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郭嘉在曹操前期的地位很高,期间内政有荀彧,军师有郭嘉,可以说撑起了曹魏的人才集团,于是在演义之后,许多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过依照卧龙流传《隆中对》来看,诸葛的的确确是在分析天下大势,静待出山以证其学。那么在他的分析中,是否真讲郭嘉郭奉孝看做一个天可妒的旷世奇才呢?《演义》中未提到诸葛亮对郭奉孝的看法,而正史里可有?有大神解惑吗?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没有前后必然关系,只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是怎么来的呢?

郭嘉是公元207年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时年38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诸葛亮,诸葛亮献上隆中对,最后刘备说我如鱼遇水一般,诸葛亮出山。

从时间上看好象真的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巧合在三国很多,比如诸葛亮和汉献帝刘协是同年生,同年死,所以有人说诸葛亮就是化妆出逃的汉献帝,否则怎么可能这么巧呢?

郭嘉比诸葛亮大11岁,郭嘉是颍川阳翟人。诸葛亮年少跟着叔父诸葛玄逃到荆州,然后主要生活轨迹就在荆州。郭嘉则是先跑到袁绍那里,后来又跑到曹操那里。从生活工作的轨迹来看,他们两个是没有交集的。

诸葛亮会不会点评郭嘉,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名气,“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就是诸葛亮当时的状态。没有几个人相信他的观点。

诸葛亮与刘备交流时主要是给刘备出谋和指方向,那种谋士的论断正常情况下不会涉及,更重要的是此时郭嘉已经去世。诸葛亮与刘备谈论郭嘉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构不成影响力。

曹操方面并非只有郭嘉这个谋士,像程昱、荀攸等人都是。因为在这些谋士中郭嘉是比较小的,曹操本来打算让其守护曹家,所以他说了一句: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至于郭嘉对曹操集团的贡献是不如荀彧等人的。如果论文治武功郭嘉与诸葛亮是没有办法比的。

因为诸葛亮是安定整个蜀汉,从文治到出军都有,上马出征打天下,下马治国安天下,这些诸葛亮都会,郭嘉主要就是出计谋。

同时人品上郭嘉与诸葛亮差距比较大,诸葛亮的人品上基本上挑不出毛病,而郭嘉则不一样。

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

曹操用人是用其才,能容郭嘉的人品之不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郭嘉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说他超越诸葛亮。大约与游戏《三国志》有一定关联吧,这是我的一种猜测。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看高手过招。只不过是一句调侃的话,没有哪本书上提过,也算不上什么经典句,只有哪些不懂三国基本常识的人才挂在嘴上,不懂装懂。东汉末年有才之士常把"良禽择木而棲,贤臣择主而仕"当作左右铭,而那些高德大贤一般不肯轻易出仕,更不会主动投靠那些地方军阀。古贤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些经典事例,象周文王拜姜尚,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且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象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司马徽又把他比做姜尚、张良的国家栋梁之才岂肯轻身仕人。当时曹操、孙吴已成气侯,诸葛亮不去投靠,就连近在咫尺的刘表也不放在眼里,只能说明了诸葛亮在耐心等待英主的出现,并非怕什么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为何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一说法呢?

在三国这段乱世中,产生了不少知名的谋士,而后人们也喜欢作对比,将这些谋士放在一起,看看谁更胜一筹,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郭嘉与诸葛亮。郭嘉是曹操麾下的,诸葛亮是刘备麾下的,巧合的是郭嘉死后,诸葛亮才出山,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郭嘉不死,诸葛亮不出山”,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这句话出现最初的原因,是郭嘉去世和诸葛亮出山这两件事之间存在一种时间的巧合。所以当时的人就拿来调侃了。郭嘉先后帮曹操平定了袁术袁绍和乌桓,他作为谋士的名气已经名扬四海,但不幸的是郭嘉英年早逝,他在公元207年去世,刚刚好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所以当时的人就由郭嘉一死诸葛亮就出山这种错觉,不过这也仅仅是错觉而已。

两位天才谋士从未真正交手过,但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一说,也是后人基于两人的历史功绩评价而言的。我们先来看看郭嘉的神鬼莫测的计谋:1、曹操一生很少服过人,天下枭雄,可是在军事指挥中对郭嘉言听计从,从这点来看,郭嘉的军事才能应该略高于诸葛亮。2、官渡之战的十胜十败论。扫除了曹操的疑虑,稳定了军心,更是为曹操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3、征讨吕布三站破之,放水灌城灭掉吕布,扭转战局。4、消灭袁氏残余,准确预言刘表和刘备关系,壮大了曹操的势力。再来看诸葛亮,在他的隆中对策略中,第一要务是取荆州、立足西川。假如郭嘉在世,刘备是否取得了荆州的,夺得了天下谁也说不清。郭嘉去世后,曹操赤壁大败,在华容道逃出后,痛哭流涕:如果郭嘉在,刘备和周瑜怎么可能计谋得逞,这只能说明曹操在大败之后对郭嘉的怀念而已,并不说明郭嘉、诸葛亮谁是谁非的问题。

