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这里需要更正一个,不是蜀国而是蜀汉,陈寿为了区别前面两汉,以地名蜀地进行区别,合起来就是“蜀汉”。

蜀汉后期失败是注定的,哪怕诸葛亮再生也改变不了。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没有黄皓乱政,姜维拼命北伐,或许蜀汉存在的时候会更久一点,这个也是肯定的,但是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蜀汉只要不拿下三秦大地,就注定只是一个割据政权,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历史上占领巴蜀最终杀出去的也就只有秦国和刘邦。他们之所以杀出去的原因是他们不但拥有蜀汉而且还拥有三秦之地。

巴蜀之地易守难攻,同样出去也很难,其他割据蜀汉的最终都只有一个选项:投降或者被灭。

西汉末割据巴蜀的公孙述被吴汉灭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被后唐灭了,后蜀向北宋投降。反正占领巴蜀之地,只要你杀不出去,就一定会注定灭亡。

如果清楚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刘备和诸葛亮的举动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

刘备称帝后不顾劝阻举兵伐吴,不是他头脑发昏,而是他清楚刘禅的能力不如他,他希望帮刘禅杀出去,占领荆州一地。

诸葛亮为什么次次北伐,除了为了凝聚蜀汉人心,同时他希望能占领巴蜀之地,同样也是希望能杀出去。

这两们心里都很清楚,杀不出去,完蛋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杀出去的举动就是告诉巴蜀的土著我们只是暂住而不是长住。假设你是巴蜀之民,你觉得魏来统治和刘备统治有区别吗?

事实上刘备统治时期,巴蜀之地的负担是很重的,刘璋虽然无能但巴蜀是很富裕的,刘备曾经用刘巴的建议,以一当百,小钱换大钱的方式对整个巴蜀进行过一次征收,民间财富大损。

后来还发生过禁止酿酒之事。

一句话刘备集团占领巴蜀,巴蜀之民对其是不认可的。他们私下流传的一句话就是代汉者必魏也。他们认为统一天下的是魏国。

如果明白这一层,你再去看陈寿的老师谯周为什么这么努力劝刘禅投降就很清楚了。谯周是本地人,他当然希望成都不要陷于战火。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父子在巴蜀之地并没有得到民心,经过几十年之后都没有形成共识,这一点注定巴蜀在投降之后除了姜维有过一次复国行动,其他人都没有举动。相反蜀汉后期的名将罗宪自愿为魏晋守起国门,死战也不让吴国进一步。

所以一定要追求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那就是从刘备占领巴蜀失去荆州那一刻起,蜀汉就是注定失败的。

最后感谢邀请。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国运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下来。

蜀国后期的失败,不能说是谁造成的,而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将淘汰旧制度,迎接新社会的到来。

刘备与关羽,张飞相识,志同道合,相见恨晚。

捧土插香,结为三兄弟以后,立志起兵恢复汉室。

志向远大的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两位战将帮助,但苦于没有好的军师,出谋划策。

他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真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恢复汉室。

刘备的一片真心,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

在诸葛亮的全力帮助下,尽管一路被曹操追杀,但诸葛亮用计谋,火攻逼迫曹军的后退。

又设计谋逼退了曹军的进攻,使刘备,诸葛亮有喘息的机会。

随着张松献图给刘备,诸葛亮,使刘备,诸葛亮顺利谋取西川,建立蜀国,在这里有了一个稳定的基地。

诸葛亮鞠躬尽瘁,全力辅佐刘备,在西川建立蜀国以后,实行人治,对百姓修养生机,改造农田。

使百姓生活稳定,安居乐业,诸葛亮设计了进攻曹魏领土的战役。

虽然,几次战役效果不好,但是也是把战火烧到了曹魏边境地区。

使蜀国能慢慢的恢复经济,恢复农业,国力逐渐昌盛起来。

蜀国后期,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国力逐渐消退,主要是蜀国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深居边境地区,吸引不了众多的人才,在这里安家乐业。

反观曹魏,中原土地肥沃,人才众多,为国效力的人,也是非常多。

中原也是推广贤能治国的方针,逐渐三国鼎立社会形势被打破,不进则退,最后一统中国。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最后剩下曹魏、东吴、蜀汉。天下三分的原因在于: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势。东吴、蜀汉虽然阻挡强大的曹魏一统,除了地理原因外,还是因为他们能用人。这两点原因曹魏很多人都明白,因此他们才会劝曹操、曹丕、曹叡不要征讨两国,而是要休养生息。

