嫂这么个态度,带着樊哙就离开了,再也不来大嫂家蹭饭了。刘邦是落难之人,穷到没有饭吃,到大嫂家蹭饭,大嫂嫌弃被赶出来,刘邦、樊哙少吃者一顿饭,就有可能被饿死。再者说了,刘邦和大嫂毕竟是亲戚呀,刘邦当然非常生气。
《史记•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於代。”
刘邦从大嫂家出来后,再无可投奔之处,就直接去了丰邑曹寡妇家。曹寡妇的身世没有记载,到底和曹参有没有关系,也不得而知。但是,曹寡妇年轻的时候是喜欢刘邦的,只不过刘邦一出门就十几年,她就嫁给姓曹的男人了。曹寡妇的男人,在两年前秦国灭楚国的战争中死了。曹寡妇男人虽然死了,家里毕竟还有田产和房子,就是缺少男性壮劳力,曹寡妇本来就对刘邦有好感。既然刘邦来了,那就来吧,反正自己一个寡妇,名分什么的也不重要,只要刘邦能对自己好,帮着自己照应家里就行。刘邦就和曹寡妇同居了,第二年就生了齐王刘肥。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刘邦当皇帝以后,功臣、亲族都分封了,而大哥刘伯的儿子刘信却没有封。大嫂就找到刘父刘太公,刘太公就找刘邦说事,家里的其他人都分封了,为什么不分封你的侄子刘信呀?是不是你忘记了?刘邦对父亲说:“不是我忘记封刘信了。长兄为父、长嫂如母,因为刘信的母亲大嫂,就不是一个厚道的长辈!”,于是,刘邦封刘信为“羹洁侯”,就是要大嫂回想一下当年是怎么对待刘邦的。羹者粥也,颉者通洁,干净了没有了的意思。
刘邦在最困难的时候,去大嫂家蹭饭吃,大家毕竟是亲戚,又不是外人,大嫂嫌弃说:没饭了。其实锅里还有,说实在大嫂有点不厚道。你要说刘邦记仇也罢,刘邦毕竟最后还是封了大哥的儿子刘信。但是,刘邦确实不是一般人,就是要大嫂亲自来张口,当面把话讲清楚,给刘信取名羹洁侯,不但是教育大嫂,也是教育亲族的其他人,大家都是亲戚,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亲戚们之间相互帮衬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刘邦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在古代社会,帝王给予近亲或有功之臣封侯的奖赏,侯爵的名称大有讲究。一般以封地的地名或是美好的寓意居多。前者如刘邦封猛将樊哙为舞阳侯,封韩信为淮阴侯。汉武帝封名将霍去病为冠军侯,寓意其“勇冠三军”。当然,封侯也有恶评和贬称,大都授予帝王厌恶的人或是被俘的敌国君主。如宋太祖封归降的南唐后主李煜为违命侯,金朝封被俘的宋徽宗为昏德公。“羹颉侯”这个称谓着实罕见,听起来诘屈聱牙。仔细分辨一下,羹,粥也。颉,截取、克扣之意。“羹颉侯”乃克扣饭粥之侯。很显然,刘邦不喜欢这个侄子刘信,封这个侯爵俨然有不满情绪在内。实际上,刘信不为叔叔刘邦所喜,是代人受过,躺着中枪,刘邦真正不满的是刘信的母亲,也就是刘邦的大嫂。
事情的由来大致是这样,刘邦自幼游手好闲,喜欢结交各路朋友。刘邦大哥刘伯早死,其妻与儿子刘信相依为命。刘邦经常到大嫂家蹭饭,有时还带着狐朋狗友一块去。时间一长,大嫂不高兴了。 一天,刘邦和他的朋友刚进门,大嫂就用勺子把釜刮得“吱吱”地响,刘邦的朋友一听,知道人家烦他,转身就走。刘邦上前一看,釜里还有很多粥。刘邦很不高兴,认为大嫂不给他面子。
待到刘邦当上了皇帝,对刘氏宗亲大肆封爵。把自己的二哥刘仲封为代王,幼弟刘交封为楚王,连远亲刘贾都封为荆王。对于侄子们,刘邦封刘仲的儿子刘濞为沛侯,刘广为德侯,唯独自己长兄刘伯的儿子刘信没有得到任何封爵。看到这样的情况,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就坐不住了。找到刘邦要为自己的长孙讨一个爵位,无奈之下,刘邦就给刘信封了一个“羹颉侯”,也算是出了口恶气。
刘邦为什么封侄子刘信为羹颉侯?
刘邦之侄刘信封了“羹颉侯”。羹,粥也。颉,截取、克扣之意。“羹颉侯”乃克扣饭粥之候。这个侯名的来历是这样的:
刘邦大哥刘伯早死,其妻与儿子刘信相依为命。刘邦经常到大嫂家蹭饭,有时还带着狐朋狗友一块去。时间一长,大嫂不高兴了。
一天,刘邦和他的朋友刚进门,大嫂就用勺子把釜刮得“吱吱”地响,刘邦的朋友一听,知道人家烦他,转身就走。刘邦上前一看,釜里还有很多粥。刘邦很不高兴,认为大嫂不给他面子。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分封子弟,唯独不封大哥之子。老父刘太公一再劝他,才给侄儿一个侯爵,名曰“羹颉侯”。
儿子得到这样一个侯爵,不知大嫂心里啥滋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