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并非文武平衡难把控,而是把路走歪了,秩序乱了,自然就难把控。人心渐乱

夏朝的启破坏了之前的制度,建立夏朝。商作为夏的臣子,最终灭了夏朝,开启臣子夺权的道路,周朝完美复制这件事情,周武王作为商的臣子,伐纣取得了天下。

周朝显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开始调整避免再一次出现臣子夺权的事情。

周朝做了两件事:

1、宣称周伐商是天命,代天伐之,所以周王不称帝,只称王以显示自己不是想夺权。

2、厚待商部落,商的后代宋享有特权,继续祭祀商的祖先,以商天子之仪。

虽然周武王和周公做了这么多事情,但到了三晋分家,赵韩魏向周王表态,此时周天子居然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至此将整个周朝的秩序都弄乱了。《资治通鉴》就以三晋分家作为开端,显然司马光想借此向皇帝说明秩序的重要性。

臣子夺权居然可以成诸侯,庄子就嘲讽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就开启臣子从内部取代君主的先例。后来姜齐被田齐取代。

再往后陈涉举事,然后称王,又一次开启普通老百姓靠武力可以称王。刘邦坐上西汉皇帝的宝座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样传递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谁都可以当皇帝,只要你手中有实力,整个秩序就乱了。

这是人心方面。

皇帝方面也乱了。

皇帝家天下

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只有这种德行的人才可以称帝。历代皇帝似乎没有找到一个是符合这个称号的。从秦始皇开始已经进入家天下,他废分封而立郡县,不再与公室共享天下,只能是秦始皇接班人可以享受。

这样就从一个小范围的共享天下变成家天下,实现了皇帝的独裁。

皇帝不但独裁而且还夺权,最明显的就是夺了相权。最早是皇帝负责天下,具体事务由相邦负责。皇帝觉得这样不靠谱,就不断削弱相的权力,比如唐的六部,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等等。

分权有利于皇帝干涉具体事务。

这样就出现一个大问题,本来皇帝实力不行,找个能干的丞相,普天之下还是可以找得到的。

如果皇帝管的事情太多,那就必须要求皇帝是英明的。

你觉得找一个英明的丞相容易,还是出一个英明的皇帝容易。

皇帝很多是无能的,或者并非统治天下的人才,像北宋末代两皇帝,画画,写字一流,统治天下不行,南唐后主李煜也是如此。

皇帝能力弱了,别人又帮不上忙,遇到问题又解决不了自然就会出问题。唐朝在唐玄宗前期还是好好的,后期唐玄宗一糊涂,谁也帮不上,大唐就走向没落。

因为五代十国更替太频繁,宋朝的皇帝认为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武将权力太大,所以开始重文抑武,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方式来统治天下。

因为皇帝独裁了,皇帝犯的错别人补不了,有了漏洞,自然就有人追这个空子了。

所以并非是文武之间的问题。

结语:

古代王朝文武难摆平主要是因为人心的问题,大家认可你手中有实力,夺了就是你自己的,也就是默认这种行为。如果大家不认同,武将就算夺了权,天下人共击之,他一样完蛋。

另一方面武将为什么能夺权,还不是因为皇帝的能力不行。皇帝太独裁了,自己能力又不行。

最终宋代想出自断臂膀的方法,那就是损失一部分国防力量,让文官统兵等方式防止出现武将夺权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强加思想教育,神化皇帝,奴化这些文武官员,这些在宋代包括后面几个王朝也是特别明显。

曹操的形象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被黑化,因为曹家夺了刘家的权,这样的人必须站在道德高地狠狠地批判。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问题不在文武,而在集权,朱元璋不是把最高文官,丞相也给废了,自己管理一切吗!!当皇帝的总觉得自己的权力小,对所有人都不信任,做臣下的,文官整日战战兢兢,武将一旦功高盖主就只有造反和被杀两条路,那就反他娘的吧!!!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在讨论古代王朝的文武平衡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帝王们的政治需求是什么,之后才是国家的处境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矫枉是否应该过正?

唐朝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加上在边境上和周边国家,少数民族控制区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摩擦,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最好的选择以战止战,多次发动了对外战争。而在封建王朝国力最鼎盛时期,开始走上对外扩张领土的道路,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秦,汉已有先例。

但是制度不会永远一尘不变,唐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而要应对的外敌,除了契丹,回鹘,奚族,还有吐蕃,南召等等,所以不可能等有了战事后,才突然往某一区域集结部队,古代部队行军作战可不像今天如此灵活机动。

那么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境屯兵,但问题是在边境地区面对的潜在敌人,数量有多少,军事实力如何,该屯多少兵,这些情况除了驻守边关的将领有所了解外,朝廷并不清楚这些状况,而戍边将士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又常常依靠开疆扩土来封官进爵。

所以要和境外之敌交战,兵力自然越多越好,在唐朝中后期,为了配合边境作战,开始在军事重地设置军镇,唐玄宗本身也好大喜功,朝廷的征兵制度从府兵制开始往募兵制转变,节度使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招募士兵。