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刘备,但公元223年刘备就去世了。从公元223年—公元224年蜀汉政权由诸葛亮完全撑控。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比刘备差。蜀人都非常佩服诸葛亮用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蜀人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意思是说诸葛丞相赏赐不会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宽容关系亲近的人,官爵无功不可得,刑罚富贵权势不得免,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诸葛亮还大幅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诸葛亮去世已经为蜀汉培养了一批人才。下面讲一下诸葛亮去世后的文武班底。

蒋琬:尚书令、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

费祎:后军师、大将军、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开府

董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辅国将军、侍中守尚书令

吕乂:尚书、尚书令

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卫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

吴懿: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督汉中

王平: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督汉中、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马忠:庲降都督、监军奋威将军、安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

邓芝: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督江州、车骑将军

陈到:督永安、征西将军

宗预:侍中、尚书、后将军、督永安、征西大将军

张翼:征西大将军、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廖化:右车骑将军、假节、并州刺史。

蒋琬、费祎主管军政。董允主管宫中和掌管禁军兼政。姜维主管军事。吴懿、王平镇守汉中。马忠镇守南中。邓芝镇守江州。陈到、宗预镇守永安。除了吴懿和陈到,其他的都是诸葛亮起用重用的人才。

诸葛亮北伐时就是让蒋琬、张裔代行丞相职权处理府事,张裔为正,蒋琬为副。五年(公元228年),亮住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公元230年张裔去世,由蒋琬为正,马忠为副。八年,召(马忠)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正如当初刘备让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在世时因广都县令蒋琬不理政事又常大醉,要问罪于蒋琬。诸葛亮对刘备讲:“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没有问罪于蒋琬,只是免职。公元223年诸葛亮当政重新起用蒋琬。诸葛亮经常称赞蒋琬:“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诸葛亮还密表奏刘禅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蒋琬)。”蒋琬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

费祎,当初诸葛亮非常欣赏他,也是以接班人来培养。孙权曾对费祎讲:“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诸葛亮北伐也是带上费祎。诸葛亮临终前对尚书李福交待由蒋琬接任,蒋琬之后由费祎接任。李福再问,诸葛亮不答。有人认为是蜀汉没有人才,诸葛亮才不答。这是不对的,下一代的事情当然交给下一代。正如吕后问刘邦谁能接任萧何,刘邦回答了两次,吕后再问,刘邦回答:“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蜀人曾评价诸葛亮用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当政时蜀人还是很满意。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但是自四英相继去世,蜀汉已不同往日。公元246年董允去世,没有人能压得住刘璋和宦官黄皓,宦官开始干预朝政。蜀人因此更加怀念董允。蜀人无不追思(董)允。公元253年大将军费祎被刺身亡,宦官黄皓掌控了朝政。自(黄)祎殁后,阉宦秉权。

诸葛亮、蒋琬、费祎执政时都是常年坐镇汉中、涪城、汉寿(葭萌)等地。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皆镇汉中。(涪城)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葭萌)蜀亦大将军镇之。涪城类似于汉中的战略地位。涪县之北就是阴平郡。葭萌城(原来属于广汉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阴平是蜀汉东北重要葭萌关、白水关、江油关屏障。

虽然他们常年坐镇在外,但是朝廷关于赏赐处罚等事情都是要咨询他们的意见才能实施。自(蒋琬)琬及(费)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公元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公元252年费袆就回来了,公元253年正月被刺。你在汉中都要先咨询,回来还得了?黄皓的嫌疑非常大。

四英和一些人才相继离世,黄皓操弄威柄。只要不依附黄皓的人都打压,依附的就升官。例如罗宪因为不依附黄皓,因此黄皓非常恼恨,把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罗)宪独不与同,(黄皓)皓恚,左迁巴东太守。例如卻正是皇宫的属吏,他既不为黄皓所喜欢,也不为黄皓所讨厌,所以官职一直没有升迁,也免受黄皓的打压。(黄)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卻)正既不为(黄)皓所爱,亦不为(黄)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蜀亡后卻正主动跟刘禅去洛阳,刘禅靠卻正的开导指教而事事合宜得体,没有引起什么缺失,于是感慨长叹,悔恨对卻正的了解太晚了。后主赖(谷)正相导宜適,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所以蜀汉后期无人,完成是刘禅、黄皓的责任。