总的来讲,“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前后两句之间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因果关系,郭嘉之死是因为他主张征讨乌桓,但在征讨过程中体衰瘦弱所以支撑不住长时间的长途跋涉而死去。卧龙出山是因为曹操征讨乌桓去了,刘备没了威胁可以放心招纳人才,所以有征讨乌桓这事,郭嘉就就很有可能会死,卧龙也很有可能出山,并不是诸葛亮害怕郭嘉才躲着不出来。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确有根据。根据就是“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不废不死,就不会兴起孔孟儒学仁义。

“郭嘉”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中并非是只简单的表达历史人名或名人,而另有重要含义。“郭”,城也,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技术制造和经济发展的重地,“郭嘉”就是城市美、经济技术发达,是政治经济技术先进形容的综合性指标。“郭嘉”可不是凭口说说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期的探索创新文化氛围或底蕴的积累积厚,需要数量众多的技术创新积累,需要多年经济建设发展的积累和积厚,需要成千上万劳动者创造性创新性劳动或实践的积厚,才能达到“郭嘉”的水平。那么,“郭嘉不死”,就是言中华民族的经济技术发展的势头仍强劲,重实干,重探索创新的文化基础或底蕴还在,就是言国家民族仍保持着富强。那么“郭嘉死”就意味着由强变弱,昔日探索创新无为实干之文化底蕴逐渐薄弱到荡然无存。

“郭嘉死”的原因就在于“卧龙出”或“仁义兴”,“仁义兴”就是儒学文化的兴起或泛滥造成了技术创新提高文化的遗失或灭亡;在中国就是道文化或无为文化的灭亡。无为即探索未知和技术创新的反复实践追求,无为文化就是“大道”文化。所谓“大道”,一言重视道,即把自然之道看的重要重大;二言尊重“一”和“一人”,即尊重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一”就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正是以据“一”重大重要,仓颉造字才将“一人”确定为“大”字;那么,尊重“一”,敬仰“一”和“一人”,就是“大道”之中“大”字的含义。世人只有尊崇创新、尊崇“一”,才会引发“一”不断产生的社会效果;“中”字就是口中贯穿“一”,经常讲“一”,承袭“一”的含义。“一”就是中华民族不断产生不断发展飞升的“龙”。而“卧龙”表达的则是不能发展进步的意思,因此,是与“龙”或“飞龙”相对立的含义。

“诸葛”表达的是各种“葛”或多种“葛”,“葛”即葛藤,即枝叶旺盛依附缠绕大本乔木的植物,就“材”而论,是“无材(无才)”无大用的,但其确能缠死大本乔木,道文化,“郭嘉”文化就是被这种“诸葛”文化缠死的。“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五花八门的儒文化就是诸葛,儒文化受崇放光就是“诸葛亮”,就是“孔明”。就是与“郭(城)”相左相抵触大讲仁慈,只靠书只唯书的“东郭先生”(“郭之东”就是“郭之左”)。由此可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非是历史实有人物,都是作者为行文传真传道传尊“一(懿)”文化而虚拟的。

如刘备这个人物就有双向表达的作用;按红楼梦的说法就是人物的两赋性。“刘”是割刈、腌割之意,“备”就是“国之重器”重大之意;两字连用就可表达浮浅儒文化割除道文化(备),单用“备”字就可表达道文化。“刘玄德”亦是如此,“玄德”就是神秘难测难探索难求的道,就是作用巨大莫测高深的道。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郭嘉确认刘备是个不甘人下的雄才,虽然当时刘备暂附曹操时,没有多少实力,背叛曹操时,也无多少根基,但郭嘉一直建议曹操要重视刘备,打击控制刘备,如果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将刘备控制在身边,赏个虚职,分化关羽、张飞,刘备肯定也无所作所为。对诸葛亮而言,郭嘉未必认识诸葛亮,而诸葛亮必定对曹操阵营文武有所了解,像程昱、贾诩、刘晔、荀彧等与郭嘉水平不相上下,徐庶后来也转投曹操,这么聪明优秀的谋士齐聚一堂,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因此,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不成立的。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没有这样的讲法,只不过郭嘉之死和孔明的出现同一个时间。此外,郭嘉的策略并不是孔明的对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