而另外一个情况是,边境上因为节度使,将领们大量招兵买马,朝廷无法及时供应粮草,所以开始在边境屯田,朝廷放权给节度使截流一部分地方财政作为军费使用,这种制度就会导致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减弱,进而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节度使们在地方具有很大的权力,包括截流地方财政的特权,处置死刑的权力,也会导致一些节度使野心膨胀,而为了筹集军费,很多地方不经过朝廷允许,设置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这些都是朝廷来背锅,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进而造成民变。

唐朝因藩镇而亡,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这和唐玄宗执政晚期昏庸,之后数任皇帝执政能力平庸也是有直接关系的,而藩镇势力的扩张,则是唐朝国力强大后,军事战略变革走向极端的体现。

而宋朝建立后,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政权更替的局面,军事战略变革往另外一个极端转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柴宗训禅位,五代结束,五代只有短短的五十三年,其中就有七位皇帝是通过篡位得到的皇位。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藩镇势力过强,导致五代期间君弱臣强,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集中了兵权,朝廷的统治就稳固了。

“杯酒释兵权”主要是把石守信,王审琦这些禁军将领的权利收回来,症结是在地方藩镇上,这一出政治戏,真正的作用主要还是让赵匡胤掌握住禁军,有实力制衡藩镇,让北宋政权不那么容易垮台罢了。

之后赵匡胤剥夺地方藩镇的权力,这才时稳定北宋政权的关键,赵匡胤开始从朝廷派遣文官,去顶替地方各镇的马步判官,把司法权收拢。之后有把地方藩镇判决死刑的权力收回,维持地方治安的权力移交给县尉。不久后朝廷有开始逐渐解散各镇的幕府,遣散,安置了其中的牙将,幕僚,藩镇制度逐渐被瓦解。

唐朝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藩镇可以截流地方财政,这一特权也在乾德二年被废除,地方的军费必须由朝廷拨给,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接管地方税收,废除了各种苛捐杂税,这样一来即便藩镇们手握重兵也无钱养兵,自然就谈不上造反了。

所以在北宋建立后,朝廷是先强化禁军的实力,之后才开始剥夺藩镇权力,通过收回各种特权瓦解藩镇制度,而让文官接管地方权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弱地方的军事实力,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地方军队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宋朝明显是禁军实力远强于地方军队,而这背后主要还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稳定做出的考量。

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于文武平衡的把控,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主要是因为这是出于对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调整的,而不是根据国家所面对的实际处境来调整。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自古文臣和武将都是对立面

文官集团一有机会就会抹黑排挤武馆,武馆集团得势也不会对文官手软,所以就会相互打压排挤,甚至诬陷栽赃。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所谓唐藩镇之乱与宋文弱看似是因果关系其实是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

隋前,国家取士需要看门第,社会文化的垄断导致文武大臣皆出豪门勋贵、世家门阀,彼此冲突并不大,大多文武并重,更有甚者国家军队也出于世家门阀所眷养的私军,文武之间随时可以完成华丽转身(出将入相),也是基于此对统治阶层来说武勋地位较高(武功封爵),也符合当时社会遵循的公羊儒学的治世观点,即便是皇室也产生于世家门阀,一句话:谁拳头硬谁当皇帝;

但至隋唐,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豪门、世家对皇权的威胁,一方面制定律法削弱门阀、豪强的势利、权益;一方面开科取士在朝堂文治方面引入寒门与平民挤压豪门、世家;在军队方面将招服的异族将领、酋长大量安插顶替军职;在文化方面,不再提倡公羊儒学转而提倡道学、佛学以及扶植新生儒家学派;

到宋代,有鉴于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宋太祖自身也是豪强造反夺取帝位,在异族将领不再可信,并且需要压制新世家、豪强的崛起、造自家反的客观需求下,故而宋代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对对文武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开始走上重文轻武的道路,但即便如此武勋的地位在宋代仍然贵重;

真正的所谓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是在明英宗土木堡之役,武勋集团几乎覆灭后,朝堂上不再有能与文官抗衡的力量之后所形成的局面,皇家不得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加上理学的盛行最终导致的失衡;

所谓的重文还是重武是根据政治需求来决定的,统治阶层最主要的不是去刻意制造平衡而是努力使之不要失衡。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第一是利益竞争,第二是理念境界。

唐朝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竞争。在这个利益竞争中,中央失败。

利益竞争失败的原因,是唐朝中央的理念境界太低。

唐朝中央被胡化了,效仿了胡人的羁糜体制,却忘记了中原汉族的郡县制体制,就是从分封制(相当于羁糜制)的惨痛教训中成长出来的。

数典忘祖,走回头路,这个亏吃了是白吃。

宋朝是农民地主阶级与工商市民阶级的利益竞争。结果,农民地主阶级竞争失败,工商市民阶级竞争胜利。

农民地主阶级竞争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宋朝中央只图利益,不顾平衡,只顾眼前,不管长远。

工商市民阶级出于他们的短期利益,而反对战争,主张求和。结果,就是割肉饲虎,退无可退,直至宋朝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