当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表演蜀技,卻正等蜀汉旧臣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毫无悲伤之情,还很高兴。司马昭非常鄙视地对贾充讲:“人没有心肝,怎么能到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保他长久,何况姜维?”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刘)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有人认为是刘禅装傻,我认为不是的,这只是刘禅本能而且。无论如何司马昭都会厚待刘禅,这是因为要慰蜀汉旧人心和做给东吴看。在蜀亡后,很多蜀汉旧人依然割据一方,他们就是要看魏国怎么对待刘禅。在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南中,镇守南中的霍弋对部下讲:“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后来霍弋得知魏国厚待刘禅,才上表投降,司马昭让他继续镇守南中。像霍弋等人如此效忠刘禅,原因在于诸葛亮出表中所讲: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蜀汉人认为刘禅任用宦官黄皓以至亡国:

陈寿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黄)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蜀汉旧臣李密认为蜀汉亡国,原因在于刘禅宠信黄皓。李密到了洛阳,晋朝司空张华问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可仅于齐桓公。张华反问原因。李密的回答是后主刘禅仅次于齐桓公是因为用诸葛亮而抗魏,但任用黄皓而终至亡国。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就认为是黄皓导致蜀汉灭亡,后悔没有早点除掉黄皓。诸葛尚会这样认为除了黄皓乱政之外,在姜维上书刘禅请求加强阴平阳安防守时,黄皓对刘禅讲魏军不会来。结果刘禅当时没有派人去,还压下姜维上书。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有这回事。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谯周在公元262年时公开宣称蜀汉将亡,其原因在于黄皓弄权。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在刘禅频游观、增广声乐之际,谯周就上书劝谏。希望效仿光武中兴,当年光武想架车外出,大臣劝谏说天下尚未一统不是享乐的时候,于是光武立马调头回去。心有忧虑身负重责的人,没有闲暇去寻求欢乐,先帝(刘备)的遗愿,祖上的功业没有完成,确实不到享乐的时候,惟愿陛下减少乐官,减去后宫的增添设置,只应维护先帝(刘备)在世时的规模,以行动来教育子孙节俭。”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东吴人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

公元261年吴主派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薛珝回答:君主昏暗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下容身以求免罪,进入他的朝廷听不到正义的话,经过蜀汉田野百姓民面黄饥瘦。我听说燕雀在堂上,母子相乐,自以为安全了,突然决定栋焚烧,而燕子高兴得不知道灾祸将殃及。在薛珝观看来是因为刘禅昏暗的原因。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东吴有人对张悌讲魏国伐蜀必然大败而回。张悌认为魏国伐蜀必然成功。蜀汉的情况是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在张悌看来蜀汉因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北伐等原因,必定为魏国所灭。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

曹魏人认为蜀汉灭亡原因:

司马昭跟众人谋划伐蜀时,认为刘禅昏暗,只要攻破边城,蜀汉灭亡也就快了。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魏主曹奂认为蜀汉只是依靠姜维抗魏,现在姜维避祸去沓中屯田,远离巢窟,要灭掉蜀汉就更容易了。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而姜维避祸沓中也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因为黄皓想让亲信阎宇取代姜维。刘禅不仅不处理黄皓还让姜维不要介意。如果把姜维换成司马昭、孙綝早就废掉刘禅了。魏人袁准认为魏国一举灭掉蜀汉,自古以来没有那么快的。邓艾以万人入江油,钟会大军给堵在剑阁。魏国军队已经而临断粮,钟会也准备退军。邓艾虽然攻下江油、绵竹、雒城,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刘禅要是坚守成不降,钟邓也难以灭蜀。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持同样的观点。在袁准看来蜀汉灭亡是由于刘禅投降。刘禅会投降是因为丧失了忠义仁孝。北地王刘谌曾劝谏刘禅:“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都认为蜀汉灭亡原因主要是由于刘禅昏庸,黄皓乱政所致。刘禅在洛阳时,卻正曾教刘禅流泪对司马昭讲:“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司马昭讲这怎么像是卻正说的话。刘禅回答就是卻正教我的。众人听到都笑了。如果这句话是出身刘禅本意,司马昭肯定高看刘禅一眼。古人是非常重视孝,汉朝时有位诸侯王准备谋反,给儿子告发。事后儿子也被处死,罪名是不孝。

刘禅的表现连谯周都不如。谯周虽然劝降刘禅,但对于魏晋给他的嘉奖通通不受,但是司马炎不许。(谯)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谯周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如果我死后朝廷赐朝服,不要给我穿上下葬。丧事完后,把赏赐都还回去。”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在古代赐穿朝服下葬是极大的荣耀。谯周的意思是我即使死了,也不做你晋朝的官。结果真如谯周预料那样,司马炎真的赐朝服。谯周的儿子只得上书说明父亲的遗嘱。司马炎只得下诏收回朝服,只给棺木。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三国后期蜀国的失败,主要是诸葛亮之过。诸葛亮争夺权力,架空李严,破坏了刘备辛苦建立的蜀汉内部政治势力平衡,从内部分裂了蜀汉,破坏了团结,所以“益州疲惫”,唯有通过北伐吸引注意力,强行维持政权内部的稳定;诸葛亮掌握了所有权力,“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却长年久居汉中,实为另立中央,架空王权,仍是一种分裂行为,使百姓只知有丞相,而不知有君王,损害了君主的权威;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争并不成功,其所谓的“怀柔之策”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南中并没有因此而平定,而是诸葛亮大军班师回朝后,重新叛乱,最后还是依靠李恢的暴力镇压而告暂时的稳定,由于不断失败的北伐战争,蜀汉无益于南中,反而不断从南中榨取战争资源,南中军民能感激诸葛亮,纯属骗人的“鬼话”!屡败屡战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严重损耗了蜀汉国力,诸葛亮虽然廉洁,实是拉着百姓一起吃苦、受穷,大量青壮年投身战场和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导致国家真正的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人口也无法增加,姜维放弃祁山险隘不守,放魏军进入汉中,为邓艾偷渡阴平创造了条件,正是因为国家财力日益被无休止的北伐掏空,蜀汉无力守御更大区域,所以只能被迫收缩,导致阴平山三屯的驻军被撤走,为邓艾的成功偷袭敞开了大门,而姜维却忘记了,他只知道提醒后主派兵支援阴平关、阳安关,而位于阴平、阳安、剑阁三关深远后方的阴平山却没人防守,而那正是邓艾经过阴平关、剑阁间的间隙进入成都平原的必经之路。

外来荆州势力在蜀汉的专权,令益州、东州两大本土势力不满,离心离德,成了蜀汉内部的投降派,当姜维在外,诸葛瞻又浪费掉了后主最后掌握的军事力量后,投降已是后主唯一的出路,他不投降,留在朝堂上的东、益二州势力也是要降的,刘禅拼死一战,不过是为自己身后留个好名声,而让百姓付出沉重代价。本来他的投降,保住了成都百姓,后来却又因为姜维怂恿钟会反叛,为成都百姓带来了杀身大祸。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廖化认为是姜维造成的!

而且廖化还引用《诗经》加以说明😄:“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原文是《汉晋春秋》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维率众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非常不满,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姜伯约。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无度,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

其实,也不是廖化一个人这么说。还有赵云手下的大将,时任蜀汉镇南大将军的张翼也是当庭抗争:延熙十八年(255年)春,姜维在朝堂上提议再一次出兵伐魏,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认为国家弱小百姓疲惫,不应该滥用武力,但姜维并没有听从张翼的意见。

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刘禅没有理会这份表😄😄😄!把它交给蜀汉长老所保存。

有人认为,蜀汉的决策人是刘禅,不能把责任统统推到姜维的身上。这个说法没有问题👍!但是,总是得有始作俑者?每次北伐的发起人都是姜维!这也是事实。当然有人提议,就会有人响应。

除了刘禅之外,还有陈祗!延熙二十年(257年),中散大夫谯周见大将军姜维多次对魏国用兵,蜀汉国力已经不如诸葛亮辅政时期,难以支撑北伐的军事需要,蜀汉百姓的生活也不如从前。于是,谯周在朝堂之上建议不宜对魏国用兵,但陈祗对此强烈反对,并与谯周展开了激烈辩论,谯周无奈,回家写下《仇国论》。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

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许可才一次出动……,如果人民疲劳,国家就会瓦解,俗话说“与其射出很多箭没有命中目标,不如谨慎发箭”,不要轻易出击。

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不能审时度势,则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蜀汉失败至灭亡是谁造成?这里边是有很多因素造成了。

一个是关羽自水淹七军后威名大震,骄兵必败,且和吴国结姻拒绝,破坏了蜀吴联盟,致使荆州失败被杀。

二是刘备闻关羽死讯痛不欲生,举全国之兵力伐吴,又遇上张飞被害,遭到陆逊使用火攻夷陵一战刘备大军基本全军覆没,退白帝城而亡。这一战消耗了蜀汉大部兵力财力,本来国刀不强又雪上加霜。

三是刘备亡后其子刘惮无能,宦官当道,国道日衰,又加上连年征战,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

四是诸葛亮执意北伐中原,大权独揽,君臣关系不能相对应,听不进去别人的声音,使得六出祁山未得寸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